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上 4.7升华与凝华(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七上 4.7升华与凝华(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9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4-01 09:5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七上物质的特性4.7升华与凝华(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有一天,雾、露、霜、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下列关于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雾说:我是水汽化而来 B.露说:我是水蒸气液化而来
C.霜说:我是水凝固而来 D.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
2.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惊艳亮相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对下列节气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雨水”—雨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寒露”—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霜降”—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大雪”—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3.科学课上,老师用镊子夹取一大块干冰放入装有凉水的烧杯中,观察到水立刻剧烈“沸腾”,内部产生大量气泡,水面上方出现大量白雾。关于上述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干冰升华要放出热量 B.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
C.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 D.白雾是水沸腾产生的大量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4.将干冰放在空气中,其周围就会产生大量的白雾,因而舞台上常用其制造云雾缭绕的幻境,干冰能产生白雾的原因是(  )
A.干冰蒸发产生大量的水蒸气
B.干冰蒸发产生大量的白色二氧化碳气体
C.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温度降低,大量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D.干冰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产生了大量的白色气体
5.春夏秋冬,景色各异。下列四季景观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  )
A.初春冰雪消融 B.盛夏墙壁“冒汗” C.金秋露珠晶莹 D.深冬白雪皑皑
6.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放热的是(  )
A.露珠逐渐消失 B.蜡烛流“烛泪”
C.樟脑丸逐渐变小 D.树叶上结霜
7.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采用24节气倒计时,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霜降”节气到来,路边草木附着一层白色的霜,霜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华 B.升华 C.凝固 D.液化
8.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不是放热的是(  )
A.冬天衣服冻干 B.冬天窗上冰花
C.夏天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出汗” D.压缩乙醚成液体
9.小明对生活中的热现象的解释或做法正确的是(  )
A.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是一种汽化现象
B.夏天从冰柜中拿出的饮料瓶外有“流汗”现象,是由于瓶内的饮料扩散导致
C.将湿衣服晾在通风且光照充足的地方有利于加快水分蒸发
D.寒冬的玻璃窗户上常常会有一层“水汽”,应当从室外擦玻璃才能擦干“水汽”
10.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玻璃窗上“汗”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B.“汗”出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玻璃窗上“冰花”是水蒸气凝华生成的
11.水被加热烧开后,水面上方有“白色气体”;在炎热的夏天,冰块的上方也有“白色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者主要是由杯中的水转变成的“水的气态物质”
B.前者主要是由杯中的水转变成的“水的液态物质”
C.后者主要是由冰转变成的“水的气态物质”
D.后者主要是由冰转变成的“水的液态物质”
二、填空题
12.如图所示为冰箱的工作原理图。冷凝剂在蒸发器里汽化吸热,在冷凝器中    (填物态变化名称)放热。如此循环工作,从而使冷冻室保持相当低的温度。根据冰箱的工作原理,冷凝剂具有的主要物理性质是    (选填“低沸点”或“高沸点”)。
13.密闭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将玻璃泡浸入开水中,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紫红色的碘蒸气弥漫于玻璃泡内的空间。
(1)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小明的猜想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判断的依据是   。(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
(2)把玻璃泡从开水中取出,一段时间后在干净的玻璃片上出现了黑色颗粒,这是因为气态碘又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的原因。
答案
1.解: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该选项说法正确;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2.解:A、雨水主要是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不正确;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正确;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C不正确;
D、雪是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D不正确。
故选:B。
3.解:A、升华需要吸收热量,故A错误;
BC、由题意可知,“气泡”内主要是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不是水蒸气,故B错误、C正确;
D、水面上方的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错误。
故选:C。
4.解: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态形式,干冰升华时,能够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降低,使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为无数的小水点,这就是自雾。如果把热水淋在于冰上,这些白要就十分浓厚,仿佛仙境一般。在舞台上常用这方法制造仙境所以干冰能产生白雾的原因是: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大量的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液滴,故ABD都不正确,C正确。
故选:C。
5.解:A、初春,冰雪消融,属于熔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故A符合题意;
B、盛夏,墙壁“冒汗”,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液化需要放出热量,故B不符合题意;
C、金秋露珠晶莹,露珠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C不符合题意;
D、深冬白雪皑皑,雪花形成,属于凝华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解:A、露珠逐渐消失,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A错误;
B、蜡烛流出“烛泪”,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B错误;
C、樟脑丸逐渐变小,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C错误;
D、树叶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属于凝华,凝华放热,故D正确。
故选:D。
7.解: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固态小冰晶,是凝华现象。
故选:A。
8.解:A、冬天衣服冻干,这是升华现象,此过程吸收热量,故A正确;
B、冬天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此过程放出热量,故B错误;
C、夏天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出汗”,这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此过程放出热量,故C错误;
D、压缩乙醚成液体,这是液化现象,此过程放出热量,故D错误。
故选:A。
9.解:A、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樟脑丸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这是升华现象,故A错误;
B、夏天从冰柜中拿出的饮料瓶外有“流汗”现象,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C、将湿衣服晾在通风且光照充足的地方,提高了温度、加快了空气的流动,有利于加快水分蒸发,故C正确;
D、寒冬的玻璃窗户上常常会有一层“水汽”,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应当从室内擦玻璃才能擦干“水汽”,故D错误。
故选:C。
10.解:寒冷的冬天,室内温度较高,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而玻璃窗较冷,周围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滴,甚至发生凝华现象结冰,从外面看玻璃窗就会“出汗”或结“冰花”。
故选:B。
11.解:水被加热烧开沸腾后,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
从冰箱中拿出的棒冰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
所以前后两种情况中都是水→水蒸气→水的过程。
故选:B。
12.解:工作时液态冷凝剂在蒸发器里汽化或蒸发吸热,使冷冻机内温度降低,气态的冷凝剂在冰箱外面的冷凝器中液化放热;如此循环工作,从而使冷冻室保持相对较低的温度,根据冰箱的工作原理,要求冷凝剂即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所以应具有的主要物理性质是低沸点;
故答案为:
液化;低沸点。
13.解:(1)水的沸点是100℃,而碘的熔点是113.5℃,所以碘在100℃的沸水中最高温度为100℃,达不到熔点,不可能熔化,所以小明的猜想是错误的;
(2)一段时间后,碘蒸气直接变成了固态的碘,附着在玻璃片上,发生了凝华现象。
故答案为:(1)错误;温度没有达到碘的熔点;(2)凝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