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30 08:4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设计
课题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学目标 1.运用时空定位以地图为依托,梳理古代非洲、美洲主要国家或文明的地理位置及其大致时间,培养时空观念。 2.阅读教材和史料,梳理具体史实,了解古代非洲与美洲的社会发展概况; 初步探讨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分布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3.在概括非洲与美洲文明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物质基础与文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4.概述中古时期主要大洲社会发展状况,感悟世界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文明具有多样性;认识世界历史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的关系,培养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1.了解古代非洲与美洲的社会发展概况 2.初步探讨非洲与美洲文明分布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3.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世界地图,谈一谈你对非洲与美洲文明有怎样的认识。读完图片以后,你有没有什么疑问 新课教学 环节一、梳理归纳 时空定位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 结合教材第28页提供的《古代非洲的国家》和第30页《美洲文明分布示意图》,阅读教材“古代非洲文明”和“古代美洲文明”两个子目,将教材中主要国家或文明标注在地图上,并在旁边注明该国家或文明存在的大致时间,了解各国家存在的先后顺序。 结合教材及相关材料,简要分析这些国家或文明分布的特点,并尝试分析出现前述特点的原因。 (文明呈现明显的地区性特征 :差异性、复杂性、多样性。地理因素所致。) 光辉灿烂的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 利用教材和史料概括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社会状况,并仔细阅读教材上的史料阅读及相关图片加深对这一文明的理解,并以表格形式进行归纳。利用教材27页“中国瓷器”图片和29页“历史纵横”及视频并结合史实绘制中非交往关系图。 环节二、探究思考 探究一:结合史料探究为什么非洲与美洲文明大都在16世纪消亡?对此你有何认识?结合材料重点思考印第安文明衰亡的原因。 (在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依然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该主动开放,学习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先进的文化和技术,适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探究二: 结合本单元所学中古时期欧洲、亚洲、非洲与美洲的历史及相关史料,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从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的角度,认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明,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不平衡性,但是都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不同文明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环节三、反馈与拓展 课堂反馈1:选择题检测 课堂反馈2: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32页探究与拓展材料 问题:作者阐述了地理环境对非洲历史的影响,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试说明理由。 课后拓展问题:为什么非洲与美洲没有诞生强力的原生文明?
小 结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扩展阅读材料
马里的社会状况
由于曼萨 穆萨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朝觐之行以及在开罗随之而来的知名度,马里在北非、中东甚至欧洲名声鹊起……在此后数十年里,埃及的商人定期到访马里……象牙、奴隶、盐和动物皮毛在穿越撒哈拉贸易中仍十分重要,但黄金是最重要的物品。
在马里帝国这个中世纪的伟大国家里,很多奴隶都是在扩张战争中俘获的。奴隶是经济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因为他们作为劳动力的价值。当他们在穿越撒哈拉商道的贸易中被出卖时,他们也能带来财富。
——【美】戴维 C 康德拉《中世纪西非诸帝国》
桑海的社会状况
桑海是中世纪西非第三个伟大帝国。16世纪桑海帝国达到了鼎盛,阿斯基亚.穆罕默德大帝是桑海帝国最伟大的君主,它给所有的穆斯林城市指派了卡迪(地方行政官)。它将众多的王子、贵族吸引到廷巴克图留学,使得廷巴克图成为盛极一时的学术之都,“盐从北方来,金子从南方来,知识和学问,都得从廷巴克图来”这句流传至今的西方谚语,生动描述了廷巴克图学术之盛。全盛时期,廷巴克图有几所大学和120座图书馆,大学里不但教授古兰经,还有历史、天文、甚至逻辑学。
—摘编自李安山《非洲古代王国》
拉丁美洲的社会状况
旧大陆的古代文化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如埃及的尼罗河等,美洲却发源于盆地。此外,旧大陆居民的主要粮食是麦类和水稻,而印第安人则主要依靠玉米……最后还需要提及的是他们是在没有大牲畜、没有使用车轮、不知道铁器,而且处在与世界其他地区隔绝的鼓励的条件下发展起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今天人类生活的许多必需品,如马铃薯、玉米、可可等几十种经济作物等都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培植的。
——摘编自《拉丁美洲史》
玛雅有成熟的象形文字……有些玛雅金字塔阶梯刻有球戏场景或记录战争的象形文字……科潘的象形文字阶梯有玛雅地域最长的……总共刻有2200个象形文字。
——【美】吉尔 鲁巴尔卡巴《玛雅诸帝国》
印第安文明衰落的原因
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经承认,在从形成时期(约公元前1000年)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
……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16世纪西班牙人征服时,许多珍贵的玛雅文字写本被当作“魔鬼的作品”焚毁,祭司遭受掳杀,仅有部分作品。
——《世界通史》(王斯德)
据估计,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力,也没有遗传抵抗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坐杀手的头把交椅。
—— [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许多民族独立地“发明”了不同动植物的训化。事实上,不同地区独立地“发明”了农业,这些地区远至公元前5000年的中国黄河流域和公元前3000年的中美洲。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古代非洲人不会炼铜术,且不能独立的将炼铜术应用到炼铁问题的解决。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
——{美}希林顿著,赵俊译《非洲史》
从总体上看,非洲和美洲相对于欧亚大陆文明而言略显滞后,但这并不能抹杀非洲美洲对于世界的重大贡献。事实上,非洲、美洲社会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其部分成就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族的范围,而具有世界性价值。例如:非洲的咖啡、美洲的玉米、马匹、烟草等作物广泛种植而引发的农业革命,是世界走向现代化的主要动力之一。由此可见,非洲与美洲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世界古代史(下)》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方面和横向发展方面,这里说的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一个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所谓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
非洲黑人文明
非洲黑人文明,是撒哈拉以南非洲黑人各民族在过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又称“黑非洲”,泛指撒哈拉中部以南的非洲。在欧洲学术界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非洲黑人没有历史、没有哲学、没有文明,只有黑暗和停滞。非洲文明的存在是一个事实问题,而不是一个思辨的问题,只要不存种族偏见的人,都会承认世界上有一个独特的非洲黑人文明存在。他们不仅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文学、史学、宗教和其他著作存留,而且有大量精湛的艺术、音乐、舞蹈、建筑和医学、科学技术遗存。公平地讲,非洲黑人文明是世界文明极富特点的一部分,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却是发展比较缓慢的一部分。在物质文明方面,长期停滞在锄耕农业,甚至没有发展犁耕农业,在精神文明方面,非洲黑人传统文明没有留下众多的思辨性的哲学和文论著作。非洲黑人传统文明发展滞后的原因,用种族主义理论来解释是站不住脚,而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条件,黑人社会的内部机制和外界交往不发达共同作用所使然。就外部条件而言,非洲不是孤岛,黑人非洲也不是与世隔绝之区。但与欧亚、北非相比,与外部世界的交往相对较少,文明冲突的力度也不大。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一再证明,世界各种文明的互相接触、碰撞和影响,必然产生互相借鉴、选择和迭加的效应。对非洲黑人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也应如此认识。
——摘编自艾周昌《非洲黑人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绪论,第1-11页
非洲地理环境
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而地中海相比之下却是一条连接的大道。历史上,北非人与地中海盆地周围其他诸民族的相互影响之所以超过他们与沙漠屏障以南地区诸民族的相互影响,其原因就在于此。
撒哈拉沙漠决不是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唯一障碍。大沙漠的东面,沿尼罗河上游的是巨大的苏德沼泽地。这些沼泽地在历史上构成了一个可怕的障碍。而未被港湾、海湾和内海破损的、平直的海岸线,也使非洲大陆难以接近。因此,尽管非洲的面积是欧洲的三倍,但海岸线却比欧洲的短。缺乏与地中海、波罗的海和黑海相仿的海洋,意味着非洲内地对外部世界来说是比较难以进入的。
沿东、西海岸的1000英里长的沙洲,以及东、西两岸的巨大的隆起地,也是有力的障碍,它使乘小船登陆十分危险。即使成功地躲过了沙洲和激浪,仍然还有另一个障碍,即滚滚河流由内地高原顺着一道道悬崖向低洼沿海倾泻而下时所形成的急流和瀑布。非洲大陆的外形象一个翻过来的茶托,这在今天能提供巨大的水力发电的潜势。但在历史上,沿海岸的瀑布意味着,非洲既没有象圣劳伦斯河和亚马孙河那样的为进入美洲内地提供通道的、水流平缓的河流,也没有象菜茵河和多瑙河那样的为进入欧洲内地提供通道的河流。另外,低洼的沿海地区炎热、潮湿的气候,以及由这种气候引起的热带病,也挡住了进入非洲的道路。内地高原通常气候凉爽,益于健康,但沿海地区的气候却严重影响了要到内地去的人们的健康。
与外部的难以接近同样重要的是内部的难以进入,这就是说,从非洲某一地区到另一地区也很困难。综观非洲大陆,其南北两端是小而肥沃的狭长地带。这些狭长地带很快让位于广阔无垠的大沙漠,即南面的卡拉哈里沙漠和北面的撒哈拉沙漠。再往下是绵延起伏的草地或大草原,北部以苏丹草原最为著名:“苏丹这阿拉伯词意为“黑人之国”。然后是热带雨林,在其最稠密的地区,比沙漠还难以穿越。
这些恶劣的自然环境,同海岸附近缺少出口、内地缺少不受阻碍的河流网一起,阻止了非洲大陆各地区间的相互影响。这必然阻碍非洲各民族的全面发展,从而解释了草原上的复杂的大帝国和遥远的沙漠、森林地区的狩猎团体同时并存的原因。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十八章,第479-480页
伊斯兰教在非洲的传播
发源于欧亚大陆的另一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力量,即伊斯兰教,加强了农业和冶铁术的影响。7世纪,伊斯兰教迅速传入北非时,几乎未遭到拜占廷统治者的抵抗,但却遭到当地柏柏尔人的顽强抵抗。不过,柏柏尔人最终还是接受了伊斯兰教;然后,他们同阿拉伯人一起征服了西班牙,并越过撒哈拉沙漠,将穆斯林的信仰和文化传入苏丹。柏柏尔商人改变了他们沿横贯撒哈拉沙漠的商路所遇到的非洲商人的信仰。宽容的黑人统治者允许穆斯林享有从事宗教活动和宣传其信仰的充分自由。因而,大约9世纪时,伊斯兰教首先出现于苏丹西部诸商业中心。到13世纪时,它已成为当时大马里帝国的国教,并因官方的支持而稳步传播。
伊斯兰教还在东非取得一个规模小得多的立足点;在那里,很早就建立了穆斯林阿拉伯社会。阿拉伯移民同班图妇女通婚,创造了一个新民族“斯瓦希里人”,即“沿海居民”,其语言成为东非的混合语。在东非,他们仅以沿海飞地或岛屿为居留地,因为这里更安全,不受大陆部落的侵扰。伊斯兰教并不试图征服内地,所以,在东非与在北非和苏丹不同,伊斯兰教从未获得大块基地。
伊斯兰教对非洲的影响是深远而又多方面的。其中最明显的一点表现在生活的表面,即姓名、服装、家庭摆设、建筑风格、节日等方面。此外,也明显表现在随着与外界的交往范围扩大而来的农业和技术的发展方面。在东非,阿拉伯人从印度引进了水稻和甘蔗。据记载,大约同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同时代的博尔努王国的国王梅 伊得利斯 阿娄马曾说过:“在宽容、仁慈、慷慨、永恒的上帝赐给苏丹的恩惠中,有难得的土耳其滑膛枪手和许多擅长滑膛枪射击的家奴。”
伊斯兰教还将非洲经济同由穆斯林商人控制的欧亚大陆广泛的商路网联在一起,从而促进了贸易。穆斯林比起罗马人,使用的骆驼要多得多并相应地增添了几条横穿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增加了贸易量。他们从北非基地出发,向南运送布匹、珠宝、贝壳念珠和占首要位置的盐;盐是整个苏丹的急需品。作为回报,非洲人向他们提供象牙、奴隶、鸵鸟羽、制作香料的香猫和最重要的、来自尼目尔河上游、塞内加尔河和沃尔特河的黄金。这些黄金最终多数流入欧洲,其数量很大,对于调整中世纪欧洲同东方的贸易逆差平衡非常重要。这就是苏丹经济同国外贸易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因此,到1400年时,整个西非商业道路纵横交错,贸易中心星罗棋布。
与此同时,一种相类似的商业模式正在东非形成。沿海地区的穆斯林经纪人派代理商前往内地,购买罗得西亚的象牙、奴隶、黄金和加丹加的铜。这些商品是通过当时由穆斯林商人控制的印度洋上的商业航道运出去的。以后几个世纪中,他们还从内地获得了铁矿石,用船装运到印度南部,制成所谓的大马士革剑。反过来,非洲人用自己的产品换得了中国和印度的布匹、各种奢侈品、尤其是中国的瓷器;至今,沿海地区还能发现这些瓷器的遗迹。这种贸易是东非沿海一些繁荣的港市和城邦的基础。到13世纪时,其中两座城市基卢瓦岛和桑给巴尔,已建立了自己的造币厂,铸造出大量的铜币
现在,谈谈伊斯兰教在非洲的作用。伊斯兰教还大大地促进了苏丹的文化生活。随着《古兰经》学校的建立,识字的人愈来愈多。学者们可以在苏丹各大学里从事更高深的研究。在这些大学中,廷巴克图的桑科尔大学最为出色,为非斯、突尼斯和开罗的其他穆斯林大学所仿效。学者们习惯于自由出入这些学校和穆斯林世界的其他大学,在某一导师的手下从事研究。穆斯林旅行家利奥(非洲的)曾于1518年访间廷巴克图,他发现,这一兴盛的学习状况应归功于统治者阿斯基亚大帝的支持。“这里[廷巴克图]拥有大批医生、法官、教士和其他学者,他们从国王那里得到充足的生活费用。各种手稿或书籍从巴伯里[北非]运到这里,它们比其他任何商品更能卖钱。”
信奉伊斯兰教还加强了苏丹各王国政治上的团结。传统上,苏丹各王国的统治者只是要求有直接亲属关系的集团或家族,以及有亲属关系并承认血统上同属某一伟大祖先的其他集团对自己效忠。但是,当王国扩大为大帝国时,这种亲属关系作为帝国组织的基础,显然不能胜任。帝国扩展的疆域越大,皇帝与大部分臣民的关系就显得越不合。地方首领不可能被当作忠实的封臣予以信赖,相反,他们往往领导自已的人民反抗帝国的统治。伊斯兰教通过加强帝国的行攻机构,帮助解决了这一制度上的问题。穆斯林学校和大学培养出的一批文人,可以组成有效的帝国官僚机构。这些人不受亲属联盟的支配,他们的切身利益同帝国权力拴在一起,他们通常是可以被指望能忠心耿耿地为这一权力服务的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十八章,第485-488页
拉丁美洲的定名
“拉丁美洲”(America Latina)一词系由——名词“美洲”(America)和——形容词“拉丁的”(latino)组成。形容词“拉丁的”表明了名词“美洲”的文化特色。因此,欲明了“拉丁美洲”这一名称的形成,必须首先知晓“美洲”这一名称的确定。
“美洲”这一名称的提出和确定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是历史时代的产物。这一名称的提出和确定可分为三个阶段:无概念、无名称阶段;有概念、无名称阶段;有概念、有名称阶段。
第一阶段:1492年8月,哥伦布指挥船队驶离西班牙向西航行,10月发现新陆地,一为到了亚洲,遂称新陆地为“诸印度”(las Indias)。他一直到1506年去世也没意识到他所到之处是另一块陆地。“诸印度”这一名称很快被欧洲人接受。西班牙国王也正式钦定了这一名称。这时,世人既没有“美洲”这个概念,更没有“美洲”这一名称。
第二阶段:1501—1503年,意大利人亚美利哥·韦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西班牙名为Americo Vespucio,1454-1512年)奉葡萄牙国王之命,两次西航到巴西海岸探察,沿南大西洋海岸南下,曾航行至拉普拉塔河口。他返回葡萄牙后,给佛罗伦萨的朋友写过两封信,叙述自己的航行经历和所见所闻。1504、1506年,两封信先后公开发表,并被翻译成数种文字,广为传阅。他在第二封信中明确地写道:“我们可以确切地称哥伦布发现的陆地‘为新大陆’。”“新大陆”这一概念首次问世。欧洲人的地理观念随之发生变革。哥伦布发现的新陆地不再被认为是亚洲,而是一块不同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新陆地。从而也就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美洲’概念,但名称尚未确定。
第三阶段:1507年,德国地理学家马丁·瓦尔德泽米勒(Martin Waldseemuller,1470-1518)根据地理新发现,对托勒密所绘世界地图作了修订,绘制出一幅新世界地图。托勒密的地图上,印度洋外有一块陆地连接着非洲和亚洲。新世界地图将这块陆地同非洲和亚洲分离,并在陆地南部标上了“America”(“亚美利加”)的字样。这样,瓦尔德泽米勒就为新大陆定了名。他为托勒密的《宇宙志》一书作的序中写道:“亚美利哥·韦斯普奇发现了世界的第四部分……我看不会有人反对根据发现者亚美利哥的名字称之为‘亚美利哥之地’或‘亚美利加’的。”欧洲人普遍接受了他的意见,“亚美利加洲”(简称“美洲”)这一名称遂流传于世……
“美洲”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几个各具文化特色的不同的“美洲”:
按地理位置分,有南美洲、中美洲和北美洲。有时也以巴拿马地峡为界分为南美洲和北美洲(包括中美洲)。按地理-政治分,有南美洲(从墨西哥到阿根廷)和北美洲(包括美国、加拿大)。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开展后,“南美洲”一直系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政治含义极深……按种族-文化分,有撒克逊美洲和拉丁美洲。前者系指原英属美洲殖民地,其名称源自欧洲的一个种族集团——撒克逊人,其文化具有撒克逊文化的特征;后者系指原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的美洲殖民地,其名称源自欧洲的另一种族集团——拉丁人,其文化具有拉丁文化的特征。
——郝名玮《拉丁美洲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序编 第一章,第3-4页
拉丁美洲的地理环境
拉丁美洲位于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北部以布拉沃河(格兰德河)同美国为界;南隔德雷克海峡同南极洲相望;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总面积为207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欧洲的面积。
这个地区受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达300多年之久,形成了拉丁语为主的文化、语言和生活方式,故称拉丁美洲,简称拉美。
拉丁美洲由4大地理区域组成:北美的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在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东南角之间的陆间海叫加勤比海,习惯称之为加勒比地区。拉丁美洲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达11000多公里,东西最宽处为5100公里,最窄处在巴拿马地峡,仅48公里。拉丁美洲被两洋环抱,所以海岸线长达45000公里。迄今拉美的33个独立国家中,除南美有两个是内陆国家外,其它国均有海岸线。拉美半岛少,岛屿多。主要有尤卡坦半岛、加利福尼亚半岛(均属墨西哥)、瓜希腊半岛(属哥伦比亚)和太陶半岛(属智利)。岛屿主要分布在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的沿海地区。西印度群岛由著名的巴哈马群岛,大安的列斯群岛和小安的列斯群岛组成,共有1200多个大小岛屿。古巴岛和火地岛,属世界大岛之一。拉美主要海港有: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里约热内卢、维多利亚和萨尔瓦多(以上均属巴西);蒙得维的亚(乌拉圭);哈瓦那和圣地亚哥(均属古巴);金斯敦(牙买加);巴兰基利亚(哥伦比亚);瓜亚基尔(厄瓜多尔);卡亚俄(秘鲁);瓦尔帕来索(智利)等。
由于拉美地处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向南延伸的中段和南段,所以境内山多,高原多,火山多,地震多。西半球的屋脊安第斯山、耸立在拉美的西部。它从特立尼达岛向西、沿太平洋海岸从北向南延长9000公里,平均高度为海拔3900米左右,最高峰在6000米以上。阿空加瓜山海拔6964米,是西半球最高峰。拉美境内高原、山地和丘陵连绵起伏,约占全地区总面积的40%。拉美境内火山多,仅活火山就有120多座,占世界活火山的1/5以上。活火山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中美洲、安第斯山的南段和北段,其余的分布在小安的列斯群岛和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震主要分布在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在这里7级以上地震常有发生,给人民带来极大的危害。
拉美的大平原主要集中在南美洲拉美境内河流纵横交错,其中84%流入大西洋,11%流入太平洋,少数为内河。著名的河流有亚马孙河、拉普拉塔可、巴拉那河等。
拉美境内的湖泊,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尼加拉瓜境内有尼加拉瓜湖。委内瑞拉境内的马拉开波湖,是世界的大湖之一,湖的面积为13512平方公里。秘鲁境内的的的
喀喀湖,海拔3812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之一。此外还有阿根廷湖,多米尼加境内的恩里基略湖。世界落差最大的瀑布安赫尔瀑布地处委内瑞拉境内。
——胡世建编著《拉丁美洲-历史与现状》,旅游教育出版社,第1-3页
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是辽阔富饶的美洲的土著居民,是15世纪末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以前,南北美洲各族人民的总称。1492年,哥伦布把他所“发现”的美洲误认为印度,便把美洲当地居民称作“印第安人”或“印度人”。这本是历史上的误解,但却被长期沿用和流传下来,所以“印第安人”一词就成为美洲本地原有居民的专门概念。印第安人是美洲最早的主人。根据通常的说法,他们当中有一大部分原是亚洲蒙古利亚种越过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逐步南移而分散定居的。也有一部分是东南亚与澳大利亚的人从南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中逐步进入到南美洲而定居的。根据近年的考古探究,这些人来到美洲大陆约在3万年以前,有人推算估计在五万年前美洲就有了人类,但他们的文化因分布地区不同,而进入不同发展阶段。
美洲印第安人的分布很广泛。随着历史的发展,美洲印第安人逐渐形成了很多不同语言、文化和习俗特点的部族和部落。就北美洲印第安人的居住地区、经济类型和种族特点来说,大体分为八个群体:北冰洋沿岸的印第安人;北美西北沿海的印第安人;加拿大北部和阿拉斯加内陆地区森林地带的印第安人;美国东部和东南部的印第安人;美国中西部大草原上的印第安人;美国太平洋沿岸加利福尼亚等地的印第安人;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的普韦布洛印第安人;美国西南部的那发和族印第安人。北美印第安人在欧洲殖民者入侵之前,在一些先进的农业部落里,普遍终止了玉蜀黍,有些地方已学会使用鱼肥;在狩猎方面发明了弓箭,以及轻便灵活的小船——桦树皮的独木舟。在比较发达的部落中,有丰富的神话。在宗教活动中有巫术。在艺术作品中,有民间创作的童话和歌谣;有用贝壳、骨头或金属制作的精美饰物和雕刻品
——白乐天《世界全史》第二篇第八章,第1082-1083页
印第安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美洲印第安人是富于创造性的勤劳的人民,他们在漫长的岁月中,驯化了多种野生动物,培育出大量的农作物,为丰富人类生活,提高人类体质健康和智能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当今世界广泛生产的玉米、马铃薯、番茄、可可、咖啡、向日葵、辣椒、花生、烟草、橡胶等几十种农作物,都来自美洲印第安人创造性的劳动。玉米是印第安人的最重要的食粮,玛雅人甚至认为人是由玉米造就的。在现代生活中,玉米不仅可供食用,充作饲料,还可以用来生产淀粉、糖、食用油溶剂和人造丝等。可可树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3000年前已由人工栽培。1502年,哥伦布将可可豆带到西班牙,17世纪中叶可可饮料已风靡整个欧洲。用可可粉制成的巧克力,现在成了人们喜爱的食品之一。马铃薯原产于安第斯山区,16世纪后半叶被引种到欧洲,不久就成为欧洲大部分国家的主要作物,随后在世界各地广为种植。番茄原产于南美,16世纪初传入欧洲。番茄营养丰富,既可作为水果生食,又可作为蔬菜衰食或制作番茄酱。辣椒原产于墨西哥和中、南美洲,15世纪末传入欧洲。现在亚洲和非洲地区已大量栽培。在原产于美洲的农作物中,重要的还有木薯、白薯、葫芦、香子兰、菜豆、黑胡桃、仙人掌、开心果、番荔枝、番石榴、曼密苹果等,这些植物已成为人类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洲印第安人很早就懂得了养蜂和驯化野生动物。他们培育出了火鸡、鸭、鸽和鹅等家禽。此外,还培育出了像愈疮木那样可以健身治病的药草和植物1200多种,丰富了人类医药宝库。伟大社会学家摩尔根在谈到印第安人对世界所做的贡献时指出:“美洲印第安人诸部落的历史和经验,多少可以代表我们的远祖处于相等状况下的历史和经验。印第安人的制度、技术、发明和实际经验构成人类记录的一部分,其价值特殊宝贵之处在于它们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印第安人本族的范围。”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十四章,第245-246页
玛雅文化
马雅人创造了很高水平的古代文化,他们很早就发明了象形文字和二十进位法,已知使用“0”的符号。马雅人创造了以365天为年的太阳历,一年分为18个月,每月按农业季节命名,如“楚恩”(播种)、“摩尔”(收割)等。他们能精确地计算日食的时间,以及月和行星的周期。奇钦 伊查有著名的天文台。马雅人用象形文字写成各种书籍,有历史、神话、诗歌、戏剧,也有关于天文、历法等著作。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十四章,第240-24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