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盛唐气象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长安城商贾云集,学子荟萃,到处可见歌舞、盛宴,气势宏大。”材料体现了唐朝( )
A.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 B.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C.大放异彩的科技文化 D.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
2.下表中的内容反映了唐朝前期( )
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
唐初 贞观十三年 高宗永徽元年 武周神龙元年 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天宝十三年
200 304 380 615 841 906.9
A.文化昌盛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往频繁 D.经济发展
3.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流行于民间。这段话强调了( )
A.民族关系的和睦 B.经贸往来的频繁 C.文化的双向交流 D.唐朝的国力强盛
4.据《旧唐书》载:“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笔者,人不以为孝。外夷(指少数民族)入贡,皆别署货贝(准备专款),曰此购柳书。”下列有关“公权”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是隋唐时期最著名的画家 B.他的诗通俗易懂,深受欢迎
C.他的字方折竣丽,笔力劲健 D.其代表作是《颜氏家庙碑》
5.开元、天宝年间,大量的外国人及周边少数民族充斥长安,长期与汉人杂居,相互习染,社会风气一度出现了“胡化”的苗头,……唐朝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盛唐文华。这体现出唐代( )
A.文化繁荣 B.刚健尚武 C.奢靡成风 D.开放兼容
6.“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举措有( )
①与吐蕃和亲,送去工艺品、药材及历法、工技等各类书籍 ②令玄奘西游天竺
③任用东突厥贵族管理旧部,保留原有民族的习惯与生活方式 ④鉴真东渡日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7.据唐朝各种画录画谱记载,唐朝知名画家约有400人,人数众多,基本上都活跃在长安、洛阳及周边地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唐朝都市经济繁荣 B.各民族交往交融
C.唐朝科举以画取士 D.唐朝社会风气开放
8.沈悦同学用下面年代尺形象地反映了唐朝的统治。与年代尺上“▲”处相关的史事是( )
A.文成公主入藏 B.创立殿试制度 C.唐蕃立“唐蕃会盟碑” D.金城公主入藏
9.吴道子吸收民间和外来画风,确立了新的绘画风格“吴家样”,并集中表现在他笔下的释道人物身上。下图中作品可以证实这一观点的是( )
A. B.
C. D.
10.青瓷发展到了唐代,其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胎质更加均匀细腻,釉色更加光静透亮;种类门类也越来越丰富,除了礼器和装饰品以外,大量的民用产品也随之出现。这说明唐朝( )
A.侧重发展制瓷业 B.制瓷技术的高超
C.海上交通的发达 D.经济生活的繁荣
11.曲辕犁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它不仅有着精巧的设计,还蕴含着一些美学规律,其历史意义、社会意义影响深远。曲辕犁的出现( )
A.反映了隋朝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
B.促进了农业灌溉方式的改进
C.有利于唐朝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D.推动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12.对于唐朝书法,后人褒贬不一。批评者的观点是唐朝书法太过规矩,不如六朝书法有意趣和韵味;赞扬者则认为唐朝书法名家辈出,作品、书体类型丰富,整体透出一种大气严整的美。由材料可知,唐朝书法( )
A.继承了六朝书法的特点 B.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C.不如六朝书法 D.成就远胜六朝书法
13.下图是小华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横线处应填( )
隋唐与偏远地区的交流 隋炀帝 派人三赴流求 唐太宗 击败东突厥 …… 武则天 设立北庭都护府 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A.隋文帝 B.唐中宗 C.唐玄宗 D.唐高宗
14.唐朝的文学艺术成就多姿多彩,其中唐诗是这个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性成就。下列有关唐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唐朝诗坛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牧、白居易 B.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C.杜甫的诗反映真实的历史,他被誉为“诗史” D.白居易的诗飘逸洒脱,深受大众欢迎
15.以下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 )
宫词 其二十一 [唐]花蕊夫人徐氏 殿前宫女总纤腰,初学乘骑怯又娇。 上得马来才欲走,几回抛鞚抱鞍桥。 宫词一百首(节选) [唐]王建 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 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
A.进入鼎盛时期 B.尚武风气盛行 C.民族关系和睦 D.社会风气开放
16.唐朝诗人元稹在其诗作《法曲》中写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这反映了当时的唐朝( )
A.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B.经济繁荣,国库充盈
C.文教昌盛,人才辈出 D.民族交融,兼容并包
17.“你从盛唐款步走来……你从险关蜀道走过,赢得‘诗仙’的美誉。你在诗的世界天马行空,留下豪放飘逸;大笔一挥,磅礴气势让天下才子惊叹;执笔一顿,大唐盛世又多一份精彩。”材料中的“你”指的是( )
A.白居易 B.杜甫 C.李白 D.柳公权
18.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说:“自从贵主(指文成公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说明文成公主入藏( )
A.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 B.使吐蕃统一了青藏高原
C.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辖 D.使唐蕃订立了友好盟约
19.唐朝时期,拔河在宫廷和民间都大受追捧,一些妇女也喜好,参与人数规模空前,竞争气氛极其浓烈。这体现出唐朝( )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发达的经济水平
C.多彩的文学艺术 D.频繁的中外交流
20.从唐朝众多仕女图中可以看出,唐朝的女性长裙曳地、轻纱绕臂。当时女性可以参加各种活动,她们在诗文和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远胜于前代。材料表明唐朝( )
A.男女地位绝对平等 B.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C.丝织技术世界领先 D.文学艺术远胜前朝
二、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这项选官制度不仅是中国人的政治智慧,而且影响着现在西方国家的文官选拔制度。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的“文官选拔制度”的名称,并概括这一制度分别给中国和周边国家带来的作用。
材料二 下表
史料类型 史料
①文献史料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摘编自[唐]杜甫《春望》
②_____ 图1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局部 图2《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图3《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2)根据材料二,写出表中②处所呈现的史料类型。根据其内容提炼一个主题。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22.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叫什么?有什么用途?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来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
——【唐】杜甫《忆昔》
(2)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这种情景的出现与当时采取的哪些经济措施有关?
材料三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3)阅读材料三,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举出唐太宗“赢得了他们的爱戴”的史实。
23.创新使社会发展,发展使社会繁荣。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结构图中“?”处应填写什么制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该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材料二 A.曲辕犁由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B.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说说这两种工具各自的优点。
材料三 春秋吴国开辟的邗沟是大运河最早的河道。隋朝大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邗沟这样的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作为世界遗产名录之一、大运河纵贯南北,地跨八个省、直辖市,通达五大水系。在千年的历史风霜里,大运河以其极端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价值推动了中华文明的文化交融与经济繁荣。
——摘编自纪录片《大运河·涌动的纪年》
(3)根据材料三、简述隋朝大运河的修建基础及其历史价值。试着画一幅隋朝大运河示意图。(要求:能体现出南北端点、中心点、四段及所贯通的五大水系中的两个方面即可)
三、论述题
24.唐朝前期,社会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
序号 唐朝具体史事
① 发明推广了曲辕犁和筒车
② 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③ 文成公主入藏
④ 妇女喜好骑马、射箭等活动
⑤ 很多少数民族首领被唐统治者册封
⑥ 丝织工艺、陶瓷生产水平等高超
⑦ 唐都长安分为东市和西市
⑧ 妇女“女着男装”成为时尚潮流
⑨ 中亚胡旋舞十分流行
(1)从以上表格中找出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史事。(填序号)
(2)选择材料中互相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3)结合所学分析唐朝前期兴盛的原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和“到处可见歌舞、盛宴,气势非凡宏大”可知,这些现象体现了唐朝的博大宏放的精神,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唐朝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与革新和创造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唐朝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与科技文化不符,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唐朝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与尚武风气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反映了唐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人口增长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结果,D项正确;材料反映经济发展,与文化昌盛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经济发展,与民族交融无关,比如各民族之间生活习性趋于一致,排除B项;材料反映经济发展,与中外交往频繁无关,比如与日本、天竺、新罗等交往,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流行于民间”可知,中国文化影响着其他国家,其他国家的文化也对中国产生了影响,即强调了文化交流的双向性,中华文明的外传与异域文明的内徙,丰富和发展了双方的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积极因素,C项正确;题干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与民族关系、经贸往来无关,排除AB项;题干材料无法直接表明唐朝的国力强盛,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柳公权博采众长,别出新意,自成“柳体”,他的字方折峻丽,骨力劲健,C项正确;柳公权是唐朝中期书法家、诗人,排除A项;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深受欢迎,排除B项;颜真卿的代表作是《颜氏家庙碑》,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材料中明确提到唐朝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盛唐文化,这正是唐朝开放兼容文化政策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中确实提到了盛唐文化的绚丽多彩,但这只是现象,而不是原因,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在于其开放和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与“刚健尚武”相关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唐朝社会风气奢靡,反而强调了唐朝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绚丽多彩的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和所学可知,这句话出自唐太宗之口,体现了他开明的民族政策。①与吐蕃和亲,送去工艺品、药材及历法、工技等各类书籍,符合题意; ②令玄奘西游天竺属于对外交流,不符合题意; ③任用东突厥贵族管理旧部,保留原有民族的习惯与生活方式,符合题意;④鉴真东渡日本属于对外交流,不符合题意。①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根据题干中“据唐朝各种画录画谱记载,唐朝知名画家约有400人,人数众多,基本上都活跃在长安、洛阳及周边地区。”结合所学可知,唐都长安是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当时,国内各族和国外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云集长安。长安的建筑布局和城市规划独具特色,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A项正确;各民族交往交融题干中未涉及,排除B项;唐朝科举以画取士说法错误,排除C项;唐朝社会风气开放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根据年代尺中信息,从公元627年到公元649年的统治时期为唐太宗时期,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A项正确;创立殿试制度的是武则天,排除B项;唐蕃会盟碑发生在唐穆宗时期,排除C项;唐中宗时期送金城公主入藏,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送子天王图》是吴道子绘画生涯中的杰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C项正确;《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排除A项;《弘法大师行状绘词》日本教王护国寺所藏,画面描绘了日本僧人渡海入唐的,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顾闳中作描绘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夜宴宾客的情景,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根据题干“青瓷发展到了唐代,其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胎质更加均匀细腻,釉色更加光静透亮;种类门类也越来越丰富,除了礼器和装饰品以外,大量的民用产品也随之出现。”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制瓷技术水平高超,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B项正确;题干反映唐朝制瓷技术水平高超,不能说明唐朝侧重发展制瓷业,排除A项;题干反映唐朝制瓷技术水平高超,与海上交通无关,排除C项;仅是制瓷技术水平高超,不能说明经济生活的繁荣,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的曲辕犁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蓄力,提高了生产效率,C项正确;曲辕犁是唐朝改进的,排除A项;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不是灌溉工具,排除B项;曲辕犁反映了农业的发展水平,与商业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对于唐朝书法,后人褒贬不一。批评者的观点是唐朝书法太过规矩,不如六朝书法有意趣和韵味;赞扬者则认为唐朝书法名家辈出,作品、书体类型丰富,整体透出一种大气严整的美”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书法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B项正确;“继承了六朝书法的特点”“成就远胜六朝书法”与题干“不如六朝书法有意趣和韵味”不符,排除AD项;“不如六朝书法”与题干“唐朝书法名家辈出,作品、书体类型丰富,整体透出一种大气严整的美”不符,排除C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根据知识卡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C项正确;隋文帝、唐中宗、唐高宗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B项正确;唐朝诗坛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排除A项;杜甫的诗反映真实的历史,他的诗被誉为“诗史”,而不是杜甫被称为诗史,排除C项;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殿前宫女总纤腰,初学乘骑怯又娇。”“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和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等活动,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受到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故诗歌反映了唐朝的社会风气开放,D项正确;ABC项均不是题干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根据题干“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因此“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说的是中原人学习少数民族音乐、骑射等,这体现了民族交融,兼容并包,D项正确;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项;经济繁荣,国库充盈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人才辈出,排除C项。故选D项。
17.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他诗歌的特点主要有,歌颂祖国山河壮美,抒发昂扬进取精神,其诗作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李白被称为“诗仙”,C项正确;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排除A项;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排除B项;柳公权是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有“柳骨”的美称,排除D项。故选C项。
18.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自从贵主(指文成公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A项正确;吐蕃统一了青藏高原是在文成公主入藏之前,排除B项;唐朝时期吐蕃还没有归属中央管理,排除C项;唐蕃订立了友好盟约是在唐穆宗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9.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唐朝时期,拔河在宫廷和民间都大受追捧,一些妇女也喜好”可知,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妇女可以参与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唐朝社会风气发放,未涉及发达的经济水平,未体现多彩的文学艺术,未阐释频繁的中外交流,排除BCD项。故选A项。
20.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从唐朝众多仕女图中可以看出,唐朝的女性长裙曳地、轻纱绕臂。当时女性可以参加各种活动,她们在诗文和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远胜于前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B项正确;男女地位绝对平等表述错误,排除A项;题干主旨是唐朝社会风气开放,不能得出丝织技术世界领先,排除C项;“文学艺术远胜前朝”对题干材料概括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B项。
21.(1)名称:科举制度。作用:对中国,打破门第界限,使社会各阶层人员有机会凭才学入仕;对周边国家,对现在西方国家的文官选拔制度产生了影响。
(2)史料类型:实物史料。主题:多彩的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的繁荣昌盛、文学艺术形式多样化、文学艺术水平高超等。(任答一点即可)
(3)内在联系:科举制和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促进(或科举制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学艺术的发展推动人才的培养)。
【详解】(1)名称:据材料“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这项选官制度不仅是中国人的政治智慧,而且影响着现在西方国家的文官选拔制度”可知,材料强调的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
作用:据材料“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可知,科举制的实施,对中国,打破门第界限,使社会各阶层人员有机会凭才学入仕;据材料“这项选官制度不仅是中国人的政治智慧,而且影响着现在西方国家的文官选拔制度”可知,科举制的实施,对周边国家,对现在西方国家的文官选拔制度产生了影响。
(2)史料类型:据材料“图1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局部);图2《九成宫醴泉铭》(局部)图3《九成宫醴泉铭》(局部)”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绘画和书法作品,均属于实物史料。
主题:据材料“图1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局部);图2《九成宫醴泉铭》(局部)图3《九成宫醴泉铭》(局部)”可提炼观点为:多彩的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的繁荣昌盛、文学艺术形式多样化、文学艺术水平高超等。(任答一点即可)
(3)内在联系:据所学可知,科举制的实施,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发展,有利于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故科举制和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促进(或科举制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学艺术的发展推动人才的培养)。
22.(1)新农具:曲辕犁 ;筒车
用途:曲辕犁是翻田工具,筒车是灌溉工具,曲辕犁和筒车用于农业生产,推动农业发展。
(2)情景:开元盛世
措施: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3)办法:民族平等,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史实: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详解】(1)新农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出现的新的生产工具是曲辕犁和筒车。根据图片可知图1是曲辕犁 ,图2是筒车。
用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是一种翻田工具,筒车是灌溉工具,曲辕犁和筒车用于农业生产,进一步推进精耕细作,推动农业发展。
(2)情景:根据题干所示“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来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体现的是开元时期社会富裕,经济发展的盛世景象,即开元盛世。
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任用贤能,在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从而促进了开元盛世局面的到来。
(3)办法:根据材料“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可知,唐太宗注重对民族真心相待,民族平等,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 亦君亦友的关系。
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人民敬仰,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23.(1)制度:科举制
特点:官府组织考试,以才学为选拔依据,择优录取,公平公正,公开考试。
影响: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扩大了皇帝在选人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参政,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促进教育发展。
(2)曲辕犁优点: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筒车优点:利用自然原理和物理学,利用自然动力,省时省力,提高效率。
(3)基础:邗沟等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
历史价值: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中华文明的文化交融和经济繁荣。
【详解】(1)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隋炀帝时期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科举制一直在各个朝代沿用,直到清朝才废除科举制。所以?填写科举制。
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打破了原来九品中正制看中门第的特点,科举考试制度以考试的方式来选官,府组织考试,以才学为选拔依据,择优录取,公平公正,公开考试。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给社会带来深远影响,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扩大了皇帝在选人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参政,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促进教育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2)曲辕犁优点:根据材料“辕犁由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可知,曲辕犁的优点是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筒车优点:根据材料“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可知,筒车的优点是制作简单,利用自然原理和物理学,利用自然动力,省时省力,提高效率。
(3)基础:根据材料“春秋吴国开辟的邗沟是大运河最早的河道。隋朝大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邗沟这样的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可知,大运河修建的基础是邗沟等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
历史价值:根据材料“作为世界遗产名录之一、大运河纵贯南北,地跨八个省、直辖市,通达五大水系。在千年的历史风霜里,大运河以其极端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价值推动了中华文明的文化交融与经济繁荣。”和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是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中华文明的文化交融和经济繁荣。
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以涿郡为北端点,南至余杭,从北往南依次有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24.(1)③。
(2)观点: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论述: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因而说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励精图治、勤于政事、任用贤能,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开放的对外政策,和睦的民族关系等。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③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
(2)选择②③⑤,结合所学拟定观点为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工担任。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因而说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3)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前期兴盛的原因有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励精图治、勤于政事、任用贤能,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开放的对外政策,和睦的民族关系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