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30 17:1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唐朝的历史,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唐太宗时,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C.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D.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2.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政权分立的五代十国时期。关于“五代十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五代”是指先后出现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唐、后周五个政权
B.“五代"先后出现在黄河流域,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文臣
C.“十国”是指唐朝灭亡后在南方地区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
D.“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3.如下表是唐朝中期总人口数统计表。表中755—760年唐朝人口数量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725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人口 4141万 4531万 5291万 1690万
A.隋朝大运河修建 B.人民的赋役繁重
C.安史之乱的爆发 D.五代十国的更迭
4.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最终导致边将叛乱,唐朝从此由盛而衰。历史上把这一叛乱称为(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唐末农民起义
5.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这场内战( )
A.奠定了唐朝统治的基础 B.直接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解决了唐帝国前期危机 D.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6.画时序图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时空,发现历史。与图中①处相关的史实是( )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唐蕃会盟 D.黄巢起义
7.唐玄宗后期,藩镇权力增大,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唐玄宗重视边境防御 B.民族矛盾已十分尖锐
C.朝政衰败,中央集权已被极大削弱 D.唐玄宗时期,边疆出现严重或胁
8.开元二十六年,唐朝中央改革边防军制度,由各军镇在各种征行人及客户中招募丁壮为“长征健儿”,世代镇守戍边,不事生产,终身免除课役,装备给养全由政府供应。“长征健儿”的设置( )
A.大大巩固了唐朝的中央集权 B.使唐朝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
C.为唐朝中央提供了充足兵源 D.为藩镇割据的出现埋下隐患
9.诸葛亮把“贤臣和小人”看作国家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亲贤臣,远小人”,则国盛;“亲小人,远贤臣”,则国衰。唐朝哪个皇帝在位期间充分验证了诸葛亮的这个用人理论?( )
A.唐太宗 B.唐肃宗 C.唐高宗 D.唐玄宗
10.唐末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人民赋役繁重,无以为生,最终爆发了大规模的黄巢起义。对于这次起义,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黄巢宣布要“洗涤朝廷” B.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C.灭亡唐朝,建立新政 D.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11.五代十国中的“五代”指的是五个政权,它们是( )
①后梁 ②后蜀 ③后唐 ④后晋
⑤后楚 ⑥后秦 ⑦后汉 ⑧后周
A.①③④⑤⑧ B.①②③⑦⑧ C.①②④⑦⑧ D.①③④⑦⑧
12.制作历史图表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对下列框架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B.唐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弱,导致灭亡
C.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导致黄巢起义 D.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13.如图反映了隋、唐、两宋和元朝时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情况,其中唐朝中后期中央与地方关系变化的原因是( )
A.节度使势力膨胀 B.民族关系比较紧张 C.北方经济趋于停滞 D.科举制度不够完善
14.据《廿二史札记校证》记载:“五代之乱,朝廷卫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往杀,无复人理。”该记载中,“五代”时期的第一个政权是( )
A.后汉 B.后唐 C.后晋 D.后梁
15.唐前期,关中261个军府拥兵26万,约占全国军府总数和兵力总额的40%。唐玄宗天宝年间设置了安西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十镇兵力驻军约49万人,约占当时全国总兵力的86%。唐玄宗的这一举措( )
A.体现了唐内重外轻的布局 B.为唐朝衰落埋下隐患
C.遏制了边疆少数民族叛乱 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16.下列各项,属于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有(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7.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反映安史之乱的是( )
A.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B.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C.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D.应邀赴日传佛法,六次东渡毅力坚
18.“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后期( )
A.少数民族动乱 B.其它帝国入侵
C.藩镇割据 D.宰相专权
19.从“七国之乱”“安史之乱”“朱温篡唐”等历史事件中得出的经验教训是( )
A.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取决于皇帝的素质
B.必须削弱地方政权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
C.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
D.地方割据不只出现在王朝末年
20.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
材料二 义军曾发布檄文,指斥贪官当政,纲纪紊乱,贿赂公行,并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的地方官吏处斩。义军深受民众拥护,队伍发展到65万人。
材料三 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来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朱温后来建立了政权,唐朝至此灭亡,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杜甫的《垂老别》再现了当时怎样的情状?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事件?为什么义军深受民众拥护?
(3)根据材料三回答,从唐朝建立到唐朝灭亡,唐朝存在多长时间?朱温建立了哪一政权?至此中国历史进入了哪一时代?
(4)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何联系?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22.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
(1)材料一中的“此制度”创立于何时?武则天统治时期,该制度有何发展?
材料二:“乱世”的景象是国家动荡,战乱频仍,人民流离失所;“治世”的特征则是国家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
——摘编自《治世、乱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唐玄宗相关的“治世”与“乱世”局面。你认为唐玄宗在位时期社会局面出现“治世”和“乱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唐朝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材料三中两位人物的事迹说明唐朝的对外交往有何特点?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 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任命河西节度使开始,到玄宗天宝年间共有十镇节度使,而京师和内地的兵力总共才8万,不到边镇的1/6。
——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三 公元757年,李白入永王幕府,协助讨伐叛军。随军途中,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1)据材料一,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藩镇设立的隐患。
(3)与材料三相关的是哪一事件 这一事件与材料一、材料二有何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唐朝的兴衰对今天中国建设的启示。
三、论述题
24.【历史人物评价】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历史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生历程 时间 主要活动
少年时代 685年 生于唐朝宫闱多事之秋。
691年 受其父睿宗政治地位影响.被幽闭宫中七年。
政坛登场 699年 恢复爵位后在今山西一带主事,开始形成劝课农桑.敦化风俗的意向。
710年 因拥立其父睿宗即位有功被封为"平王"继而被立为皇太子。
登上皇位 712年 登上皇位。政治上整顿吏治.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经济上率先禁绝奢靡之风,采取鼓励农业生产的措施。成就了唐代文人所勾画的开元盛世”的图景
渐趋奢侈 开元后期 在取得成就后.骄侈心代替了求治心。在生活上渐渐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在用人上重用李林甫、杨国忠,高力士等奸佞之臣。
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后,仓皇逃亡途中退位被尊为“太上皇”。
逝世 762年 在晚年郁闷中,渣然逝世。终年78岁。
历史上人们对唐玄宗褒贬不一。作为盛世局面的继承者,唐玄宗在革故鼎新的同时又把它推向低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我眼中的唐玄宗”为题写一篇历史小作文。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这是对安史之乱这一历史史实的危害的评价和认识,属于历史观点,C项正确;618年, 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这是对唐朝建立的陈述,是史实,排除A项;唐太宗时,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是对吐蕃局面的描述,是史实,排除B项;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这是对鉴真东渡的陈述,是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D项正确;“五代”是指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排除A项;“五代”先后出现在黄河流域,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武将,排除B项;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十国”,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人口在725至755年是增长趋势,但760年锐减,据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763年被平定,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项正确;隋朝大运河修建是在隋朝,排除A项;人民的赋役繁重并不是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五代十国的更迭是从907年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宠信并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发生,唐朝开始由盛转衰,C项正确;西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排除A项;西晋惠帝时期爆发八王之乱,排除B项;唐末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D项正确;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排除A项;推翻唐朝统治建立后梁的是朱温,排除B项;“安史之乱解决了唐帝国前期危机”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安史之乱进一步加重了唐朝的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根据题干“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和所学可知,黄巢起义发生在唐僖宗时期,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因此①处应填“黄巢起义”,D项正确;玄奘西行发生在唐太宗时期,排除A项;鉴真东渡发生在唐玄宗时期,排除B项;唐蕃会盟发生在唐穆宗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唐玄宗后期,藩镇权力增大”可知,唐玄宗后期,节度使实力膨胀,中央和地方是势力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朝政衰败,中央集权被极大削弱,C项正确;唐玄宗重视边境防御与“藩镇权力增大”不符,排除A项;藩镇权力增大,节度使势力膨胀,并不是指民族矛盾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的是藩镇割据,而不是边疆地区出现严重威胁,是节度使的威胁,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根据所学分析材料可知,唐玄宗设置“长征健儿”世代驻守边疆,后来成为藩镇的主要兵力来源,为藩镇割据的出现埋下了隐患,D项正确;“长征健儿”的设置从长远看威胁到唐朝的中央集权,排除A项;装备给养全由政府供应,增加了政府负担,但无法体现严重财政危机的出现,排除B项;是否提供了充足兵源,材料未能体现,从长远看,为割据的藩镇提供了大量兵源,而非唐朝中央政府,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体现了“亲贤臣,远小人”,则国盛;唐玄宗后期,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导致安史之乱,体现了“亲小人,远贤臣”,则国衰,D项正确;唐太宗是明君,开创贞观之治,与“‘亲小人,远贤臣’,则国衰”不符,排除A项;诸葛亮的这个用人理论在唐肃宗身上表现的不充分,排除B项;唐高宗时期,唐朝国力是处于上升阶段,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唐朝,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黄巢起义灭亡唐朝,建立新政”的表述错误,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遭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巢起义爆发,发布檄文,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AB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属于五代十国中的“五代”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①③④⑦⑧正确,D项正确,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后楚不属于五代中的政权,排除A项;后蜀不属于五代中的政权,排除B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根据框架图可知,唐朝后期中央统治腐朽,宦官专权,地方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最终导致了黄巢起义的爆发,C项正确;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唐朝灭亡,排除B项;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但材料强调的是黄巢起义的背景,而不是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后期中央与地方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地方权力增强,这主要是因为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安史之乱后更是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看出民族关系比较紧张、北方经济趋于停滞、科举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我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D项正确;ABC项与题意不符合,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设立节度使并使其握有重兵,造成外重内轻的局面,最终爆发了造成“安史之乱”使唐朝灭亡,因此,这一举措为唐朝衰落埋下隐患,B项正确;唐玄宗设立节度使并使其握有重兵,造成外重内轻的局面,排除A项;遏制了边疆少数民族叛乱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内轻外重的军事布局带来分裂割据的隐患,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杨贵妃得宠,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成为安史乱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于唐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中央招募的这些军队战斗力不强,而地方上节度使权力很大,通过募兵制扩大自己的军事力量,威胁中央。因此,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①②④,D项正确;农民负担过重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③说法不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7.B
【详解】
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和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的诗句“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反映可安史之乱时期的惨状,B项正确;“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描写的是唐太宗时期的科举制,排除A项;“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描写的是隋朝的兴亡,排除C项;“应邀赴日传佛法,六次东渡毅力坚”描写的是鉴真东渡日本,排除D项。故选B项。
18.C
【详解】
根据材料“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严重,地方文武将吏各自为政,对中央的贡赋熟视无睹,名义上是唐王朝的臣子,实际上已经脱离中央的管辖,C项正确;材料中未出现少数民族动乱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未出现其它帝国入侵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未出现宰相专权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9.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七国之乱”“安史之乱”“朱温篡唐”等历史事件反映的是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因此得出的经验教训是必须削弱地方政权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B项正确;“七国之乱”“安史之乱”“朱温篡唐”等历史事件说明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重要性,但是不能简单地得出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取决于皇帝的素质的结论,排除A项;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地方割据不只出现在王朝末年,表述虽然正确,但没有反映实质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618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907年,唐朝节度使朱温篡唐,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C项正确;秦朝统治时间为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7年,排除A项;汉朝统治时间为公元前202年开始,排除B项;明朝于1368年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21.(1)安史之乱。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山河破碎、战火蔓延、死伤遍野的惨状。
(2)黄巢起义。义军发文指出朝政腐朽的现实,为民除害;严惩贪污的地方官,深得民心。
(3)289年。后梁。五代十国。
(4)因果关系。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社会矛盾激化;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致使农民起义爆发。起义进一步动摇了中央政权,最终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详解】(1)历史事件:根据“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可知,这首诗描写了战争之后山河破碎的状况,作者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写的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因此,历史事件是安史之乱。
情状:根据“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可知,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山河破碎、战火蔓延、死伤遍野的惨状。
(2)事件:根据材料“义军曾发布檄文,指斥宜官当政,纲纪紊乱,贿赂公行……为民除害,对贪污的地方官吏处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黄巢起义。
原因:根据材料“指斥贪官当政,纲纪紊乱,贿赂公行……为民除害,对贪污的地方官吏处斩”等信息可知,因为义军发文指出朝政腐朽的现实,为民除害;严惩贪污的地方官,深得民心。所以深受民众拥护。
(3)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到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总共经历了907-618=289年。
政权: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标志着唐朝灭亡。
时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温建立后梁政权之后,唐朝灭亡,也标着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实际上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4)关系:材料一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带来的社会衰败,山河破碎,材料二体现的是黄巢起义,材料三则是朱温联合唐朝镇压黄巢起义,建立后梁政权,因此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之间有因果关系。由于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社会矛盾激化;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因此导致使农民起义爆发。起义进一步动摇了中央政权,最终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22.(1)时期:隋朝。
发展: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2)“治世”和“乱世”局面分别是: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
原因:“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前期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乱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政事,还重用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政治十分腐败,以致酿成“安史之乱”。
(3)对外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特点:双向交流。
【详解】(1)时期:根据材料一“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是科举制,隋朝时期创立,让社会下层知识分子有了参与政治的机会。
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2)“治世”和“乱世”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是“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后期出现的乱世局面是“安史之乱”。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前期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乱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政事,还重用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政治十分腐败,以致酿成“安史之乱”。
(3)对外政策:根据材料三图一涉及的鉴真东渡和图二玄奘西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实行的是开放的对外政策。
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在日本传播佛经、医药、文学等知识,玄奘西行天竺,带来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促进了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故体现的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双向交流。
23.(1)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
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2)隐患: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易使国家陷入分裂状态。
(3)事件:安史之乱。
关系:材料一、材料二所述的问题与现象导致了材料三中安史之乱的爆发。
(4)启示:统治者要勤于政事,善用人才;注重经济的发展等。
【详解】(1)前期:根据材料一“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可得唐玄宗统治前期注重节俭、反对浪费。
后期:根据材料一“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可得出唐玄宗统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2)隐患:根据材料二“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任命河西节度使开始,到玄宗天宝年间共有十镇节度使,而京师和内地的兵力总共才8万,不到边镇的1/6”可得出唐朝藩镇设立的隐患是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易使国家陷入分裂状态。
(3)事件:根据材料三“公元757年,李白入永王幕府,协助讨伐叛军。随军途中”可得出是指安史之乱。
关系:根据材料一涉及的唐玄宗后期统治腐化,材料二涉及的唐朝的外重内轻局面可知,材料一、材料二所述的问题与现象导致了材料三中安史之乱的爆发。
(4)启示:根据上述材料涉及的唐玄宗统治后期出现的安史之乱和节度使设立造成的外重内轻局面,对当今中国建设的启示是统治者要勤于政事,善用人才;注重经济的发展等。
24.示例:题目:我眼中的唐玄宗;阐述: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辅佐下实施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使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节度使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因此,我认为唐玄宗前期会做皇帝,后期不会做皇帝。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遵循一分为二的原则、客观公正原则。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重在考查唐玄宗的功与过,结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题目:我眼中的唐玄宗;阐述: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辅佐下实施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使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节度使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因此,我认为唐玄宗前期会做皇帝,后期不会做皇帝。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遵循一分为二的原则、客观公正原则。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