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二中云师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地理
第I卷选择题(共80分)
一、单选题(共40小题,每题2分)
1. 此次地震发生时,在日本西岸近海海域船舶上人感觉到( )
A. 无感觉 B. 上下颠簸
C. 左右摇摆 D. 先上下颠簸,再左右摇摆
【答案】B
【解析】
【详解】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类型,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纵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上下颠簸,横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左右摇摆。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液态的海水传播,因此日本西岸近海海域船舶上的人能感觉到上下颠簸,不能感觉到左右晃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榕树是福建省的省树,叶薄革质,老树常有气根垂直向下生长,有辅助呼吸的作用,形成“独木成林”的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 榕树所属的植被类型是( )
A. 温带落叶阔叶林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 亚寒带针叶林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3. 榕树长出气根辅助呼吸,是为了适应当地( )
A. 气候干旱,蒸发量大 B. 气候湿润,降水量大
C. 地形陡峭,土层薄 D. 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答案】2. D 3. B
【解析】
【2题详解】
根据材料,榕树是福建省的省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福建省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典型植被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判定榕树是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正确,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ABC错误,所以选D。
【3题详解】
福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降水量大,榕树长出气根辅助呼吸,是为了适应当地气候湿润,降水量大的特点,B正确,A错误;气根与地形和土壤无关,CD错误。所以选B。
【点睛】榕树长期生长在雨量多,气温高的热带地区,空气闷热,呼吸困难,为了适应这种生活环境,榕树便在长期进化中长出了气生根,而且气生根会一直下垂最后扎入土内,起了支持作用,使榕树冠得以发展,故有“独木成林”之感。不过气生根没有根毛和根冠,不能吸收养分,没有根的基本功能。
如表是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读表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①约16亿人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温饱型消费水平 ②10亿人之内
小康型消费水平 ③8亿~9亿人
富裕型消费水平 ④7亿人之内
4. 表中数据中,能代表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 表中②、③、④数据的差异,说明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与( )
A. 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相关 B. 人均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C. 人均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 人均消费水平无关
【答案】4. A 5. C
【解析】
【4题详解】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由于它只考虑生存条件,因此表示一个极限值即最大值,即表中的“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A正确。表中信息表明,②、③、④都是不同消费水平下的最适宜的人口数量,都不是资源环境承载力,B、C、D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是在不同的消费水平下得到的环境人口容量,表明数据表明,人口消费水平越高,最适宜的人口容量越小,因此环境人口合理容量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关系,C正确,B、D错误;表中误资源相关信息,不能说明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相关,A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人口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资源、技术、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人口容量与资源、技术和开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宁夏实施生态移民工程10多年来,近百万贫困人口实现异地安家、异地创业、异地致富。下图为宁夏自然要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宁夏实施生态移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气候 B. 地形 C. 经济 D. 政策
7. 从自然条件考虑,宁夏生态移民主要的人口迁出区域是( )
A. Ⅰ区域 B. Ⅱ区域 C. Ⅲ区域 D. Ⅳ区域
8. 宁夏实施生态移民的主要目的是( )
A. 提供城市劳力 B. 减少自然灾害 C. 改善生态环境 D. 促进资源开发
【答案】6 D 7. D 8. C
【解析】
【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近百万贫困人口实现异地安家、异地创业、异地致富”,说明宁夏实施生态移民的规模很大,主要影响因素是政府政策的因素,D正确;与地形、经济、气候有关,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BC错误。故选D。
【7题详解】
读图可知Ⅰ地区是贺兰山山地,人口分布较少;Ⅱ地区为宁北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有黄河流经,水源充足,人口容量最大;Ⅲ为台地和山间盆地,Ⅳ地区为黄土高原,属于地形起伏较大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环境较差,人口容量较平原区小,所以主要的人口迁出区是Ⅳ地区,故选D。
【8题详解】
通过生态移民,可使宁夏中南部地区(迁出区)的人口密度降低,环境压力变小。环境压力变小后,超载放牧、过度农垦、过度砍伐、过度利用水资源等活动会减少,减轻了生态环境压力,自然环境条件得以恢复和改善,改善了生态环境,C正确;生态移民工程虽然会使迁入城市劳动力增加,但不是主要的目的,A错,人口迁移,使人口减少,对促进资源开发不利,D错;生态移民不会减少自然灾害,B错;故选C。
【点睛】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的: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地影响。不利的:造成了人才外流。对迁入地:有利的: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不利的: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治安,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
据报道,新疆每年6月到8月初需要大量采摘西红柿的季节工,8月底到11月初又需要大量采摘棉花的民工。新疆每年对季节工的需求在50万人左右,季节工中,河南人最多,每年有15万~20万人前往新疆打短工,其次是甘肃和四川民工,但缺口仍很大。每当这几个季节临前,新疆都要派不少人到全国各地招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材料中提到的季节工现象属于( )
A. 国内人口迁移 B. 人口流动
C.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D. 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10. 影响材料中人口移动的主导因素是( )
A. 经济因素 B. 自然环境因素 C. 文化教育因素 D. 政治因素
【答案】9. B 10. A
【解析】
【9题详解】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每当这几个季节临前,新疆都要派不少人到全国各地招工”反应的是人口流动,人口流动是人口在短期离开后又返回原居住地的现象,一般指离家外出工作、读书、旅游、探亲和从军一段时间,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B正确;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打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国内人口迁移就是人口在国内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A错误;CD选项内容材料信息未提及。故选B。
【10题详解】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民工去新疆采摘棉花,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收入,因而影响其人口移动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经济、战争、环境、灾害等。
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示意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四大地理区域中,人口稠密的有(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2. 影响④区域人口密度的主要因素是( )
A. 矿产资源分布 B. 地形 C. 农业 D. 光照
【答案】11. A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①是北方地区,②是南方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人口稠密,A正确;③是西北地区,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人口稀少,④是青藏地区,青藏高原区,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空气稀薄,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自然环境条件差,人口稀少;BC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④是我国的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高寒的自然环境,人口稀少,人口密度低,青藏地区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较低的河谷地带,因此,地形是影响④地区人口密度的主要因素,B正确;青藏矿产资源丰富,光照充足,AD错误;农业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C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源、矿产等,社会经济主要包括经济水平、交通、文化等。青藏和西北地区人口稀疏,分别是地形与水源影响。
下图为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 )
A. 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B. 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C.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D. 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14.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地区的自然环境可能是( )
A. 气候寒冷 B. 地势起伏大 C. 炎热少雨 D. 温暖湿润
15. 与北半球相比,南半球人口数量较少,主要是因为南半球( )
A. 热带地区范围大 B. 经济发展水平高
C. 海洋面积广阔 D. 气候复杂多样
【答案】13. A 14. D 15. C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中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占比最高,说明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14题详解】
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适宜人类生活,人口分布较多,D正确;气候寒冷、炎热少雨以及地势起伏大的地区不适宜人类活动,人口分布较少,ABC错误。所以选D。
【15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南半球相对于北半球来讲,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面积广阔,人口分布数量较少,C正确;南北半球热带范围相当,A错误;南北半球相比北半球整体经济较为发达,B错误;北半球陆地面积广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南半球不如北半球气候类型复杂,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强烈制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密集地区。社会经济条件也必然影响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活动方式等。
2023年10月26日,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甘肃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完成下面小题。
16.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在进入预定轨道过程中,经历的气温变化情况是( )
A. 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B. 递增→递减→递增
C. 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 递减→递增→递减
17. 下列关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途经的大气层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B. ②层内的水汽、杂质较为集中
C. ③层内大气对流运动最旺盛 D. ④层内的大气密度、气压很低
18. 若有一架从甘肃飞往海南的飞机,仅考虑气流状况对飞机飞行的影响,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为保持平稳飞行,高度调节规律是( )
A. 先下降,后上升 B. 先上升,后下降
C. 不断上升 D. 不断下降
【答案】16. A 17. D 18. C
【解析】
【16题详解】
结合大气垂直分层图可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在进入对流层时,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进入平流层时,因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增;进入高层大气后,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下降,后因大气吸收了更短波长的太阳紫外线,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又持续上升。故选A。
【17题详解】
大气垂直分层图中的①为对流层,水汽、杂质含量丰富,对流运动最为旺盛;②层为平流层,大气稳定,水汽、杂质含量很少;③和④统称为高层大气,高层大气的大气密度和气压很低。故选D。
【18题详解】
飞机平稳飞行主要位于平流层内,位于低纬度地区的海南,对流层的高度较大,甘肃纬度较高,对流层高度较低,因此由高纬度飞往低纬度地区,对流层的高度总体不断增加,飞机为保证在平流层内飞行,需要不断上升飞行高度。故选C。
【点睛】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气流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复杂多变;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适合航空飞行;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升高先降低再升高,含有电离层,可用于电短波通讯。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由本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人口规模。完成下面小题。
19. 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影响不大的是( )
A. 民族和种族构成 B. 地区消费水平
C. 科技发展水平 D. 自然资源的质量
20. 能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合理措施有( )
①发展科技②鼓励人口外迁③鼓励高消费④禁止开发自然资源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19. A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与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地区消费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密切相关,BCD错误;受民族和种族构成影响不大,A正确,故选A。
【20题详解】
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等,能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①对;高消费会降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鼓励人口外迁,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不大;禁止开发自然资源不合理,②③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人口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资源、技术、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人口容量和环境承载力与资源、技术、开放程度呈正相关,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下图为2017年珠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甲省人口流入珠三角城市群主要考虑( )
①工资水平②空间距离③土地价格④环境质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2. 人口流入对珠三角的影响是( )
A. 粮食总产量增加 B. 老年人口比例增加 C. 缓解劳动力不足 D. 环境人口容量提高
【答案】21. A 22. C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甲省是湖南省,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流入珠三角城市群,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水平,①正确;湖南省临近珠江三角地区,空间距离较近,有利于人口流入珠三角城市群,②正确;当前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土地价格和环境质量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较小,③④错误。综合起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2题详解】
流入珠三角的人口的主力多为务工人员,不从事农业生产,无法增加该地的粮食总产量,A错误;流入人口多为为年轻人,可以缓解当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C正确;能降低迁入地老年人口的比例,B错误;环境人口容量受资源数量、科技水平、消费水平以及地区开放程度的影响,人口流入对环境人口容量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C
【点睛】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其影响因素有:(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和家庭;(3)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一般而言,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下图为2019年春运十大出发地和十大目的地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导致春运期间人口大规模迁移的主导因素是( )
A. 自然灾害 B. 传统文化 C. 国家政策 D. 经济危机
24. 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成为春运旅客集中出发地主要原因有( )
①经济发展水平高,居民收入高
②历史文化传承好,文化先进
③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工返乡集中
④第二、第三产业发达,提供就业岗位多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23. B 24. A
【解析】
【23题详解】
读图可知,春运期间主要的出发地为广东、上海、北京、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主要目的地为湖南、湖北、河南、四川等欠发达地区,主要是为了返乡过年,因此,主导因素为传统文化因素,B正确;与自然灾害、国家政策、经济危机无关,ACD错误。故选B。
【24题详解】
受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制约,由于中西部省份经济不发达,又多为人口大省,劳动力供大于求;而北上广浙江等城市经济发达,劳动力缺口大,再加上人才引入政策,很多人愿意选择这里发展,提高收入,①正确;与历史文化传承关系小,②错误;四地的产业转型升级,不会使农民工返乡集中春节期间,③错误;广东、上海、北京、浙江第二、第三产业发达,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④正确。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都属于人口移动,根本区别在于居住地是否发生长期改变。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下图示意世界某四个主要移民国家人口总量及外来移民比重。完成下面小题。
25. 移民给各国带来的影响是( )
A. 缓解甲国就业压力 B. 降低乙国人口出生率 C. 降低丙国平均年龄 D. 导致丁国性别比失衡
26. 丙国可能是( )
A. 美国 B. 阿联酋 C. 俄罗斯 D. 德国
【答案】25. C 26. B
【解析】
【25题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甲国人口总数最大,根据人口总量和外来移民比重可推知,甲国移民人口总量最多,说明了甲国劳动力较为短缺,移民能缓解劳动力不足,而不是缓解就业压力,A错误;移民多为年轻人,大量移民的到来,能提高乙国人口出生率,B错误;丙国移民人口占比最高,移民主要以年轻人为主,可以降低丙国人口平均年龄,C正确;移民中既有男性也有女性,无法确定其对改变人口性别比的影响,D错误。故选C。
【26题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丙国人口总量较小,不到2千万,可以排除美国、俄罗斯和德国。丙国移民人口比重达到80%以上,最可能位于西亚地区。西亚的阿联酋石油资源丰富,旅游业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吸引大量外来务工者。故选B。
【点睛】人口迁移指的是人口发生居住地的改变,根据其迁移的空间范围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包括气候、资源、经济收入、政策、战争、婚姻家庭、文化教育等方面。如今,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因素在于经济收入。
县域作为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单元,在城乡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近年我国人口流动出现新趋势,下图示意近年我国农村人口流动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27. 2010—2020年我国人口流动的变化特点有( )
A. 回流乡村的人口数量减少 B. 省内人口流动比例增加
C. 流出省外的人口比例增加 D. 县内城镇流动比例增加
28. 当下我国县域内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短板有( )
A. 水平偏低 B. 产业过多 C. 交通拥挤 D. 环境污染
【答案】27. B 28. A
【解析】
【27题详解】
图中只有人口流动数量占比,无法判读2010—2020年回流乡村的人口数量,A错误;我国省内人口流动比例增加,B正确;流出省外的人口比例减少,C错误;县域内城镇流动比例减少,D错误。故选B。
【28题详解】
结合图可知,流出省内县域外城镇人口比例增加,我国县域内新型城镇化建设出现“水平偏低、设施落后、产业乏力”的现象,促进了人口迁出,A正确;产业过多会造成劳动力不足,吸引人口迁入,B错误;县域内城镇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不严重,C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战争、国家政治变革和政治中心改变等。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014年,时任总理李克强在国家博物馆人居科学研究展参观时发出了“胡焕庸线怎么破”之问:“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我们是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我们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下图为胡焕庸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图中人口分界线两侧人口分布特点为( )
A. 东北多,西北少 B. 中部多,东西部少
C. 东南多,西北少 D. 东南少,西北多
30. 影响图中甲地区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热量 B. 植被 C. 水资源 D. 土壤
【答案】29. C 30. A
【解析】
【29题详解】
结合图例可读出,黑河一腾冲一线东南人口密度大、人口多,西北人口密度小、人口少。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0题详解】
甲地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山地气候,海拔高,气温低,人口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这里海拔低,热量充足,故影响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热量,A正确;植被、水源和土壤都不是最主要的因素,B、C、D错误。故选A。
【点睛】“胡焕庸线”是指我国黑龙江省黑河市与云南省腾冲县的连线,是划分我国东南、西北半壁及人口分布差异的界线,有人把人口分布与国土区域严重不匹配的现象称为“胡焕庸现象”。
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 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的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地形复杂 B. 气候湿热 C. 资源匮乏 D. 地处内陆
32. 巴西高原东南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气候适宜 ②文化单一③地势平坦 ④水力资源丰富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31. B 32. D
【解析】
【31题详解】
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湿热,属于热带气候区,B正确;地形平原为主,单一,A错误;淡水资源、生物资源丰富,C错误;东面临大西洋,D错误。故选B。
【32题详解】
巴西高原东南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处高原,气候凉爽干燥,适宜人类居住,①正确;受殖民影响,文化丰富,②错误; 巴西高原为古老高原,久经侵蚀,地势较低,高原面比较平坦,③正确;地势平坦,河流落差小,水力资源不足,④错误,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交通输条件;历史政治、宗教文化等。
世界人口分布在空间上具有很大差异性,不同区域人口分布受气候、地形、经济条件、交通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表示意世界部分大洲2000年和2020年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占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亚洲 欧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2000年 人口/亿 36.11 8.17 8.86 2.96 5.31 0.30
占比/% 58.4 13.3 14.3 4.8 8.7 0.5
2020年 人口/亿 46.29 8.53 14.97 3.27 7.11 0.36
占比/% 57.5 10.6 18.6 4.1 8.8 0.4
33. 表格所示期间,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的大洲为( )
A. 北美洲 B. 欧洲 C. 大洋洲 D. 南美洲
34. 人口占比最大的大洲,在人口分布上( )
A. 沿海地区少于内陆 B. 高原地区多于平原
C. 北部地区多于南部 D. 农耕区多于牧业区
【答案】33. B 34. D
【解析】
【33题详解】
根据人口增长率(%)= (末期人口数量 - 初始人口数量)/ 初始人口数量) × 100可知,2000-2020年,人口增长速率最慢的为欧洲,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4题详解】
由表格的数据可知 ,人口占比最多的大洲是亚洲,人口分布沿海多于内陆,A错误;平原多于高原,B错误;北部气温低,人口少于南部,C错误;农耕区人口多于牧业区,D正确,故选D。
【点睛】亚洲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这一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历史上就养育了众多的人口。特别是中国东部、日本太平洋沿岸、爪哇岛、恒河流域和印度半岛南部等地人口分布非常密集。
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距北京市区120公里,主峰海拔1991米。据报道,2023年12月1日百花山“惊现”极光。完成下面小题。
35. 关于极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能伴随卫星导航设备误差偏大 B. 多出现在中低纬度地区的天空中
C. 磁场和水汽是其产生的必要条件 D. 是地球上所特有的一种天文现象
36. 百花山成为北京地区该次极光观测理想地点的因素是( )
①纬度位置②人口密度③植被覆盖④海拔高度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7. 北京地区惊现极光的主要原因是( )
A. 太阳活动较强烈 B. 空气质量提高
C. 地磁场发生倒转 D. 观测设备更新
【答案】35. A 36. D 37. A
【解析】
【3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地球上的极光是大量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也称作太阳风)被地球磁场捕获并与高程大气碰撞后形成的天文现象,磁场和大气是其产生的必要条件,满足极光形成必要条件的天体上也可出现极光,CD错误。地球两极捕获带电粒子的能力较强,因此极光多出现在高纬度地区,B错误。大量高能带电粒子可能扰乱卫星导航设备,影响其导航精度,A正确。故选A。
【36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距北京市区120公里,人烟稀少,光污染较少,且主峰海拔较高,视野开阔,利于极光观测,②④正确;百花山和北京共它地区相比纬度差并不大,①错误;植被覆盖程度不是影响极光观测的主要因素,③错误。故选D。
【37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太阳风活动强烈时,高能带电粒子数量大,极光可能出现在中低纬地区,A正确;空气质量和观测设备更新不是导致北京地区出现极光的主要原因,BD错误;地磁场没有发生倒转,C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扰动电离层,干扰 无线电短波通讯;2、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 暴”现象;3、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4、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
2023年,北疆大部分地区、东疆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区开春较历年同期偏早10天以上,各地加强了融雪型洪水的防范,大量融冰随洪水而下易切割河岸、堆积堵塞河道。气温回暖较早,农民提早播种早春作物,覆盖地膜以保障农作物正常发芽生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8. 北疆地区早春出现的融雪性洪水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
A. 海陆间循环 B. 海上大循环 C. 海上内循环 D. 陆地内循环
39. 农民播种早春作物时覆盖地膜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蒸发 B. 蒸腾 C. 地表径流 D. 水汽输送
40. 新疆融雪洪水发生时,大量融冰随洪水而下切割河岸,反映了水循环( )
A. 影响区域气候和生态 B. 可平衡地区之间热量收支
C. 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D. 是海洋和陆地联系的纽带
【答案】38. D 39. A 40. C
【解析】
【38题详解】
北疆地区深居内陆,多内流河,早春出现的融雪性洪水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陆地内循环,D正确,排除ABC,故选D。
【39题详解】
播种早春作物时降水少,气温回升,覆盖地膜可有效降低土壤水分蒸发,有利于作物生长,所以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蒸发,而不是影响蒸腾、地表径流或水汽输送,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0题详解】
大量融冰随洪水而下切割河岸,改变了局部微地貌,反映了地表径流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C正确。并没有反映水循环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平衡地区之间热量收支以及联系海洋和陆地等,ABD错误。故选C。
【点睛】水循环的类型及其环节总结如下:
第II卷(非选择题)(2分每空)
二、综合题。
41.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和某地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来看,图中所示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循环,图中序号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正确的是____(双项选择题)。
A. ③——水汽输送 B. ④——植物蒸腾 C. ⑤——降水 D. ⑦——地表径流
(2)图展示地貌类型为____,图中序号①、②分别对应的地貌名称是____、____。
【答案】41. ①. 海陆间 ②. AC
42. ①. 河流地貌 ②. 冲积扇 ③. 三角洲
【解析】
【分析】本题以“水循环示意图和某地地貌景观图”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河流堆积地貌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图中的水循环涉及的空间包括海洋和陆地,海洋上的水汽蒸发到达空中,再通过水汽输送的方式到达陆地上空,最后通过降水的方式到达陆地,陆地再以径流的方式归还海洋,属于海陆间循环。图中③为水汽从海洋输送到陆地,为水汽输送,④为河流的蒸发作用,⑤为降水,⑥为植被的蒸腾作用,⑦为地下径流,所以AC正确,BD错误。故选AC。
【小问2详解】
图中展示的地貌是由河流侵蚀和堆积形成的,属于河流地貌;①地貌形成于河流流出山口进入平原地区,呈扇状堆积,判断为冲积扇;②地貌形成于河流汇入海洋处,呈三角形堆积,判断为三角洲。
42.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东北地区是全球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近百年来,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以及风蚀和水蚀影响,黑土不断退化,对黑土进行保护刻不容缓。留茬耕作能够有效保护黑土地(留茬指的是在收割完庄稼后,不将田地彻底翻耕,而是留下一部分秸秆和根系)。下图示意东北地区黑土区分布。
(1)与热带雨林地区的砖红壤相比,东北地区黑土肥沃的主导因素是____(填“气温”或“水”)。
(2)明清时期,由于东北地区____(填“地广人稀”或“人多地少”),人口以____(填“迁入”或“迁出”)为主;当前受____(填“自然环境因素”或“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人口以____(填“迁入”或“迁出”)为主。
【答案】42. 气温 43. ①. 地广人稀 ②. 迁入 ③. 社会经济因素 ④. 迁出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东北地区黑土区分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影响土壤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土壤肥力可从有机质收入和支出的角度展开分析。与热带雨林地区的砖红壤相比,东北地区黑土肥沃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因东北纬度高,气温低,微生物分解慢,有机质积累多,而热带雨林气温高,微生物分解快,有机质积累少。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由于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口以迁入为主;当前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人口以迁出为主,迁往收入更高的区域。曲靖二中云师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地理
第I卷选择题(共80分)
一、单选题(共40小题,每题2分)
1. 此次地震发生时,在日本西岸近海海域船舶上的人感觉到( )
A. 无感觉 B. 上下颠簸
C. 左右摇摆 D. 先上下颠簸,再左右摇摆
榕树是福建省的省树,叶薄革质,老树常有气根垂直向下生长,有辅助呼吸的作用,形成“独木成林”的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 榕树所属的植被类型是( )
A. 温带落叶阔叶林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 亚寒带针叶林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3. 榕树长出气根辅助呼吸,是为了适应当地( )
A. 气候干旱,蒸发量大 B. 气候湿润,降水量大
C. 地形陡峭,土层薄 D. 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如表是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读表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①约16亿人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温饱型消费水平 ②10亿人之内
小康型消费水平 ③8亿~9亿人
富裕型消费水平 ④7亿人之内
4. 表中数据中,能代表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 表中②、③、④数据的差异,说明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与( )
A. 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相关 B. 人均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C. 人均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 人均消费水平无关
宁夏实施生态移民工程10多年来,近百万贫困人口实现异地安家、异地创业、异地致富。下图为宁夏自然要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宁夏实施生态移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气候 B. 地形 C. 经济 D. 政策
7. 从自然条件考虑,宁夏生态移民主要的人口迁出区域是( )
A. Ⅰ区域 B. Ⅱ区域 C. Ⅲ区域 D. Ⅳ区域
8. 宁夏实施生态移民的主要目的是( )
A. 提供城市劳力 B. 减少自然灾害 C. 改善生态环境 D. 促进资源开发
据报道,新疆每年6月到8月初需要大量采摘西红柿的季节工,8月底到11月初又需要大量采摘棉花的民工。新疆每年对季节工的需求在50万人左右,季节工中,河南人最多,每年有15万~20万人前往新疆打短工,其次是甘肃和四川民工,但缺口仍很大。每当这几个季节临前,新疆都要派不少人到全国各地招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材料中提到季节工现象属于( )
A. 国内人口迁移 B. 人口流动
C.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D. 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10. 影响材料中人口移动的主导因素是( )
A. 经济因素 B. 自然环境因素 C. 文化教育因素 D. 政治因素
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示意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四大地理区域中,人口稠密的有(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2. 影响④区域人口密度的主要因素是( )
A. 矿产资源分布 B. 地形 C. 农业 D. 光照
下图为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 )
A. 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B. 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C.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D. 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14.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地区的自然环境可能是( )
A. 气候寒冷 B. 地势起伏大 C. 炎热少雨 D. 温暖湿润
15. 与北半球相比,南半球人口数量较少,主要是因为南半球( )
A. 热带地区范围大 B. 经济发展水平高
C. 海洋面积广阔 D. 气候复杂多样
2023年10月26日,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甘肃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完成下面小题。
16.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在进入预定轨道过程中,经历的气温变化情况是( )
A. 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B. 递增→递减→递增
C. 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 递减→递增→递减
17. 下列关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途经的大气层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B. ②层内水汽、杂质较为集中
C. ③层内大气对流运动最旺盛 D. ④层内的大气密度、气压很低
18. 若有一架从甘肃飞往海南的飞机,仅考虑气流状况对飞机飞行的影响,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为保持平稳飞行,高度调节规律是( )
A. 先下降,后上升 B. 先上升,后下降
C. 不断上升 D. 不断下降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由本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人口规模。完成下面小题。
19. 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影响不大的是( )
A. 民族和种族构成 B. 地区消费水平
C. 科技发展水平 D. 自然资源的质量
20. 能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合理措施有( )
①发展科技②鼓励人口外迁③鼓励高消费④禁止开发自然资源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下图为2017年珠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甲省人口流入珠三角城市群主要考虑( )
①工资水平②空间距离③土地价格④环境质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2. 人口流入对珠三角的影响是( )
A. 粮食总产量增加 B. 老年人口比例增加 C. 缓解劳动力不足 D. 环境人口容量提高
下图为2019年春运十大出发地和十大目的地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导致春运期间人口大规模迁移的主导因素是( )
A. 自然灾害 B. 传统文化 C. 国家政策 D. 经济危机
24. 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成为春运旅客集中出发地的主要原因有( )
①经济发展水平高,居民收入高
②历史文化传承好,文化先进
③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工返乡集中
④第二、第三产业发达,提供就业岗位多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下图示意世界某四个主要移民国家人口总量及外来移民比重。完成下面小题。
25. 移民给各国带来的影响是( )
A. 缓解甲国就业压力 B. 降低乙国人口出生率 C. 降低丙国平均年龄 D. 导致丁国性别比失衡
26. 丙国可能是( )
A. 美国 B. 阿联酋 C. 俄罗斯 D. 德国
县域作为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单元,在城乡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近年我国人口流动出现新趋势,下图示意近年我国农村人口流动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27. 2010—2020年我国人口流动的变化特点有( )
A. 回流乡村的人口数量减少 B. 省内人口流动比例增加
C. 流出省外的人口比例增加 D. 县内城镇流动比例增加
28. 当下我国县域内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短板有( )
A. 水平偏低 B. 产业过多 C. 交通拥挤 D. 环境污染
2014年,时任总理李克强在国家博物馆人居科学研究展参观时发出了“胡焕庸线怎么破”之问:“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我们是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我们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下图为胡焕庸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图中人口分界线两侧人口分布特点为( )
A. 东北多,西北少 B. 中部多,东西部少
C. 东南多,西北少 D. 东南少,西北多
30. 影响图中甲地区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热量 B. 植被 C. 水资源 D. 土壤
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 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的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地形复杂 B. 气候湿热 C. 资源匮乏 D. 地处内陆
32. 巴西高原东南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气候适宜 ②文化单一③地势平坦 ④水力资源丰富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世界人口分布在空间上具有很大差异性,不同区域人口分布受气候、地形、经济条件、交通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表示意世界部分大洲2000年和2020年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占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亚洲 欧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2000年 人口/亿 36.11 8.17 8.86 2.96 531 0.30
占比/% 58.4 13.3 14.3 4.8 8.7 0.5
2020年 人口/亿 46.29 8.53 14.97 3.27 7.11 0.36
占比/% 57.5 10.6 18.6 4.1 8.8 0.4
33. 表格所示期间,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的大洲为( )
A. 北美洲 B. 欧洲 C. 大洋洲 D. 南美洲
34. 人口占比最大的大洲,在人口分布上( )
A. 沿海地区少于内陆 B. 高原地区多于平原
C. 北部地区多于南部 D. 农耕区多于牧业区
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距北京市区120公里,主峰海拔1991米。据报道,2023年12月1日百花山“惊现”极光。完成下面小题。
35. 关于极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能伴随卫星导航设备误差偏大 B. 多出现在中低纬度地区的天空中
C. 磁场和水汽是其产生的必要条件 D. 是地球上所特有的一种天文现象
36. 百花山成为北京地区该次极光观测理想地点的因素是( )
①纬度位置②人口密度③植被覆盖④海拔高度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7. 北京地区惊现极光的主要原因是( )
A. 太阳活动较强烈 B. 空气质量提高
C. 地磁场发生倒转 D. 观测设备更新
2023年,北疆大部分地区、东疆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区开春较历年同期偏早10天以上,各地加强了融雪型洪水的防范,大量融冰随洪水而下易切割河岸、堆积堵塞河道。气温回暖较早,农民提早播种早春作物,覆盖地膜以保障农作物正常发芽生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8. 北疆地区早春出现的融雪性洪水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
A. 海陆间循环 B. 海上大循环 C. 海上内循环 D. 陆地内循环
39. 农民播种早春作物时覆盖地膜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蒸发 B. 蒸腾 C. 地表径流 D. 水汽输送
40. 新疆融雪洪水发生时,大量融冰随洪水而下切割河岸,反映了水循环( )
A. 影响区域气候和生态 B. 可平衡地区之间热量收支
C. 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D. 是海洋和陆地联系的纽带
第II卷(非选择题)(2分每空)
二、综合题。
41.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和某地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水循环发生领域来看,图中所示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循环,图中序号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正确的是____(双项选择题)。
A. ③——水汽输送 B. ④——植物蒸腾 C. ⑤——降水 D. ⑦——地表径流
(2)图展示的地貌类型为____,图中序号①、②分别对应的地貌名称是____、____。
42.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东北地区是全球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近百年来,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以及风蚀和水蚀影响,黑土不断退化,对黑土进行保护刻不容缓。留茬耕作能够有效保护黑土地(留茬指的是在收割完庄稼后,不将田地彻底翻耕,而是留下一部分秸秆和根系)。下图示意东北地区黑土区分布。
(1)与热带雨林地区的砖红壤相比,东北地区黑土肥沃的主导因素是____(填“气温”或“水”)。
(2)明清时期,由于东北地区____(填“地广人稀”或“人多地少”),人口以____(填“迁入”或“迁出”)为主;当前受____(填“自然环境因素”或“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人口以____(填“迁入”或“迁出”)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