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7:名句名篇默写
1.(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写《史记》“________”,便遭遇了李陵之祸,因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所以“__________”。
(2)《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竖箜篌的弦数还有另一种可能。
(3)小刚临摹了一幅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就很好。
【答案】 草创未就 就极刑而无愠色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言名篇的能力。
考生需要注意如下字词的书写:“创”“愠”“融”“捷”“长”“襟”“堪”。
2.(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记载,李存勖将李克用留给他的三支箭收藏在祖庙中,其后用兵作战,“___________ ,___________”,装在锦囊中背在身上,奔赴战场。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看似闲适恬静,实则透露出诗人由于内心的惆怅而彻夜难眠。
(3)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正气歌》中写道: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壮阔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请其矢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书写:“遣”“巷”“垂”“皎”。
3.(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女结束演奏后的动作及神态,同时也引出下文对其身世的叙述。
(2)宋代张孝祥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写舟泛水上,境致与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景致非常相似。
(3)小刚因病不能参加比赛,汪教练给他发了一条信息。写道:“人生中的机遇绝非只有一次,古诗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对你永远充满信心!”
【答案】 沉吟放拨插弦中 整顿衣裳起敛容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拨”“敛”“纵”“凌”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4.(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记载,齐王接受邹忌的意见,广开言路。一开始有很多人进谏,以至“___________”;过了几个月后,则“________________”。
(2)鲍照曾以“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表达内心愤懑,李白《行路难》中的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相近动作,抒写近似心情。
(3)花和雪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物象,古代诗人常常以雪喻花,或以花喻雪,比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庭”“箸”“拔”“茫”“砌”等。
4.(2023·河北秦皇岛·校联考三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作者认为秦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爱护百姓。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在描写了周瑜的年轻有为、踌躇满志后以自嘲语气表达伤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人喜欢用“孤舟”这一意象来表达人生旅途的漂泊寂寞之感或隐逸山林孤高傲世的思想,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复、华、蓑笠、翁、钓。
5.(2024上·河北邢台·高二河北省博野中学校联考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两句对屈原文章文平意深、言近旨远的特点进行了评价。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两句是“ , ”。
(3)李白《将进酒》中,用比兴手法显示黄河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的两句是“ , ”。
【答案】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指、迩、纤、皎、回。
6.(2023上·河北石家庄·高一石家庄二中校考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好战必亡,然而忘战也必危。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中写到:“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也有着类似的担忧。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两句,写自己与友人荡舟赤壁,如乘风飞行,逍遥自得。
(3)《登高》中“ , ”一联,不仅上下两句对偶,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诗歌声律的把握已达圆融之境。
(4)《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 , ”
【答案】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佛狸祠、冯、御、啸、渚、衿。
7.(2023上·河北保定·高二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校考期中)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2)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 , ”,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文章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
【答案】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邪”“瓮”“牖”“枢”“氓”“指”“迩”。
8.(2023上·江苏泰州·高三泰州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杭州自古就是繁华之地,柳永《望海潮》中“ , ”具体写出杭州市场之繁荣、百姓之殷富。
(2)在《过秦论》中,贾谊写秦始皇继承并发展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的两句是“ , ”。
(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 ”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 ”一句用星宿给月亮定位。
【答案】 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扪参历井仰胁息 徘徊于斗牛之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珠玑、绮、振、御、扪、胁。
9.(2023上·江苏·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诸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使得“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苏洵在《六国论》中与之相似的论述是:“ , 。”
(2)荀子在《劝学》中开头连用几个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论出结论,强调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重要性的两句是:“ , 。”
(3)“马”作为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词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成为古代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重要意象,如“ , ”。
【答案】 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博、知、洲。
10.(2023上·江苏泰州·高三靖江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王安石看来,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才叫拒谏,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指出“ , ”根本算不上拒谏。
(2)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均用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乘着一叶扁舟随波漂荡的自由畅快之感。
(3)古人作诗,善用“空”字。“空”字有“皎皎空中孤月轮”中的“天空”之意;还有“ ”(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空寂”之意;亦有“去来江口守空船”中的“空无,没有”之意;更有“ ”(李白《将进酒》)中的“徒然,白白地”之意。
【答案】 辟邪说 难壬人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空山凝云颓不流 莫使金樽空对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壬”“冯”“御”“凝”“颓”“樽”。
11.(2023上·山东泰安·高三新泰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后期的诗歌多次写到自己衰老多病,如《登高》中的“ ”,《登岳阳楼》中的“ ”,这些诗句深沉悲凉,感人肺腑。
(2)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后,提出了“ , ”,合力对抗秦国的策略,并认为这会让秦国“食之不得下咽”。
(3)李白在《览镜书怀》中写道:“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这类览镜生发感慨的古代诗词还有很多,如“ , ”。
【答案】 百年多病独登台 老病有孤舟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赂”“事”“鬓”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2.(2023上·山东泰安·高三新泰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的发言,国家由中等国家变为小国,成就也仅仅是“足民”,还特意强调“ , ”,更是主动表达了谦逊的态度。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为了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问题通俗化,便在首段开端以“木固其根”“水浚其源”比况,说明“ , ”的道理。
(3)舟,船也,作为水上交通工具,它不仅载人远游,也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古诗词中常用它来营造意境,且喜用借代手法,如“ , ”。
【答案】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归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俟、安、棹、残、啸、樯橹、唯、沧。
13.(2023上·广东江门·高三台山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仙府石门突然打开,奇异景象尽收眼底。其中表现仙人们纷纷驾风而来的两句是“ , ”。
(2)《五代史伶官传序》紧紧围绕“人事”来谈论五代后唐庄宗宠幸伶人带来的后果,最后主题升华,得出两句结论“ , ”,结尾“岂独伶人也哉”发人深省。
(3)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中“五月渔郎相忆否”从对面落笔,主客移位,使得抒情更进一层。古代诗歌中还有不少相似的例子,如“ , ”。
【答案】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默写时注意以下字词:霓、兮、祸、勇、望、漫。
14.(2023上·广东惠州·高三惠州市第八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在逐一反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罪名后,直接表明自己态度的一句是“ , ”。
(2)苏轼《赤壁赋》中“ ”,与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 ”都以水中蛟龙舞蹈来侧面烘托音乐的美妙动听。
(3)从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后代诗人还由此创造出“落木”这一意象,例如“ , ”。
【答案】 至于怨诽之多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舞幽壑之潜蛟 老鱼跳波瘦蛟舞 辞洞庭兮落木 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怨诽、幽壑、涔、萧、澄。
15.(2022上·广东梅州·高三兴宁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山川形胜之地,曾有历史烟云。苏轼《赤壁赋》中“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中所指山川之景是“ , ”。
(2)贾谊《过秦论(上)》中的“ , ”两句与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六王毕,四海一”都描述了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过程。
(3)李密在《陈情表》中提到自己现在的境况,不过是一个身份低微的亡国俘虏,但是却“ , ”,因此,他并不敢再奢求得到更高的官位。
【答案】 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缪”“履”“拔”“擢”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6.(2023上·海南儋州·高三海南省洋浦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两句,王安石借盘庚之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确认正确,无怨无悔。
(3)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提倡“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古人诗文中的“ , ”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答案】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一人之心 千万人之心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及文学常识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卑”“谀”“度”“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7:名句名篇默写
1.(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写《史记》“________”,便遭遇了李陵之祸,因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所以“__________”。
(2)《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竖箜篌的弦数还有另一种可能。
(3)小刚临摹了一幅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就很好。
2.(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记载,李存勖将李克用留给他的三支箭收藏在祖庙中,其后用兵作战,“___________ ,___________”,装在锦囊中背在身上,奔赴战场。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看似闲适恬静,实则透露出诗人由于内心的惆怅而彻夜难眠。
(3)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正气歌》中写道: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壮阔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女结束演奏后的动作及神态,同时也引出下文对其身世的叙述。
(2)宋代张孝祥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写舟泛水上,境致与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景致非常相似。
(3)小刚因病不能参加比赛,汪教练给他发了一条信息。写道:“人生中的机遇绝非只有一次,古诗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对你永远充满信心!”
4.(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记载,齐王接受邹忌的意见,广开言路。一开始有很多人进谏,以至“___________”;过了几个月后,则“________________”。
(2)鲍照曾以“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表达内心愤懑,李白《行路难》中的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相近动作,抒写近似心情。
(3)花和雪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物象,古代诗人常常以雪喻花,或以花喻雪,比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23·河北秦皇岛·校联考三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作者认为秦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爱护百姓。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在描写了周瑜的年轻有为、踌躇满志后以自嘲语气表达伤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人喜欢用“孤舟”这一意象来表达人生旅途的漂泊寂寞之感或隐逸山林孤高傲世的思想,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24上·河北邢台·高二河北省博野中学校联考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两句对屈原文章文平意深、言近旨远的特点进行了评价。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两句是“ , ”。
(3)李白《将进酒》中,用比兴手法显示黄河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的两句是“ , ”。
6.(2023上·河北石家庄·高一石家庄二中校考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好战必亡,然而忘战也必危。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中写到:“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也有着类似的担忧。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两句,写自己与友人荡舟赤壁,如乘风飞行,逍遥自得。
(3)《登高》中“ , ”一联,不仅上下两句对偶,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诗歌声律的把握已达圆融之境。
(4)《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 , ”
7.(2023上·河北保定·高二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校考期中)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2)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 , ”,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文章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
8.(2023上·江苏泰州·高三泰州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杭州自古就是繁华之地,柳永《望海潮》中“ , ”具体写出杭州市场之繁荣、百姓之殷富。
(2)在《过秦论》中,贾谊写秦始皇继承并发展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的两句是“ , ”。
(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 ”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 ”一句用星宿给月亮定位。
9.(2023上·江苏·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诸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使得“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苏洵在《六国论》中与之相似的论述是:“ , 。”
(2)荀子在《劝学》中开头连用几个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论出结论,强调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重要性的两句是:“ , 。”
(3)“马”作为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词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成为古代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重要意象,如“ , ”。
10.(2023上·江苏泰州·高三靖江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王安石看来,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才叫拒谏,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指出“ , ”根本算不上拒谏。
(2)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均用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乘着一叶扁舟随波漂荡的自由畅快之感。
(3)古人作诗,善用“空”字。“空”字有“皎皎空中孤月轮”中的“天空”之意;还有“ ”(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空寂”之意;亦有“去来江口守空船”中的“空无,没有”之意;更有“ ”(李白《将进酒》)中的“徒然,白白地”之意。
11.(2023上·山东泰安·高三新泰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后期的诗歌多次写到自己衰老多病,如《登高》中的“ ”,《登岳阳楼》中的“ ”,这些诗句深沉悲凉,感人肺腑。
(2)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后,提出了“ , ”,合力对抗秦国的策略,并认为这会让秦国“食之不得下咽”。
(3)李白在《览镜书怀》中写道:“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这类览镜生发感慨的古代诗词还有很多,如“ , ”。
12.(2023上·山东泰安·高三新泰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的发言,国家由中等国家变为小国,成就也仅仅是“足民”,还特意强调“ , ”,更是主动表达了谦逊的态度。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为了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问题通俗化,便在首段开端以“木固其根”“水浚其源”比况,说明“ , ”的道理。
(3)舟,船也,作为水上交通工具,它不仅载人远游,也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古诗词中常用它来营造意境,且喜用借代手法,如“ , ”。
13.(2023上·广东江门·高三台山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仙府石门突然打开,奇异景象尽收眼底。其中表现仙人们纷纷驾风而来的两句是“ , ”。
(2)《五代史伶官传序》紧紧围绕“人事”来谈论五代后唐庄宗宠幸伶人带来的后果,最后主题升华,得出两句结论“ , ”,结尾“岂独伶人也哉”发人深省。
(3)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中“五月渔郎相忆否”从对面落笔,主客移位,使得抒情更进一层。古代诗歌中还有不少相似的例子,如“ , ”。
14.(2023上·广东惠州·高三惠州市第八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在逐一反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罪名后,直接表明自己态度的一句是“ , ”。
(2)苏轼《赤壁赋》中“ ”,与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 ”都以水中蛟龙舞蹈来侧面烘托音乐的美妙动听。
(3)从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后代诗人还由此创造出“落木”这一意象,例如“ , ”。
15.(2022上·广东梅州·高三兴宁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山川形胜之地,曾有历史烟云。苏轼《赤壁赋》中“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中所指山川之景是“ , ”。
(2)贾谊《过秦论(上)》中的“ , ”两句与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六王毕,四海一”都描述了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过程。
(3)李密在《陈情表》中提到自己现在的境况,不过是一个身份低微的亡国俘虏,但是却“ , ”,因此,他并不敢再奢求得到更高的官位。
16.(2023上·海南儋州·高三海南省洋浦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两句,王安石借盘庚之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确认正确,无怨无悔。
(3)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提倡“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古人诗文中的“ , ”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