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品味语言,学习作者运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语言技巧。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通过理解课文,加深对家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预习课
疏通字词
默契(qì) 泛滥(làn) 怪诞(dàn) 亘(gèn)古 谰(lán)语
蕻(hóng) 镐(gǎo)头 田垄(lǒng) 污秽(huì)
嗥(háo)鸣 蚱蜢(měng) 斑斓(lán) 炽(chì)痛
二、介绍背景
1.“九一八”事变。
2.东北三省。
3.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这场“九一八”事变,由于当时的蒋介石奉行对日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未遇一枪抵抗就占领了东三省。无数百姓为免遭日军的蹂躏而逃离家园,东北辽阔美丽的江山沃土尽陷日军铁蹄之下。就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依然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遥望着生他养他的故乡,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立下了他的对土地的誓言,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散文《土地的誓言》。
三、预习作业
仿照课文第一节中“当……的时候,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写一段话。要求:运用排比,描述多种具有家乡特征的意象,运用恰当的形象的富有感情的词语修饰它们,抒发对家乡深情的爱。
第二课时 新授课
一、导入
(在上课前放歌曲《松花江上》)
“九一八”事件后,富饶的关东平原遭到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四处流浪。他们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九一八”事变十年之后,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番壮怀激越的“土地的誓言”。
二、检查作业
目的:让学生通过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自己家乡的美丽和丰饶,进而感受课文作者对广大的关东原野炽痛的热爱和强烈的思念;并为下面品味形容词和短语的修饰作用作铺垫。
方法:请学生读自己的仿写,再请学生评。
(过渡到下一环节:下面我们来看端木蕻良笔下的家乡是怎样的。)
三、自由朗读
目的: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感受课文,形成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
方法: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巡回指点。有意识地问学生作者笔下的家乡是怎样的。
四、且说且读
第一次说话。句式:作者描写了家乡的
目的: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熟悉那一片作者深爱的黑土地,以期唤起学生和作者一样的对热土的热爱之情。
第二次说话。句式:作者是这样写他家乡的:
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作者写作的技巧,从技巧的揣摩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方法:老师要适时地点拨或提示。如启发学生从修辞的角度品味,还可以老师自己来一段相对干巴的文字,让学生与原文进行对比。在学生的发言中,老师要适时地牵引、提炼、概括,让学生的发言有发现,有质量。
学生可以说:
?作者是这样写他家乡的:他运用排比,罗列了他熟悉的家乡的景物。
?作者是这样写他家乡的:他运用了一些很好的形容词。如写白桦林的“参天碧绿”、“标直漂亮”,写高粱用“红布似的”,写豆粒用“金黄的”,写土地用“黑色的”,写天空用“清亮透明”等等。
?作者是这样写他家乡的:他很自然地运用了人称的变换。如有这样一段:“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解放!你必须站立!”有“她”和“你”这两个人称的变换。
五、选点朗读
方法:由学生的发言过渡到对那些美句的朗读。读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在学生朗读时,要有技法传授,要有多种形式,要有学生评点,可让学生赛读。
目的: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深化文章的情感。
六、再次说话
句式:我知道了: 或我感受到:
目的:让学生说发现的话,说感受的话,表达阅读感受,强化阅读体验,进行情感教育。
学生可以说:
?我知道了:作者通过描绘家乡的景物,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
?我知道了:作者通过描绘家乡的景物,表达了要收复江山的愿望。
?我知道了:作者通过描绘家乡的景物,表达了对家乡被侵略的愤怒。
?我知道了:作者写的是一篇关于土地的誓言。
?我知道了:作者的誓言是:一定要解放家乡,让家乡站立!
?我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爱。
?我感受到:作者运用的一些表达技巧,是为了来表达自己浓烈的情感。
?我感受到:文章的一些写作技巧,其实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
?我感受到: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在写作时要推敲词句。
?我感受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一句中“埋葬”一词好美。
……
六、课堂小结
(可由学生的说话,自然地过渡到对课堂的小结。)
是的,这篇文章是作者关于土地的一番誓言,表达了一个爱国作家对故土的深情,也表达了一个爱国作家对家国的责任,也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更加热爱我们脚下这片富饶的土地,也成为一个会表达情感的人。
七、板书设计
八、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题。
【资料宝藏】
1.拓展阅读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背景介绍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沈阳北大营的中国驻军发动武装进攻,接着对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武装侵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晚,驻扎在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当时,蒋介石正集中力量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日本侵略者妥协退让。东北军执行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的命令,未进行有组织的抵抗。当晚,日军攻占北大营,19日占领了整个沈阳城。
接着,日军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东北军基本上不战自溃。1932年1月3日,日军占领锦州;2月5日,占领了北满最大城市哈尔滨。至此东北三省全部沦陷。1932年3月,在日本帝国主义卵翼下,在长春建立起傀儡政权——伪满洲国。从此,日本帝国主义把东北变成它的殖民地,全面加强政治压迫、经济掠夺、文化奴役,使我国东北3000多万同胞,惨遭涂炭,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吞并中国、称霸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而采取的一个蓄谋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骤。早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1931年,日本军部秘密制订了有关侵略我国东北的方针、步骤和措施。在完成了发动侵略战争的周密准备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了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纷纷要求抗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东北人民奋起抵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出现了东北义勇军和各种抗日武装。1936年2月,东北各抗日部队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联军团结广大群众, 进一步开展了广泛持久的抗日武装斗争,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抗战。
3.东北三省
东北,位于我国山海关以东以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面积近8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亿1千万,约占全国人口的8%。
东北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其特产资源极其丰富,东北三宝(人参、鹿茸、貂皮)誉满中外,人参、鹿茸等珍贵药材的产量及质量居全国之首,灵芝、不老草名扬天下,松茸、猴头蘑、熊胆粉等深受国内外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东北是片富饶的土地,这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广阔的海域和丰富的海域资源以及浩瀚的“祖国林海”、我国最大的林区和木材工业还有种类繁多的珍稀野生动物。
东北平原在大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和内蒙古的一部分。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东北平原由三部分组成。北部叫松嫩平原,南部是辽河平原,东北部是三江平原。南北的两块平原又合称松辽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主体。由于它们是由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所以地面平坦,海拔多在200米以下,站在平原上遥望,平畴沃野,麦浪如波,好一派辽阔大平原的景象。
东北是我国一个重工业的生产基地,其中以设备和原料生产尤为重要。主要的工业有钢铁业、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飞机制造业、军用设备制造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