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表格版)

文档属性

名称 3.3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表格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30 08:3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大气热力环流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7月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引导学生归纳、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基本原理(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2.学生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热力环流问题,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地理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3.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城市风的分析,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人地协调观)。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1.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城市风、海陆风和山谷风。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展示走马灯的动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走马灯旋转原理。 ? ?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走马灯旋转的现象,为学习热力环流原理做好铺垫,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程。 承转:在学习热力环流的原理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基本概念:气压和等压面。 一、明晰概念,初识气压变化 讲解: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根据定义,可以发现,单位面积上,海拔越高、上方空气柱越短,即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等压面是空间上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假设地面质地均匀、受热情况相同,则在同一高度空气密度相同,气压也相同,此时等压面为一个个水平面(即高度相同,气压相同) 设计意图:通过强调相关必备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铺垫。 启发提问:但实际上,地面质地并不均匀、受热情况也千差万别,近地面大气和上空的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教师:播放热力环流实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绘图,引出热力环流。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学案上绘制塑料箱内气流运动方向。 设计意图:利用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热力环流形式。 ? ? 二、循序推导,建构热力环流 教师:展示等压面剖面图,抛出问题1:在如图所示地面甲、乙、丙受热情况下,空气在垂直方向将作何运动?请将你的结论画在图上并加以解释。 学生:画图并解释。 教师总结:当甲地接受热量多,近地面A处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D处聚积,乙、丙两地接受热量少时,空气收缩下沉。 教师:继续抛出问题问题2:原先的等压面还能保持水平分布吗?如果不能,请尝试画出此时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面。 学生:画图并尝试解释。 教师总结:此时等压面无法继续保持水平分布。这是因为,A处上升的气流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便从D地向气压较低的E、F处水平扩散,此时A处上方空气柱重量减小,气压降低,形成低气压;而乙、丙两地气流下沉,使E、F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则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根据同一竖直方向气压与海拔的关系,我们可以推出气压上升处,等压面会呈凸起变化,而气压下降处,等压面会呈下凹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从水平气压差的角度思考大气水平运动,抛出问题3:图示地区近地面和高空中,同一水平面的空气将如何运动?请在图中画出你的结论。 学生:画图并阐述运动方向。 教师总结:根据近地面和高空的高低气压分布情况,高空的空气从D地流向E、F两地,近地面的空气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问题链,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探索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情境回溯:解密走马灯 设计意图:呼应导入,串联课堂。 三、原理运用,解释地理现象 小组讨论:依据材料,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由组内推选代表讲解展示。 探究1 城市热岛环流 教师:给出图文资料,设置问题链,要求学生简述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过程,提出有关城市规划的相关问题,请学生联系热力环流知识加以分析:某城市要建一座工厂,可能污染大气,考虑在哪里选址 要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最好在何地进行植树造林?并引导学生从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受热、大气热力环流等角度,综合思考缓解城市空气污染、热岛效应等问题的措施。 学生:小组讨论,将热力环流原理迁移至城市与郊区之间,理解城郊热力环流对工厂选址的限制,并思考缓解城市空气污染、热岛效应等问题的措施。 设计意图:理解热力环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综合利用已学大气知识探索缓解大气问题的方法。 探究2 海陆风 教师:给出资料,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理解海陆风并并解释相关地理现象:1、判断哪副图代表白天/夜晚。在图中分别画出白天、夜晚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并说明理由;2、我国海南岛白天多雨,夜晚多晴朗。运用海陆风形成的原理,分析这一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利用热力环流现象思考问题,绘制学案上不同时间海洋与陆地之间发生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利用比热容相关知识解释原因。 探究3 山谷风 教师:给出资料,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山谷风并解释相关地理现象:1、在图中分别画出山峰和山谷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并说明理由;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与山谷风有什么关系呢?3、山谷地区如果有工业生产产生大量大气污染物的情况下,污染现象往往比平原地区持续时间更长、更严重,这是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利用热力环流现象思考问题,绘制学案上不同时间山坡与山谷之间发生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风和山谷风三个情境,并设置从理论迁移到实践应用的问题链,层层递进,强化对热力环流的系统认知。 四、小结 师生共同建构:建立热力环流的理论模型。 设计意图:通过建构热力环流理论模型,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对形成过程加以归纳总结,进而加深学生对热力环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