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毕淑敏 “人”作为一个高等动物的标志是有一个“灵魂”,人鱼公主所追求的就是进入“人”的领域,成为高等动物,因而愿意牺牲一切来获得这个“灵魂”,反过来说,已经具有高级动物“人”的本身,如果没有“灵魂”,那么又算得是什么呢? 当今世界上没有“灵魂”的人太多了,也因此这个故事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南宋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一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作家毕淑敏读童话《海的女儿》竟历经40年的“释疑”过程,然而却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毕淑敏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五次不同时期读书的不同感受和思索走进作品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国家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走进作家生字词生字抽噎 琢磨 宁肯
倘若 诸多 哺育
轮廓 思绪 不朽
担子 救赎 磨砺
燧石 酝酿
学识渊博 分外伤感
舍身相救 信马由缰
含情脉脉(yē) (zhuó) (nìng)
(tǎng) (zhū) (bǔ)(kuò) (xù) (xiǔ) (dàn) shú (lì)(suì) (yùn niàng )(yuān) (fèn)(shě) (jiāng)(mò)生词聪慧:聪明,有智慧
含情脉脉:脸上、心里怀有某种情感。
举足轻重: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
缠绵悱恻:形容内心悲苦难以排遣。
顺理成章:形容写文章条理清晰。
酝酿:造酒的发酵过程
磨砺:磨练
煎熬:折磨
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的闲逛或随意行动
品读课文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1、2)通过回忆引出论题
(3—7)用自己在不同年龄段读文章
的不同感受的事例 来论证论点
(8)总结出“这个悲壮而凄美的地寻
找灵魂的故事,是如此地动人心
弦,常读常新” 的论点 首先以自己的回忆引出论题,然后用例证法以自己不同年龄多次读这篇文章的不同感受从各个方面来论证论点,最后结尾处总结出本文的论点:这个悲壮而凄美地寻找灵魂的故事是如此动人,常读常新。论证思路8岁时读出了人鱼公主的惨痛
18岁时理解了这是一篇写爱情的童话
28岁时读出这篇童话中的母爱
38岁时热衷探讨写作技巧
48岁感悟到了内涵不同年龄段的感受难点探究1、最后一段说这个寻找灵魂的故事是“悲壮而凄美”的,你怎么理解“悲壮”和“凄美”?2、作者在第一段中说:“童话,并不只是给儿童读的。”这里“不只是”怎么理解? 毕淑敏的作品总会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她在《毕淑敏自选精品集》自序中写道:写书是很普通的事;写作是童年的延伸;写作是皮肤的延伸;写作是听觉的延伸;写作是命运的延续;写作也是手的筋络和一腔血脉的延伸。
她说:我愿用我的书握住你的手。
用力。紧紧。课后提问1.本文巧用年龄阶段组织材料,这种方法巧在哪里?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答:结构上,以年龄阶段组织材料,使文章层次分明。内容上: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生活角色的转换,对生活有“常新”的感悟。作者巧用这种形式,将自己读书和读人生的感悟结合在一起,使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统一 2.细读文章结尾,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答:1:使结构完整。呼应了前文,使一一、 年龄这条线索贯穿全文。
2:篇末点题。照应了开头题目,一一 突出了文章主旨。
3:语言留有空白。给读者留下了
想象的空间 作业:
重读学过的书本,与作者一样,你也一定会有“常读常新”的感觉吧!那么就选择其中的一本写一写你的感悟吧!作者为什么会有常读常新的感悟?由此能给你什么启发? 这篇文章写了“我”在不同年龄段读人鱼公主的不同感受。从作者的读书所得可以看出,对书的内容的理解是受年龄、身份、阅历、动机的影响的。
对一本书的理解,往往不能是一次性的。好书,有较高价值的书更需要反复读,这样你才能品到文字的魅力。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