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灯笼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题
1.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漫步街头,听雨看花,颇有《昆明的雨》中寻常生活的美感与诗意,才明白汪曾祺“生活,是很好玩的”真谛。
B.徜徉园亭,寻踪探幽,会有《醉翁亭记》中醉情山水,怡然自得的平和心态,体会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情怀。
C.闲坐酒家,酌酒自宽,慨叹孔乙己坚守长衫,保持坚贞节操的清高,明白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
D.行走乡村,亲近民俗,回想《灯笼》中的艺术表演、淳朴乡情、年节欢庆、历史文化,感受一代代人的光影记忆,才理解了吴伯箫“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的家国情怀。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争讼(sòng) 领域(yù)
斡旋(wò) 静穆(mù)
B.思慕(mù) 怅惘(wǎng)
锵然(qiāng) 幽悄(qiāo)
C.燎原(liáo) 熙熙然(xī)
褪(tuì)色 人情世(shì)故
D.暖融融(ròng) 马前卒(zú)
吩咐(fēn) 点缀(zhuì)
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汉将李广,唐朝裴度,塞外点兵,吹角连营,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
B.聊城东阿徐庄村的手工铁艺灯笼是艺术品,是一张代表徐庄村特色灯笼文化的“名片”。
C.党的二十大承担着明确今后党和国家前进方向、奋斗目标、行动纲领等重大使命。
D.灯笼、戏台、对联、窗花、热闹的社火……等乡土文化意蕴丰厚,代代相传。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大火)延烧原野】
B.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成绩等)显著;卓著】
C.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安静庄严】
D.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为人处世的道理】
5.依次填入下面语段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 )品,( )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 )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
A.需 记载 蕴藉
B.需 承载 慰藉
C.须 承载 蕴藉
D.须 记载 慰藉
6.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lán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祥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园的一把烈火!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夜深星lán( ) 挑灯看剑( )
(2)选文中有一个词中有错别字,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选文中“马前卒”一词的意思是: 。
(4)选文颇具文史意蕴,其对古诗文及典故的引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宋代陆游《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B.唐代李白《送友人》
C.唐代大臣裴度麾下名将李愬乘雪夜袭蔡州
D.西汉名将霍去病六次出击匈奴
(5)选文中划横线句子是 句式,朗读选文情感上应 。
7.你所在的青春风采文学社开展以“探寻节日风俗,感受文化情怀”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仿照下面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有关传统习俗的句子,使前后语意连贯。
传统习俗文化底蕴深厚,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除夕放鞭炮,寓意辞旧迎新、欢乐吉祥; , 、 ;元宵节赏花灯,寓意人丁兴旺、迎祥纳福; , 、 ……这些代代相传的习俗如香茗般散发着清香,久久缭绕。
(2)如图,这只灯笼上的“梅”字是 (字体),可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这个“梅”字的特点: 。这只灯笼适宜挂在家中的 (位置),理由是 。
二、现代文阅读
灯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8.本文以“灯笼”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9.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0.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
(1) 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
(2) 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
11.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本文中获得的启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 笼
吴伯箫
①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②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斗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宏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又跳的鬼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③记得,作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事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么?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④“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⑤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⑥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作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⑦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给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么?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⑧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 仪衔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⑨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艺,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红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⑩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迟迟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12.下面有关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说“火”。先说小孩喜火的天性,再说大人也须用火,为后文“灯笼”做伏笔铺垫。
B.整篇文章围绕“灯笼”抒发了丰富深刻的情感,由亲情、乡情到了家国情,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C.文章语言典雅而蕴藉,简净而不杂芜,多是长句,少有短句;口语化语言的运用非常娴熟,显得非常文雅,有韵味,有意境。
D.本文堪称美文,作者娴熟地运用了描写、叙述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交错进行,浑然一体,对表达深刻主题和复杂情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3.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与灯笼相关的记忆
话说灯笼→① →母亲嘱咐→② →③ →元宵张灯→④ →纱灯描红→想象宫灯→联想名将
14.为什么往昔琐事会让作者如此难忘呢?结合文中议论抒情语句,说清原因。
15.结合语境,按要求作答:
⑴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赏析加点词语)
⑵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理解句子含义)
16.第 段作者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为什么第 段又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链接材料】该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九一八”的炮火击破了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萧。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这一时期,他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旋律,对中国人民的奋起斗争抱着迫切的期待。
三、作文
17.以往,过年是赶年集、放鞭炮、舞狮舞龙……如今新的过年方式已成为主流:网上购物、电话拜年、抢红包……传统的年味在慢慢淡去,有人说这是时代的 进步,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
1.C
2.B
3.D
4.B
5.B
6.(1) 阑 tiǎo
(2)燎原
(3)喻在马前奔走效力的人
(4)A
(5) 反问 豪迈深沉
7.(1) (示例)春节挂灯笼 寓意红红火火 吉祥如意 中秋吃月饼 寓意幸福美满 平安团圆
(2) 行书 潇洒流畅 书房 (示例)梅、兰、竹、菊素有“四君子”之称,又有高洁之寓意,且灯笼上的名言可用来激励学习,所以适宜挂在书房
8.①“灯笼”是全文的叙事线索(1分)②“灯笼”也是父亲这一形象的象征,作者着力描写灯笼,突出了父亲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崇敬、赞美之情。 9.文中的父亲善良憨厚,富有爱心,制作灯笼的手艺高超,“灯笼”是父亲这一形象的象征,作者着力描写灯笼,突出了父亲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崇敬、赞美之情。(意思对即可) 10.(1)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竹条有了人的灵性,能排队站岗,还有了灵魂,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制作灯笼时的细致和用心,这份用心赋予了灯笼灵魂。(2)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联想的写作手法,从眼前的灯笼想到丰收的年景,想到衣食无忧的将来和成真的美梦,一连串的排比写出了人们对父亲制作的灯笼的喜爱之情,在灯笼上人们寄托了自己对未来的期许。 11.能围绕做人要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给人灯笼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能照亮自己;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能赢得别人的敬爱和回馈,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等均可。
12.C 13. 祖父夜行 上下灯学 乡俗还愿 族姊远嫁 14.示例1:①灯笼寄托着亲人慈爱,温暖心灵;②灯笼展示乡情民俗,留住美好回忆;③灯笼记录家族兴衰历史;④灯笼蕴含深长的历史况味,情趣雅致。
示例2: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15.示例:
⑴“挤”这一动词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有关灯笼的记忆之多。
⑵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16.示例:作者借灯笼(借古喻今)表达了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17.示例:我认为如今的过年方式有的是在进步,有的却是在退 步。比如过年有的地区不再放鞭炮,我认为这是一种进步,因 为随葙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对于我们生存的重 要性,而人为的破坏又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鞭炮中 含有污染空气的成分,所以很多人提倡过年不放鞭炮。从改 善人类居住的环境这一角度看,这种古老的过年方式的远去 是一种进步。再说另一方面网上购物”等过年方式是一种 退步,因为过年是人们在一年结束时的庆祝活动, 要大家聚 到一起,面对面地亲密接触,彼此传达喜悦、问候等,.如果少了 这样的欢乐,只是为购物而购物或只是为了拿到红包而抢红 包,就失去了过年的意义。总之,我们需要传承过年的精神内 涵,而不能只流于形式。
我们这里管过春节叫过年 一进腊月门,忙活过年的所需 之物的工作就开始了 :磨面,碾米,办年货,做新衣服……有一首 《腊月歌》可以充分说明我们的忙碌:“二十三,粘糖瓜;二十四, 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炖纯肉);立+七,宰公 鸡(杀灶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从腊月二十三辞灶开始,过年的序幕正式拉 开。直到过了正月十五,年味才渐渐淡下去。
腊月二十三通常叫作“小年”。回娘家的在这一天晚饭之前 必须赶回来,大人们的说法是:糖瓜辞灶不能被辞到外面,在这 一天的主要风俗有:扫尘,蒸年糕,供糖瓜、豆子和茅草,送灶神 上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