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综合测试(二)
一.选择题(共8小题,满分24分,每小题3分)
1.(3分)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是几段路程中的速度的平均值
B.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路程内,平均速度不可能相同
C.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路程内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D.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便可以知道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2.(3分)下列物体长度都缺单位,你觉的单位是“cm”的是( )
A.某同学身高1.65 B.一张物理试卷的厚度70
C.铅笔长18 D.教室门高20
3.(3分)下列图象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4.(3分)如图所示,这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体在第3s末的速度为10m/s
B.整个10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7.5m/s
C.物体在第5s时的速度为10m/s
D.物体在第2~4s内通过路程为10m
5.(3分)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如图所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刻度尺的位置放得不正确
B.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平行
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D.图中读数为1.20mm
6.(3分)如图所示的情景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在行驶的帆船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B.空中的雨滴相对于正在行驶的帆船是静止的
C.空中的雨滴相对于牛是静止的
D.地面上的人相对于大地是静止的
7.(3分)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物理量的估计,最接近实际值的是( )
A.一名中学生的身高为16.5m
B.中学生步行的速度为10m/s
C.课桌的高度为80cm
D.一名中学生心率为60次/s
8.(3分)一辆普通家用轿车的长约为教室长度的一半。如图所示,是某家用轿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过程中,用相机每隔0.5s曝光一次得到的照片。拍照过程中,轿车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 )
A.6 km/h B.54 km/h C.72 km/h D.90 km/h
二.填空题(共4小题,满分15分)
9.(3分)如图停表的读数为 s。
10.(3分)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点火升空,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将陈冬、刘洋、蔡旭哲3名航天员顺利送入太空。在火箭升空的过程中,以 (选填“飞船”或“发射塔”)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11.(4分)小明在一次运动中走了6000步,步行的时间是3000s,步长是0.5m,那么他步行的速度是 m/s;若以手机为参照物,小明是 的。
12.(5分)如图所示,是某物体在40s内沿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关系图像。分析图像信息,在这40s内,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m/s,10s到20s这段时间的速度为 m/s。从图可知,物体在前10秒做 直线运动(选“匀速”“变速”),请在图中画出物体在这10秒的“速度﹣时间”关系图线。
三.作图题(共2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5分)
13.(5分)一列火车以10米/秒的速度匀速前进,请在图(a)、(b)两坐标系中分别画出它的运动图象。
14.(5分)如图是物体甲沿平直公路运动的s﹣t图象如图甲所示,另一物体乙与甲保持相对静止。请你根据题所提供的信息在乙图中画出乙的v﹣t图象。
四.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满分11分)
15.(11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圆圈内数字是小车到达A处、B处、C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2)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vBC= m/s,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填“大”或“小”);
(3)由实验数据可知,当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 (填“大”或“小”)。若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 (填“大”或“小”);
(4)从斜面顶部滑下的小车 (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五.计算题(共5小题,满分40分)
16.(8分)做直线运动的某物体,在前6s内的速度是5m/s,在接下来的4s内前进了12m,求:
(1)此物体前6s通过的路程为多少m?
(2)此物体在10s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17.(8分)小红想知道自己学习所用的透明胶的厚度是多少,查说明书得知透明胶总长度为15m。小红通过直尺和三角板测得透明胶的内外直径,如图所示。问:
(1)透明胶的内直径和外直径分别是多少?
(2)已知π=3.14,请你根据所测数据估测透明胶单层的厚度d(保留2位有效数字)。
18.(8分)暑期,小明乘坐汽车去游学,细心的他观察到汽车仪表盘的指针一直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汽车以该速度行驶10min,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2)若此时距离目的地还有30km,则汽车以该速度行驶多久可以达到?
19.(8分)小明在操场上跑步,前100m用时20s,后300m用时80s。求:
(1)他前100m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2)他跑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0.(8分)小明同学,用一把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六次的测量结果为:L1=25.8cm,L2=27.81cm,L3=25.80cm,L4=25.816cm,L5=25.81cm,L6=25.81cm。
(1)这些测量结果中哪些是错误的?
(2)物理课本的长度应记作多少?(写出计算过程)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综合测试(二)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共8小题,满分24分,每小题3分)
1.(3分)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是几段路程中的速度的平均值
B.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路程内,平均速度不可能相同
C.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路程内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D.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便可以知道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分析】平均速度是指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生活中的物体运动大多数都是变速运动,求平均速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解答】解:A、求平均速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不是速度的平均,故A错误;
B、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路程内,平均速度可能相同,故B错误;
C、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故C正确;
D、求平均速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只能代表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不能代表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平均速度的了解与掌握,计算平均速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绝不是速度的平均。
2.(3分)下列物体长度都缺单位,你觉的单位是“cm”的是( )
A.某同学身高1.65 B.一张物理试卷的厚度70
C.铅笔长18 D.教室门高20
【分析】结合对常见物理量的了解,适当的换算单位或计算,再做出判断。
【解答】解:
A、某同学身高1.65m=165cm,故A不符合实际;
B、一张物理试卷的厚度70μm,故B不符合实际;
C、铅笔长20cm左右,故C符合实际;
D、教室门高20dm=200cm,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长度的估测,属于基础题。
3.(3分)下列图象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分析】首先要明确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根据图象特点进行判断。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解答】解:A、该图象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且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状态,故A不符合题意;
B、该图象表示时间改变但路程不变,故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B不符合题意;
C、该图象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增大,速度越来越小,物体做减速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该图象表示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物体的速度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对于图象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的物理含义,然后根据图象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
4.(3分)如图所示,这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体在第3s末的速度为10m/s
B.整个10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7.5m/s
C.物体在第5s时的速度为10m/s
D.物体在第2~4s内通过路程为10m
【分析】AD、由图像可知,物体在2~4s处于静止状态,所以该物体在第3s末的速度为0m/s,路程为零;
B、由图像知,物体10s通过的路程是20m,根据速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C、由图像知,物体4~6s内通过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这2s内物体的速度。
【解答】解:AD、由图像可知,物体在2~4s处于静止状态,所以该物体在第3s末的速度为0m/s,通过路程为零,故AD错误;
B、由图像知,物体10s通过的路程是30m﹣10m=20m,所以物体的平均速度:==2m/s,故B错误;
C、由图像知,物体4~6s内通过的路程为30m﹣10m=20m,所以4~6s内物体的速度:==10m/s,则物体在5s时的速度为10m/s,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运动图像的认识,应能通过图像得出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和各段路程及所经历的时间。
5.(3分)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如图所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刻度尺的位置放得不正确
B.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平行
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D.图中读数为1.20mm
【分析】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
①要正确放置:刻度尺边缘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A、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时,刻度尺零刻度线应与物体对齐,故A错误;
B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是平行,故B错误,C正确;
D、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木块的读数为1.20cm,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记住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和读数方法,做题时应认真逐项排查。
6.(3分)如图所示的情景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在行驶的帆船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B.空中的雨滴相对于正在行驶的帆船是静止的
C.空中的雨滴相对于牛是静止的
D.地面上的人相对于大地是静止的
【分析】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是否发生改变,若改变,则是运动的,若不改变,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A、正在行驶的帆船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是运动的,故A错误;
B、由图可知,雨滴相对于正在行驶的帆船位置发生了改变,是运动的,故B错误;
C、空中的雨滴相对于牛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是运动的,故C错误;
D、地面上的人相对于大地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主要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7.(3分)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物理量的估计,最接近实际值的是( )
A.一名中学生的身高为16.5m
B.中学生步行的速度为10m/s
C.课桌的高度为80cm
D.一名中学生心率为60次/s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一名中学生的身高为1.65m,故A不合理;
B.中学生步行的速度为1.1m/s,故B不合理;
C.课桌的高度为约为中学生身高的一半,接近80cm,故C合理;
D.一名中学生心率为60次/min,大约1次/s,故D不合理。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数据的了解情况,本题告诉我们一定要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做到熟知。
8.(3分)一辆普通家用轿车的长约为教室长度的一半。如图所示,是某家用轿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过程中,用相机每隔0.5s曝光一次得到的照片。拍照过程中,轿车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 )
A.6 km/h B.54 km/h C.72 km/h D.90 km/h
【分析】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轿车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一辆普通家用轿车的长约为教室长度的一半,则1个车身长约为5 m;相机曝光了3次,从第1次到第3次,轿车通过的总路程大概是4个车身长,所以,总路程s=5m×4=20m,
总时间t=0.5s×2=1s,轿车的平均速度==20m/s=72km/h。
故选:C。
【点评】求汽车的路程时,应注意把图上的长度换算为实际路程,计算时不能用图中两车间的距离作为汽车的路程。
二.填空题(共4小题,满分15分)
9.(3分)如图停表的读数为 32 s。
【分析】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另注意若中间表盘分针是在0~0.5分钟范围,则相应秒针的读数是在0~30秒;如果分针在0.5~1分钟范围,则秒针的读数是相应在30~60秒范围。
【解答】解:由图可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0”和“1”之间,偏向“1”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0min,大表盘秒针的读数是相应在30~60秒范围;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2s处,即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2s,所以停表的读数是32s。
故答案为:32。
【点评】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停表,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10.(3分)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点火升空,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将陈冬、刘洋、蔡旭哲3名航天员顺利送入太空。在火箭升空的过程中,以 飞船 (选填“飞船”或“发射塔”)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分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解答】解:在火箭升空的过程中,航天员相对于飞船来说,位置没有改变,因此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飞船。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11.(4分)小明在一次运动中走了6000步,步行的时间是3000s,步长是0.5m,那么他步行的速度是 1 m/s;若以手机为参照物,小明是 静止 的。
【分析】(1)知道小明的步长和步数求出行走的路程,再根据求出步行速度;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相对于参照物来说位置变化,则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
由题意和图示可得,小明行走的路程:s=6000×0.5m=3000m,
他步行的速度:==1m/s;
若以手机为参照物,小明相对于手机来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说小明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1;静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和运动静止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
12.(3分)如图所示,是某物体在40s内沿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关系图像。分析图像信息,在这40s内,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5 m/s,10s到20s这段时间的速度为 0 m/s。从图可知,物体在前10秒做 匀速 直线运动(选“匀速”“变速”),请在图中画出物体在这10秒的“速度﹣时间”关系图线。
【分析】(1)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可求前40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
(2)读出总路程和总时间,根据求出平均速度。在s﹣t图像中,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3)利用速度公式求得物体在前10秒的速度,然后作图。
【解答】解:(1)由图像可知,40s内该物体运动的路程s=200m,
则40s内该物体的平均速度==5m/s;
由图像可知,10s到20s这段时间内物体静止不动,所以这段时间的速度为0;
由图像可知,前10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100m,
中间10s物体静止不动,
(2)物体在前10秒内的速度=10m/s。
乙图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已知物体在前10秒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在这10秒的“速度﹣时间”关系图线如下图所示:
故答案为:5;0;匀速;见解析。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读懂图像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三.作图题(共2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5分)
13.(5分)一列火车以10米/秒的速度匀速前进,请在图(a)、(b)两坐标系中分别画出它的运动图象。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在s﹣t图象中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在v﹣t图象中是平行于时间轴的一条直线。
【解答】解:v=10m/s的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和v﹣t图象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匀速运动直线的作图,难度较小,属于基础性题目。
14.(5分)如图是物体甲沿平直公路运动的s﹣t图象如图甲所示,另一物体乙与甲保持相对静止。请你根据题所提供的信息在乙图中画出乙的v﹣t图象。
【分析】s﹣t图象描述的是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则由图象可知速度的大小及物体的运动状态,则可由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可画出速度﹣时间图象。
【解答】解:由图可知,物体甲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甲的速度==5m/s;
另一物体乙与甲保持相对静止,即物体乙也是做速度大小为5m/s的匀速直线运动,则v﹣t图象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应学会根据图象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本题的关键所在。
四.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满分11分)
15.(10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圆圈内数字是小车到达A处、B处、C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时间 (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2)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vBC= 0.05 m/s,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大 (填“大”或“小”);
(3)由实验数据可知,当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 大 (填“大”或“小”)。若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 大 (填“大”或“小”);
(4)从斜面顶部滑下的小车 不是 (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1)实验的原理是;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2)利用速度计算公式分析计算;
(3)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大;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
(4)根据小车从斜面上向下运动时速度的变化确定其运动状态。
【解答】解:(1)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需要测小车运动的路程,用秒表测小车运动的时间,根据计算出速度的大小,故该实验的原理是。
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斜面的倾角应小些,目的是为了减小测量时间造成的误差。
(2)由图可知sBC=5.00cm=0.05m,时间tBC=1s,BC段的平均速度为vBC==0.05m/s,
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路程测量正确,所测时间偏小,由可知,速度偏大。
(3)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在向下运动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因此,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大;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
(4)由图可知sAB=4.00cm=0.04m,AB段所用时间tAB=2s,则AB段的平均速度为vAB==0.02m/s,
因为vAB vBC,所以从斜面顶部滑下的小车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1);时间;(2)0.05;大;(3)大;大;(4)不是。
【点评】“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算出平均速度。
五.计算题(共5小题,满分 分)
16.(8分)做直线运动的某物体,在前6s内的速度是5m/s,在接下来的4s内前进了12m,求:
(1)此物体前6s通过的路程为多少m?
(2)此物体在10s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分析】(1)根据s=vt计算此物体前6s通过的路程;
(2)先计算此物体在10s内的总路程,然后根据计算此物体在10s内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此物体前6s通过的路程为s1=v1t1=5m/s×6s=30m;
(2)此物体在10s内的总路程是s=s1+s2=30m+12m=42m,
此物体在10s内的平均速度是=4.2m/s。
答:(1)此物体前6s通过的路程为30m;
(2)此物体在10s内的平均速度是4.2m/s。
【点评】本题考查了路程和平均速度的计算,要求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
17.(8分)小红想知道自己学习所用的透明胶的厚度是多少,查说明书得知透明胶总长度为15m。小红通过直尺和三角板测得透明胶的内外直径,如图所示。问:
(1)透明胶的内直径和外直径分别是多少?
(2)已知π=3.14,请你根据所测数据估测透明胶单层的厚度d(保留2位有效数字)。
【分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刻度线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根据刻度尺的读数读出透明胶的内直径和外直径;
(2)根据内直径和外直径计算透明胶的横截面积,再根据长度计算厚度。
【解答】解:(1)图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透明胶外直径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与6.00cm对齐,故胶带的外直径为:D=4.00cm;透明胶外直径左侧与3.00cm对齐,右侧与5.00cm对齐,故胶带的内直径为:D′=2.00cm;
(2)透明胶的横截面积为:
S=π﹣π=π﹣π=9.42cm2,
透明胶总长度为:L=15m=1500cm,
则透明胶的厚度为:d=≈0.0063cm。
答:(1)透明胶的内直径和外直径分别是2.00cm、4.00cm;
(2)透明胶单层的厚度约为0.0063cm。
【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使用和长度的计算,属于基础题。
18.(8分)暑期,小明乘坐汽车去游学,细心的他观察到汽车仪表盘的指针一直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汽车以该速度行驶10min,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2)若此时距离目的地还有30km,则汽车以该速度行驶多久可以达到?
【分析】(1)从图中可知,汽车的速度v=90km/h,汽车以该速度行驶10min,根据s=vt得出通过的路程;
(2)若此时距离目的地还有30km,根据得出汽车以该速度行驶的时间。
【解答】解:(1)从图中可知,汽车的速度v=90km/h,
汽车以该速度行驶10min,通过的路程s=vt=90km/h×=15km;
(2)若此时距离目的地还有30km,则汽车以该速度行驶的时间==h=20min。
答:(1)汽车以该速度行驶10min,通过的路程是15km;
(2)若此时距离目的地还有30km,则汽车以该速度行驶20min可以达到。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
19.(8分)小明在操场上跑步,前100m用时20s,后300m用时80s。求:
(1)他前100m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2)他跑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分析】根据公式先求前100m的平均速度,再求出全程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最后利用公式求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1)前100m用时20s,平均速度为v==5m/s;
(2)全程的路程为s总=100m+300m=400m,全程所用的时间t总=20s+80s=100s,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4m/s==14.4km/h。
答:(1)他前100m的平均速度是5m/s;
(2)他跑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4.4km/h。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知道求平均速度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20.(8分)小明同学,用一把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六次的测量结果为:L1=25.8cm,L2=27.81cm,L3=25.80cm,L4=25.816cm,L5=25.81cm,L6=25.81cm。
(1)这些测量结果中哪些是错误的?
(2)物理课本的长度应记作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分析】(1)一个正确的物理测量值,必须有单位,否则就是错误的;
同一把刻度尺准确程度一定;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是一定的,测量值不同,应该是估读值略有差异,但准确值一定相同;
(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测量误差;多次测量时,每次的测量值相差不大,如果所测某一数据与其它数据偏差较大,则该数据是错误的,应舍去;
然后求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所测物体的长度,与平均值相差最小的测量值误差最小;
【解答】解:(1)将六个测量结果比较知:L2=27.81cm与其它几个测量值的准确值不同,所以是错误的;L1=25.8cm,L4=25.816cm的准确程度与其它测量的分度值不同,也是错误的;
所以正确的测量结果是L3=25.80cm,L5=25.81cm,L6=25.81cm;
(2)物理课本的长度为。
答:(1)L1、L2、L4的测量结果是错误的;
(2)物理课本的长度为25.81cm;
【点评】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平均值要保留到与测量数值位数一样,这样更接近物体长度真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