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稻地镇稻地中学八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卷(无答案)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稻地镇稻地中学八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卷(无答案)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02 11:3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卷
一、基础知识(32分)
1、给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10分)
绯( )红 诘( )责 文绉绉( )锐不可当( )如法炮制( )
粗制làn( )造 gān( )gà( )àn( )然失色 不可míng( )状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藏污纳垢 粗制烂造 B、郁郁寡欢 鹤立鸡群
C、器宇轩昂 神密莫测 D、黯然失色 麻木不人
3、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校团委组织学生多次上街打扫卫生,得到了我市市民广泛称赞和刮目相看。
B.中学生不该沉迷网游,固执己见,在虚拟世界浪费时光,虚度年华。
C.继“神八”升空之后,我国宇航部门比肩接踵,又成功发射“一箭双星”。
D.美方到处散布“中国军事威胁”论,多方介入南海争端,使南海局势变得扑朔迷离。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断了。
B.星期天,书店人山人海,让人看到的全是攒动的人影和嘈杂的人声。
C.第十届“校园形象大使”选拔赛总决赛,按既定时间如期举行。
D.我国部分城市开展以“拒绝冷漠,唤醒真爱”为主题的交通安全教育。
5、请把下面已经打乱顺序的5句话进行正确的排序。(只写序号)(3分)
①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②将身子扑 ( http: / / www.21cnjy.com )向灯火 ③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 ④为着追求光和热 ⑤也得到热了 ⑥或者浸在油中 ⑦终于死在灯下
正确的排序是:
6、古诗文默写(10分)
①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 ,铜雀春深锁二乔。
③惶恐滩头说惶恐, 。
④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
⑤ ,百姓苦; ,百姓苦。
⑥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
⑦ 念天地之悠悠, 。
⑧行到水行处, 。
⑨ ,皆若空游无所依。
⑩坐潭上,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二、阅读部分
(一)请完成陶渊明《饮酒》阅读(16分)
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 )(3分)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3、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4分)
4、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3分)
5、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二)请完成《醉翁亭记》阅读(22分)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山间之朝暮也。 __ ___ , __ ___, ___ __, ___ __,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子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在文段中默写横线上空缺的内容。(4分)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两段文字均选自《醉翁亭 ( http: / / www.21cnjy.com )记》,该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有一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________ 。(2分)
4、第①段先写____ __之景,再写_____ __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2分)
5、第②段共4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6、对第②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
  B."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7、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3分)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三)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3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薄: ⑵求 : (3)尝: (4)先: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⑵微斯人,吾谁与归
3、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课文《岳阳搂记》选自范仲淹的《范文正公集》。
B.文段“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
C.作者在文段中虽未谈及自己,但隐含着他与滕子京都不属于“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一类的人。
D.范仲淹在友人重修岳阳楼之际,作此文借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4、“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指什么内容?(2分)
(四)现代文阅读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 ( http: / / www.21cnjy.com )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 ( http: / / www.21cnjy.com )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17.“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3分)
18.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4分)
(1)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2)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19.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4分)
20.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