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上 4.5熔化与凝固(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七上 4.5熔化与凝固(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4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4-01 10:1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七上物质的特性4.5熔化与凝固(含答案)
选择题
如图所示,将装有碎冰的试管插入有冰粒的烧杯中间,然后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当烧杯中的冰
熔化一半时,试管中的冰(  )
A.没有熔化 B.熔化一半
C.熔化小于一半 D.熔化超过一半
2.冬天,家用汽车前挡风玻璃结冰会影响出行,可通过开启车辆暖风系统除冰。除冰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液化 C.凝固 D.凝华
3.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2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D.该物质熔化过程共持续了6min
4.科学探究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下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安装温度计时玻璃泡接触到试管底部,此时应适当将M处向下进行调整
B.温度处于0℃时,其状态是可能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C.由图可知,冰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小
D.实验中,利用水浴加热是为了使冰块受热均匀
5.如图示为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40min
B.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 100℃
C.在第35min,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在第10min到第25min之间,物质温度不变,但要吸收热
6.北方严寒的冬天,河面结冰,冰面之下的河水仍然在流淌,此时水和冰的交界处的温度是(  )
A.高于0℃ B.低于0℃ C.等于0℃ D.等于当时的气温
7.在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铁路铁轨的铸造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
A. B. C. D.
8.如图是某网友在四月拍摄的某地雪景:积雪初融后,在某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雪馒头”,甚为奇特。雪堆正下方是方形地砖,每块方形地砖周围是条形砖。气象专家调研发现:四周条形砖比中间方形地砖具有更好的导热性和渗水性。关于形成“雪馒头”景观的解释肯定不合理的是(  )
A.空气温度较低是“雪头”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是形成“雪馒头”景观的原因之一
C.太阳辐射导致条形砖上方的雪比方形地砖上方的雪更易熔化
D.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上的雪更易熔化
9.如图甲所示,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②0~2min内乙物质比甲物质吸收的热量多
③乙物质在BC段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内能增加
④乙物质在AB段的比热容比CD段的比热容小
A.只有①和② B.只有②和③ C.只有③和④ D.只有②和④
二、填空题
10.如图甲所示是探究“某种固体物质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实验中,用烧杯中的热水加热试管中固体物质,好处是    ;由图乙可知,该物质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
(2)当此物质温度为80℃时,它的状态     。
11.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
(1)应选用颗粒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
(2)图甲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一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冰熔化的特点是吸热,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图甲中第3min时,物质处于    态。(选填“固”或“液”或“固液共存”)
三、探究题
12.图甲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图乙记录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通过烧杯中的水对试管中的冰加热,目的是    。
(2)第4分钟时,试管中物质的状态为    。(选填“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
(3)严冬季节水缸里的水结冰了,但腌菜缸里的盐水却没有。原来是水中加入盐后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盐水的凝固点应    0℃。(填“小于”或“大于”)
13.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了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得到了冰熔化的温度曲线。
(1)为完成本实验,除图中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乙图中第3分钟时物质处于    状。
(3)由图象乙可知,冰的比热容比水小,其理由是    。
14.小金同学对冰加热,她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请分析回答问题:
(1)图像中的    段是冰的熔化过程(填字母);
(2)AB,CD段物质在吸热,BC,DE段物质    吸热(选填“有”或“没有”)。
15.实验室里,同学们进行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
(1)组装实验装置时,对于P和Q,应先调整    (选填“P”或“Q”)的位置。
(2)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    。
(3)根据实验数据,小科画出了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图象后可知:①冰熔化过程中,温度    。
②不考虑热量损失,第2﹣4min冰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
于”)第10﹣12min水吸收的热量。
16.小李同学在室温20℃环境中探究冰和石蜡熔化特点,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
(1)为了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冰块充分接触,应选用颗粒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
(2)图甲是探究冰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该装置不用酒精灯加热是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的;
(3)观察探究冰的熔化特点时,小李绘制了如图丙所示的图像。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AB段与CD段的倾斜程度不同。这是因为    。
答案
1.解:由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故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半时,烧杯内的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试管内的冰虽达到熔点0℃,与烧杯内混合物温度相同,由于不能吸热,故不会熔化。故A正确。
故选:A。
2.解:由题意知除冰过程冰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故A正确。
故选:A。
3.解:ABD、由图像可知,从A到B过程中物质的温度呈上升趋势,在t=2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态;BC段温度不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处于熔化过程,熔化吸热,因此这种物质属于晶体;在t=3min时开始熔化,到6min结束,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3min,故A、B、D错误;
C、图像的EF段为该物质的凝固过程,此时对应的温度是45℃,则其凝固点为45℃,故C正确。
故选:C。
4.解:A、由于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需要将温度计向上调整,即将N处向上调整,故A错误;
B、BC段冰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冰的熔点是0℃,此时其状态可能固态、液态,也可能固液共存状态,故B正确;
C、由图像可以看出,AB段与CD段的倾斜程度不同,可知升高相同的温度,冰比水用的时间短,吸热少。由Q=cmΔt,质量和升高温度相同时,冰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小,故C正确;
D、实验时选择用水浴法加热,目的是使物体受热均匀,故D正确。
故选:A。
5.解:ABD、分析图象可知,图像中呈水平的一段所对应的温度80℃就是物质的熔点,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该物质从第10分钟开始熔化,到第25分钟结束,进行了15分钟,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故AB错误,D正确;
C、在第35min熔化完成,该物质处于液态,故C错误。
故选:D。
6.解:冰和水的交界处,有冰有水,其温度等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0℃。
故选:C。
7.解:A、该图是晶体先凝固降温,后熔化升温的过程,故A不合题意;
B、该图是非晶体先凝固降温,后熔化升温的过程,故B不合题意;
C、该图是非晶体先熔化升温,后凝固降温的过程,故C不合题意;
D、该图是晶体先熔化升温,后凝固降温的过程,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解:A、“雪馒头”是固态积雪,空气温度较低,低于雪的熔点,积雪长时间不能熔化,才会出现这一现象,故A正确;
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使得地面温度不同,温度较高处积雪熔化,形成“雪馒头”现象,故B正确;
C、太阳对条形砖和方形地砖的辐射相同,故C错误;
D、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温度较高,积雪更易熔化,故D正确;
故选:C。
9.解:①由图象乙可知,甲物质吸热温度一直升高,乙物质在2~4min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甲物质可能是非晶体,乙物质是晶体,故①错误;
②由图象甲可知,用相同的加热器对甲、乙两物质加热,在相同时间内,甲、乙两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所以在0~2min内,甲、乙两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故②错误;
③由图象乙可知,乙物质在BC段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其内能增加,故③正确;
④由图象乙可知,乙物质在AB段和CD段,加热相同时间,AB段升高的温度比CD段升高的温度大,由此可知,AB段的比热容比CD段的比热容小,故④正确。
故只有③④正确,①②错误。
故选:C。
10.解:(1)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是:使物质受热均匀;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由图乙知该物质在80℃时温度不变,可知该物质为晶体,熔点为80℃。
(2)物质处于熔点时,可能为固态、可能为液态也可能处于固液共存态,该物质的熔点为80℃,此时它的状态不确定,可能为固态、可能为液态也可能处于固液共存态。
故答案为:(1)使试管中的物质受热均匀;晶体;(2)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都有可能。
11.解:(1)为了使试管内的冰块受热均匀,应选用颗粒较小的冰块做实验;
(2)由图像可知:冰熔化的特点是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图乙中冰在第3min时还没开始熔化,所以处于固态。
故答案为:(1)较小;(2)不变;(3)固。
12.解:(1)使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对冰进行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冰,是为了增大冰的受热面积,使冰均匀受热。
(2)由图乙可以看出,BC段(第2~6min)物质的温度不再变化,这就说明在第4min,此时物质正在熔化,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水的凝固点为0℃,严冬季节水缸里的水结冰了,说明气温低于0℃;盐水还没有凝固,说明此时的气温高于盐水的凝固点。由此可知,盐水的凝固点低于0℃。
故答案为:(1)使冰均匀受热;(2)固液共存态;(3)小于。
13.解:(1)实验中还需要测量时间,故需要秒表;
(2)由图乙可知,此物质是晶体,第3分钟物质处于熔化过程,故为固液共存状态;
(3)由图乙可知,冰与等质量的水温度均升高2℃,冰的加热时间短,
又由于是同一热源,所以,冰吸收的热量少,
根据c=,在m、Δt相同时,Q吸小,对应的比热容c小,
故冰的比热容小。
故答案为:(1)秒表;(2)固液共存;(3)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冰的加热时间短,吸热少。
14.解:(1)图中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B点开始熔化,C点结束;
(2)DE段是水的沸腾过程,继续吸热温,但度不变。
故答案为:(1)BC;(2)有。
15.解:(1)在实验中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应根据酒精灯外焰的高度确定铁圈的高度,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安装,所以在组装实验装置时,应先调整Q的位置;
(2)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这种加热方法叫水浴法,该方法能使冰受热均匀;
(3)分析图象后可知:①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②不考虑热量损失,加热时间越长,物质吸收的热量越多,第2﹣4min和第10﹣12min加热时间相等,所以第2﹣4min冰吸收的热量等于第10﹣12min水吸收的热量。
故答案为:(1)Q;(2)使冰受热均;(3)①不变;②等于。
16.解:(1)为了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冰块充分接触,应选用颗粒较小的冰块做实验;
(2)冰在常温空气中也可以熔化,用酒精灯加热只是会加快熔化,缺少酒精灯是可行的;
(3)在图丙中,AB段与CD段的倾斜程度不同,这是因为AB段是冰,CD段是水,水和冰的比热容不同,相同质量的水和冰,吸收相同的热量,其温度变化不同。
故答案为:(1)较小;(2)可行;(3)水和冰的比热容不同。
第3题 第4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