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学课件25杜甫诗三首(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学课件25杜甫诗三首(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02 12:0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杜甫诗三首 走进唐诗,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称“诗圣”,其诗是“诗史”。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至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 4个时期:漫游时期、长安时期、流亡时期、漂泊西南时期
向你走来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赏诗中人 从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杜甫是一个有远大目标的人。他想登上泰山的绝顶,实现人生的抱负,体验“一览众山小”的畅快。 从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请联系诗句来说说。——从“阴阳割昏晓”这句可以感知到泰山是高大巍峨的。
——从“造化钟神秀”这句可以感知泰山很神奇秀丽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诗歌主题: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杜甫出生在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生活的人们普遍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封侯万里,是当时人们普遍的人生目标。
杜甫有一个显赫的祖先,其13世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最为重要的宫廷诗人;杜甫写作《望岳》时,他的父亲杜闲当时正担任山东兖州司马——杜甫的家族有做官的传统,他一辈子坚守着“奉儒守官”的信条,以“立功立德立言”为终生的人生理想。 写尽了泰山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形神;展现了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望岳 安史之乱之后,756年7月,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忠君爱国,矢志不渝的诗人闻讯逃奔,不料为贼兵所俘虏,押至长安,757年四月才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临时朝廷所在地凤翔县——其实,他当时不过是一个为太子看守仪仗和兵器的小官。《春望》写于这年三月。
这首诗也是杜甫的名篇,其中备受称赞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品读这两句,联系全诗想想——诗人所感之时是怎样的时,所恨之别是怎样的别?谁在溅泪,谁在惊心?春望 “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杜甫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杜甫自三十岁与妻子杨氏结婚后,没有再娶过小妾,这在娶妾盛行的唐朝,非常罕见。谁在溅泪?谁在惊心? “白头搔更短”,其实是写实,虽
然诗人这一年才45岁,但忧国,伤时,
思家,悲己,都使他未老先衰。石壕吏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路经这些地方,一路上所看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于是他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想一想 妇啼一何苦,老妇之苦,苦在何处?想一想 如果你是那个夜捉人的小吏,在听到老妇的悲惨故事讲到哪里的时候,就会打道回府? 赏析1:  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就更丰富了。想一想 目睹这幕人间悲剧上演,诗人的心情如何?吏呼:汝家有男丁否?
妇啼: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呼:尚有他人否?
妇啼: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怒呼:如此,叫我二人如何交差?
妇悲啼: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来。想一想 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
怎样知道的?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听妇前致词赏析3:  至此,诗也进入尾声。“夜深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个“如”字点明了这里所写的又是诗人的错觉。而这错觉不正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吗?拓展练习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