2023~2024学年度高中同步月考测试卷(二)
交往中,二人相互切磁质疑,决不苟同:“有我之所是,而兄以为非;亦有兄之所然,而我之所议。”
从《朱子语类》中我们可以看到,朱熹与弟子门人有长期而深入的切磁讨论。宋儒吕祖谦在丽泽
书院《规约》中称:“凡有所疑,专置册记录。同志异时相会,各出所习及所疑,互相商榷,仍手书
名于册后。”清康熙末年岳麓书院山长李文炤在所订的《学规》中,多处要求学生质疑辨难:每日
高二语文
读经书时,“端坐辨难,有不明处,反复推详”。碰上老师不明白的,就记录下来,“以待四方高明
者共相质证,不可蓄疑于胸中也”。每月作文,若对老师批改有疑惑,“即携原卷相商,以求至
是”。对于救师的著作,学生若有疑问,“即与之以相商焉”。到乾隆年间岳麓书院山长王文清所
订的《学规》中更明确鼓励学生“疑误定要力争”。陈宏谋所订岳麓书院《条规》规定,上堂讲书
考生注意:
时,诸生若有疑问,可以随时“登堂质问”。这种对独立思考精神的鼓励、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是培养创造性的重要方式。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书院先贤意识到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于人才成长的作用,不仅在创建书院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
时往往选择远离尘嚣、清幽宜人之地,而且总是在书院中营建各种园林景致,为师生提供优雅的
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
读书环境。如乾隆年间罗典掌教岳麓书院期间,曾经辟隙地作园池,并取“其行根多而继增不
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
息”“易生”“易实”之寓意,选种松竹、桃李、紫薇、荷花等卉木加以点饰,建设“书院八景”。希望
无效。
书院学生能够“晨夕出入,会心不远,皆得蠲尘俗以亲雅意,略戈小而与大观”,在幽雅的环境中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一5课。
陶冶性情,涵养气质。对人文环境的营造,书院先贤尤为措意。从书院建筑的布局、形制、规格,
如
到亭台楼阁、斋舍、景观的命名,到各类匾额、碑刻、楹联、画像的具体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儒家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精神价值,其目的就是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藏修游息,都能在无形中受到熏染和影响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如明代弘治年间岳麓书院绘朱子“紫阳遗迹”并勒石置于尊经阁,希望各位生徒能够“兴起其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贤、尚德之心,而思读其书,以学其道”。在壁上大书《白鹿洞书院散条》,以便于生徒朝夕探讨服
书院先贤致力于恢复儒学的师道传统,强调师道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后世之人才所
瘠,不负先儒之教
以不古如者,以夫师道之不立故也。”立师道,则要求老师自身学行高深,使学生能够就近取譬,
书院教育高度重视人格修养、品德养成,强调“立品为重”“立德为先”,把品德修养作为人才
以老师为楷模。所以,书院总是选聘经明行修的硕儒名师担任山长、掌教,让学生“慕而从,从而
培养的第一要务,追求“求道”“求学”统一。这一价值导向对于纠正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知识
服,服而思”,产生仰慕与向往。在此基础之上,书院先贤努力构建密切的师生关系。书院师生
传授而轻道德情操培养、人格养成,人才评价过程中重学业成绩、科研成果而轻思想品德表现的
以道相交、密切互动、教学相长,师生之间感情笃厚。在这种师生关系中,老师不仅深度了解学
偏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生的志趣个性,因材施教,还经常和学生分享学习经验与人生感悟,以学生的点滴进步为乐。岳
(摘编自肖永明《古代书院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麓书院山长欧阳厚均“与诸生文行交勉,道艺兼资”,见到学生彬彬有礼,雅雅得体,雍容进退,欣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慰不已。学生则视老师为良师益友,对老师其人与其所传之学都会产生深刻的认同,由此产生
A.书院总是选聘学行高深的硕儒名师担任山长、掌教,并让学生对其产生仰慕与向往,这体
了“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的效果,形成了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现了书院注重儒学的师道传统。
书院强调学生以自学为主,反复思考之后,可以与同学商讨,仍有疑难,则与教师一同讨论。
B.书院教学方式灵活,教学场所也不受限制,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而书院学子大都认
教师则定期讲授,释疑解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日常教学活动之外,参加书院的会讲活动,聆
为于山林泉石间学习更易有所获。
带
听、参与不同观点的论辩交锋,也是书院生徒学习的重要方式。此外,书院还会在春秋二季、每月
C.朱熹等书院先贤提倡学生在读书时要有敢于质疑老师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
朔望祭祀先圣先贤,师生共同参加,在进退周旋之中学习礼仪,涵养性情。教学的地点,也不拘一
维,这与“亲其师信其道”的观点相左。
格,可以是在讲堂之内,也可以是在室外乃至书院之外的各种空间、场所。在许多书院史料中,
D.李文炤认为学生不可留疑于心中,有无法解决的疑问可与高明人士共同论证,对老师批改
都可以看到书院师生共同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随处讲论,随机提点启发。1167年,朱森曾经
的作文有疑问可带卷前去提醒老师改正。
率弟子从武夷山前往岳麓书院论学,而后又与张栻率众弟子登临南岳。王阳明也经常带领弟子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登山临水。其弟子甚至认为,王阳明“点化同志,多得之登游山水间”。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罗典
A.书院师生注重以道相交、密切互动、教学相长,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维持学生的
“晨起讲经义,暇则率生徒看山花,听田歌,徜徉亭台池坞之间”,“随所触为指示”。众生徒“或罗
学习兴趣。
坐花间,或侍立月下,或随行涧沼、墩径间,谈经道古,内而心性,外而身世之故,凡所欲闻者无不
B.聆听、参与不同观点的论辩交锋是书院生徒主要的学习方式,他们有时也会在祭祀先圣先
闻,而皆有以洽其意而屡其心”。这些极具画面感的叙述,生动呈现出书院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贤的活动中学习礼仪。
1
朱蕉等书院先贤提倡学生读书应当有质疑的精神:“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
C.陈宏谋规定学生可以当堂提出疑问,这与李文炤、王文清的规定一脉相承,是对独立思考
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他与张拭在岳麓书院讨论“中和”之义,“三日夜不能合”。在长期的学术
精神的鼓励。
【高二月考测试卷(一)·语文第1页(共8页)】
242670Z
【高二月考测试卷(一)·语文第2页(共8页)】
242670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