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单元名称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第几课时 1
1.教材分析 最新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重要途径。2020年修订版课标指出:音乐是以声音为表现媒介的艺术。音乐审美活动在听觉体验和艺术表现中进行“作为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必修模块之一的《音乐鉴赏》通过以听觉体验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培养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能力起重要作用。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第五节《鼓乐铿锵》。本单元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关于“民间器乐”的部分,这是我国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五大类别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本节的课题以锣鼓乐、吹打乐、鼓吹乐等音乐形式为切入口,借助土家族“打溜子”传统曲目《锦鸡出山》等作品的聆听,以点及面地展现了以打击乐为主的民族器乐合奏的丰富画卷。 《锦鸡出山》是一首根据湖南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打溜子”改编的一首器乐曲。乐曲以锦鸡位描写对象,通过几种打击乐特有的音色及多变的演奏技法,生动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并借此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锦鸡出山》全曲下设五个标题,并借小标题划分了乐曲段落,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内容。 “打溜子”中国土家族特有的民间打击乐合奏形式,也是中国民间器乐乐种之一。流行于湖南西部和湖北恩施等土家族居住区。“打溜子”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四件乐器演奏。合奏时,马锣奏者担任指挥;头钹、二钹相互配合,经常用闷、亮、侧、跳等多种打法奏出交错的节奏,且速度很快,极富特色;溜子锣,在合奏中与马锣相对应,属于低音声部,起音乐句逗的作用。曲式结构多为二段式,还有三段式、多段式等。“打溜子”节奏丰富多彩,音色对比鲜明,音乐热烈活跃,富于变化,能生动地塑造多种音乐形象,常用于年节喜庆、接亲嫁女等场合。近些年来,也用于音乐会的演出。
学情分析 随着学生年龄、知识面、理解力的增长,音乐学习由“感受与欣赏”层面进入“鉴赏”层面,普通高中阶段的音乐鉴赏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上的提高、深化和拓展。 鉴于此阶段高中生早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不同程度接触过各种类型的民间器乐作品,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音乐风格、音乐类型、音乐体裁以及相应的音乐特征等方面的知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储备的增加,生活经验的进一步丰富,高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对事物深入挖掘、分析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处于青春期的高中阶段学生情感也更为敏感、细腻,对音乐的喜好和理解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悟。 因此,此阶段教学更需要教师深入浅出的启发和有针对性的引导,根据高中新教材、新课标的新要求,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能力、经验和需要出发,选取合适的教学材料,创设科学的教学情景·,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3.学习重点 (一)聆听《锦鸡出山》,从节奏、速度以及曲式段落上认识其音乐风格,感受不同段落的情绪,了解“打溜子”的传统器乐演奏形式。 (二)分别聆听《锦鸡出山》各个段落,能够准确感知各段落的风格,感受不同段落的情绪区别。 (三)聆听“打溜子”四种乐器的音色区别以及不同演奏手法带来的音色效果,借助音乐语言理解“打溜子”常用的演奏手法。 (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拓展更多关于中国民间音乐的经典作品和相关知识。
4.学习难点 (一)通过音乐的感受与体验,能准确分辨不同乐器不同演奏的音色和合奏配合的音响效果; (二)熟练掌握各个标题段落的划分,并能够根据教材的谱面提示打出相应的节奏; (三)充分引导学生理解无音高打击乐队的音乐表达,并将其转化为音乐判断的能力,即能够通过音乐的聆听根据其特点分辨不同音乐语言。
5.学习目标 (一)审美感知:聆听《锦鸡出山》,感受、体验乐曲中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描绘的场景和生活内容,了解乐曲表现手法。 (二)艺术表现:在审美感知基础上,通过实践掌握“打溜子”这种艺术的表现形式,通过舞蹈动作表达不同器乐锣鼓经的方式感受乐曲的丰富和变化,获取同类器乐合奏的相关知识。 (三)文化理解:通过对土家族传统器乐“打溜子”的音乐体裁、演奏形式、风格特征的了解,理解其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聆听打击乐音乐会《老虎磨牙》提问:演奏者们用了些什么乐器?都用了些什么演奏的手法来发出不同音色的?并拿出小锣及钹等乐器进行现场演示。 导入主题:鼓乐铿锵 我国传统民间器乐合奏分为锣鼓乐、丝竹乐、吹打乐、鼓吹乐和弦索乐等。其中锣鼓乐为全部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民间又名清锣鼓。在民间组要用于喜庆、节日、民俗等活动中,有时也用于专业演出。所用到的乐器如锣和钹这类无固定音高的乐器。那么如果一个乐队所有乐器都不能演奏有固定音高的旋律,能否表达出丰富的音乐情感?请大家带着思考和老师一起走进今天的音乐课堂,看看我们今天能够得出怎样的结论—— (二)文化背景 讲到锣鼓乐,“打溜子”不得不提。它是中国土家族特有的民间打击乐合奏形式,流行于湖南西部和湖北恩施等土家族居住区。传统乐曲有100余首,每首都有小标题,如《八哥洗澡》《喜鹊闹海》《锦鸡拍翅》《猛虎下山》《画眉跳杆》《双龙出洞》《扭秧歌》等,乐曲多描绘动物形象和表现劳动的生活情景。 (三)音乐体验 1.初听《锦鸡出山》 《锦鸡出山》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杰出传承人田隆信根据湖南传统音乐“打溜子”改编创作的一首乐曲。相比原始曲牌更为丰富,在表演动作上也更为突出和鲜明。 观看视频,打着拍子,带着问题聆听: )音乐的要素在节奏和曲式上有什么特点? )用到了哪几种不同的乐器?主要演奏的乐器是哪一个?说明原因。 曲目节奏丰富多彩,音色对比鲜明,音乐热烈活跃,富于变化。用到四种不同的乐器,分别是头钹、二钹、马锣和大锣(或溜子锣),合奏时由马锣奏者担任指挥。播放四种不同乐器的演奏示范视频,初步了解四种乐器的发声原理。 这些乐器是如何交织在一起?请大家翻开教材32页,看到用文字书写的乐谱,回答:这些文字代表的是什么?(不同的文字代表不同的乐器及演奏方式。)这样的记谱方式叫做“锣鼓经”。“打溜子”的传统曲牌是以艺人口传心授得以传承的,并无文字记载,但打溜子有它自己的记谱方式,就是“锣鼓经”,即书本上“呆”“配”“卜”等文字加以表示。并根据乐谱,得知主奏乐器为“呆”的马锣。 锦鸡出山的乐曲结构分为:山间春色、结队出山、溪涧戏游、众遇顽敌和荣归五个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小标题揭示了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和内容。《锦鸡出山》在全曲中,以锦鸡为主题,但在内容结构上,却不只是锦鸡。包括山间春色,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也被作者列入到曲目里。 2.分段聆听 1)山间春色,聆听第一段乐曲,引导学生找到乐句的上下句关系,并提问上下句的关系是怎么样的?节奏上是相似的,上下句结构对称,是这个乐段的特点。只是乐器使用上发生了变化。这种上下句节奏基本对称,在音色上却又互相对比的乐句我们称之为“上下句对偶”。接着观察第一句乐谱,思考上下句发展趋势。 请同学们观察四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呢?从谱面上不难发现一句比一句短,这是我们在初中时学习到的创作手法,称之为“蛇脱壳”。将原有的乐句逐步紧缩,直至最后形成简洁的底端。第一段句子幅度逐层递减,形成收缩性的结构功能,非常有效地将乐曲推向高潮。这两种手法的使用会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欢快、愉悦的情绪)在这种情绪渲染下,后面的故事才得以展开。 结对出山,在聆听第二段之前学习第二段节奏的打法并尝试背诵。聆听乐段,并仔细聆听乐曲中出现的节奏段落。这部分节奏稍快,采用节奏由疏而密,力度由弱至强的演奏方式。这样的表现手法描写了锦鸡的数量和距离是怎么样的感觉?(数量由少到多,距离由远即近)练习演唱出第二段的锣鼓经,并带领同学一起带着强弱演唱。 溪涧戏游,聆听本乐段,提问:乐曲中的演奏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用哪种乐器来表现锦鸡翅膀拨水的神态?使用教具来进行闷奏、亮奏、侧奏的演奏手法,并让同学们指出是用的什么演奏手法(用的头钹和二钹闷奏的形式来表现)。乐句最后节奏骤停,又给人一种怎样的情绪?(给人一种戏游中突然警觉的感觉,仿佛什么事情要突然发生一样,引出乐曲第四段) 众遇顽敌——荣归,聆听前半段,乐曲开始马锣与头钹由慢到快的交替体现出什么情感氛围?(紧张,探寻敌情)探寻到敌情以后随着节奏的突然加快进入到两“军”对峙的情况,并互占上风。在聆听后半段乐曲,乐曲突然中断,变成头钹和二钹单独轮番演奏,进入到“首领决斗”的场景。此段头钹与二钹由慢到快逐步递进,需要非常默契的配合,两人用同样的速度加速,直到僵持,是全曲的最高潮。此时可以请两位同学站起来尝试用拍手的手法模拟一下头钹和二钹的演奏,并结束后询问同学的感想,这样的演奏难不难?困难的地方在哪里?(两人的配合要天衣无缝才可以)最后进入荣归段落,同样用到了前面说到的上下句对偶的表现手法,欢快呈现了战斗胜利凯旋而归的景象。 深入思考 回归一开始的问题,没有“旋律”的乐器合奏能否表达出丰富的音乐情感?我们通过《锦鸡出山》这部作品就得到了答案。通过对锦鸡生活的演绎,呈现给观众一幅生动鲜活的画面,不得不说体现出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乐观精神。“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打溜子”这一民族民间艺术在带给人们惊叹之余也像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华民族艺术发展的多样性与全面性(作曲家谭盾在他的作品《地图第三乐章》就使用到打溜子,将这一艺术带向世界)。 (五)课后拓展 民间器乐作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和不断延续的载体,随着传统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那些最为经典的旋律很多也成为了后世音乐创作的灵感和素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六)课堂小结 1.亲身体验了“上下句对偶”和“蛇脱壳”的民间音乐创作手法 2.了解了“打溜子”的音响配置中运用的不同音高来组成的立体混响表演形式 3.锣鼓经的特点是在一行乐谱中出现多个声部,即是总谱也是分谱。
教学板书设计 “锣鼓乐” “打溜子” 土家族 马锣、大锣(溜子锣)、头钹、二钹 锣鼓经:呆、当、配、卜、七等文字表示 《锦鸡出山》 山间春色、结队出山、溪涧戏游、众遇顽敌、荣归 (音乐要素) 速度 快速、流畅 节奏 明快、舒展 轻快、活泼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作业设计 1)复习课上学习的声势律动; 2)通过课后资料收集,查找各地方锣鼓乐的不同表现形式及曲种; 3)预习之后内容,并翻阅资料查找其他民族器乐形式。
9.教学反思 (课时实施后填写,不超过300字。) (1)音乐理论和文化内涵的讲解和总结应尽可能深入简出,教师应提炼最精炼的文字引导学生,避免冗长枯燥。 (2)教师教学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引导效果应切实有效;艺术实践的方式应尽可能丰富多元,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情感体验,更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体验感。 (3)针对不同学生知识掌握的速度与效果,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进度,进一步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