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一单元高频考点 检测卷
1.《古诗三首》常以解释词语、句子的形式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2.《祖父的园子》第16、17自然段常作为课内阅读出现。
3.《月是故乡明》常以选择、判断的形式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4.《梅花魂》第13自然段常以填空、选择的形式考查对梅花品质的理解。
5.“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说的话”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经常通过以下形式考查:(1)将原句改为转述句。(2)判断直述句和转述句的说法是否一致。
一、基础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寒漪(yǐ) 稚子(zhì) 徘徊(huí) 耕耘(yún)
B.旖旎(yǐ) 篝火(gōu) 萌动(méng) 眷恋(juàn)
C蚌壳(bàng) 倭瓜(wěi) 澄澈(chéng) 逛街(guàng)
D.供品(gōng) 玷污(diàn) 点缀(zhuì) 水瓢(piáo)
2.读拼音,写词语。
hú dié qīng tíng mà zha yīng táo
yīn liáng zhèng zhòng bǎo guì juàn liàn
3.给加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在被选答案的序号处画“√”。
(1)能书善画 ①善良,慈善;②善行,善事;③友好,和好;④擅长,长于;⑤容易,易于。
(2)颇负盛名 ①背;②担负;③依仗;④遭受;⑤享有;⑥失败。
(3)独在异乡为异客 ①有分别,不相同;②奇异,奇特,特别;③另外的,别的;④惊奇,奇怪;⑤分开。
(4)愈是寒冷 ①(病)好;②较好;③叠用,跟“越……越”相同。
4.把词语和相关的意思用直线连起来。
烟波浩渺 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乐此不疲 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相映成趣 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巍峨雄奇 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
5.选词填空。
眷恋 想念 怀念
(1)我带走的,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 )祖国的赤子心啊!
(2)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我们肃立默哀,( )革命先烈。
(3)我是多么( )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啊!
二、积累运用
1.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我带走的,岂止是我慈爱的外祖父珍藏的一幅丹青、几朵血梅 (改为陈述句)
(2)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体会句子表达的特点,照样子写句子)
(3)“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读了这段话,我想说 ;我还会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4)“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这句话的意思是( )。
A.赞美梅花不怕寒冷,生命力强,象征着中华民族。
B.梅花争在别的花之前开放,象征着中华民族。
2.朗读并体会句子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将正确答案填在括号里。
需要 必要
A.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B.把感情蕴含在叙述中
(1)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 )
(2)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
(3)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
(4)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
3.古诗积累与运用。
(1)诗中寻童真童趣:《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范成大用“ , ”写出了孩子们学着大人种瓜的可爱模样。
(2)诗中蕴慈母深情:《游子吟》中最能体现慈母情深的两句是“ , ”
(3)诗中赞劳动之美: “ ,
”为我们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为幸福生活而辛勤劳作的画面。
4.根据所学内容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有误,对的打“√”,错误的打“×”。
(1)《祖父的园子》表达了“我”对祖父和园子深沉的爱与怀念。( )
(2)《月是故乡明》中,作者以“月亮”为线索,表达了对月亮工的赞美之情。( )
(3)宋代诗人雷震的《村晚》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乡村傍晚的风景图。( )
(4)《梅花魂》以外祖父珍藏的墨梅图为线索,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爱。( )
5.表达交流。
在“浓浓的乡情、美好的童年”班级主题活动中,你和陈佳被推选为主持人,下面是活动主持稿中的一部分,请你仿照陈佳的话,将主持稿补充完整。
陈佳:人是家乡的好,月是故乡的明。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佳: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佳:童年是一幅画,一幅天真童稚的画,珍藏在我们的心中。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一)(2022·聊城百草园·五年级期末)看图默写古诗,完成练习。
村 晚
宋·雷震
,
。
,
。
1.请展开想象,简要描述这首诗前两句中的画面。
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这首诗中的“横”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二)(2022·聊城鼎顺小学·五年级期末)课内阅读。
《祖父的园子》节选
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又去追蜻蜓了。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 好在一开始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而不见蚂蚱了。
1.将画横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保持句意不变。(2分)
2.选段写了作者做的哪些事情 (4分)
3.从选段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分)
四、拓展提升
(一)(2022·聊城阳光小学·五年级专题练习)开心阅读。
井里捞上来的“美食”
萧红
记得大门洞子东边那家是养猪的,一个大猪从前边走,一群小猪跟在后边。有一天一个小猪掉井里了,人们用抬土的筐子把小猪从井里吊了上来。吊上来,那小猪早已死了。井口旁边为了很多人看热闹,祖父和我也在旁边看热闹。
那小猪一被打捞上来,祖父就说他要那小猪。祖父把小猪抱到家里,用黄泥裹起来,放在灶坑里烧上了,烧好了给我吃。
我站在炕沿旁边,那整个的小猪,就摆在我的眼前,祖父把那小猪一撕开,立刻就冒了油,真香。我从来没有吃过那么香的东西,从来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
第二次,又有一只鸭子掉井里了,祖父也用黄泥包起来,烧上给我吃了。
在祖父烧的时候,我也帮着忙,帮着祖父搅黄泥,一边喊着,一边叫着,好像啦啦队似的给祖父助兴。
鸭子比小猪更好吃,那肉是不怎么肥的,所以我最喜欢吃鸭子。
我吃,祖父在旁边看着。祖父不吃。等我吃完了,祖父才吃。他说我的牙齿小,怕我咬不动,先让我选嫩的吃,我吃剩下了他才吃。
祖父看我每咽下去一口,他就点一下头,而且高兴地说 这小东西真馋 或是 这小东西吃得真快
我的手满是油,随吃随在大襟上擦着,祖父看了也并不生气,只是说:“快蘸点盐吧,快蘸点韭菜花吧,空口吃不好,等会儿要反胃的……”
——《小学生萧红读本》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1.文中的加点字“助兴”指的是 。
2.在文中的空白处加上标点。
3.题目“从井里捞上来的‘美食’”中“美食”指的是 和 ,这两种“美食”中“我”最喜欢的是 。
4.读了短文,你体会到祖父对“我”怎样的感情?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5.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给你做过哪些美食?请你用一两句话介绍给大家吧。
(二)(2021·聊城英才小学·五年级专题练习)课外阅读。
暖冬
周海亮
小的时候,是那么疯。数九寒天的,跑到村东小河上砸开一块冰,蹿上去,拿一根细竹竿撑着河床,那冰就行驶开来,成一条冰船。
那是一个午后,我把一根竹竿挥得虎虎生风,突然从脚下传来断裂的咔嚓声。低头一看,一块冰分离成两块,慢慢漂向相反的方向。我急了,大叫一声,人掉进了河里,好在河水不深,我颤抖着牙关爬出来,跑回了家。
我被母亲大骂一通,屁股上,落了母亲恶狠狠的笤帚。母亲说那河那么深,你不知道 母亲把我的湿衣裤拿到院子里晒。冬天的阳光,象征性地洒在上面。那些衣服很快冻成冰棍。母亲坐在炕沿,看着我,愁眉不展。那些年月,家里没有多余的棉衣棉裤,冰天雪地的,明天怎么上学
我一直把自己包在棉被里,看母亲愤怒并愁苦的脸。我小心翼翼地吃饭,小心翼翼地和母亲说话,小心翼翼地写作业和睡觉……
夜里我醒来,看到微黄的光圈和一抹年轻的剪影,那是母亲和她的油灯。
早晨我被母亲推醒。我惊奇地发现,母亲竟给我捧来了新的棉袄棉裤。干燥的棉袄棉裤穿在身上,暖和并贴身。每一个扣子都亮闪闪的,像从夜空中摘下的星星。我背着书包上学,走到院子里,突然回头。母亲正在玻璃窗后看着我。那目光是从冬的缝隙抽出的春的阳光,随着我,静静地织成一条温暖的路。
那年冬天特别冷。但我一直认为,那是我今生最温暖的一个冬天。
1.根据句子的意思,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写在括号里。(2分)
(1)由于忧愁而双眉紧锁,形容心事重重的样子。( )
(2)言行举止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 )
2.从文中找出与题目相对应的一句话,用“___________”画出来。(1分)
3.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3分)
(1)“母亲愤怒并愁苦的脸”中,母亲“愤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愁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短文第5自然段连用三个“小心翼翼”,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目光是从冬的缝隙抽出的春的阳光,随着我,静静地织成一条温暖的路。”联系上下文,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5.短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多选)(3分)
A.思乡 B.对童年快乐生活的怀念 C.对母爱的赞美
(三)(2022·聊城澜庭小学·五年级专题练习)开心阅读。
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童年的馒头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锅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灯笼花。
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馒头。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馒头。
回家路上,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地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品味儿,馒头已经不见了。又走了一点,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 干脆,把娘的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娘平时不是把麦耙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稀汤吗 娘说过,她不喜欢麦耙呀!……
我回到家时,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面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娘笑了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 你看我家三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来了!”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竟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热腾腾的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 家 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着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分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
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说说文章第一句话的作用。(2分)
2.面对学校发的三个馒头“我”最先的想法和最后的结果怎样 (2分)
3.“我”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3分)
4.文中两次出现了娘的“笑”,这两次笑有何不同?(3分)
5.什么说我的童年在那一天结束了 (2分)
第一单元高频考点
1.《古诗三首》常以解释词语、句子的形式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2.《祖父的园子》第16、17自然段常作为课内阅读出现。
3.《月是故乡明》常以选择、判断的形式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4.《梅花魂》第13自然段常以填空、选择的形式考查对梅花品质的理解。
5.“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说的话”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经常通过以下形式考查:(1)将原句改为转述句。(2)判断直述句和转述句的说法是否一致。
一、基础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寒漪(yǐ) 稚子(zhì) 徘徊(huí) 耕耘(yún)
B.旖旎(yǐ) 篝火(gōu) 萌动(méng) 眷恋(juàn)
C蚌壳(bàng) 倭瓜(wěi) 澄澈(chéng) 逛街(guàng)
D.供品(gōng) 玷污(diàn) 点缀(zhuì) 水瓢(piáo)
2.读拼音,写词语。
hú dié qīng tíng mà zha yīng táo
yīn liáng zhèng zhòng bǎo guì juàn liàn
3.给加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在被选答案的序号处画“√”。
(1)能书善画 ①善良,慈善;②善行,善事;③友好,和好;④擅长,长于;⑤容易,易于。
(2)颇负盛名 ①背;②担负;③依仗;④遭受;⑤享有;⑥失败。
(3)独在异乡为异客 ①有分别,不相同;②奇异,奇特,特别;③另外的,别的;④惊奇,奇怪;⑤分开。
(4)愈是寒冷 ①(病)好;②较好;③叠用,跟“越……越”相同。
4.把词语和相关的意思用直线连起来。
烟波浩渺 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乐此不疲 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相映成趣 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巍峨雄奇 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
5.选词填空。
眷恋 想念 怀念
(1)我带走的,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 )祖国的赤子心啊!
(2)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我们肃立默哀,( )革命先烈。
(3)我是多么( )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啊!
【答案】
1.B
2.蝴蝶 蜻蜓 蚂蚱 樱桃 阴凉 郑重 宝贵 眷恋
3.(1)④ (2)⑤ (3)③ (4)③
4.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巍峨雄奇: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
5.(1)眷恋 (2)怀念 (3)想念
二、积累运用
1.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我带走的,岂止是我慈爱的外祖父珍藏的一幅丹青、几朵血梅 (改为陈述句)
(2)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体会句子表达的特点,照样子写句子)
(3)“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读了这段话,我想说 ;我还会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4)“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这句话的意思是( )。
A.赞美梅花不怕寒冷,生命力强,象征着中华民族。
B.梅花争在别的花之前开放,象征着中华民族。
2.朗读并体会句子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将正确答案填在括号里。
需要 必要
A.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B.把感情蕴含在叙述中
(1)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 )
(2)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
(3)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
(4)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
3.古诗积累与运用。
(1)诗中寻童真童趣:《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范成大用“ , ”写出了孩子们学着大人种瓜的可爱模样。
(2)诗中蕴慈母深情:《游子吟》中最能体现慈母情深的两句是“ , ”
(3)诗中赞劳动之美: “ ,
”为我们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为幸福生活而辛勤劳作的画面。
4.根据所学内容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有误,对的打“√”,错误的打“×”。
(1)《祖父的园子》表达了“我”对祖父和园子深沉的爱与怀念。( )
(2)《月是故乡明》中,作者以“月亮”为线索,表达了对月亮工的赞美之情。( )
(3)宋代诗人雷震的《村晚》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乡村傍晚的风景图。( )
(4)《梅花魂》以外祖父珍藏的墨梅图为线索,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爱。( )
5.表达交流。
在“浓浓的乡情、美好的童年”班级主题活动中,你和陈佳被推选为主持人,下面是活动主持稿中的一部分,请你仿照陈佳的话,将主持稿补充完整。
陈佳:人是家乡的好,月是故乡的明。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佳: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佳:童年是一幅画,一幅天真童稚的画,珍藏在我们的心中。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我带走的,不止是我慈爱的外祖父珍藏的一幅丹青、几朵血梅。
(2)示例:这里的天空再美,也比不上家乡的那片蓝天。
(3)排比 童年是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在孩子的眼中,一切是那么美好。(答案不唯一) 树绿了,就像换了新衣似的。蝉叫了,就像吹起小喇叭似的。蜻蜓飞来了,就像飞来一架飞机似的。
(4)B
2.(1)A (2)B (3)B (4)B
3.(1)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2)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3)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4.(1)√ (2)× (3)√ (4)√
5.示例:水是家乡的甜,天是故乡的蓝。
故乡的歌是一朵悠悠的云,总在蔚蓝的天空飘浮。
童年是一首歌,一首宛转悠扬的歌,萦绕在我们的耳畔。
三、课内阅读
(一)(2022·聊城百草园·五年级期末)看图默写古诗,完成练习。
村 晚
宋·雷震
,
。
,
。
1.请展开想象,简要描述这首诗前两句中的画面。
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这首诗中的“横”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水草长满了池塘,池水漫上了塘岸。山像是衔着落日似的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2.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3.“横”字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等)。
(二)(2022·聊城鼎顺小学·五年级期末)课内阅读。
《祖父的园子》节选
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又去追蜻蜓了。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 好在一开始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而不见蚂蚱了。
1.将画横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保持句意不变。(2分)
2.选段写了作者做的哪些事情 (4分)
3.从选段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分)
【答案】
1.蜻蜓飞得那么快,不会追得上。
2.选段写了作者吃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等事情。
3.我体会到了作者在园子里尽情玩耍时自由、快乐的心情。
四、拓展提升
(一)(2022·聊城阳光小学·五年级专题练习)开心阅读。
井里捞上来的“美食”
萧红
记得大门洞子东边那家是养猪的,一个大猪从前边走,一群小猪跟在后边。有一天一个小猪掉井里了,人们用抬土的筐子把小猪从井里吊了上来。吊上来,那小猪早已死了。井口旁边为了很多人看热闹,祖父和我也在旁边看热闹。
那小猪一被打捞上来,祖父就说他要那小猪。祖父把小猪抱到家里,用黄泥裹起来,放在灶坑里烧上了,烧好了给我吃。
我站在炕沿旁边,那整个的小猪,就摆在我的眼前,祖父把那小猪一撕开,立刻就冒了油,真香。我从来没有吃过那么香的东西,从来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
第二次,又有一只鸭子掉井里了,祖父也用黄泥包起来,烧上给我吃了。
在祖父烧的时候,我也帮着忙,帮着祖父搅黄泥,一边喊着,一边叫着,好像啦啦队似的给祖父助兴。
鸭子比小猪更好吃,那肉是不怎么肥的,所以我最喜欢吃鸭子。
我吃,祖父在旁边看着。祖父不吃。等我吃完了,祖父才吃。他说我的牙齿小,怕我咬不动,先让我选嫩的吃,我吃剩下了他才吃。
祖父看我每咽下去一口,他就点一下头,而且高兴地说 这小东西真馋 或是 这小东西吃得真快
我的手满是油,随吃随在大襟上擦着,祖父看了也并不生气,只是说:“快蘸点盐吧,快蘸点韭菜花吧,空口吃不好,等会儿要反胃的……”
——《小学生萧红读本》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1.文中的加点字“助兴”指的是 。
2.在文中的空白处加上标点。
3.题目“从井里捞上来的‘美食’”中“美食”指的是 和 ,这两种“美食”中“我”最喜欢的是 。
4.读了短文,你体会到祖父对“我”怎样的感情?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5.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给你做过哪些美食?请你用一两句话介绍给大家吧。
【答案】
1.“我”又喊又叫,增加祖父烤鸭子的兴致
2.:“ ,” “ 。”
3.烧小猪 烧鸭子 烧鸭子
4.我体会到祖父对“我”深深的爱,我是从祖父让“我”先吃,并叮嘱“我”不要空口吃体会到的。
5.例:妈妈做的红烧排骨色泽红亮、软糯飘香,非常好吃。
(二)(2021·聊城英才小学·五年级专题练习)课外阅读。
暖冬
周海亮
小的时候,是那么疯。数九寒天的,跑到村东小河上砸开一块冰,蹿上去,拿一根细竹竿撑着河床,那冰就行驶开来,成一条冰船。
那是一个午后,我把一根竹竿挥得虎虎生风,突然从脚下传来断裂的咔嚓声。低头一看,一块冰分离成两块,慢慢漂向相反的方向。我急了,大叫一声,人掉进了河里,好在河水不深,我颤抖着牙关爬出来,跑回了家。
我被母亲大骂一通,屁股上,落了母亲恶狠狠的笤帚。母亲说那河那么深,你不知道 母亲把我的湿衣裤拿到院子里晒。冬天的阳光,象征性地洒在上面。那些衣服很快冻成冰棍。母亲坐在炕沿,看着我,愁眉不展。那些年月,家里没有多余的棉衣棉裤,冰天雪地的,明天怎么上学
我一直把自己包在棉被里,看母亲愤怒并愁苦的脸。我小心翼翼地吃饭,小心翼翼地和母亲说话,小心翼翼地写作业和睡觉……
夜里我醒来,看到微黄的光圈和一抹年轻的剪影,那是母亲和她的油灯。
早晨我被母亲推醒。我惊奇地发现,母亲竟给我捧来了新的棉袄棉裤。干燥的棉袄棉裤穿在身上,暖和并贴身。每一个扣子都亮闪闪的,像从夜空中摘下的星星。我背着书包上学,走到院子里,突然回头。母亲正在玻璃窗后看着我。那目光是从冬的缝隙抽出的春的阳光,随着我,静静地织成一条温暖的路。
那年冬天特别冷。但我一直认为,那是我今生最温暖的一个冬天。
1.根据句子的意思,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写在括号里。(2分)
(1)由于忧愁而双眉紧锁,形容心事重重的样子。( )
(2)言行举止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 )
2.从文中找出与题目相对应的一句话,用“___________”画出来。(1分)
3.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3分)
(1)“母亲愤怒并愁苦的脸”中,母亲“愤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愁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短文第5自然段连用三个“小心翼翼”,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目光是从冬的缝隙抽出的春的阳光,随着我,静静地织成一条温暖的路。”联系上下文,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5.短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多选)(3分)
A.思乡 B.对童年快乐生活的怀念 C.对母爱的赞美
【答案】
1.(1)愁眉不展 (2)小心翼翼
2.那年冬天特别冷。但我一直认为,那是我今生最温暖的一个冬天。
3.(1)“我”因为贪玩,掉进冰水里,母亲又心疼,又担心 家里没有多余的棉衣棉裤,冰天雪地的,明天“我”怎么上学
(2)突出强调“我”知道错了以后的表现
4.①“我”有了新的棉衣可以御寒,无受冻之忧;②“我”有了母亲用爱的目光编织成的可以伴随“我”人生的温暖的路。
5.BC
(三)(2022·聊城澜庭小学·五年级专题练习)开心阅读。
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童年的馒头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锅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灯笼花。
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馒头。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馒头。
回家路上,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地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品味儿,馒头已经不见了。又走了一点,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 干脆,把娘的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娘平时不是把麦耙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稀汤吗 娘说过,她不喜欢麦耙呀!……
我回到家时,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面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娘笑了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 你看我家三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来了!”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竟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热腾腾的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 家 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着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分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
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说说文章第一句话的作用。(2分)
2.面对学校发的三个馒头“我”最先的想法和最后的结果怎样 (2分)
3.“我”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3分)
4.文中两次出现了娘的“笑”,这两次笑有何不同?(3分)
5.什么说我的童年在那一天结束了 (2分)
【答案】
1.勾起回忆,引出下文。
2.准备我、妹妹、妈妈一人一个,最后都吃完了。
3.不是。如“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说明“我”心里装着娘和妹妹。
4.第一次是欣慰的笑,第二次是掩饰尴尬的笑(宽慰的笑,无奈的笑)。
5.那一天,我告别了无知和幼稚,告别了童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