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鞍山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30 09:3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鞍山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残酷的倾向,似乎不是某一民族所特有的,它是像盲肠一样由原始时代遗留下来的劣根性,还没有被文化洗刷净尽。小孩们大半欢喜虐害昆虫和其它小动物,踏死一堆蚂蚁,满不在意。用生人做陪葬者或是祭典中的牺牲,似不仅限于野蛮民族。罗马人让人和兽相斗相杀,西班牙人让牛和牛相斗相杀,作为一种娱乐来看……这类事实引起一部分哲学家,如中国的荀子和英国的霍布斯,推演出“性恶”这样一个结论。
有些学者对于幸灾乐祸的心理,不以性恶为最终解释而另求原因。最早的学说是自觉安全说。拉丁诗人卢克莱修说:“狂风在起波浪时,站在岸上看别人在苦难中挣扎,是一件愉快的事。”卢克莱修以为使我们愉快的并非看见别人的灾祸,而是庆幸自己的安全。霍布斯的学说也很类似。他以为别人痛苦而自己安全,就足见自己比别人高一层,心中有一种光荣之感。苏格兰派哲学家如培恩之流以为幸灾乐祸的心理基于权力欲。能给苦痛让别人受,就足显出自己的权力。这几种学说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假定幸灾乐祸时有一种人我比较,比较之后见出我比人安全,比别人高一层,比别人有权力,所以高兴。
这种比较也许是有的,但是比较的结果也可以发生与幸灾乐祸相反的念头。比如我们在岸上看翻船,也可以忘却自己处在较幸运的地位,而假想自己在船上碰着那些危险的境遇,心中是如何惶恐、焦急、绝望、悲痛。将己心比人心,人的痛苦就变成自己的痛苦。痛苦的程度也许随人而异,而心中总不免有一点不安,一点感动和一点援助的动机。有生之物都有一种同类情感。对于生命都想留恋和维护,凡遇到危害生命的事情都不免恻然感动,无论那生命是否属于自己。
由此可知,遇着旁人受苦难时,心中或是发生幸灾乐祸的心理,或是发生恻隐之心,全在一念之差。一念向此,或一念向彼,都很自然,但在动念的关头,差以毫厘便谬以千里。念头转向幸灾乐祸的一方面去,充类至尽,便欺诈凌虐,屠杀吞并,刀下不留情,睁眼看旁人受苦不伸手援助,甚至落井下石,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冤气弥漫、黑暗无人道的场所;念头转向恻隐一方面去,充类至尽,则四海兄弟,一视同仁,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老有所养,幼有所归,鳏寡孤独者亦可各得其所,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一团和气、其乐融融的场所。野蛮与文化,恶与善,祸与福,生存与死灭的歧路全在这一转念上面,所以这一转念是不能苟且的。
这一转念关系如许重大,而转好转坏又全系在一个刀锋似的关头上,好转与坏转又同样的自然而容易,所以古今中外大思想家和大宗教家,都紧握住这个关头。各派伦理思想尽管在侧轻侧重上有差别,各派宗教尽管在信条仪式上互相悬殊,都着重一个基本德行。孔孟所谓“仁”,释氏所谓“慈悲”,耶稣所谓“爱”,都全从人类固有的一点恻隐之心出发。他们都看出在临到同类受苦受难的关头上,一着走错,全盘皆输,丢开那一点恻隐之心不去培养,一切道德都无基础,人类社会无法维持,而人也就丧失其所以为人的本性。这是人类智慧的一个极平凡而亦极伟大的发现,一切伦理思想,一切宗教,都基于这点发现。这也就是说,恻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
(摘编自朱光潜《谈恻隐之心》)
材料二:
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我们看到《蜜蜂的寓言》不得不承认人是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书中描述了一个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可以肯定的是,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
(摘编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材料三: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卢克莱修、霍布斯和培恩对“幸灾乐祸”的解读具有相似性,认为在人我比较中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是“性恶”的表现。
B.卢梭认为怜悯心往往先于人的自尊心和自爱心而产生,所以能克制人们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
C.恻隐之心生发出孔孟的“仁”、佛家的“慈悲”、耶稣的“爱”,是伦理和宗教的基础,恻隐之心成了人类文化的泉源。
D.怜悯心是柔弱的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的先于思维的心灵运动,它合乎自然;怜悯心甚至在动物身上也有充分的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今中外大思想家和大宗教家都发现了培养恻隐之心的重要性,孟子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是这一发现的生动注脚。
B.虽然荀子的“性恶”与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对人性的认知上大相径庭,但其结论都是基于事实推演出来的。
C.卢梭所举孩子被猛兽抢走、伤害与孟子“孺子入井”的故事情境构造是相似的,都强化了读者对“怜悯心”的想象和体验。
D.“野蛮与文化,恶与善,祸与福,生存与死灭”等二元关系的表述,体现了作者是在矛盾变化中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的。
3.结合三则材料,下列选项中属于文中所说“恻隐之心”的一项是(3分)( )
A.我的处境这样孤苦伶仃,也就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大卫,科波菲尔》)
B.屏着气,睁着眼,百千个奴隶在黑夜中叹息着她们的命运。(《包身工》)
C.我是村里的游击队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荷花淀》)
D.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记念刘和珍君》)
4.下列选项中,对材料二与材料三划线内容的论证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二者均用了例证,选材典型,充分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B.二者均用到因果论证,由果溯因,论证严谨、说理透彻。
C.二者都用到演绎推理,逻辑性强,论证充分深入。
D.二者都用到正反对比思维,破立结合来强化观点。
5.卢梭“怜悯之心”和孟子“恻隐之心”有许多相似之处,请结合材料二,三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报告!”陈兴允轻轻地走进窑洞,低声喊。
“哦,你来咯!把湿衣服脱掉。”彭总走到床边,提起一件自己常穿的破旧棉衣,说:“披上。”
彭总,中等以上的身材,普通工人的脸相,两道又粗又黑的浓眉下一对不大的眼睛闪着严肃刚毅的光芒。这位天才的军事家像普通劳动人民一样质朴、淳厚。他和陈兴允谈了几句话以后,又注视作战地图,扳住指头在计算什么。有时,他来回轻轻地踱着步子。看来,他总是全副精力都贯注在某一点上,冷静地深思着。
彭总让陈旅长走到地图边,要他看其他战场敌我态势以及敌人在陕北的分布情况和动向。有时候,他回头看陈兴允的眼睛,仿佛在观察:“他是否懂了这一切呢?”
陈兴允觉得彭总那严肃深沉的眼光,直射到人心里。在这样的眼光下,软弱、犹豫、自私都无法隐藏,正像眼睛里不能有针尖大的灰尘一样。
彭总沉静地站在地图面前,使人感到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并不使你感到冷淡,相反的,这是耐心的启发、等待和父兄般的关怀。
虽然将要进行的战斗,是部队在陕甘宁边区作战的第一次攻坚战,虽然部队攻坚经验很少,可是陈兴允一站到彭总面前,他就觉得蟠龙镇一定会拿下。
彭总深思着,偶尔和陈兴允说一两句话。
陈兴允,在这第一次和彭总接近的时刻,彭总的举止言谈使他微微感到奇异。他回忆起自己每一次对干部交代任务的时候,害怕他们了解不清,总是反复地给他们讲,要他们中间某些人复诵。可是彭总老是冷静地、精神非常集中地谋虑着,而很少说话。彭总不长篇大论地讲话,可是他的话里,压缩着宝贵的思想和丰富的经验。他的话,会让你联想起很多的事情。他的话,一投入你的脑子中,你那很多模糊感觉到而说不出的凌乱、片断的经验,便连贯起来了,系统了,明确了,提高了。这时,你会惊奇地对自己说:
“啊!事情原来这样简单、明确!可是以前我怎么觉得它是那样复杂和没有头绪呢?”
陈兴允正寻思,三个小娃娃,跑到彭总住的窑洞门口。这些个娃娃最大的有六七岁,最小的只有四五岁。警卫员一边瞪眼吓唬,一边低声喊:“小鬼,别乱跑,回来!”娃娃们根本不理睬,连跳带蹦地闯到彭总住的窑洞中去了。
彭总弯下腰,轻轻摩着娃娃们的头,问:“噢,你们有什么军国大事要来讨论?”
娃娃们傻呵呵地互相瞧瞧,一对对的黑眼珠,像那荷花叶上的水珠一样滚转。他们憨溜溜地笑了。接着,他们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样,一拥上去抱住彭总的腿,有的向彭总要子弹壳,有的向彭总要一支很小很小的手枪。
彭总给一个小娃绑好鞋带,给另外一个小娃擦了擦鼻涕,然后又跟他们有趣地谈了一阵,最后说:“这里不需要你们发言!”娃娃们跳着往出走,彭总用手照护着他们,一面走,一面说:“好,到外面去玩。对你们是不能讲原则的。小心,不要跌跤!”
彭总望着走远了的娃娃们,故意踏着泥水,倒退着、跳着向他招小手,他坦然地笑了。
(选自《保卫延安》,有删改)
文本二:
彭德怀速写①
丁玲
“一到战场上我们便有一个信心,几十个人的精神注在他一个人身上,谁也不敢乱动。就是刚上火线的,也因为有了他的存在而不懂得害怕。只要他一声令下,我们就找不到一个人不高兴去迎着看不见的死而勇猛地冲上去!我们是怕他的,但我们更爱他!”
这是一个24岁的青年政治委员告诉我的。当他述说这一段话的时候,发红的脸上隐藏不住他的兴奋。他说的是谁呢?就是现在我所要粗粗画几笔的彭德怀同志,他现在正在前方担任红军前敌副总指挥。
穿的是最普通的红军装束,但在灰色布的表面上,薄薄浮着黄的泥灰和黑色的油,显得很旧,而且不大合身,不过他似乎从来就没有感觉得到。脸色是看不清的,因为常常有许多被寒风所摧裂的小口布满着,但在这不算漂亮的脸上有两个黑的、活泼的眼珠转动,看得见有在成人脸上找:不到的天真和天真的顽皮。还有一张颇大的嘴,充分表示着顽强,这是属于革命的无产阶级的顽强的神情。每当遇到一些青年干部或是什么下级同志的时候,看得出那些昂奋的心都在他那种最自然诚恳的握手里显得温柔起来。他有时也同这些人开玩笑,说着一些粗鲁无伤的笑话,但更多的时候是耐烦地向他们解释许多政治上工作上的问题,诚恳地显示着对一个同志的勉励。这些听着的人便望着他,心沉静了,然而同时又更奋起了。但一旦他不说话沉思着什么的时候,周围便安静了,谁也唯恐惊扰了他。有些时候他的确使人怕的,因为他对工作是严格的,虽说在生活上是马马虎虎;不过这些受了严厉批评的同志却会更爱他的。
拥着一些老百姓的背,揉着它们,听老百姓讲家里事,举着大拇指在那些朴素的脸上摇晃着说:“呱呱叫,你老乡好得很……”那些嘴上长得有长胡的也会拍着他,或是将烟杆送到他的嘴边,哪怕他总是笑着推着拒绝了。后来他走了,但他的印象却永远留在那些简单的纯洁的脑子中。
(有删改)
①《彭德怀速写》是丁玲于1936年12月创作的散文。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没有直接描写彭总与陈兴允关于战斗的具体对话,借助陈兴允的心理活动主要刻画彭总严厉和坚强的一面。
B.文本一中“自己常穿的破旧棉衣”的细节、文本二中“最普通”“不大合身”等表述,都体现了彭德怀衣着简朴的特点。
C.文本一着重刻画彭德怀眼光的严肃、刚毅和深沉,文本二突出其眼神的活泼、天真和顽皮,角度虽异,传神则同。
D.文本二开头以青年政治委员的话倾诉爱戴,文末写彭总留给百姓的深刻印象,别具匠心,都运用侧面描写手法。
7.关于文本一中彭德怀与娃娃们交谈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娃娃们闯进彭总窑洞,折射出彭德怀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受群众爱戴。
B.彭德怀摸娃娃头的动作,与“军国大事”的问话反差鲜明,尽显幽默。
C.“荷花叶上的水珠”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娃娃们的天真无邪。
D.彭德怀与警卫员对娃娃们的态度形成对比,表现出他对娃娃们没有讲原则。
8.文本二说:“我们是怕他的,但我们更爱他!”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分析其原因。(5分)
9.文本一和文本二文体不同,在对彭德怀形象塑造上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差异。(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突然自失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文本二
《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洞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屈原。
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已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
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汩渊,自沉而死。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溫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悠其志焉。
(王逸《离骚经序》)
10.材料二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秦昭王使张仪A谲诈B怀王C令绝齐D交E又使诱F楚G请与俱H会武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文中指完全,与《五石之》“能不龟手一也”中的“一”意思不相同。
B.反覆,文中指回归,与《答司马谏议书》“于反覆不宜卤莽”中的“反覆”意思不相同。
C.序,文中指整理、使排序,与《过秦论》“序八州朝同列”中的“序”意思相同。
D.被,文中表被动,与《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被”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楚怀王因不知忠臣之分,最后落得军队遭遇挫败,国土沦丧,自己也客死秦国的下场,这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屈原在楚国国运兴衰中的重要价值。
B.《屈原贾生列传》结尾“太史公曰”一段属于篇后论赞,有着很强的议论和抒彩,寄寓着作者对屈原仰慕、赞颂、惋惜、哀叹等复杂的情感。
C.《离骚经序》对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没有进行详细地阐释,但评价了《离骚》的比兴手法,并将其与屈原现实中的不幸遭遇联系在一起。
D.王逸推尊《离骚》为“经”,强调了《离骚》的“道径”功用,用以表明:屈原虽被放逐仍守“正道”,希望国君能觉醒并回到“正道”上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4分)
(2)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4分)
14.选文(一)中太史公曰:“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屈原为什么会“自令若是”?请根据选文(一)(二)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自叙
杜荀鹤①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①杜荀鹤:(846—904),晚唐诗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封建社会中疾病缠身、失意潦倒而又正直高尚的知识分子形象。
B.颔联上下对仗,其中“宁为”“怕作”两词一取一舍,语言坚定有力,表现了诗人的独特品格。
C.颈联写出了世道的险恶黑暗,不能容下真情实意的人,但即便如此,诗人仍不忘救国救民。
D.全诗叙议结合,自我抒怀,写出了诗人有志难伸、怀才不遇的困境和内心的苦闷,感人真切。
16.黄庭坚《登快阁》的尾联与本诗尾联都写归隐,但表达的手法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创业难,守成更难。嬴政历尽艰辛开创了秦朝基业,但统治的暴政与贪欲却导致
“______”(《过秦论》),煌煌帝国大厦顷刻间土崩瓦解;后唐庄宗牢记父训,征燕伐梁,但功成之后宠幸优伶,荒废朝政,以致天下动乱,落得逃跑路上“______”(《五代史伶官传序》),徒留君臣面面相觑。
(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推赞屈原的志向,以日月作喻,认为他“______”。
(3)高适《燕歌行》中的“______”通过前方的急报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
(4)鲍照《拟行路难》中,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密度,最后却只得把巨大悲慨强咽下去,体现这种痛苦隐忍的句子是“______”。
(5)《客至》中诗人用“______”解释菜肴简单的原因,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从中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次教师节前,路上遇到中文系漆教授,他问我:“贵系过节发啥了?”我说:“发了个通知。”彼此(①),哈哈一笑,完成了一次切口。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切口,似乎十年前并没有这样的对答。这里的新,主要是指“贵系”的用法。要知道,我和漆教授都是中文系的,按照传统的要求,“贵系”只能用于对其他系的尊称。比如,我可以问我们的邻居——历史系的罗教授:“贵系过节发啥了?”这种用法对则对矣,但感觉少了点儿趣味。但如果我问罗教授:“贵校过节发啥了?”哈哈,趣味就又回来了。
在语言运用中有一个暗中遵循的合作原则。如果我们严格遵守合作原则,就是常规的沟通。如果在特定的交际情形下,故意对合作原则有所违反,则有可能产生(②)的修辞效果。举个例子,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下的著名句子:“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中学生都学过,这里面用到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反语”就是(③),故意违反了合作原则。之所以违反了合作原则还能产生更强烈的表达效果,要点就在“故意”上。鲁迅先生写下这样的句子时,假定了言说对象(读者)跟他对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这一事实的共同认知以及共同的负面价值判断,但字面上的褒义词“武功”“伟绩”与之构成了矛盾冲突,在冲突对比之下,其卑劣的负面价值就更为凸显,而且多了一种讽刺的意味。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以下四句话都运用了反语的修辞,哪一项和其他三项表达效果不同?(3分)( )
A.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祝福》)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包身工》)
C.几个女人有点儿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荷花淀》)
D.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拿来主义》)
20.请根据文段内容,分析下面这位同学在面试时说话与常规的不同及妙处。(5分)
有位同学毕业前去另一家大学应聘。面试时,面试官让他提问,他就问:“咱们学校有宿舍给教师吗?”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多年来,学者们对《论语》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论语》的解读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学者们通过对《论语》逐字逐句地解读,揭示其中的哲理和价值观念。例如,孔子在《论语》中提到“(①)”,这句话表明了重视传统和经验的重要性;而“(②)”则体现了孔子对于师德和教育的看法。 (1) ,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论语》的应用是研究的另一个方面。《论语》中的智慧和道德准则可以指导人们的言行和处世之道。例如,孔子在《论语》中提到“(③)”体现出他对人性劣根极深的理解,可谓一语中的智慧语;而“(④)”,则是一种道德准则,即不要 (2) 。这个原则在人际关系中具有指导意义,可以 (3) ,促进社会和谐。此外,《论语》中还有关于领导力,教育、家庭伦理等方面的智慧和教诲,对于现实生活有重要的启示。
21.上面语段中依次填入语段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温故而知新。
③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A.②④①③ B.④③①②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材料一:日前,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发布了视频生成新模型Sora的多部作品:鲨鱼群在高楼大厦间游弋、猛犸象在林海雪原上奔驰……“真假难辨”的影像并非出自摄影棚,普通人输入文字就能生成最长60秒的视频,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自己切换镜头,甚至给出特写。有网友感慨:“贾玲那100斤白减了,现在电影都能用AI制作了”;还有影视圈的网友直呼“压力山大”,自嘲将被“端掉饭碗”;甚至连马斯特都在X(原Twitter)上留言:gghumans(人类愿赌服输)!
材料二:同样让AI制作一个视频,不同的人做出来的效果完全不同,有些视频会觉得平平无奇,而有些视频则让人觉得脑洞大开、眼睛一亮。
材料三:一些导演对Sora的出现非常乐观,他们认为导演真正的能力是:把周边的一切资源都整合到自己的目标体系里,为自己的计划、情感、想象和审美服务。
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综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鞍山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科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A 2.B 3.D 4.D
5.(6分)①二者都具有普遍性,卢梭认为怜悯心“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②二者都具有天然性:卢梭认为“怜悯心”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美德,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③二者都是非功利性的;想要帮助无辜受难者并非要博取名誉,都只是出于对受难者难以抑制的本能同情;④二者都有重要的道德意义:孟子将“恻隐之心”视为人性善端和人的本质特征,卢梭则认为“怜悯之心”是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有用的美德。⑤二者都有重要的社会功用,卢梭认为“怜悯心”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孟子认为有“不忍人之心”可以推行“不忍人之政”。(每点2分,答满三点即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结合材料并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6.A 7.D
8.①彭德怀“严肃深沉的眼光,直射到人心里”,令软弱、犹豫、自私都无法隐藏;对工作十分严格,令部下在战场谁也不敢乱动。所以“我们是怕他的”。
②彭德怀关心同志,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甚至有点天真顽皮,能够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指挥作战镇定自若,举重若轻,在军民中富有崇高威望。所以“我们更爱他”。(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得5分)
9.①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为纪实散文,强调真实。(2分)
②文本一通过与陈兴允讨论、与孩子们交谈这两个场景展开,在连贯的情节中塑造人物形象;文本二基本上没有故事情节,抓住彭德怀最本质的性格特征进行简笔勾勒。(2分)
③文本一通过肖像、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方式塑造人物,细节富有想象力,描写具体细腻;文本二对人物的描写简练生动,具有概括力。(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CEG 11.D 12.C
13.(1)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不贤明,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的。(“无”,无论;“不肖”,不才、不贤明;“自为”“自佐”宾语前置。)
(2)所以用好鸟香草来比喻忠贞之士,用恶禽臭物比喻谗佞之人。
(“配”,匹配,适配,和 相配,比喻;“忠贞”,词类活用为名词忠贞之士;“谗佞”词类活用为名词,谗佞之人。)
14.①屈原虽被流放,但依然眷恋楚国,心里挂念怀王,期待能返回朝廷,振兴国家,所以不会去其他诸侯国。
②他不能容忍以自己的清白之身长久地生活在污浊的世上,所以投汨罗江自沉而死。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满分。)
参考译文:
(一)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怪罪子兰劝怀王入秦而致其未能回来。屈原痛恨子兰,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挂念怀王,念念不忘想要返回朝廷。盼望国君能彻底悔悟,风俗能完全改变。屈原思念君王、振兴国家而想要使楚国回归富强局面的意愿,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出来。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终于由此看出怀王终究没有醒悟。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出现,而圣明的君主、安定太平的国家却多少世代也难以见到,这是因为他认为是忠臣的人并不忠诚,认为是贤臣的人并不贤明。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军队遭到挫败,土地被削割,失去了汉中一带的六个郡,自己客死于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能知人善任所招致的祸患啊。……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哀怜。到长沙,看到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推想他的为人。等看到贾谊写文章凭吊他,又奇怪屈原如果凭他那样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鹏鸟赋》,看到他将生死等同看待,把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看得很轻,又茫然若有所失了。”
(二)
《离骚》是屈原所作。屈原与楚国王族同姓,在楚怀王时做官,当的是三闾大夫。三闾的职责是掌管王族娃的事务,即昭、屈、景三姓。屈原整理了王族的家谱,明确了贤良之士的标准规范,来激励国中贤士。屈原在朝廷内与怀王谋划讨论国家大事,处理疑难事务;在朝廷外监察群臣的言行,应对各诸侯国的来访,他的建议都能被采纳,他也尽职尽责地做事,因而怀玉非常器重他。同他一起担任大夫的上官靳尚嫉妒他的才能,与别人一起诋毁他,怀王于是疏远了屈原。
屈原忠心耿耿却遭到小人谗言陷害,心情忧愁烦乱,不知该向谁倾诉,于是写出了《离骚经》。离,是别的意思;骚,是愁的意思;经,是途径。这三个字的意思是,已被流放而离开朝廷,虽心中忧虑,却仍沿着正道前行,用国风的方式劝谏国君。所以文中向上追述了唐虞三个帝王时期的盛世之治,往下陈述了桀纣羿浇的灭亡,希望国君能够觉悟过来,返回到正道上,并让自己回到朝廷。这时候,秦昭王派张仪欺诈怀王,让怀王断绝与齐国的交往;又让张仪诱骗怀王,请他与秦王一起在武关会盟,趁势就胁迫怀王与秦王一起到了秦国,扣留了怀王,不让他回去。怀王最终客死在秦国。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又听信谗言,把屈原放逐到江南。
屈原被流放在荒远地区,又作了《九章》,援引圣王来证明自己的冤屈,却最终不能被明察。他又不能容忍以自己的清白之身长久地生活在污浊的世上,于是投汨罗江自沉而死。
《离骚》的行文,依照《诗经》来起兴,援引不同的物类作比喻,所以用好鸟香草来比喻忠贞之士,用恶禽臭物比喻谗佞之人,用灵修美人来比拟君王,用宓妃佚女来比喻贤臣,用虬龙鸾凤来托喻君子,用飘风云霓比喻小人。文章的词语温厚而典雅,文章的意旨纯洁而明朗。大凡所有的君子,没有谁不仰慕他的清高,赞赏他的文才,哀痛于他的怀才不遇,而同情他的志向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
16.①《自叙》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平生肺腑之言无处诉说、无人可说,如今年岁已高,只能做一个归隐之人,苦闷与悲愤之情自然流露。②《登快阁》尾联虚写。诗人想象自己乘船弄笛归去,渴望与白鸥朝夕相伴,表现了诗人对闲适惬意的归隐生活的追求。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2)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3)校尉羽书飞瀚海
(4)吞声踯躅不敢言
(5)盘飧市远无兼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A.心领神会B.意在言外C.正话反说
19.【答案】C
20.①按照通常的规则,这位同学此时应该使用“贵校”,但该同学用了“咱们”。②这是拉近距离,表达愿意成为学校一员的愿望,希望面试官能感受到这一言外之意。(一点2分,答对两点得满分)
21.D
22.①通过对《论语》的解读②对他人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③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写作审题立意(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