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30 09:2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秘密★启用前
太原市尖草坪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左传》作者是春秋时代鲁国的盲人史官左丘明,但是让今人难以理解的是一个盲人如何成为令人尊敬的史官 在书写非常困难的春秋时代,一位盲人又如何能够写作呢
鲁哀公六年的一天,天空出现了异象:有云彩像一群赤鸟一样,团团夹着日头连飘了三日,王心下慌张,便向“大史”请教。“大史”即“瞽官之长”,他告诉王,你得禳灾祭祀,方能把厄运转移出去。这便是《左传》里收录的众多盲人官员为王侯提供咨询服务的一例。巧的是,它的作者左丘明恰好也是个盲史官。事实上,有少量盲人幸运地进入了先秦时期的主流庙堂,这源自于传统文化心理中的“盲瞽崇拜”。而这种崇拜,又来自更远久的“崇巫”。
“巫”一直作为人与神鬼、祖先之间的中介,是君主的近臣,碰上出征、祭祀,君主都要占卜问询一番。而盲人的身心特性,则天然直观地接近道家的追求——“恍兮惚兮”“大象无形”“明道若昧”。再加上因为视觉缺失,盲人的听觉、唤觉、触觉、记忆力与专注力得到了代偿式的发展,人们自然推断他们也会在“灵性”上有所天赋。
“巫”本身的另一面就是史官。左丘明式的盲人史官擅长背诵与讲述,在书写尚不发达的年代,即便有记录,也是“电报码”式的高度浓缩版,而盲史们的口述则是传承历史、训诫治理者的重要力量。就像西南部分少数民族解放前还保留着结绳记事的传统一样,每到逢年过节就把绳结拿出来,由史官角色的盲人或老者进行回顾和描述。这需要超出常人的记忆力。而在自号“文盲叟”的现代史学巨擘陈寅恪身上,尤可得见盲史前辈们的神韵:陈晚年完全失明后,除请助手朗读补充材料外,绝大部分钩沉与思考工作均在脑中高
速进行,再于第二天口述整理成文,其旁征博引与严谨如一,无愧于“教授中的教授”。又如西方古希腊盲诗人荷马的名字“Homeros”在伊尼亚语中的意思就是盲人。也就是说“荷马”指代当时社会上的盲诗人群体,并不单指一个人,荷马所创作的“史诗”也是从其他“盲人诗人”中传播而来的。
与巫、史密不可分的,还有时常与之重登的宫廷乐师的职能。《国语》常出现的瞽、玻、蒙就是不同程度的盲乐人。音乐本身就有宗教神秘意味,乐师被认为可以合六律、辨阴阳,通过音声来把握天命神意,甚至可以夸张到出征打仗前听听军队的声响便判断吉凶。盲乐人可奏乐器以配合历史、诗歌内容的诵、讽、谏,亦可只作器乐,其中不乏技艺高超而青史留名者。如晋国的著名音乐家师旷,乐感被称为“天下之至聪”,擅用琴声表现自然界的声响。传说他曾为晋平公奏“清微”,一奏,“有玄鹤二入”,再奏,“而列”,三奏,“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又鼓奏了“清角”,遂有形云从西北方涌起,顿时狂风大作,“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以至于大臣们作鸟兽散,而晋平公瘫倒在地,令人荡气回肠,惊心动魄。
左丘明是一位赞史,他很可能是《左传》一书材料最初的系统整理者,他的资料来源可能也是一代代瞽史口耳相传。后人将他的讲述整理和记录下来,并在此后不断丰富、补充。因为古人看重传授来源,所以将他的名字记录下来就成了《春秋左氏传》。而左丘明之后,书写技术与科技逐渐发达,盲人史官、乐师的地位逐渐下降。草根出身的盲人越来越难凭借原有的优势进入主流系统,因而少有留名者。
(摘编自曲辉《盲人的庙堂与江湖》)
材料二
一般认为《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然而左丘明本人的籍贯、生活时代、事迹甚至其姓氏都难以确定。最早提及左丘明的是《论语》,在《论语·公冶长》中有一句:“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从这里看,左丘明应该是与孔子处于同一时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则认为左丘明是鲁国人,因为害怕《春秋》的真意不被后人所知,因此写成《左传》一书。他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也就是说,左丘明不仅创作了《左传》,还创作了《国语》。
虽然可以确定《左传》在战国时期已经存在,但人们对《左传》作者是否是左丘明一直存在怀疑。比如最容易被质疑的一点就是:盲人如何书写,又如何成为史官。又如《左传》中丰富的史料显然不可能只来源于鲁国,特别是《左传》中对晋国、楚国的史事记述得相当详细,甚至有晋地的方言存在。再如,《左传》中提到了一些孔子时代不可能知道的谥号、史事。又如,《左传》中的一些虚词用法也不一致,这很难让人相信《左传》完全是出自一人之手。
(摘编自程素《《左传〉作者左丘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般认为《左传》的作者是春秋时代鲁国的盲人史官左丘明,但盲人在书写方面的困难让人对此心存疑虑。
B.盲人的身心特性使先民觉得他们在“灵性”上有特殊天赋,因此被当时的人们视为与神鬼、祖先沟通的中介。
C.《左传》在战国时已经存在,但其中一些谥号、史事以及虚词用法的不一致,使人们对其作者身份产生怀疑。
D.《左传》的全称是《春秋左氏传》,材料一作者认为:古人看重资料的传授来源,所以用左丘明的姓氏来命名这部书。
2.下列不属于“盲瞽崇拜”形成原因的一项是(3分)
A.盲人身心特性契合道家“恍兮惚兮”的追求,使他们在精神层面上被赋予了特殊地位。
B.盲人史官拥有超强记忆力,擅长背诵与讲述,这对传承历史、训诫治理者具有重要意义。
C.音乐具备神秘意味,古人认为通过音声能把握天命;盲乐人则在这方面具备先天优势。
D.《左传》《国语》等典籍中记录了很多类似“鲁哀公六年”和“师旷奏乐”等神秘故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盲人的特性及其某些技能使得他们中的一部分在当时社会拥有较高地位,左丘明和《师说》中提到的“师襄”都属于这种情况。
B.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在书写和传播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里,通过盲人口述传承,是人们保存历史的重要途径。
C.《荷马史诗》的作者“荷马”是育诗人群体的共名,并不单指一个人,我们是否可以据此猜测:“左丘明”也是盲史官群体的共名。
D.左丘明之后,随着书写技术逐渐发达,育人的优势逐渐消失,史官中的盲人地位下降,以至于今天的人很难理解育人为何能成为史官。
4.下列对材料中论据使用意图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以陈寅恪晚年失明口述整理文章和西南部分少数民族解放前还保留若结绳记事为例,意在证明盲史官擅长背诵与讲述的特点。
B.材料一以师旷为晋平公鼓奏“清徵”“清角”为例,意在论证盲乐人可奏乐器以配合历史、诗歌内容的诵、讽、谏。
C.材料二以《左传》中提到孔子时代不可能知道的谥号、史事的事例,意在证明《左传》作者可能不是左丘明,
D.材料二指出《左传》中的一些虚词用法不一致,意在证明《左传》不是完全出自一人之手,进而质疑左丘明是《左传》作者。
5.材料二给出了几条质疑左丘明是《左传》作者的理由。请根据材料一内容对这些质疑给予合理的解释。(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挥 手
欧阳明
刚到九点半,老刘就转动轮椅,艰难地向院子移去。外面阳光很好,老刘的心情也很好,不等气喘均匀,就抬头朝对面顶楼的阳台望去。阳台里什么也没有,老刘一看表,还差十分钟。
老刘望的人是老李。老李和老刘同庚,①他们同一学校毕业,同一天到同一单位报到,同一天结婚,也同一天退休,不同的是,老刘住的是A幢底楼,老李住的是对面B幢顶楼。
老刘和老李共同的爱好是下棋。退休后,闲来无事,二人就天天下棋,不是老刘往B幢的顶楼爬,就是老李往A幢的底楼跑。几年前,他们的老伴儿都去世了,儿女们为了生计,天天早出晚归。②下棋,让两位老人干瘪的日子像成熟的稻谷一样饱满起来。
“棋上分不出输赢,只有看谁先去见闾王了。”老刘说。“谁先去谁就算输!”老李哈哈大笑。十几年过去了,老刘和老李都坐进了轮椅。老刘再也无法爬上顶楼,老李再也无法下到底楼。
“电话里下棋,每天上午十点,我给你打电话。”老刘说。
十点一到,老李的电话就会丁零零响起。他们一边说棋,一边嘘寒问暖,还经常相互戏谑说,闾王在等你。每次挂电话时,又相互叮咛,能吃就吃,啥事都别往心里去啊!
有一天,老刘按时拨通了电话,那边接了,却不说一个字。老刘忐忑不安,晚上打电话问老李的儿子:“你爸怎么啦,接了电话又不说话 ”
“他哑了。今天早展起来,突然就说不出话了。”
“耳朵没聋吧 把话筒给他,我要跟他说话!”
“怎么哑了呢 不说话,不怕闷死我呀 这样吧,时间不变,我给你打过来,听见我说话,你就拍桌子。”老刘对老李说。
次日十点,老刘准时打过去电话,话筒里就传来了“啪啪”的响声。
“老家伙,力气不小嘛!看来除了说不出话,其他零件还正常嘛。”老刘说。
“啪!啪!啪!”又是一阵响声。
不料有一天,老李竞然不接电话了。好不容易等到了晚上,老刘打电话问老李的儿子:“你爸在家吧 ”
“在啊。”
“在,怎么不接电话 ”
“哦,聋了,昨天晚上,耳朵突然就听不见了。”
老刘急忙写了张纸条,叫儿子给老李送去。纸条上说:每天十点,到阳台上挥手,谁不来,谁就是王八蛋!
十点终于到了,老李的头也终于冒出了阳台。老刘慌忙举起右手,不停地摇晃,一脸孩子般的笑容。老李也举起右手,不停地挥动。“老家伙,想吃啥就吃啥,别当王八蛋啊!”老刘冲老李喊道。
转眼就到了秋天。老刘的手开始有些不听使唤了,每次抬举都很吃力,每次挥完手后,都会酸痛难忍。③眼晴更不中用了,看老李,除见手在挥动,其他的一片模糊。但老刘依然坚持每天按时挥手,每次挥过之后,都会长长地吁一口气。
等到天空撒下雪花的时候,老刘彻底不行了。早展醒来,他感到呼吸困难。儿子说去医院,老刘说:“来不及了,答应我一件事,我走后,你必须每天十点向对面顶楼的阳台挥手,④记住,不能露头。”说完,老刘头一歪,走了。
半月之后,老刘的儿子挥完手又赶出去忙事,无意间撞上了老李的儿子。“你爸身体还好吧 ”老刘的儿子问。“好啊,刚才还和你爸挥手呢!”老李的儿子说完,慌忙走开了。他怕话说多了,说漏了嘴。爸半年前临走时交代过,千万不能让老刘知道他先走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老李和老刘的故事:他们一起毕业一同退休,通过下棋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离世的时间也仅相去半年。
B.在老刘、老李坐上轮椅后,他们无法像从前一样面对面下棋,于是他们开始通过电话继续他们的棋局和对彼此生活的关心。
C.随着老李失声、失聪,两位老人的交流越发困难,但老刘总是能想出新的办法保持沟通,这显示了他的机智和对友情的珍视。
D.小说结尾揭示了一个令人感动的真相:老李已离世半年,但他的儿子遵守了父亲的遗愿,每天按时在阳台上挥手回应老刘。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作者连续使用“同一”,强调了二人共同点很多,为后文二人建立了深厚友谊奠定了基础。
B.句子②将下棋比成稻谷,表达了下棋给二人带来的快乐和充实,也暗示了他们其余生活时间的空虚乏味。
C.句子③强调老刘眼睛的模糊,一方面说明他的衰老,同时也为结尾处的突转埋下伏笔。
D.句子④是老刘临终前对儿子的嘱咐,他不想让老李知道他去世的消息,体现出他对朋友的情谊。
8.从两位老人坐上轮椅开始,小说呈现出“变化的重复”的状态。请简要分析“变化的重复”的表现及其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作用。(5分)
9.作者欧阳明这样总结自己的微型小说创作:“微型小说如同一颗钉子,能钉进读者的内心;微型小说不是段子,必须有温度和文学味道。”结合这篇小说谈谈你对作者这两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贤且又同姓穷而过君不可无礼。”文公曰:“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詹曰:“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文公弗听。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欲得叔詹。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存郑,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姑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卒而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四十五年,文公卒,子兰立,是为穆公。
(节选自《史记·郑世家》)
材料二
(晋文公)七年,晋文公、秦穆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詹。叔詹闻之,自杀。郑持叔詹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穆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 ”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重耳A贤B且又C同姓D穷而过君E不可F无礼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能尽礼之”中的“安”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中的“安”意义相同。
B.“皆以罪蚤死”中的“蚤”与“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意义相同。
C.“爱幸之”中的“爱”与“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中的“爱”意义不同。
D.“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与“亡郑厚晋”中的两个“亡”意义相同。
1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文公流亡时经过郑国,叔詹认为重耳是贤人,应该对他以礼相待,否则应该杀掉他以避免后患,但郑文公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B.子兰是郑文公的庶子,被赶出郑国后逃到晋国,侍本晋文公非常恭敬,得到了晋文公的喜爱;他请求晋文公让他回郑国做太子。
C.晋文公为了得到叔詹,出兵攻打郑国。郑国人将叔詹的尸体交给晋国,但晋文公说除非见到郑文公并且当面羞辱他才会撤兵。
D.郑国面对晋、秦两大强国的联合围攻,采取分化对手的策略,派遣使者成功地说服了秦穆公主动撤兵,从而化解了郑国的危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存郑,詹之愿也。
(2)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
14.请比较《郑世家》、《晋世家》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对“晋文公退兵原因”表述的异同。(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山中咏古木
卢 纶
高木已萧索,夜雨复秋风。
坠叶鸣丛竹,斜根拥断蓬。
半侵山色里,长在水声中。
此地何人到,云门去亦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以古木为吟咏对象,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古木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的景象。
B.“高木已萧索”描绘了古木因岁月的侵蚀而凋零,与后一句的“夜雨复秋风”相呼应。
C.颔联通过对坠叶和斜根的描绘,突出了古木的孤独和衰败,与整首诗的主题相契合。
D.尾联暗示了古木所在地的偏远和神秘,也表达了诗人对古木及其所在环境的向往。
16.同学们就“长在水声中”中“长”字的读音产生了争论。你认为这个字应怎么读 请结合诗句简要陈述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师说》中韩愈用“ , ”表扬了学生李蟠求学上进、积极进取,通晓儒家典籍。
(2)《涉江采芙蓉》中写主人公想象所思之人遥望故乡的方向,归乡之路绵延无尽的句子是:“ ,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用“ , ”回应了曾皙“夫子何哂由也”的疑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在17世纪之前,欧洲人一直认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因为当时所能见到的天鹅都是白色的。然而在1697年,探险家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这个发现彻底颠覆了人们的认知。现在,“黑天鹅事件”用来指那些难以预测、突然发生且会产生巨大影响的小概率事件。这些事件存在于各个领域,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系统性风险,产生严重后果。与之相反的则是“灰犀牛事件”:明显的、高概率的却又屡屡被人忽视、最终有可能酿成重大危机的事件。① 。如果说新冠疫情的突然发生是“黑天鹅”事件,那么疫情在多地重复反弹就属于“大白鲨”事件。为什么要以“大白鲨”来命名 第一,大白鲨分布很广,县有普遍存在性;第二,大白鲨攻击性很强,且几乎没有天敌,破坏力强;第三,它的行动没有明显规律,也就是随机游走。
过去,我们所处的世界大部分时候是常态世界,而主流经济学理论或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假设是理性预期——人做思考和判断都是理性抉择的结果。②___。然而,在“非常态世界”中,这些规律、经验或许并不适用。为了尽可能预测危机、规避风险,我们需要在理论创新上下功夫。
18.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大白鲨”事件的得名理由,选择“黑天鹅”或“灰犀牛”中的一个,给出其得名的原因解释。(6分)
19.在文中画线处补写适当的语句,要求内容连贯,逻辑严密,不超过20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中年人在烦恼里常常怀念儿时,久住现代化的闹市很容易回忆起田野上的风景。西行入陇,身住兰州,我忘不了我儿时的故土在关中,那是原野上到处分布着云团一样的绮丽大树的关中……
杏树,在早春里最先著花。春风一到,杏花穿着粉裙,参加一年一度的选美大赛。洋槐,万花洞谢它才开。在刚刚波荡开来的绿色里,槐花一嘟噜一嘟噜素白似雪,雅秀高洁,清芬阵阵,鲜洌的芬芳夜静时尤其袭人。柿树,无疑是色调至为沉着的一种果树它是自然界的最后一抹成熟,是天地间所有绿色卷旗回营的号令;杏树掀开了春之裙裾,柿树则收揽了缤纷的秋意,以杏花之粉红为始,以柿叶之绛红终局,既关乎人事,也正属于造化的安排。
兰州市区里,我住六楼,在最高层。俯倚阳台,我又一次眺望,自“宁卧庄”往东,在那黄河投奔而去的远方,便有我的故乡,思絮如云……
我的儿女们自小在城市里长大,日后不论有多大的沧桑变迁,他们也不会有这样一页寥廓而富于野性的回忆了。失却此忆,在他们是有幸呢,还是不幸
20.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可恶!然而……”四叔说。
B.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C.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仿佛又看见老人和海鸥在翠湖边相依相随……
D.“你看它们那小模样!喷喷……”海鸥听见老人的呼唤,马上飞了过来。
2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一”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春风一到
B.一年一度的选美大赛
C.一嘟噜一嘟噜
D.我又一次眺望
22.拟人借助丰富的想象,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进行简要分析。(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文言文阅读选用了《史记·郑世家》和《史记·晋世家》中的材料,它们对“秦晋围郑”这件事的记载与《左传》有很大出入。而在《国语》中,叔詹并没有自杀,他被押到晋国军营,得到了晋文公的原谅,还做了郑国将军。像这样不同典籍对同一事件记载彼此矛盾、相互超語的情况并不罕见。王安石在其《咏史》一诗中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当时黜開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不仅读书,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现象。请将你对以上问题的联想和思考写成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