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杨氏之子 2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杨氏之子 2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30 19:4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21.杨氏之子 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 第8单元 第1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认识“诣”“禽”等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4个生字。 2.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并通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 重难点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并通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课文通过人物对话,展现了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整篇课文难度不大,结合课文注释基本就能读懂,课文的重点是了解人物对话的内容,以及体会语言的幽默性。
教学辅助 教学课件、同步导学案
教学过程
任务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引导谈话。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问你,你能说话吗?大家可能觉得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但是,如果我再问,你能把话说得好吗?这就不同了。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认识一些善于表达的人,感受他们语言表达的幽默与风趣,体会其中的智慧。我们今天将认识谁呢?
2.展示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题。(板书:杨氏之子)
3.简要分析课文题目。
(1)解释“氏”和“之”的意思。
(2)引导学生理解杨氏之子的意思是什么?(杨家的儿子)
4.回顾学过的文言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我们学过的文言文(如《自相矛盾》),然后鼓励他们分享学习文言文的体验和感受。
任务二:感知文言文,读出韵味
1.学生自由尝试阅读文言文。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读音的字做上记号。
(2)学生自由试读文言文。
(3)指名学生读文言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相机指导多音字“为”和“应”的正确读法。
2.教师范读文言文。
教师分析文言文的特点,并展示如何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要求学生注意古文的停顿、节奏和韵味。
(1)教师按划分的节奏范读文言文。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教师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文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所以要分开读,不能连起来读。
(3)教师小结:文言文节奏明快,舒缓有度,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词语和词语、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我们读古文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
3.学生看着课件上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自由练读。
4.分角色读,全班齐读文言文。
5.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教师展示生字词:“造诣”和“禽兽”,学生齐读。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梁”、“诣”、“禽”和“聪”。
任务三: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以便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师引导:你对杨氏之子了解了多少?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他们谈了些什么?你是从哪句话中知道的?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文言文时使用的方法(如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等),并鼓励他们在此次学习中运用这些方法。
3.学生自学,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课文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内容。
以下字词古今差异较大,学生比较陌生,引导学生重点理解:
(1)其父:他的父亲。其:代词,指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4)此是君家果:这是你家的水果。此:这。
(5)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禽:鸟类。
4.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何以得知杨氏之子“甚聪惠”?
5.全班交流反馈。
教师邀请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积极参与讨论。
6.引导学生讲述杨氏之子的故事。
教师邀请几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故事,展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7.再次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教师指导学生带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次朗读文言文,读出其中的感彩。
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完成分层作业。
3.背诵《杨氏之子》全文。
课 题 21.杨氏之子 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 第8单元 第2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 2.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3.理解幽默的作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灵活运用幽默的能力。
学习 重难点 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课文通过人物对话,展现了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整篇课文难度不大,结合课文注释基本就能读懂,课文的重点是了解人物对话的内容,以及体会语言的幽默性。
教学辅助 教学课件、同步导学案
教学过程
任务一:体会巧妙,感受机智
1.理解孔君平的话。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你听懂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了吗?为什么他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他水果呢?(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板书:杨梅——杨家果)
(2)让我们再读一遍课文。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听出来了)你是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来反驳)
(3)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学生接读)还治其人之身。(板书:孔雀——孔家禽)
(4)读最后两句话,思考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可以借助板书来分享你的想法。(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2.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1)请大家分组讨论,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呢?(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
(2)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我们的回答和杨氏之子相比,你体会到了什么?(杨氏子聪明,语言幽默、有礼貌)
3.对比阅读,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
出示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请大家观察这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第1句话是肯定句,第2句话是否定句)
(2)杨氏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他的回答很机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杨氏子用反问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回答,既表示自己的姓氏与水果之间没有关系,同时还巧妙地用孔君平的姓氏进行反驳,让孔君平无法回应。)
(3)从杨氏子巧妙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杨氏子的什么特点?(杨氏子思维非常敏捷,语言也机智幽默)
任务二:发挥想象,熟读成诵
1.发挥想象,突出妙处。
师引导:在孔君平与孩子的对话过程中,他们各自是怎样想的呢?后来又会怎样对话呢?请你想一想,然后来读他们的对话。
孔君平想:_________。于是,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杨氏之子想:_________。于是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君平答曰:“_________。”杨氏之子对曰:“_________。”
预设: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暗想:我原本是想借杨梅的“杨”和姓杨的“杨”字一样,来考考这个孩子,看他是不是真的非常聪明,没想到,他居然将我的姓和孔雀的“孔”联系起来反问,回答得又是那样婉转,真是了不得!于是他笑着说:“耳闻杨氏之子甚聪惠,今日一谈,果然名不虚传哪!真是可喜可贺!”
追问:谁能用文言文的形式表述孔君平的反应?
预设:孔君平一愣,继而笑曰:“汝多智乎!妙哉,此乃可造之才。”
2.熟读成诵。
(1)教师引导:古人用了短短5句话55个字就讲了一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杨氏子的聪慧、礼貌,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背诵下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
3.教师小结:文言文《杨氏之子》这个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同学们可以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家长听,也可以直接背诵古文给家长听。
任务三:感悟幽默,体会乐趣
1.探讨幽默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幽默的理解,你觉得什么是幽默?(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幽默是一种言语或行为的表现,能够引起人们的愉悦和欢笑,具有一定的智慧和趣味性。)
(2)请同学们列举一下生活中你认为幽默的事例。(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2.分析杨氏之子的幽默表现。
(1)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分析杨氏之子的回答为什么会让人觉得幽默。(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杨氏之子巧妙地运用反问和对比,将孔君平的开玩笑变成了一种自嘲,这种巧妙和智慧让人感到愉快和有趣。)
(2)请同学们分享一下,阅读这篇课文时,你是怎样体会到幽默的?(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在阅读过程中,随着对话的展开,我们不禁被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幽默所吸引,不自觉地产生笑意,这种愉悦感使我们更加喜欢这个故事。)
3.训练幽默感,提高沟通能力。
(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培养幽默感。(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方法:多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趣事;学会用轻松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善于发现问题的另一面,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尴尬等。)
(2)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尴尬情况,看看如何用幽默化解。(在这个环节,可以让同学们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尴尬情况,尝试用幽默来化解。以下是一些建议:
角色扮演场景一:
场景描述:A同学在课堂上不小心将水杯打翻,水洒在了B同学的课本上。
A同学:(尴尬)哎呀,对不起,我真的很抱歉,没想到水会洒到你的课本上。
B同学:(幽默)哦,没关系,我觉得我的课本需要点水分,你知道,太干燥了不好看。
角色扮演场景二:
场景描述:C同学和D同学在讨论功课,C同学觉得D同学的观点有误。
C同学:(认真)我觉得你的观点可能有点问题。
D同学:(幽默)哎呀,你这么一说,我突然觉得我可能是个误导青年的罪人啊!
角色扮演场景三:
场景描述:E同学在参加一个聚会时,不小心踩到了F同学的脚。
E同学:(尴尬)哦,抱歉,我不小心踩到你了。
F同学:(幽默)哈哈,没事,反正现在流行疼痛疗法,你帮我免费体验了一下。
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鼓励同学们灵活运用幽默,用轻松愉快的氛围化解尴尬。让学生们了解幽默感的重要性,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幽默,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师小结: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灵活运用幽默,可以缓解紧张气氛、化解尴尬、化解冲突、拉近人际关系等。此外,学会欣赏别人的幽默,学会在适当的场合发挥幽默感,这将有助于同学们建立更积极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4.推荐阅读《世说新语》。
(1)介绍《世说新语》及编者。
《世说新语 》(南朝时期笔记小说)由刘义庆和门下文士博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的一部志人小说集。原书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主要记载汉末至晋宋间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逸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世说新语》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鲁迅先生称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朝宋宗室、文学家。 《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主要作品《后汉书》、《徐州先贤传》、《江左名士传》、《世说新语》、《幽明录》《宣验记》。
(2)激发阅读兴趣。
像杨氏子这样聪慧之人的故事,在《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要想了解到更多,老师推荐大家去阅读这本书。
课堂小结
汉语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剑”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儒”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恰当地使用语言,远离粗俗的字眼,唇齿间流露幽默、风趣的智慧语言。
作业设计
1.完成分层作业。
2.小练笔: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幽默感的小短文,描述一次你通过幽默化解尴尬的经历,或者你目睹他人如何巧妙地运用幽默感化解尴尬的场景。
板书设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