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1.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内容
2.在反复诵读中了解人物性格及心理特质
3.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汲取孔子儒家思想养分,关照现实,追求理想,塑造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孔子
孔子、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 教育上主张 , 。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 。 汉武帝之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丘
仲尼
儒
仁
仁治
入仕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圣人
1.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要一视同仁,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2.因材施教:这是教学方法,他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
3.学思并重:这是治学方法,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均衡发展:孔子之教,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其 教 育 观
《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 “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
论语其书
它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
文体
价值
《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
《诗》《书》《礼》《易》《乐》《春秋》
《诗》《书》《礼》《易》《春秋》
文学常识
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
(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仲由)
(曾点)
(冉求)
(公西赤)
在尊长(孔子)近旁陪坐
古人有姓、名、字及号。
名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称谓对方时,便以称名为礼貌。
(51岁)
(39岁)
(31岁)
(18岁)
(60岁)
解读题目
姓
古人的称呼
名
字
号
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供长辈和自己称唤。
古代男女成人后,另取与本名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因称字为表字。晚辈和平辈称,表尊敬。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号往往用一些漂亮或高雅的字眼,因此号又俗称雅号。
姓本是整个氏族的称号,表明一种血缘关系,留有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
2.介绍或作传。
3.厌恶、轻视。
引申补充
陪长者闲坐
(臣子对国君、晚辈对长辈)
这样的语境就容易使气氛和谐融洽,师生平等、轻松自由,弟子们能各抒己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文本分析
字音字形
曾皙 饥馑 哂之
舞雩 铿尔 小相
沂 冠者 喟然
俟 撰 莫春
j n
xī
sh n
yú
kēng
xiàng
yí
guàn
kuì
sì
zhuàn
m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在尊长近旁陪坐
你们平日说
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疏通文意
因为
比你们年长
已
如果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有军队来攻打他
饥荒
治理
等到
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
微笑
夹处
接续
冉求回答说:“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富足。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这些事。在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可以使人民富足
至于
胜任、能做到
等待
纵横
或者
兼词
或者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
朝聘: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朝觐: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引申思考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
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指接近尾声
才能
何妨
站起来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暮春,农历三月
成年人
少年
叹息的样子
赞成
吹风
唱歌
走在后面
古人的年龄
称呼 年龄 称呼 年龄
孩提 不惑
龆龀 天命
垂髫、总角 耳顺
豆蔻 花甲
及笄 古稀
束发 耄耋(mào dié)
弱冠 悬车
而立 期颐
男子40岁
8岁古代儿童将垂发扎成两个发髻,形状似羊角。
童年的代称(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
女子十三四岁
女子十五岁,女子成年
男子十五岁
男子二十岁,男子成年
男子三十岁
2-3岁的儿童
男子50岁
男子60岁
男子60岁
男子70岁
男子80岁
男子70岁退休
男子100岁
冠礼:男子成年时加冠的礼节,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宣读祝辞,并给起"字”。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引申思考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语气助词连用,相当于“罢了”
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
“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
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人,那谁能去做大的赞礼人呢?”
语气助词,用于句首,无实义
怎见得
adj.用作n.
谁
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一部分
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二部分
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第三部分
1.从内容上来看,这篇文章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围绕这个字,课文可以概括为哪几个部分?
志
研读探究——弟子述志(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 述志内容 志 人物性格 描写方法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晳
治理受侵略且受饥荒的千乘之国,三年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道理。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暮春时节穿上春衣,和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有抱负,自信,
鲁莽、轻率
谦虚谨慎
有分寸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淡泊功名洒脱高雅
从容豁达
神态语言
语言
语言
动作语言
强国
富民
知礼
幸福
分析探讨——孔子如何评志?
人物 孔子态度 评价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哂之
叹之
惜之
与之
其言不礼
求则非邦也
赤则非邦也与?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吾与点也
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不够谦虚
没有正面加以评价,不是批评,在礼的问题上不甚满意
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但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承担重要的任务
与孔子观点相同
1.孔子为什么“哂由”?
针对子路的“率尔”作答,孔子哂之。
“长者不及,勿谗言”
这是说在长者面前,如不问及就回答,是非礼的。这种形式的主动发言,并不被孔子提倡。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意为治国要用礼,孔子赞成子路的治国志向,但委婉批评了其性格不够谦虚。
深入解读
2.孔子为什么唯独“与点”?
曾暂描绘和向往的是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图。
曾点描绘的和平景象,正是儒家向往的社会,突显出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最高境界,因此孔子非常感慨和赞同。
曾皙的话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隐士生活的想法。因此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3.孔子的“志”是什么?
孔子有着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他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可惜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 “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孔子身为万世宗师,必须思考百姓的疾苦。他希望通过礼治,塑造一个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能享受真、善、美的理想的大同世界。
4.结合课文,分析孔子的形象特点。
教师形象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人物形象
结合文本,归纳概括孔子的形象特点。
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
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循循善诱
人物形象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教学民主
最后一段“评志”。
因材施教
人物形象
(1)既有远大理想又内心充满苦闷。
(2)孔子本来是问弟子在政治上如何施展抱负,但他却对曾晳回答的投身自然怀抱的恬然乐趣进行了“喟然”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
(3)纵观孔子的一生,虽然周游列国时四处碰壁,但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
政治家形象
四个学生的政治理想孰优孰劣?有什么关联?
子路的“不挨打”属于强兵,是治国的硬道理。
冉有的“不挨饿”属于富国,也是硬道理。
公西华提到的“礼”是富起来才有的礼,道德文明建设是软道理。
曾皙则是享受生活,享受文明,享受和平,享受富裕,他的志向是建立在前三者的理想之上。没有和平、富裕和文明,曾皙之志难以实现。所以四个学生的志向是不可分割的。
引申思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孔子问志
弟子言志
孔子评志
解除顾虑
启发诱导
子路:千乘之国
冉有:小国足民
公西华:愿为小相
曾皙:暮春游乐图
为国以礼
思维导图
(1)虽同为语录体的哲理散文,但与《论语》其他篇目相比,文学性较强,这主要体现在曾皙的语言中。
写作特色
(3)文章脉络清晰,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展开。
(问志-述志-评志)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宗庙之事,如会同。
(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一)一词多义
如果
至于
或者
或者
1、如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子路率尔而对曰
(3)鼓瑟希,铿尔
(4)尔何如
2、尔
你们
…的样子,相当于“然”。
…的样子,相当于“然”。
你
aaasa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摄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5)何伤乎
3、乎
比
在
和、跟
到、在
语气词 表反问“呢”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4)加之以师旅
(5)以俟君子
4、以
介词 因为
动词 同“已”,止
动词 做、用
介词 用
连词 而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2)鼓瑟希,铿尔
(3)三子者出,曾皙后
(4)浴乎沂,风乎舞雩
1、名词活用为动词
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弹奏
走在后面
吹风,乘凉
(二)词类活用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小相,大相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回答
使……富足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则何以哉
(4)何伤乎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三)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
2、状语后置句
(1)浴乎沂,风乎舞雩。
(2)为国以礼
(4)异乎三子者之撰。
译文: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3)加之以师旅
(5)以吾一日长乎尔
译文:有军队来攻打它
译文: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文:可以使(他们)都有勇气,并且知道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3、省略句
(2)毋吾以也。
译文:(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
文体 篇目 主旨
先秦诸子散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以“言志”为主线,体现了孔子及其四位弟子的人生志向,反映了儒学的“礼乐治国”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齐桓晋文之事》 以对话的形式表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全文以“保民而王”为核心逐层展开,既一气贯注,又收纵自如。
单元学习资源
先秦诸子散文 《庖丁解牛》 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反映了庄子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
史传散文 《烛之武退秦师》 记述了郑国大夫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时勇担重任,游说秦穆公,拆散秦、晋两国的联合,使郑国转危为安的故事。
《鸿门宴》 记述了楚汉争霸过程中的一次重要会面,叙事详备而扣人心弦,不仅备述这次宴会的前因,更精细描写了宴会上各人的表现,使其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