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西夏崇宗在位时,建“国学”,学生300人,以习儒学为主。后来又建有宫学、太学,州县则普遍设立小学。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缓和宋夏矛盾 B.学习先进文化 C.推进北人南迁 D.完成国家统一
2.南宋《契丹国志》中记载太祖(耶律阿保机)曰:“我为王九年,得汉人多。请帅种落居古汉城,与汉人守之,自为一部。……其后,太祖击灭七部,复并为一。”这一段文字记述说明( )
A.汉族人帮契丹灭宋 B.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C.契丹族被汉族同化 D.汉族与契丹族共同戍边
3.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如图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北宋从事海外贸易 D.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
4.元昊建立西夏政权以后,多次进攻北宋,耗损很大,北宋也无力进击,最后西夏与北宋的结果是( )
A.西夏联合辽攻打宋 B.双方订立宋夏和约 C.西夏主动割地求和 D.双方订立澶渊之盟
5.围棋是发源于中原的一种益智游戏。考古学家在辽墓中发现了辽代玛瑙双陆棋。南宋叶隆礼《契丹国志》记载:“辽人……夏月以布易毡帐,藉草围棋……”据此可知( )
A.辽宋间商品交换频繁 B.契丹族受汉文化影响
C.契丹习俗受汉人喜爱 D.女真族学习中原文化
6.两宋期间,在宋朝的影响下,辽、金、西夏皆有向周边政权馈赠统治者遗留物的行为。据材料可知( )
相关记录 资料来源
献礼 官员 (宋)命户部郎中使契丹,送大行皇帝遗留礼物。契丹遣工部尚书以隆绪遗留物来献。夏殿前太尉、副使枢密直学士奉遗进礼物。 《宋会要辑稿·蕃夷二·辽下》《续资治通鉴长编·仁宗》《金史·交聘表》
献礼 物类 (宋真宗遗赠辽朝)金饰玳瑁饮食灌器、琥珀杯、白玉翠石茶器、御酒、名果。 (辽朝赠宋)玉钏、琥珀、璎珞、玛瑙瓶盘、良马。 《宋会要辑稿蕃夷二·辽下》
A.各政权的献礼活动均由六部负责操办
B.良种马在宋朝时首次由辽朝引入中国
C.宋与辽、金、西夏存在友好交流互动
D.澶渊之盟与绍兴和议带来了永久和平
7.许倬云在《说中国》一书中指出:“辽和西夏的知识分子所接受的教育,是中国(中原)传统的典籍。从他们的著作看,水平也不低下。辽与西夏各自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借用汉字部首来书写拼音文字,辽文(契丹文)还有大字、小字两种文字,各有特定用途。”这可以用来佐证这一时期( )
A.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 B.少数民族政权的高度完备
C.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高度发展 D.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演变
8.甲:堂堂一个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还给“岁币”,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
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椎场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百姓?
以上辩论最早会出现在哪一场景中( )
A.宋夏议和 B.宋辽议和 C.宋金议和 D.辽金议和
9.根据下面图片中的信息,A处的政权应该是( )
A.西夏 B.辽 C.金 D.匈奴
10.一位同学说:“堂堂一个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该同学所说的情况出现在以下哪两个政权之间( )
A.宋夏 B.宋辽 C.宋金 D.辽金
11.“宋朝每年交给辽朝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以上内容最可能出自( )
A.唐蕃会盟 B.澶渊之盟 C.宋夏和议 D.宋金和议
12.“澶渊之盟”对双方来说都有收获,辽得到了财物,宋也收回了一部分领土。尤其是,条约签订之后达到了实现长久和平的目的。材料所述为“澶渊之盟”订立的( )
A.背景 B.过程 C.影响 D.内容
13.宋辽、宋夏议和后,边界贸易兴旺。边界贸易的场所称为“榷场”。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榷场的设置( )
①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②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③加重了人民负担 ④加剧了民族间冲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14.南宋《契丹国志》中记载,“太祖(耶律阿保机)曰:‘我为王九年,得汉人多……居古汉城,与汉人守之,自为一部。’……其后,太祖击灭七部,复并为一。”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
A.契丹向宋朝称臣 B.契丹族被汉族同化
C.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D.南宋民族矛盾尖锐
15.寇准因这一事件声名鹊起,也因这一事件遭人构陷而丢了宰相之位。但这一事件却平息了两个民族之间的战争,维持了北宋和辽近百年的安定局面。“这一事件”指的是( )
A.订立澶渊之盟 B.宋夏和议 C.宋金和议 D.元灭南宋
16.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方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这种墓葬风格的发现有助于我们研究( )
A.礼乐文明的确立 B.生活习俗的变迁 C.科举制度的沿革 D.民族文化的交融
17.1040年,宋仁宗曾许诺确厮啰(宋代青唐吐蕃首领),如愿助北宋讨夏,“有功,则加以王爵,置榷场,许市易羊马,以通财货”。“而宋之南渡,其利尤薄,自和好后,与金国博易,三处榷场,其岁入百余万缗。”材料反映出“榷场”是两宋时期( )
A.在边界与少数民族商业贸易的场所
B.政府与北方少数民族谈判的场所
C.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交换战俘的场所
D.对外贸易与政治谈判的场所
18.党项族在唐朝时,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并于11世纪前期建国,史称西夏。党项族建国时的领袖是( )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元昊 D.铁木真
19.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宋太宗在公元977年后在镇、品、雄、霸等州设榷场同辽贸易,辽也在南疆设榷场同宋贸易。南宋与金在边境设立榷场,贸易比较发达。元灭宋前,双方也于边境设榷场贸易。从材料中获得的信息是( )
A.榷场设立促进了民族政权边境贸易 B.澶州之盟促进宋辽百余年的和平相处
C.南宋与金在榷场的贸易要高于北宋与辽 D.榷场是在澶州之盟之后建立起来的
20.史料是研究历史的根据,依据载体不同可分为口述史料、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历史纪录片等。下列关于宋辽关系的史料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
A.元朝修订的《辽史》 B.宋辽边关古战道遗址
C.纪录片《中华战争通史—澶州之战》 D.陶晋生著《宋辽关系史研究》
二、综合题
2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七国文字书写各异。秦统一后,秦始皇命李斯等人总结出的小篆字体成为官方的标准文字,但国家事务异常繁多,篆书字画很多,书写速度慢,于是产生了一种更为简易、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
——摘编自纪云华等《中国文化简史》
材料二 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钟、胡书法作为标准字体。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材料三 契丹原来没有文字,耶律阿保机建国后,以汉字偏旁拼合而成。党项族的西夏文字是元昊等人模仿汉字创造而成的。
——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字演变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简析秦统一文字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书法艺术在魏晋时期发展的条件。
(3)结合所学,说说材料三中“契丹文字、西夏文字”的出现是当时什么现象的体现 并谈谈你对汉字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理解。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古代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及治国理政方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
材料一 唐太宗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大宋皇帝谨制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送至雄州交割。
——《中国历史》
材料三 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但和辽、西夏金议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和西夏边境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举例说明唐朝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誓书”所指的盟约名称,概括该盟约的签订带来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朝民族关系的特点。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规定双方为兄弟国家,宋朝给辽钱物。
材料二: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年赐给西夏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节日再另行赏赐。
(1)上述两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什么事件?材料一签订后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材料三:著名学者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曾论述道:“和议中虽然宋辽彼此以兄弟之邦的地位同等对待,但宋朝从此被迫每年供给绢20万匹、银10万两。“从历史的后端来看,这1004年的协定游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2)材料三黄仁宇先生对此和议有什么评价?
(3)谈谈你对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的看法。
三、论述题
24.阅读材料,完成小论文。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朝萧太后(掌实权)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宋真宗亲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潼州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达凛。辽由于自身原因,萧太后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1005年1月北宋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双方橄兵;此后凡有趣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国内外许多史学家给“澶渊之盟”以极高的评价。有学者甚至直言:假如11世纪有诺贝尔和平奖的话,那么公元1005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可能是赵恒(宋真宗)、萧绰(辽太后)。
结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篇公元1005年和平奖颁奖词(获奖者赵恒、萧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观点,持论须有理有据。字数120以上。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据材料可知,西夏崇宗在位时,建“国学”,学生300人,以习儒学为主。后来又建有宫学、太学,州县则普遍设立小学。结合所学可知,西夏崇宗在位时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先进文化,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西夏崇宗在位时,建“国学”,学生300人,以习儒学为主。后来又建有宫学、太学,州县则普遍设立小学,并未体现与宋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西夏崇宗在位时主动学习汉文化,与北人南迁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西夏崇宗在位时主动学习汉文化,是对先进文化的认可,而且其并未完成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我为王九年,得汉人多。请帅种落居古汉城,与汉人守之,自为一部。……其后,太祖击灭七部,复并为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太祖击灭七部,复并为一。”指的是耶律阿保机消灭其他部族,完成契丹族的统一,B项正确;题干提及契丹灭宋,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得汉人多”“请帅种落居古汉城,与汉人守之,自为一部。”体现中原王朝的文化对契丹的影响相当大,但无法说明契丹族被汉族同化,排除C项;“得汉人多”“请帅种落居古汉城,与汉人守之”体现北方汉人北出长城,促进契丹发展,而不是汉族与契丹族共同戍边,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从这些货币样式可以看出,北宋、契丹(辽)和西夏虽然有不同的政权和文化,但他们的货币在设计上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表明了不同民族政权之间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与互鉴,D项正确;北宋钱币、契丹钱币、西夏钱币,说明北宋与契丹、西夏等少数民族有经济往来,但无法直接推断出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A项;材料中仅展示了货币样式,无法直接得出北宋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北宋的确是一个海外贸易频繁的时期,但这些货币样式并不能直接证明这一点,海外贸易的活跃程度更多地体现在港口的繁荣、贸易路线的扩展以及商品种类的丰富等方面,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由题干“元昊建立西夏政权以后,多次进攻北宋,耗损很大,北宋也无力进击,最后西夏与北宋的结果是”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之中。后来,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B项正确;西夏与北宋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而不是西夏联合辽攻打宋,排除A项;西夏主动割地求和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澶渊之盟发生在宋辽之间,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根据题干“辽代玛瑙双陆棋”和结合所学可知,围棋是源自中原的游戏,但是在辽的墓葬中发现了双陆棋,说明建立辽政权的契丹族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商品的交换,排除A项;围棋是源自中原的游戏,题干中没有提到契丹习俗,排除C项;建立辽政权的使契丹族,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据题干“(宋)命户部郎中使契丹,送大行皇帝遗留礼物。契丹遣工部尚书以隆绪遗留物来献”和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民族政权之间馈赠礼物说明宋与辽、金、西夏存在友好交流互动,C项正确;“夏殿前太尉、副使枢密直学士奉遗进礼物”可知,各政权的献礼活动均由六部负责操办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中只提到在献礼物类中有良马,但不能得出良种马在宋朝时首次由辽朝引入中国的结论,排除B项;澶渊之盟与绍兴和议带来了永久和平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辽和西夏的知识分子所接受的教育,是中国(中原)传统的典籍。从他们的著作看,水平也不低下。辽与西夏各自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借用汉字部首来书写拼音文字,辽文(契丹文)还有大字、小字两种文字,各有特定用途”并结合所学可知,辽和西夏的知识分子接受中国(中原)传统的典籍的教育,并借鉴汉字各自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反映了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A项正确;B项“高度完备”、C项“高度发展”程度表述不准确,从题干材料中无法直接说明,排除BC项;材料没有涉及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军,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宋辽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B项正确;宋夏议和内容为: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排除A项;宋金议和的内容是: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排除C项;辽金议和与宋无关,而且辽被金所灭,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故A处的政权应该是辽,B项正确;西夏在图中的B处,排除A项;1115年, 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后定都会宁,排除C项;A处是辽,不是匈奴,此时的匈奴已消失,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堂堂一个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可知,这与宋辽议和有关。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B项正确;宋夏和议是在宋朝战败的情况下,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宋金和议是在宋朝战败的情况下,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辽金都是少数民族政权,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宋朝每年交给辽朝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可得出,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之后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B项正确;唐蕃会盟是在唐朝,不是宋朝,排除A项;宋夏和议是宋与西夏,而不是辽,排除C项;宋金和议是宋与金坤,而不是与辽朝,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澶渊之盟’对双方来说都有收获,辽得到了财物,宋也收回了一部分领土。尤其是,条约签订之后达到了实现长久和平的目的”,可知材料所述为“澶渊之盟”订立的影响,C项正确;“澶渊之盟”订立的背景,是北宋和辽国冲突不断,双方战争长达二十五年,1004年,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1005年,战后双方订立盟约,与题干信息“‘澶渊之盟’对双方来说都有收获,辽得到了财物,宋也收回了一部分领土。尤其是,条约签订之后达到了实现长久和平的目的”不符,排除A项;“澶渊之盟”订立的过程,是指1005年,战后双方订立盟约,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与题干信息“‘澶渊之盟’对双方来说都有收获,辽得到了财物,宋也收回了一部分领土。尤其是,条约签订之后达到了实现长久和平的目的”不符,排除B项;“澶渊之盟”订立的内容是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与题干信息“‘澶渊之盟’对双方来说都有收获,辽得到了财物,宋也收回了一部分领土。尤其是,条约签订之后达到了实现长久和平的目的”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根据“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辽、宋夏议和后,边界贸易兴旺。边界贸易的场所称为“榷场”。榷场设置,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①②符合题意;榷场的设置,没有加重人民负担,促进了民族间的了解和友好交流,不会加剧民族间冲突,③④不符合题意。所以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据题干“太祖(耶律阿保机)曰:‘我为王九年,得汉人多……居古汉城,与汉人守之,自为一部。’……其后,太祖击灭七部,复并为一。”可知,材料描述了耶律阿保机俘获大量的汉人,并在汉地居住,最终统一契丹各部的史实,C项正确;契丹向宋朝称臣、契丹族被汉族同化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B项;南宋建立时,契丹已经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据题干“寇准因这一事件声名鹊起,也因这一事件遭人构陷而丢了宰相之位。”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并和辽签订了《澶渊之盟》,使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A项正确;宋夏和议和本事件无关,排除B项;宋金和议是南宋时期的历史事件,排除C项;元灭南宋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方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可知,这是说,契丹族采用汉族建筑风格,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D项正确;营造方式契丹采用汉族方式,这体现的是民族之间互相学习,不能体现礼乐文明的确立、生活习俗的变迁、科举制度的沿革,排除ABC项。故选D项。
17.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有功,则加以王爵,置榷场,许市易羊马,以通财货”。“而宋之南渡,其利尤薄,自和好后,与金国博易,三处榷场,其岁入百余万缗。”可知,宋朝在边境设立榷场,与少数民族政权进行互市贸易,密切与少数民族的经济往来,推动民间贸易的活跃,进而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材料反映“榷场”是两宋时期在边界与少数民族商业贸易的场所,不是政府与北方少数民族谈判的场所,排除B项;材料反映“榷场”是两宋时期在边界与少数民族商业贸易的场所,不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交换战俘的场所,排除C项;材料反映“榷场”是两宋时期在边界与少数民族商业贸易的场所,不是对外贸易与政治谈判的场所,排除D项。故选A项。
18.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C项正确;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国,铁木真建立了蒙古国,均与题干“西夏”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9.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宋、辽、金、元时期,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在交界地区设置互市贸易场所——榷场,促进了民族政权边境贸易发展和民族交融,A项正确;澶州之盟促进宋辽百余年的和平相处,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材料没有南宋与金、北宋与辽在榷场贸易方面的对比,排除C项;榷场是在澶州之盟之后建立起来的,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0.B
【详解】根据题干“史料是研究历史的根据,依据载体不同可分为口述史料、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历史记录片等”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所有史料中最真实可靠的是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根据材料,宋辽边关古战道遗址属于实物史料,B项正确;元朝修订的《辽史》属于文献史料,排除A项;纪录片《中华战争通史·澶州之战》属于影视资料,排除C项;陶晋生著《宋辽关系史研究》属于文献史料,排除D项。故选B项。
21.(1)趋势:书写各异到统一,由繁变简。
作用: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总之,文字的统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2)条件: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的使用得到推广;书法家们的推动作用;国家政策的促进作用。
(3)现象:农牧文化的交融
理解: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一些民族和部分东亚国家借用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使汉字的使用与发展具有了广阔的空间;汉字至今还在使用,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详解】(1)趋势:根据材料一“七国文字书写各异。秦统一后,秦始皇命李斯等人总结出的小篆字体成为官方的标准文字”可得出书写各异到统一;根据材料一“产生了一种更为简易、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可得出由繁变简。
作用:可从文字统一对不同地域间的沟通、文化交流与发展以及国家统一等角度回答。结合所学可知,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总之,文字的统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2)条件:根据材料二“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可得出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的使用得到推广,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根据材料二“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可得出书法家们的推动作用;根据材料二“西晋设置书博士,……”可得出国家政策的促进作用。
(3)现象:根据材料三“契丹原来没有文字,耶律阿保机建国后,以汉字偏旁拼合而成。党项族的西夏文字是元昊等人模仿汉字创造而成的”结合所学可知,少数民族的文化吸收了汉族文化,体现出农牧间的交流与交融,因此“契丹文字、西夏文字”的出现是当时农牧文化的交融的体现。
理解:本题相对开放,可从国家统一、汉字自身特点和汉字的影响等方面作答。例如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一些民族和部分东亚国家借用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使汉字的使用与发展具有了广阔的空间;汉字至今还在使用,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1)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史实: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
(2)名称:澶渊之盟。
影响:使宋辽之间保持百余年和平局面,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3)特点:有战有和。
认识:要构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详解】(1)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得出唐太宗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各民族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
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史实有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
(2)名称:根据材料二“大宋皇帝谨制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送至雄州交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澶渊之盟的内容。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的签订,使宋辽之间保持百余年和平局面,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3)特点:根据材料三“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但和辽、西夏金议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和西夏边境开设贸易场所”可得出宋朝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有战有和。
认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方面进行叙述,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要构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23.(1)澶渊之盟,宋夏议和;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2)他认为一方面用钱物来换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此和约对北宋是耻辱的。
(3)一方面,议和后,北宋要给辽和西夏钱物,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另一方面,议和使北宋与辽和西夏之间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促进了中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详解】(1)事件:根据材料一“规定双方为兄弟国家,宋朝给辽钱物”,可知与澶渊之盟相关;根据材料二“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年赐给西夏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节日再另行赏赐”,可知与相宋夏议和关,因此这两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澶渊之盟,宋夏议和。
局面:根据材料一“规定双方为兄弟国家,宋朝给辽钱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04年,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1005年,战后双方订立盟约,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使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可知签订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2)评价:根据材料三“从历史的后端来看,这1004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知用钱物来换和平是值得的;由”……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可知,和约对北宋是耻辱的。因此黄仁宇先生对此和议的评价,在于他认为一方面用钱物来换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此和约对北宋是耻辱的。
(3)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的看法,在于一方面,议和后,北宋要给辽和西夏钱物,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另一方面,议和使北宋与辽和西夏之间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促进了中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4.赵恒能在澶州之战获胜的情况下,与辽议和,签订澶渊之盟,宋朝给辽岁币,实现了和平。萧绰能在战败的情况下,居然迫使宋朝答应给岁币,为辽争取利益并获得成功,最终实现和平。赵恒、萧绰都为宋辽之间的和平局面的到来作出的了贡献。因而决定把1005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赵恒、萧绰。
【详解】宋真宗(赵恒)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赵恒能在澶州之战获胜的情况下,当机立断,与辽议和,签订澶渊之盟,宋朝给辽岁币,实现了和平。萧绰能在战败的情况下,居然迫使宋朝答应给岁币,为辽争取利益并获得成功,最终实现和平。赵恒、萧绰都为宋辽之间的和平局面的到来作出的了贡献。因而决定把1005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赵恒、萧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