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隋朝面临的历史任务是把南方的经济重心与北方的政治军事重心联系起来,使南北成为统一的整体。大运河的开凿,就是在这种客观形势下进行的。该观点强调大运河的开通( )
A.便利了南北交通 B.加重了人民负担
C.导致了隋朝灭亡 D.顺应了时代需要
2.《旧唐书·李密传》中描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出现这种社会状况的原因是( )
A.隋炀帝的暴政 B.隋文帝的改革
C.隋朝的科举制 D.隋末农民起义
3.下框所示对联歌颂的历史人物是( )
建隋平乱,减赋重农,创勋开盛世; 纳谏用贤,集权改制,施政列明君。
A.杨坚 B.李渊 C.李世民 D.武则天
4.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如表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是皇帝措施( )
皇帝 措施
隋文帝 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找人才的制度
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唐太宗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
武则天 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A.汉武帝 B.光武帝 C.隋炀帝 D.唐玄宗
5.隋朝的这个“发明”,否定了按门第选官,为平民提供了做宰相、公卿的机会。这个“发明”最早出现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宋太祖
6.法国启蒙思思家孟德斯鸠在评价中国某一制度的作用时指出:“中国没有世袭的官吏和贵族,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该制度确立于( )
A.汉武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武则天时期
7.在历史学习中,图片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下图《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A.它是隋文帝为巩固隋朝统治开凿的 B.它把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连接起来
C.它有利于我国南北地区经济的交流 D.它能有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
8.《百家讲坛》在介绍隋朝最重要的贡献时曾评价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隋文帝也罢,隋朝也罢,一半的功业就在于此。”该贡献是指( )
A.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B.结束了长期分裂使中国重归统一
C.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D.开凿灵渠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9.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标志是( )
A.杨坚建立隋朝 B.杨坚灭掉陈朝 C.李渊建立唐朝 D.武则天改国号为周
10.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唐朝,不可能见到的是( )
A.农民在田地里用曲辕犁耕地 B.有人用越窑的青瓷
C.人民被迫开凿大运河 D.有人参加黄巢起义
11.分析下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唐时期人口总户数简表(局部)
时间 隋开皇元(581)年 隋大业五年(609年) 唐武德七年(624年) 唐水徽三年(652年) 唐天宝十三年(754年)
户数 462万 890万 200万 380万 961万
A.隋朝建立之初的经济措施对人口恢复产生了影响
B.大业至武德年间人口锐减只是因为大运河的开凿
C.隋唐这一时期的人口户数一直呈匀速上升的趋势
D.天宝年间发生的安史之乱没有对人口数产生影响
12.“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它的创立,打破了官贵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政权的垄断,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这段话评论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禅让制
13.下图是李明同学制作的一张隋朝知识卡片,卡片横线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建立时间:581年 人物:杨坚 都城: 朝代特点: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A.洛阳 B.大兴 C.长安 D.扬州
14.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
A.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通运河 B.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通运河
C.①开通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 D.①建立隋朝②开通运河③灭亡陈朝
15.隋唐时期,江都(今扬州)发展较快,经济地位日益重要。据下图可知,江都地位的上升得益于( )
A.其为隋朝都城之一 B.大运河以其为中心
C.位于运河与长江交汇之地 D.南方统治者重视
16.“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1978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第82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隋炀帝
17.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大趋势的是( )
A.隋统一度量衡 B.隋开创科举制
C.隋开通大运河 D.隋灭陈
18.陈旭麓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这一制度(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B.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
C.体现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D.得益于门阀士族的推动
19.为了加强对地方以及边疆少数民族的控制,进一步巩固封建统治政权,特别是加强东都洛阳和江南地区的联系,控制江南地区,隋炀帝命人开凿了大运河,材料描述的是隋朝大运河开通的( )
A.原因 B.过程 C.性质 D.影响
20.有人说,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它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沉淀了兴衰更迭的家国记忆,汇聚了千首年来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与力量。下列诗句体现该内容的是( )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二、综合题
2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提出、论证到勘探,历经数十年。该工程建成后,有效缓解了京津地区的用水紧张局面。我国古代也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唐]胡曾《咏史诗·汴水》
材料三 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那么古人是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的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运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建,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摘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
(1)将材料一图中A、B、C对应的内容补充完整。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大运河开凿的利与弊。
(3)结合材料三中对隋朝大运河开凿情况的描述,谈谈你的体会。
22.隋朝是中国历史上存在较短的王朝之一,但是纵观整个隋朝,该王朝虽然和秦朝一样短暂,但是极为繁华,为之后的大唐盛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以后第二次大统一的局面……在接下来的岁月中,需要为这片辽阔的版图植入新的体制,从根本上消除国家分裂的因素。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材料二 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另一方面,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须转运南方的物资。运河开通后,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留居中国的英国人英格尔斯说:“也许是他们(指中国)所创造出来的唯一值得保留的制度。”另一位观察家默德赫斯特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隋朝建立者以及完成统一的时间。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4)根据材料,归纳该制度的作用。
(5)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发展又极其短暂的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三、论述题
23.【科举制与唐诗】
材料一 唐代宰相科举出身人数及所占当朝宰相总人数比例
唐太宗 唐高宗 唐宪宗 唐武宗 唐宣宗 唐懿宗
科举出身人数 1 13 29 15 23 21
占当朝宰相总人数比例 3.4% 31% 56% 80% 87% 81%
材料二 唐太宗统治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诗赋取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唐朝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子,以唱和吟诵诗歌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仅《全唐诗》辑录的诗歌就有近5万首。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阅读以上材料,凝练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有学者认为,隋朝面临的历史任务是把南方的经济重心与北方的政治军事重心联系起来,使南北成为统一的整体。大运河的开凿,就是在这种客观形势下进行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强调的是大运河开通顺应了时代需要,D项正确;大运河的开通,便利了南北交通,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加重了人民负担和导致隋朝的灭亡不是作者要强调的,排除B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可知,这反映的隋朝末年农民战争造成的悲惨景象,隋朝末年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A项正确;隋文帝的改革开创了“开皇之治”,排除B项;隋朝的科举制促进人才的选拔,有利于社会发展,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隋末农民起义,隋朝末年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由题干材料“建隋平乱,减赋重农,创勋开盛世”并结合所学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并开创了开皇之治的局面,A项正确;李渊建立唐朝,排除B项;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任皇帝,排除C项;武则天是唐朝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立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这与题目中所述的“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相符合,C项正确;汉武帝是西汉时期的皇帝,与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光武帝是东汉时期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并没有对科举制做出重要的改革或举措,排除B项;唐玄宗时期,科举制已经相对成熟,他主要是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完善,但并不是创立殿试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
根据题干“否定了按门第选官,为平民提供了做宰相、公卿的机会”和所学可知,这种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A项正确;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排除B项;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排除C项;宋太祖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科举制。隋文帝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是察举制,排除A项;唐朝完善了科举制,排除C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C项正确;它是隋炀帝为巩固隋朝统治开凿的,排除A项; 秦朝时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大运河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排除B项;长城,能有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与大运河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隋文帝也罢,隋朝也罢,一半的功业就在于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9 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隋朝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该贡献是指就是指隋朝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使中国重归统一,B项正确;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是指秦始皇,与隋文帝不符,排除A项;隋文帝建国后,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与题干信息“隋文帝也罢,隋朝也罢,一半的功业就在于此”不符,排除C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公元6世纪晚期,在结束了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指的是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B项正确;581年,杨坚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当时南方还有陈朝,排除A项;李渊建立唐朝的时间是618年,也就是公元7世纪,排除C项;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是在李世民之后,在公元7世纪,而且武则天并不是结束分裂走向统一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是隋炀帝时期从605年开始开凿的,在唐朝不可能看见人们被迫开凿大运河,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唐朝时期出现了曲辕犁,农民在田地里用曲辕犁耕地是可以在唐朝出现的,A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唐朝时期,越窑的青瓷精美,因此,有人用越窑的青瓷是可以在唐朝见到的,B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唐朝末年,黄巢领导了黄巢起义,给唐朝以致命打击,因此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根据题干表格中的信息,隋开皇元年到隋大业五年,人口大幅度增加。结合所学可可知,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A项正确;大业至武德年间人口锐减只是因为大运河的开凿说法错误,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排除B项;隋唐这一时期的人口户数一直呈匀速上升的趋势与题干不符,大业至武德年间人口锐减,排除C项;天宝年间发生的安史之乱没有对人口数产生影响说法错误,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人口大量减少,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打破了官贵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政权的垄断,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可知,这段话评论的是科举制,扩大了皇帝在选官用人上的权力,促进了社会基层的流动,C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为了加强统治,扩大疆域而实施的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始皇时期在地方上全面实行的制度,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排除B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杨坚即是隋文帝,C项正确;ABD项不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都城在长安。589年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全国。605年,隋炀帝在位时期开凿大运河。由此分析,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通运河,A项正确;建立隋朝应该是在灭亡陈朝之前,排除B项;开通大运河是隋炀帝时期,建立隋朝和灭亡陈朝都是隋文帝时期,排除C项;开通大运河在隋炀帝时期,灭亡陈朝在隋文帝时期,应该排在大运河开通之前,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依据题干大运河示意图可知,江都(今扬州)位于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快,C项正确;隋朝的都城是长安,排除A项;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排除B项;大运河开通前隋朝就统一了南北,“南方统治者重视”说法不正确,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杨坚是隋朝开国皇帝,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杨坚在位期间,军事上攻灭陈国,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严重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内政方面,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开皇年间,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辉煌时期。C项正确;秦始皇结束了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排除A项;汉武帝巩固了大一统,排除B项;隋炀帝的隋朝的第二位皇帝,排除D项。故选C项。
17.D
【详解】根据题干“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依据所学可知,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顺应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大趋势,D项正确;隋统一度量衡、隋开创科举制、隋开通大运河均是在隋朝统一全国后,排除ABC项。故选D项。
18.B
【详解】
根据题干“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是科举制,其建立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B项正确;题干未涉及中央对地方行政的管理,排除A项;民主政治的发展,不符合时代背景,排除C项;门阀士族的推动,表述有误,科举制的创立,使门阀士族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失,他们并不会推动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9.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为了加强对地方以及边疆少数民族的控制,进一步巩固封建统治政权……控制江南地区”,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原因,A项正确;没有涉及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具体过程,排除B项;没有涉及相关隋朝大运河的性质信息,排除C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影响,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比如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20.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有人说,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它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沉淀了兴衰更迭的家国记忆,汇聚了千首年来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与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大运河,2014年,隋朝大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隋朝大运河北达涿郡(北京)南至余杭,以洛阳为中心,与“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相符,B项正确;“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指科举制,排除A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北宋时期范仲淹的名言,反映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排除C项;“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是指战国七雄长期征战,兵戈不断地景象,排除D项。故选B项。
21.(1)A处是东都洛阳,B处是通济渠,C处是余杭。
(2)利: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弊: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灾难,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
(3)大运河的开凿,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勤劳和创造力等。
【详解】(1)补充内容: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所以A处是东都洛阳,B处是通济渠,C处是余杭。
(2)利与弊:根据材料二“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灾难,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
(3)体会:根据材料三由材料“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建,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可知:大运河的开凿,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勤劳和创造力等。
22.(1)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时间:589年。
(2)原因:巩固封建政权;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对南方的有效统治;保障北方的物资供应;加强南北经济的联系。
(3)制度:科举制度。标志:进士科的创立。
(4)作用: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5)主要原因:隋朝的暴政。
【详解】(1)建立者及时间:根据材料一“隋朝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以后第二次大统一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原因:根据材料二“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可知。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是巩固封建政权;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对南方的有效统治;根据材料二“另一方面,…….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须转运南方的物资。….…”可知,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是保障北方的物资供应;加强南北经济的联系。
(3)制度:根据材料三“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
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创立。
(4)作用:根据材料“中国建立了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留居中国的英国人英格尔斯说:‘也许是他们(指中国)所创造出来的唯一值得保留的制度’”可知,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5)主要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不堪忍受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导致隋朝灭亡。因此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隋朝的暴政。
23.【答案示例一】
观点:科举取士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论述:科举取士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创举。为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看重门第、不注重才能的局面,隋唐时期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这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制度,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唐代宰相中科举出身的人数逐步增加,其所占当朝宰相总人数比例不断提高,在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时期都高达80%以上,科举出身成为遴选宰相的主要途径。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方面的权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士途径,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提升了官僚集团的文化素养。总之,科举制是一种比较先进的选官制度,是我隋朝以后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答案示例二】
观点:科举制的推行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阐述: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唐朝时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诗赋取士,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这吸引了寒门学子和平民百姓主动学习诗赋,不仅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使唐朝成为中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为参加科举,大批才华卓越的人进行诗歌唱和吟诵,壮大了诗歌的创作群体。他们利用诗歌记录社会交往和抒发个人情怀,题材丰富,开掘了诗歌博大深广的内容,形成了五彩斑斓的风格。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仅《全唐诗》就辑录了2200多位诗人近5万首诗歌。总之,唐朝由于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尤其是在以诗赋取士的推动下,诗歌成为唐朝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唐诗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从材料一“唐代宰相科举出身人数及所占当朝宰相总人数比例”可归观点:科举取士有利于人才的选拔。结合科举制制度的发展和影响论述为:科举取士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创举。为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看重门第、不注重才能的局面,隋唐时期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这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制度,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唐代宰相中科举出身的人数逐步增加,其所占当朝宰相总人数比例不断提高,在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时期都高达80%以上,科举出身成为遴选宰相的主要途径。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方面的权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士途径,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提升了官僚集团的文化素养。总之,科举制是一种比较先进的选官制度,是我隋朝以后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也可根据材料二归纳观点:科举制的推行促进了唐诗的繁荣。根据唐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唐诗的关系进行论述: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唐朝时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诗赋取士,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这吸引了寒门学子和平民百姓主动学习诗赋,不仅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使唐朝成为中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为参加科举,大批才华卓越的人进行诗歌唱和吟诵,壮大了诗歌的创作群体。他们利用诗歌记录社会交往和抒发个人情怀,题材丰富,开掘了诗歌博大深广的内容,形成了五彩斑斓的风格。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仅《全唐诗》就辑录了2200多位诗人近5万首诗歌。总之,唐朝由于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尤其是在以诗赋取士的推动下,诗歌成为唐朝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唐诗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