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30 08:5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设计
课题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拉美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形成拉美文明近代历史演进的时空观念。了解拉美独立后面临的问题,思考探究拉美遇到的社会问题及原因。感悟20世界拉美民族民主革命和改革的社会背景。 2.理解亚洲风暴的含义,运用唯物史观解释民族民主革命的概念;了解辛亥革命、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立宪革命,认识其对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中国革命运动在世界革命浪潮中的地位和影响。
3.了解埃及和苏丹的抗英斗争,及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感悟非洲人民英勇斗争的精神;通过史料分析,客观认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意义。
重点难点 拉美独立之后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亚洲觉醒过程中出现民族民主革命的浪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顾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引导学生体会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引出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讲授新课】 一、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设计问题引领学生阅读思考 独立运动火焰因何而燃?火焰如何燃遍拉美大地?火焰退去后拉美人民生活如何? 1.背景 (1)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埋下了拉丁美洲独立的火种。 (2)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3)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主意识日益增长。 (4)法国大革命削弱了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 (5)美国的独立更是大大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 2.独立运动 (1)海地独立。时间:1804年;结果:摆脱法国殖民统治,建立共和国;意义:揭开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序幕。随后独立运动的浪潮席卷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 (2)西属拉丁美洲独立运动。领导人:玻璃瓦尔和圣马丁;结果: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取得独立。建立了共和国。 (3)巴西独立。摆脱葡萄牙殖民统治。到1826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基本都已独立。 3.独立后的美洲 (1)背景 ①各国大多政局动荡,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②英美等国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 ③拉美人民面临着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 (2)成就 ①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②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时间:1910-1917年;经过:在农民起义军的支持下,墨西哥人民赶走了独裁者;虽然美国干涉造成革命的反复,墨西哥仍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为墨西哥人民进一步争取民主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设计开放性问题拓展思维: 同样是脱离殖民统治,同样拥有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为什么拉美与北美发展完全不同? 二、亚洲的觉醒 提升概念引领学生掌握唯物史观基本概念。 【民族运动】:民族危机下为了维护本民族政治独立和经济利益展开的反殖民主义的斗争 【民主运动】: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壮大并领导人民展开反封建追求民主的斗争 1.原因 (1)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2)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 (3)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 2.时间、性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 3.亚洲的觉醒 (1)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 ①国民大会党成立:民族资产阶级政党,1885年成立,简称国大党,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 ②1905年,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出现新高潮。以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主张联合人民群众,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③孟买工人的政治总罢工:1908年,孟买 10多万工人要求释放被英国殖民当局逮捕的提拉克,引发政治总罢工。这次总罢工成为20世纪初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高潮,表明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 (2)伊朗的立宪革命 1905-1911年,制定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国家。虽然革命在伊朗统治阶级和俄英等外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但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外国势力,传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3)中国的辛亥革命; 1911年,中国爆发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三、非洲的抗争 1.背景:帝国主义瓜分非洲 2.主要斗争形式:武装斗争 3.非洲的抗争 (1)埃及的抗英斗争 ①领导:非洲第一个政党祖国党 ②口号:“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以此唤起埃及人民的民族意识。 ③经过:1882年反抗英国侵略的斗争中.祖国党领袖、爱国军官阿拉比领导埃及军民进行了英勇无畏的抵抗。 ④结果:抵抗失败,阿拉比被俘,英国占领埃及。 (2)苏丹马赫迪起义 1881年,苏丹爆发反英大起义。起义领导人自称“马赫迪”.号召人民起来斗争,赶走外国侵略者。这次武装起义规模很大,持续近20年,曾占领苏丹大部分地区,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起义失败后,英国控制了苏丹。 (3)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1894年,意大利发动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发表《告人民诏书》,号召人民抗击侵略者,保卫国家的独立。全国人民英勇抵抗,终于在1896年打败侵埃意军,迫使意大利签署和约,承认埃塞俄比亚是独立国家。
小 结 课堂总结: 引用时间线索、表格对比、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整合消化本课内容,通过对比后引导学生综合探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个性与同性。体会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的意义。 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拓展阅读资料
书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马克垚 主编 《世界文明史》
资料:
1、圣马丁与玻利瓦尔的双雄密谈:1822年7月26日瓜亚基尔会谈
1822年7月26日,在南美洲城市瓜亚基尔,西属南美洲独立战争的两大领袖,秘鲁“护国公”圣马丁和“解放者”玻利瓦尔举行了会谈,史称瓜亚基尔会谈。由于事后二人都对会谈的内容缄口不语,且谈结束后圣马丁便悄然离开瓜亚基尔回到利马并宣布引退,放弃了独立战争的领导权,因此瓜亚基尔会谈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2、考迪罗(Caudillo),亦称考迪罗主义、考迪罗制度,原意是首领、头领。考迪罗制是拉丁美洲特有的军阀、大地主和教会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独裁制度。拉美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在19世纪20年代独立后至20世纪前盛行。考迪罗经济上依靠大地产大庄园主,在政治上靠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对外投靠外国势力,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反抗。
第一代考迪罗代表人物有墨西哥的伊图尔维德·圣安纳(1794—1876);阿根廷的罗萨斯(1793—1877);巴拉圭的何塞·加斯帕尔·罗德里格斯·德·弗朗西亚(1766—1840)。第二代考迪罗多通过“选举”或政变上台,其代表有巴拉圭洛佩斯父子等
独立后虽然部分考迪罗在人民压力下作出一些改革,但由于其和大庄园主在经济及政治上的垄断密不可分,所以未触及大地产制度,是拉美经济发展的阻碍。
考迪罗的出现对于刚刚独立的拉美诸国来说,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但是长远来看,却是阻碍了拉美国家近代化的发展。而且拉美的考迪罗制度一直影响到20世纪拉美诸国的政治走向。
3、门罗主义的含义
(1)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这一原则不仅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分扩张;
(2)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条;
(3)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
4、大棒政策:美国第26任总统罗斯福提出和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主张以武力为后盾,迫使拉丁美洲国家“循规蹈矩”,听命于美国。他曾在一次演说中援引了一句非洲谚语:“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来说明这项外交政策。遭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对。
5、金元外交:美国第27任总统塔夫脱提出的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海外投资,以实现向外扩张的外交政策。塔夫脱提出“用金元代替枪弹”,他们主张运用外交政策推动和保护美国银行家的海外投资。事实上,金元并没有完全取代枪弹,而只是枪弹的补充。金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资本渗透,通过对外投资来夺取更多的海外市场和殖民特权。
6、1917年墨西哥制定了新宪法,
这是一部比较进步的资产阶级民主宪法。首先,宪法第27条规定:国家是土地、森林、河流和矿山的主人,私人只有开发之权。国家有权征收或限制私有财产,也有权收回一切被外国垄断组织攫取的土地、矿场和油田;国家将收回迪亚斯时期让与封建地主的公有土地和河流;釆取适当方法拆散大地产,发展小土地所有制。这表明1917年墨西哥完法具有明显的民主色彩。其次,宪法第123条保障工人权利,规定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规定最低工资;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举行罢工的权利;规定禁止女工、童工做危险工作,对女工产妇给予照顾。1917年墨西哥宪法中关于土地问题和工人问题的条文,涉及革命的主要问题,是反映资产阶级民主的宪法。这部宪法是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成果。
7、伊朗立宪革命失败原因及意义
原因:立宪派缺乏强有力的革命政党领导,没有真正动员组织人民群众,造成自身力量弱小;
伊朗统治阶级和俄英等外部势力的联合镇压
革命意义:
(1)1905—1911年的伊朗立宪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还具有强烈的资产阶级民主特色:
(2)标志着伊朗历史进入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时代,是伊朗历史上第一次深刻的文化思想解放运动;
(3)伊朗革命是二十世纪初亚洲革命浪潮的组成部分,标志着亚洲开始觉醒,走向争取民主的自觉的政治斗争时代。
8、亚洲觉醒历史意义
(1)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和本地区的封建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标志着亚洲各地人民已作为一支反对帝国主义的强大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斗争的舞台,在客观上成为西方工人阶级的同盟军,亚洲成为反帝斗争的重要阵地。
(3)传播了民主思潮,为亚洲各国走上独立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4)一批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形成,古老的亚洲开始走上近代政党政治的道路。
(5)颁布资产阶级法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推动了亚洲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标志着亚洲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