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黄土高原地区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沪教版(上海)初中地理七年级第二学期中国区域篇(下)

文档属性

名称 1.3黄土高原地区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沪教版(上海)初中地理七年级第二学期中国区域篇(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30 14:1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黄土高原地区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雨涝流泥浆,冲成万条沟,肥土顺水流,籽苗连根丢……”这首陕北民歌描述了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黄土高原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造成该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 )
①黄土土质疏松 ②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引黄河水灌溉
④地表裸露,植被破坏严重 ⑤围湖造田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⑤ D.①④⑤
2.图中,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采取的治理措施,错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荒坡上栽树崖畔畔上青,山腰腰梯田沟道道坝。秃峁峁变绿海,沟道道赛江南。”一曲悠扬的信天游回荡在陕北的沟沟峁峁间,讲述着黄土高原由“黄”转“绿”的奇迹。下图为某地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信天游歌词中的“沟沟峁峁”是黄土高原长期( )
A.洪涝泛滥的结果 B.水土流失的结果
C.地面塌陷的结果 D.板块挤压的结果
4.可能出现图中景观的省区是( )
A.陕 B.赣 C.粤 D.吉
5.黄土高原由“黄”转“绿”的奇迹( )
A.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B.导致了黄河最终注入渤海的泥沙大量增加
C.使得黄土高原黄土变得更加深厚
D.彻底解决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问题
读我国北方地区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传统文化不属于A地的是( )
A.安塞腰鼓 B.秦腔 C.孔雀舞 D.白羊肚头巾
7.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夏季特征具有( )的特点
A.炎热干燥 B.寒冷干燥 C.温和少雨 D.高温多雨
“在漫长的二三百万年间,这片广袤的土地已经被水流剥蚀的……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脸……”(摘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文字描述的地方位于图中阴影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的地方位于( )
A.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青藏高原
9.造成文中描述“这片广袤的土地已经被水流剥蚀的……支离破碎、四分五裂”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①过度开垦②植被稀少③过度放牧④开采矿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下列属于黄土高原富有特色“黄土风情”的是( )
①窑洞②四合院③信天游④京剧⑤白羊肚头巾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⑤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各具特色,人文现象千姿百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有关我国各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B.B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C.C地区—“江河的源地” D.D地区—“政治、文化中心”
12.下列美称与图中字母位置搭配正确的是( )
A.E地区—“东方明珠” B.F地区—“鱼米之乡”
C.G地区—“干旱的宝地” D.H和Ⅰ地区—“海上米仓”
下图为甲、乙两地民居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甲地民居注重雨水收集,乙地民居注重排水,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植被 B.地形 C.降水 D.土壤
14.民居多能反映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据图可推断甲地( )
A.河流湖泊众多 B.终年高温湿润 C.位于东南沿海地区 D.位于秦岭—淮河以北
读我国四个省区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5.对图中省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省均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
B.丙、丁两省均位于同一温度带,但不属于同一干湿地区
C.甲、乙两省以山地为界
D.丙、丁两省以河流为界
16.对图中省份的交通和物产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省内河航运交通居首位
B.丙、丁两省水路交通居首位
C.甲、乙两省煤、木材丰富
D.丙、丁两省有色金属、粮食丰富
二、解答题
17.读有关黄土高原的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黄土高原景观”图上可以看出,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特征是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里长期的 。
(2)黄土高原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是 。
(3)黄土高原地区进行生态建设的措施主要包括①建挡土坝、护坡坝②营造灌木林、种植山杏③建梯田、种植山杏和优质牧草。针对以上措施,较为合理的安排是在缓坡地带 ,在陡坡地带 ,在坡脚地带 。(填序号)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岭平均海拔2 000米左右,挡住了南方暖湿气流的北上,也阻断了北方干燥气流的南下,使其山脉两侧气候有很大不同。
(1)黄土高原位于 (山脉)以西,秦岭以北,主要包括陕西和 等省,其地表形态特点为 。
(2)成语“泾渭分明”的发生地在图中的 平原。这里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 。
(3)根据上图判断,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空间分布特点是 ;原因是 。
(4)剖面图中的①②③三地,表示黄土高原的是 ,①和②对比,冬季更温暖的是 。
材料二 陕北主要指关中平原以北地区,陕南主要指关中平原以南地区,两地在农业生产、饮食、习俗、民居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5)陕南传统的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等,共同特点是一般屋顶坡度较大。陕北典型传统民居是 ,分析当地建造这种民居建筑的原因 。
(6)陕北当地很多居民多戴白羊肚头巾,可能与当地自然环境有关的是( )
A.冬季寒冷、风沙大 B.夏季多雨、气温低
C.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D.河流多而且水量大
(7)黄色是黄土高原的主色调,经过数十年生态治理,现已披上了绿装。当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请说出进行生态治理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 。
拓展延伸:
(8)新疆地区,不是水土流失严重区,其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长白山地区,也不是水土流失严重区,其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最右边的山脉是
(2)黄土高原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自然原因是 。(填字母,可多选)
A.地表沟壑纵横 B.地表植被稀少 C.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D.黄土土质疏松 E.黄河含沙量大
为解决该问题,当地人民可以采取的治理措施是 。(任写一点)
(3)黄河流经甲、乙、丙三地,河水含沙量最大的是 河段。
20.下面两图分别示意我国黄河水系及部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黄河部分水文站多年平均含沙量及2018年含沙量。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乙区为黄河发源地,其所在地形区是 ,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2)黄河流经乙区后水量大增,从水系状况看,其原因是 。
(3)丙区位于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 。多年来,丙区实施 等生物措施,并通过修建 ,实现了治沙与防洪并举。
(4)黄河2018年含沙量与多年平均含沙量相比,含沙量减少最明显的水文站是 ,从 上、中、下游河段看,该水文站位于 河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2.D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造成该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黄土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裸露,植被破坏严重等,①②④ 正确。引黄河水灌溉、围湖造田不是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③⑤错误。故选A。
2.结合所学知识,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有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在平坦的①地区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在②缓坡修建水平梯田,在③沟里建坝拦蓄泥沙、打坝淤地,在④陡坡植树造林、种草以保持水土等。ABC正确,D错误。故选D。
【点睛】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大致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太行山,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超过200米;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一遇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制约其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干旱。
3.B 4.A 5.A
【解析】3.
读图可知,图中是黄土高原地区地貌景观。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在夏季暴雨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信天游歌词中的“沟沟峁峁”是黄土高原长期水土流失的结果。故选:B。
4.
图中描述的是黄土高原地区的景观,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包括山西省和陕西省,其中陕西省简称陕或秦,山西省简称晋。故选:A。
5.治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措施是植树种草,黄土高原由“黄”转“绿”的奇迹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A正确;缓解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问题,导致了黄河含沙量减少,使得黄河最终注入渤海的泥沙大量减少,BD错误。黄土深厚与植树种草关联不大,C错误。故选:A。
【点睛】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因表面覆盖着深厚的黄土而得名,它位于我国北方地区,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我国行政区划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目前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6.C 7.D
【解析】6.读图可知,A地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民风粗犷,畜牧业发达,传统文化有白羊肚头巾、安塞腰鼓和秦腔等,ABD不符合题意。孔雀舞是中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行于云南,C符合题意;故选C。
7.结合季风气候图,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故选D。
【点睛】温带季风气候成因主要是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受湿润的海洋气流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干冷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
8.B 9.C 10.B
【解析】8. 由材料可知,《平凡的世界》描述的地区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水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B正确;云贵高原地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A错误;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开阔,C错误;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D错误。故选B。
9.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地势较高,起伏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覆盖较差;黄土结构疏松,多裂隙;人为原因是: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导致植被破坏。如过度开垦、毁林开荒,陡坡耕种、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开矿等,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黄土高原当地居民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①正确;四合院是北京的传统民居,北京位于华北平原,②错误;信天游是一种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③正确;京剧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被誉为中国的"国粹",形成于北京,不属于“黄土风情”,④错误;陕北和晋西北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特殊的地形地貌,是白羊肚手巾产生发展的外部因素,由于风沙经常性的肆虐,外出劳作的人们便需要随身携带一些物品来擦拭头顶、脸上和脖颈灰尘和沙砾,⑤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①③⑤对应的B正确,②和④所在的ACD错误。故选 B。
【点睛】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要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包括植树种草、修梯田、建挡土坝、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渡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牲畜的数量等。
11.D 12.B
【解析】11.读图可知,图中A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指的是黄土高原,排除A;B地位于青海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指的是东北地区,排除B;C位于黄土高原,“江河的源地”指的是青海省,排除C;D为京津唐地区,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D正确。故选D。
12.读图可知,E地位于东北地区,“东方明珠”指的是香港,排除A;F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B正确;G位于台湾,“干旱的宝地”指的是塔里木盆地,排除C;H是香港,I是澳门,“海上米仓"指的是台湾省,排除D。故选B。
【点睛】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13.C 14.D
【解析】13.读图分析,甲为黄土高原的地坑院,该地降水较少,民居注重雨水收集;乙为西双版纳傣族的竹楼,该地气候湿热,降水丰富,屋顶较陡,有利于排水。因此导致两地民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降水。ABD错误,C正确。故选C。
14.读图可知,甲民居是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墙体厚,窗户较小,利于避寒保暖,说明该地降水较少,河流、湖泊少,A错误;冬季寒冷,位于秦岭一淮河以北的地区,B错误、D正确;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上,C错误。故选D。
【点睛】传统民居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影响村庄聚落的因素除自然地理环境外,还受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制约。如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
15.A 16.D
【解析】15.读图可知,图中甲为陕西省、乙为山西省、丙为湖南省、丁为江西省。陕西省、山西省均位于太行山以西,在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A正确;湖南省、江西省均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B错误;陕西省、山西省以黄河为界,C错误;湖南省、江西省以山地为界,D错误。故选A。
16.由已学知识可知,陕西省和山西省以黄河为界,黄河的内河航运欠发达,A错误;湖南省和江西省河运发达,但不居首位,我国水路陆交通最发达的省区是上海市,B错误;陕西省和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但木材资源不丰富,C错误;湖南省和江西省的有色金属矿丰富,都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产量多,D正确。故选D。
【点睛】我国共有34 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 个省、5 个自治区、4 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17.(1) 千沟万壑(沟壑纵横) 水土流失
(2)窑洞
(3) ③ ② ①
【分析】本题以黄土高原简图为材料,考查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传统民居、治理措施等进行比较,考查学生分析区域地理和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详解】(1)从“黄土高原景观”图上可以看出,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里由于植被稀疏,降水集中,加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
(2)黄土高原当地特色的传统民居是窑洞,利用了黄土直立性较强的特点,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3)在缓坡建梯田、种植山杏和优质牧草;陡坡营造灌木林、种植山杏;坡脚地修建土坝、护坡坝,这样可以有效防止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
18.(1) 太行山脉 山西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 关中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原地形,地形平坦;水源:河流经过,灌溉便利
(3) 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距海越来越远
(4) ① ②
(5) 窑洞 黄土广布,土层深厚,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降水较少,气候干燥;土质疏松,容易开挖
(6)A
(7) 水土流失严重 缓坡:修建梯田;沟谷:打坝淤地
(8) 新疆地区降水稀少 长白山地区由于森林较多,植被覆盖率高,当地水土保持好
【分析】本题以我国黄土高原简图为材料,考查学生对黄土高原的位置、降水的空间分布、民居特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比较,考查学生分析区域地理和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详解】(1)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主要包括陕西和山西等省,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其地表形态特点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成语“泾渭分明”的发生地在图中的关中平原。这里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气候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原地形,地形平坦;③水源:河流经过,灌溉便利等。
(3)根据图2判断,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南向西北递减,原因是距海愈来愈远。
(4)剖面图3中的①②③三地,表示黄土高原的是①,①和②对比,冬季更温暖的是②,位于秦岭以南,阻挡了冷空气。
(5)陕北典型传统民居是窑洞,当地建造这种民居建筑的原因是:黄土广布,土层深厚;具直立性,不易崩塌;降水较少,气候干燥;土质疏松,容易开挖。
(6)陕北当地很多居民多戴白羊肚头巾,主要原因是:该地是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地带,气候干燥、降水少,冬季寒冷多风沙天气;白羊肚头巾具有抵御风沙、防尘擦汗、夏天防晒、冬天御寒等作用。故A正确。
(7)黄土高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此地进行生态治理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包括:①缓坡:修建梯田;②沟谷:打坝淤地。
(8)新疆地区,不是水土流失严重区,其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新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长白山地区,也不是水土流失严重区,其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长白山地区由于森林较多,植被覆盖率高,当地水土保持好。
19.(1)太行山脉
(2) 水土流失 BCD 植树种草或缓坡建梯田或坡脚建挡土坝
(3)丙
【分析】本题以黄土高原分布图为材料,涉及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水流失严重的原因及治理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 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 ,南抵秦岭。图中最右边的山脉是太行山脉。
(2)黄土高原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自然原因:地表光秃裸露,缺乏植被的保护;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降水集中在夏季7、8月份,多暴雨;BCD正确;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坏严重,故治理措施是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缓坡建梯田或坡脚建挡土坝。
(3)图中甲乙位于黄河上游,含沙量小,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丙位于黄河中游,含沙量最大。
20.(1) 青藏高原 高寒
(2)支流较多(或有支流汇入)
(3) 水土流失 植树种草 水利工程
(4) 潼关 中游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黄河水系及部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图、黄河部分水文站多年平均含沙量及2018年含沙量图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黄河的概况、生态问题和治理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区域认知的地理素养。
【详解】(1)甲、乙区为黄河发源地,其所在地形区是青藏高原,该地区由于海拔高,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高寒。
(2) 黄河流经乙区后水量大增,从水系状况看,其原因是支流较多,水量大,注入的河流包括湟水和洮河等。
(3) 丙区位于黄土高原,由于土质疏,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其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多年来,丙区实施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并通过修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等,实现了治沙与防洪并举。
(4) 读图可知,黄河2018年含沙量与多年平均含沙量相比,含沙量减少最明显的水文站是潼关,从上、中、下游河段看,该水文站位于河口和桃花峪之间,属于中游河段。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