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30 06:5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素养目标】
1.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并结合人类早期生产和生活状况,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历程,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理解原始农耕经济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立足时空观念的角度理解不同区域食物生产的特点,知道世界农业发展的线索,认识古代不同区域农耕经济多元化的特征和影响。
3.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认识早期人类社会私有财产、阶级和国家出现的必然性。
【基础知识】学习·必备知识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一)采集和渔猎
1.时间: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以前。
2.特点
(1)食物: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
(2)工具: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
(3)生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 迁徙 的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4)分工: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
(一)原始农耕和畜牧的出现
1.时间:大约1万年前。
2.概况
农耕 西亚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东亚 黄河中上游是 粟 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最早种植水稻
中美洲 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畜牧 西亚 距今约9000年前,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
中国 距今约8500年前,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的居民也饲养猪和狗
南美 距今约6000年前,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3.农业出现的意义
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 食物生产者
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 聚落
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的人出现
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天文历法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地区 食物生产 社会生活
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 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1)在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神庙拥有很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2)《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果园、资金、牲畜、工具、粮仓、劳力等都可以作为租赁的对象
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1)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2)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东亚长江、黄河流域(古代中国文明) 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1)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 (2)战国以后,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民往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 (3)秦以后,统治者往往推行 重农抑商 政策,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都江堰、龙首渠等),秦汉到隋唐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 精耕细作 的农业技术体系
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古希腊主要有小麦、大麦、葡萄、橄榄;古罗马主要有谷物和葡萄、橄榄 古希腊城邦中只有 公民 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古罗马长期实行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小农却逐渐破产
美洲(阿兹特克文明) 主要有玉米、甘薯、马铃薯 土地除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三、 生产关系的变化
(一)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1.原因:农业的产生。
2.影响: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二)私有财产的出现和贫富分化
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
2.表现:氏族部落首领利用自己的权力,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
3.影响:氏族内部出现了 贫富分化 。
(三)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1.原因
(1)在对外交战中,军事首领的地位日益上升,个人权力也不断加强。
(2)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人们往往不再杀死俘虏,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
(3)在氏族社会中,有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
2.出现
(1)阶级: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阶级.。
(2)国家: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
3.关系:国家是阶级不可调和的产物。
【重点探究】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农业的传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业的发源于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业的发源于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离不开生产力的提高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业革命还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它引发了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从而损坏了原始社会令人神往的平等,但这一来它打破了部落通过传统主义形成的约束性的结合,使人性得到了解放。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在找到工作后,工人们却发现工作时间很长,一天工作16小时稀松平常。当工人们最后争取到分两班轮换的12小时工作制时,他们将这一改变看作一件幸事。如果仅仅是工作时间超长也可以忍受,因为他们的工作时间其实与实行家庭包工制时在家里工作的时间相仿,但是在习惯工厂的纪律和适应机器生产的单调乏味方面工人们遇到了真正的困难:他们随着工厂的汽笛声上下班,必须跟上机器的运转,并始终处于在场监工的严格监督下。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概括说明“农业革命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厂制给管理形式带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中外农业科技史专家的研究结论,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进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50人;进入连续种植的农业文明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100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000人……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
——摘编自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探究:根据材料,归纳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试卷第1页,共3页
【专项训练】
一、单选题
1.据考古资料显示,在广东英德市牛栏洞、江西万年县仙人洞、湖南道县玉蟾岩等遗址出土了距今1万年左右的稻谷遗存。由此推知,这一时期( )
A.已开始饲养猪和狗 B.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开始出现
2.秦代饲养的家畜家禽主要有马、牛、羊、猪、狗、鸡等, “六畜”已经齐备。在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发现用于殉葬的家畜遗骸有马、牛、猪、狗的头骨,甚至还有一只整羊。云梦秦简《仓律》规定: “猪鸡之息子不用者,买(卖)之,别计其钱。”这些状况( )
A.说明政府鼓励农产品贸易 B.表明了当时畜牧业的发展
C.是封建统治残酷性的见证 D.制约了秦代农牧业的发展
3.奥克尼新石器遗址位于英国苏格兰的奥克尼群岛,屈家岭文化遗址位于中国湖北省,两个遗址大约建造于公元前 3000年,遗址中考古出现了大量谷物类、坚果类、植物根茎、少量动物骨头和陶器。这些遗址发掘可以( )
A.了解人类商品贸易起源情况 B.实证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C.研究早期人类手工业的发展 D.佐证早期文明的相互融合
4.彭头山文化遗址,位于现湖南省北部,距今约9000—8300年,遗址中发现了成排的房屋,出土的大部分陶器胎泥中夹有炭屑,炭屑中明显有稻谷与稻壳的痕迹。这些考古发现表明该时期( )
A.南方成为中国经济重心 B.北粟南稻种植体系的形成
C.原始农业文明已经出现 D.统治者高度重视农业生产
5.唐宋时期,古籍中关于黄土高原地区全部动物资料(280条)中,鹿类资料(100条)占比35.7%。其史料来源,一部分是方志文献中的土产贡赋记录,一部分是正史、政书中祥瑞动物的记载。唐宋以后,古籍中关于黄土高原地区鹿类活动的记载急剧减少。上述史料有助于研究( )
A.气候变化与社会生产的联系 B.儒家学说对地方治理的影响
C.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 D.民间信仰向文学创作的渗透
6.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居民就发明了原始农业。在西安半坡遗址中,曾发掘出大量的炭化粟粒。据此可推知( )
A.已使用石制、木制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B.粟的种植在我国北方已经得到普及
C.中国是世界最早产生农耕文明的国家 D.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发展程度最高
7.如图为一幅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据学者考证,其中稻米像大约制作于距今3800年左右,人面像早于此,其意涵是用禾苗祭祀象征神灵或祖先的人面像。据此可以直接推出( )
A.此处居民培育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 B.稻米成为中原地区最主要食物来源
C.稻作农业对人们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D.原始的艺术开始从生产活动中分离
8.如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某一作物的传播路线图。该作物是( )
A.甘蔗 B.小麦 C.水稻 D.番茄
9.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是距今8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这里发掘出房址170余座、窖穴400余座,出土了大量的精制石器、陶器、玉器、蚌器等,还有大量的猪、鹿等动物骨骼。由此可知,当时这一地区( )
A.以渔猎生活为主 B.社会分工出现 C.处于旧石器时代 D.早期国家形成
10.《周本纪》:“弃为儿时,其游戏好种植麻、麦。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之。民皆法之。尧举以为农师。”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农耕经济随着时间演变自然发展 B.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
C.农耕经济的出现促进人口的增长 D.人们逐渐掌握原始的农耕技术
11.有学者认为从采集走向农业的转变,始于大约公元前9500年到公元前8500年,农业是同时间在各地独自发展而开花结果的。这里所说的“各地”主要是指( )
A.西亚、 东亚、 中美洲 B.南非、 东亚、 中美洲
C.西亚、 南非、大洋洲 D.西亚、大洋洲、南美洲
12.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第一次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关于下图各地古代农业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农业体系以尼罗河为中心 B.乙地农业种植品种比较单一
C.丙地农业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 D.丁地是番茄和辣椒的原产地
13.“人类之网”
麦克尼尔写道:当学者们对20世纪60年代的狩猎者和采集者进行研究时,他们每天只需要花费几个小时的劳动,就可以获得足够的食物,且享受着比终日劳作农夫的食物更精美。但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出“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生产者”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公元1-1000年旧大陆网络体系不断成长。旧大陆文明间的互动导致一些重大后果,旧大陆的网络体系将各类型文明传播,将广袤地区中各个新的区域纳入进来,印度和西亚地区被抬升到一个新的富庶和影响层面。①印度步入了它的古典时代,在棉纺织业的领先位置直到18世纪被英国颠覆:佛教的游方僧和印度教的圣人沿商路旅行,在亚洲的不同区域享有各自信徒:②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来自农业的财富和通过波斯湾获得贸易网络体系中的收益:而欧亚大陆诸文明之间的局面发生的重大改变,一个是来自③隋王朝完成的统一,另一个是④伊斯兰世界的兴起。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以上述材料中的四个国家(地区)任选一点入手,织一张“公元1-1000年的亚洲的网”。
要求:客观全面提取有效信息:准确把握相关特征及相互关系:对基本知识进行结构化理解,形成合理的网络结构。
科技求真,伦理向善,两者之间并非必然一致;科技的本性在于能动突破,伦理本质是平衡制约,两者之间在价值预设上具有明显的差异。科技尤其是现代科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
组成部分和发展动力,但往往需要突破以往的观念、理念、规则和实践,从而在认知活动、道德生活、社会秩序中产生巨大的不确定性。
——姚新中《科技伦理治理三论》
(3)简述二战后的世界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迅速发展的表现。有人说“科技发明要有伦理,科技使用要有操守”。以“社会信息化”为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重点探究
1.(1)农业在世界多个地区独立起源;农业的传播速度较慢;基本覆盖全球各大陆地区。
(2)农业的发源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为文明的产生奠定基础;农业的传播,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2.(1)说明: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2)变化:生产集中;实行倒班制;规章制度严格,纪律意识强化;生产过程始终被监督严格
影响:积极—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劳动潜质;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消极—阶级矛盾尖锐(或社会贫富差距加剧)
3.现代农业中科技和资本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的产量,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导致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度下降,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而且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和城市化是相伴而生的。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据考古资料显示,在广东英德市牛栏洞、江西万年县仙人洞、湖南道县玉蟾岩等遗址出土了距今1万年左右的稻谷遗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距今1万年前,中国的早期人类已经会人工栽培粮食,原始农业得到发展,先民已成为食物生产者,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B项正确;本题主旨为“原始农业”,而“已开始饲养猪和狗”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在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排除C项;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代(中国)。由材料可知,秦代“六畜”齐备,还使用大量家畜殉葬,多余的猪、鸡可以在市场上买卖,这说明秦代的牲畜数量较多,畜牧业得到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是展示了秦代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并未表明政府对农产品贸易的鼓励态度,排除A项;相比于人殉,用动物殉葬是比较人性化的, “残酷性”与史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的现象并未制约秦代农牧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新石器时代(英国和中国)。据材料可知,奥克尼新石器遗址位于英国苏格兰的奥克尼群岛,屈家岭文化遗址位于中国湖北省,两个遗址大约建造于公元前3000年,遗址中考古出现了大量谷物类、坚果类、植物根茎、少量动物骨头和陶器,可以实证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商品买卖情况,无法了解人类商品贸易起源情况,排除A项;陶器只是材料中一部分,不能涵盖全部材料,排除C项;早期文明彼此孤立发展,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9000——8300年(中国)。根据材料“遗址中发现了成排的房屋,出土的大部分陶器胎泥中夹有炭屑,炭屑中明显有稻谷与稻壳的痕迹”可知,成排的房屋和陶器的发现,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定居,稻谷和稻壳的痕迹说明当时已经出现原始农耕文明,C项正确;南宋时期南方成为中国经济重心,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彭头山文化遗址中的炭屑具有明显的稻谷与稻壳痕迹,未体现粟的种植情况,不能得出B项结论,排除B项;这些考古发现表明该时期原始农业文明已经出现,未涉及统治者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古籍中鹿类资料记载占据动物资料的重要部分,说明唐宋时期,黄土高原地区鹿的分布较为广泛。而唐宋以后,鹿类活动的记载急剧减少,可推断这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因此这些记录有助于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C项正确;材料所述鹿类活动的记载急剧减少,属于动物种群数量和分布方面,反映生态环境变化,“气候变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礼”等,材料未提及,排除B项;材料所述鹿类活动的记载急剧减少,与“文学创作”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居民就发明了原始农业,此时处于新石器时代,据此可判断,此时已使用石制、木制农具进行农业生产,A项正确;已经得到普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对比的信息,无法判定中国是否是世界最早产生农耕文明的国家,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判定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发展是否程度最高,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其意涵是用禾苗祭祀象征神灵或祖先的人面像”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禾苗被作为祭祀神灵及祖先的象征性物品,体现了农业生产对原始居民生活的影响,C项正确;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判定稻米成为中原地区最主要食物来源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神灵崇拜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无法得出原始艺术从生产活动中分裂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世界。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扩散的核心地区是西亚地区,盛产小麦,B项正确;甘蔗原产地是印度,排除A项;水稻主要生长于中国,排除C项;番茄主要生长在美洲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是距今8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精制石器、陶器、玉器、蚌器等,还有大量的猪、鹿等动物骨骼”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这一地区,处于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原始手工业和原始家畜业,说明当时这一地区的社会生产分为农业、手工业等部门的一般分工,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这一地区以原始农业的生活为主,排除A项;当时这一地区处于新石器时代,排除C项;当时这一地区尚未形成早期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种植麻、麦,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之。”可知,当时我国出现了原始农业,B项正确;根据材料“民皆法之。尧举以为农师”可知,农耕经济并非随着时间演变自然发展,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人们向弃学习农耕技术,没有描述人口增加以及农耕技术信息,排除C、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9500年到公元前8500年的世界。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世界范围看,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所以从采集走向农业的转变最先发生在上述地区,A项正确;南非并不是原始农业产生的地方,排除B项;南非和大洋洲并不是原始农业产生的地方,排除C项;大洋洲、南美洲并不是原始农业产生的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甲位于埃及地区,其农业体系以尼罗河为中心,A项正确;乙位于希腊地区,种植品种有葡萄、橄榄、大麦、小麦等,并不单一,排除B项;丙地是两河流域,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的是古希腊地区,排除C项;丁地是中国,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番茄和辣椒的原产地是美洲,排除D项。故选A项。
13.(1)影响:拥有了较为稳定的食物来源,初步改变了人类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增加了食物供应,促进人口增长;农业技术的进步,人类历史进入新石器时代;由迁徙变为定居生活,逐渐形成聚落;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及一部分人从事专门的文化创造工作,推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带功了天文、历法、数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的差异,不同的物种类型及农业发展的时间差异,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产生了各自的经济形态,孕育出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社会分工和交换产生,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2)要求:客观全面提取有效信息;准确把握相关特征及相互关系;对基本知识进行结构化理解,形成合理的网络结构。
(3)表现: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新材料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突破,人类探索的空间扩展到太空、深海;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大量应用,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放了劳动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产业结构性调整,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传递、运算、处理的速度大大加快,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层出不穷,电子商务和网络金融日益普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理解:科技的本性在于能动突破,伦理本质是平衡制约,两者之间在价值预设上具有明显的差异。社会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坚守道德底线,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