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1)第三单元课件:第7课《呐喊》自序(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1)第三单元课件:第7课《呐喊》自序(共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03 21:0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5张PPT。呐喊自序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集》等。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其中收集了1918年---1922年所写的14篇小说 《孔乙己》1919年3月《药》1919年4月《头发的故事》1920年10月 《风波》1920年10月《故乡》1921年1月《阿Q正传》1921年12月《端午节》1922年6月《白光》1922年6月《兔和猫》1922年10月《鸭的喜剧》1922年10月《社戏》1922年10月《一件小事》1920年4月 序: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作者写的序叫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也有他人写的,叫做他序,多介绍作者或评论书的内容;还有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的,叫代序。
朗读12段---21段 思考:
金心异来访时,鲁迅在干什么?处于怎样一种精神状态?金心异来访的目的是什么?金心异的来访是不是鲁迅创作《呐喊》的主要原因? 阅读文章的2段--6段,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追寻鲁迅年青时候做过的梦。请同绍 兴生活经历 侍亲疾
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思想发展
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南 京生活经历 求新知
渐悟中医是骗子,并由此产生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知道西方医学能维新。
思想发展
选择学医,救民报国仙 台生活经历 攻医学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思想发展
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东 京生活经历 搞文艺
创办《新生》并失败 默读课文第7段--10段,找出表示鲁迅当时心情的词语。
寂寞
无聊 悲哀
痛苦
问题:鲁迅为什么感到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的寂寞? 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 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 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 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 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小结:造成作者寂寞的原因 客观原因
国民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非赞同,也不反对。
主观原因
对自己寄托希望过高,认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实际,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 结合鲁迅的梦想,他在探寻什么呢?
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出路。读19段鲁迅关于铁屋子的论断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铁屋子”:比喻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的旧中国。
“熟睡的人们”:比喻愚昧、麻木的国民。
“大嚷起来”:比喻为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
“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用宣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的险恶。 既然有人起来,
就有可能破毁。
金心异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先前的思想发展是形成《呐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础,而金心异的来访则是写作《呐喊》的直接契机。
呐喊的对象:
麻木的国民
革命的先驱者 作者呐喊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呼喊;
一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自 嘲 鲁 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一、文学常识填空
 1.鲁迅先生一生创作的小说收在三个集子中,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先生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________,这部小说写在_________年,这部小说与俄国作家________的一部小说同名。
 3.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是________,散文诗集是__________。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狂人日记》 1918年 果戈里 《朝花夕拾》 《野草》 二、词语理解
1.下列词语(或其中画线的语素)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质铺(质:典当、抵押) 苦楚(楚:地方)
B.久违:好久没见 未曾经验(经验:动词,经历过)
C.侮蔑:轻视、轻蔑 无端(端:来由、缘故)
D.卒业(卒:完毕、结束) 不惮(惮:害怕) 2.自序的开头说“我在年青时候也曾做过许多梦”,根据课文内容,分条说出这里“梦”所指的内容。 梦”指的是:①到南京求学,“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②到仙台学医,“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③在东京治文,“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三、对全文内容的理解
1.课文第一段最后说“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下面说法中对“《呐喊》的来由”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年青时的理想和追求至今没有泯灭。 B.过去的经历不能忘怀,一吐为快。
C.借以消除寂寞时光的记忆,获得新生。 D.避免将残存在记忆中的梦全部忘却。 四、对语言的揣摩
   1.课文第二段记叙作者少年时出入质铺和药铺的情形。试分析下面一段话是否可以去掉。
   “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去掉这段话似乎语言更简练了,但表现力却差了很多。这段话中特别强调质铺的柜台“高一倍”,药铺的柜台“和我一样高”,意图就是要突出“我”的年龄小,而突出年龄小,就能强调“我”的感受,就能为下文所说的“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做更充分的铺垫。 五、阅读下段文字,完成1—3题。
我在年轻时期也曾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未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1.文中的“梦”的含义正确的一项 ( )
A.寻求真理的种种理想
B.对国家民族抱有美好的憧憬
C.青年时代救国救民的理想 D.喻指对前途的打算 2.既然回忆“梦”使人寂寞,为什么又“偏苦于不能全忘却”?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当年那救国救民壮志,虽未实现,但到底令人欣慰,不免常回想起来。
B. 用“苦于不能全忘却”来反衬当年寂寞的经历实在刻骨铭心。
C. 虽想摆脱当年理想破灭的痛苦惆怅,但实在难于摆脱。
D. 当年的“梦”虽然破灭了,回想起来,仍令人痛苦惆怅,但救国救民的愿望,是强烈而不能忘却的。 3.这节文字的中心是 ( )
A.具体说明《呐喊》成书的原因
B.总括地写《呐喊》的创作缘由
C.叙述自己年轻时所做的“梦”
D.自己被回忆所牵扯着的痛苦、惆怅 1、第一段文字出自鲁迅先生的( )
A.《野草》
B.《朝花夕拾》
C.《彷徨》
D.《华盖集续》 2、第一段文字中“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一句的作用是: ( )
A.连留学生的“我”也看了,极说影片流毒之广。
B.对上句加以补充,说明看影片的中国人之多。
C.自己无可奈何,被迫观看,表示一种被愚弄的愤怒、憎恶的思想感情。
D.把自己同“围着看”的“一群中国人”相类比,表现严于解剖自己的可贵品质。 3、第一段文字“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一句中的“自然”的表达作用是( )
A.表肯定语气
B.表否定语气
C.表合乎情理
D.表示不完全相信的一种反感情绪,含有讽刺意味。 4、第二段文字“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句中“久违”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
A.无限思念 B.十分热爱
C.厌恶痛心 D.憎恨卑视 5、选出对“维新”一词结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并列关系合成词,“维”、“新”同义,“革新”的意思。
B.偏正关系合成词,“维”,“在”的意思。“新”,“革新”的意思。
C.带有附加成分的合成词,“维”,助词,无实义。“新”,动词,“革新”。
D.动补关系合成词,“维”,变动的意思。“新”,新旧之“新”的意思。 6、为第二段文字四处[]选择一组关联词,应是:
A.终于 即使 无论 都只是
B.因为 凡是 即使 也只能
C.因而 既然 不管 都不过
D.所以 假若 尽管 而只是 7、第一段文字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
A.表解释说明 B.表语意递进
C.表语意转折 D.表总结上文 8、第二段中“我的梦很美满”中的“梦”的解释应是: ( )
A.实指睡眠中对前途的梦幻。
B.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对自己前途的设计打算。
C.“梦”是反语,诙谐地否定了自己当年不切实际的想法。
D.运用比喻的手法,喻指当年自己不切实际的想法。 9、选出对两段文字整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这两段文字各在原文中的作用相同,都在说明自己当年弃医的原因、从文的目的。
B.这两段文字在原文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前者是为了说明自己同藤野先生交往的来龙去脉;后者是为了说明自己弃医从文思想转变的原因、目的。
C.这两段文字在写自己当年看电影的具体情形、电影的拍摄背景、放映后学生的反应等情况时,有详有略,用语不同,甚或有某些出入,这是由文体和写作要求的不同所到,并不矛盾。
D.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前者重在记叙,突出形象性;后者重在说理,突出严密性。 参考答案:
  一、1.《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狂人日记》 1918年 果戈里
   3.《朝花夕拾》《野草》
  二、l.A
  2.“梦”指的是:①到南京求学,“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②到仙台学医,“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③在东京治文,“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3.“铁屋子”指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熟睡的人们”指的是:当时中华民族的绝大多数人思想麻木。“大嚷起来”指的是;朋友们通过办《新青年》杂志宣传革命真理。
  三、1.A
  
  四、l.去掉这段话似乎语言更简练了,但表现力却差了很多。这段话中特别强调质铺的柜台“高一倍”,药铺的柜台“和我一样高”,意图就是要突出“我”的年龄小,而突出年龄小,就能强调“我”的感受,就能为下文所说的“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做更充分的铺垫。
  2.B
五、1、C 2、D 3、B
六、1、B 2、C 3、D 4、C 5、C 6、D 7、B 8、D 9、B 谢谢指导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