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要学会读书 华罗庚 节选自《中国科普名家名作》的《学·思·锲而不舍》。华罗庚,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普院院士,美籍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被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列为88位数学伟人之一。
教学目标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观点,以及作者的理论依据:学会读书并不简单;学会读书保证我们将来能够永远不断地提高。
2.从议论文的角度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3.教育引导学生懂得“学会读书”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一、自主学习1、熟读课文,解决字词的音、形、义。
2、回忆议论文的三要素,找出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给加粗的字注音:领域( )
赤裸( )
急躁( )
透彻( )
细嚼慢咽( )
融会贯通( )
锲而不舍( )
顷刻之间( )给加粗的字注音:领域( )
赤裸( )
急躁( )
透彻( )
细嚼慢咽( )
融会贯通( )
锲而不舍( )
顷刻之间( )
设身处地( )
检验luǒyùzàoqièjiáochèguànqǐng
chǔ 要 学 会 读 书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态度,是论点式标题题目的作用一、“我们为什么要学会读书”,本文采用什么形式提出这个问题,从哪些方面进行阐述?
二、我们怎么样学会读书,从哪些方面进行阐述?
三、作者提出的“厚薄读书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你对这种读书方法的理解。
合作探究 课文以设问的形式提出这一问题,接着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学会读书并不简单。
(2)学会读书保证我们将来能够永远不断地提高。
一、 “为什么要学会读书”? 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1)要看到书背后的东西
(2)要做好“综合”工作,即要有从厚到薄的过程
(3)读书要学会比较,要在新的东西上使用的力 量更大些二、怎样学会读书?????归纳:
“厚薄读书法”有两个步骤。一是“有薄到厚”,一个是“由厚到薄”。
“有薄到厚”是读书的第一步,是学习、接受和记忆的过程,也是知识不断丰富、不断积累的过程。初读一本书,首先应该慢慢的、一点一滴地读,不懂的地方要下工夫。“由厚到薄”是读书的第二步。这个过程是把已学的知识进一步加工,经过消化、提炼,使全书各个部分内容串联起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弄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联,越是懂得的透彻,就越有“薄”的感觉。三、作者提出的“厚薄读书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你对这种读书方法的理解。整体感知1.华罗庚为什么对在校学生提出“要学会读书”的要求?
2.应该怎样读书呢?文中讲了哪几种方法?整体探究
1.文章主要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2.为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除了进行道理阐释外,选取了哪些论据?
深入研读(一)研读第1段:
1、文章主要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2、为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除了进行道理阐释外,选取了哪些论据?
3、体会“与此相反”在文中所起的表达作用。
(答题方法:抄上它,解释它,结合语境夸夸它)
自己独立思考,组员阐述,组长补充
“不但……而且”是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强调作者的观点是有所侧重的,突出读书的重要性是保证我们将来能够不断地提高; “既……又”是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不能突出作者表意重点,
注意:议论文的语言特别严密,关联词的正确使用,对表达写作意图具有重要作用1)观点“学会读书不但保证我们在校学习好,而且保证我们将来能够不断地提高。”
此句中关联词“不但……而且”可否换成“既……又”为什么?2)一个青年即使他没有大学毕业或中学毕业,但如果他有了自学的习惯,他将来在工作上的成就就不会比大学毕业的人差。与此相反,如果一个青年即使读到了大学毕业,甚至出过洋,拜过名师,得过博士,如果他没有学会自己学习,自己钻研,那么,他的知识领域也不能扩大,更不要说科学研究上有创造发明了。3)
1、“与此相反”,与“即使没有大学毕业有了自学的习惯,也一定有所成就” 相反的意思
2、作者正是要将“学会读书”与“不会自己学习”形成对比,“与此相反” 起到强调作用
3、“与此相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二)研读第2段:
思考文章为什么不从第二段写起? 作者先明确读书的重要性,再讲如何去
读书,这样的安排符合一般的思维规律
(三)研读第2、3、4段 如何去读书呢?作者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向我们讲了三种方法,用了哪三个标志词?1、首先,不仅要看到书面上的东西,而且还要看到书‘背后’的东西。(2段)
2、第二步要把书“从厚到薄” (3段)
3、我们在读书时,还要把它和我们过去学到的知识作比较,想一想这本书给我增添了哪些新的知识(4段)都是再讲读书方法,第二段和第三段能否交换位置?为什么?不能。第二段是说读书要抓住重点,只有把这本书读懂、读透才能和旧知识相比较,内容结构严谨。2段:要看到书背后的东西。(要知其所以然)
过程:讲道理--引用恩格思的话加以引证--强调读书要从结果中得出过程--举了自己读书急躁的例子证明本段的论点。?3段:要做好综合工作,即要有从厚到薄的过程。
过程:要做好综合工作——阐释什么叫综合——即从厚到薄的读书——如何才能使书变薄——强调青年学生读书要学会消化。?4段:读书要学会比较,要在新的东西上使用的力量大些。
过程:比较中找出新东西——在新东西上用的力量大些——读书用力量的好处。? 文中作者教育我们读书的步骤和方法是什么作者提出的“厚薄读书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你对这种读书方法的理解。
“厚薄读书法”有两个步骤。一是“有薄到厚”,一个是“由厚到薄”。 谈谈你的理解文章论证层次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述的?
2.文章的论证过程是怎样的?
3.怎样学会读书?作者从几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文章论证层次 1.全文围绕“要学会读书”这一观点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即:首先阐述要学会读书(第1段);再阐述怎样学会读书(第2—4段)。
2.课文以设问的形式提出要学会读书这一问题,接着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1)学会读书并不简单。(2)学会读书保证我们将来能够永远不断地提高。
3.(1)要看到书背后的东西
(2)要做好综合工作,即要有从厚到薄的过程。过程:要做好综合工作——阐释什么叫综合——即从厚到薄的读书——如何才能使书变薄——强调青年学生读书要学会消化。
(3)读书要学会比较,要在新的东西上使用的力量大些。过程:比较中找出新东西——在新东西上用的力量大些——读书用力量的好处。探究论证方法
细读课文,探讨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2.本文采用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1.例证法 喻证法 引证法 对比论证法
2.例证法 引证法 对比论证法本文论证方法的作用1.对比论证法及其作用。
(1)第1段设例,以鲜明的对比揭示“学会读书”对人一生的重要意义。
(2)第2段中正面的道理与反面的事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证明“知其所以然的重要性。
(3)第3段中将所有科学家读书中知识消化的事例与有些青年学生学习抓不住重点的事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证明“读书要学会消化”的重要性。
2.引证法及其作用。
第3段引用恩格思的话阐明了“只有了解结论是怎样得来的,才能真正懂得结论”这一道理。
3.例证法及其作用。(同对比论证法及其作用) 再读文章,品味语言
体会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文中一些关联词语显示了论述的不断深入,显示了逻辑性。
(2)文中一些虚词使用准确,使语句表义严密。
(3)文中一些比喻的说法既通俗又易懂。
(4)体会文中联系上下文的词语的表达作用。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1.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你对“我们只有了解结论是怎样得来的,才能真正懂得结论”的理解。
2.结合文义,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青年学生读书要学会消化”这一道理。
3.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4.学好读书不但保证我们在校学习好,而且保证我们将来能够永远不断地提高。 谈谈你的收获
同学间结合自己的实际交流自己的感悟,懂得“学会读书”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要 学 会 读 书(1)要学会读书(2-4)怎样学会读书 (1)学会读书并不简单。
(2)学会读书保证我们将来能够永远
不断地提高。(1)要看到书背后的东西
(2)要做好综合工作,
即要有从厚到薄的过程。
(3)读书要学会比较,
要在新的东西上使用的
力量大些。 要做好综合工作
——什么叫综合,即从厚到薄的读书
——如何才能使书变薄
——强调青年学生读书要学会消化。 比较中找出新东西
——在新东西上用的力量大些
——读书用力量的好处。 先讲道理,
强调书要从结果中得出过
程。
举了自己年轻时读书急
躁的例子进一步证明。 小结作业
1、课后字词注音,一个写5遍
2、完成练习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