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271年,他发布《建国号诏》,正式定国号为大元,取自于《易经·乾篇》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这句话。“他”指的是( )
A.铁木真 B.忽必烈 C.阿骨打 D.元昊
2.元朝统一全国后,南方的书籍成船成车地运到北方。北方士人到南方访友问学,南方士人则终于有机会游历中原诸多的名山大川或孔孟故里等人文胜地。这( )
A.推动了文化交流 B.扩大了元朝疆域 C.消除了民族隔阂 D.加强了边疆管辖
3.忽必烈统治时期,虽然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推行汉法,但大量阻碍社会进步的蒙古旧制仍得以保留,并且统治集团内大多数人始终对汉族地区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有比较深的隔膜。这一现象反映出,忽必烈统治时期( )
A.政治体制学习中原王朝 B.贵族集团的包容性强
C.蒙古部落文明具有优势 D.政权封建化困难重重
4.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西夏时,在六盘山去世。他临终前留下遗言,要借道宋境进攻金朝。1234年,金朝经多次挫败,元气大伤,根本无法抵抗蒙军,亡于宋蒙联军之下。蒙古灭金( )
A.使北宋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B.完成了对蒙古草原的统一
C.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D.为蒙古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5.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
A.具有家国情怀 B.主张和而不同
C.崇尚天人合一 D.重视以人为本
6.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对下列诗词反映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胡曾《咏史诗·流沙》 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杜甫《忆昔》 ③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④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文天祥《过零丁洋》
A.①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场景 B.②描绘了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景象
C.③描绘了南宋与辽之间的战争场面 D.④反映了抗元失败文天祥的心情
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朝代排序中,正确的一组为( )
A.隋——西晋——秦——元 B.西晋——隋——元——秦
C.秦——隋——西晋——元 D.秦——西晋——隋——元
8.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南宋灭亡②西夏灭亡③金朝灭亡④统一蒙古⑤元朝建立
A.④②③⑤① B.③②①④⑤
C.⑤②③①④ D.⑤①④②③
9.在南宋初年和南宋灭亡之际,各有一位爱国英雄,他们为了捍卫中原汉族政权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他们都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是( )
A.岳飞和辛弃疾 B.陆秀夫和文天祥
C.寇准和岳飞 D.岳飞和文天祥
10.从下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基本特征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繁荣与开放 D.多民族政权由并立到统一
11.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引用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经典诗句,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虽然在抗击元朝中被俘,但他依然坚守自己这颗爱国之心,他是( )
A.岳飞 B.卫青 C.辛弃疾 D.文天祥
12.下图所示是“蒙古统一”的相关知识结构图,其中内容正确的是( )
蒙古统一 ①时间:1234年
②统一者:忽必烈
③目的: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④影响:抹杀了民族特色
A.① B.② C.③ D.④
13.下图是宋元时期的政权更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繁荣与开放 B.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民族交融
14.下图为某部人物传记中的目录,该传记应是( )
第一章诞生前的蒙古草原;第二章在苦难中成长;第三章统一蒙古的战争;第四章斡难河源的大汗
A.《唐太宗传》 B.《宋太祖传》
C.《成吉思汗传》 D.《元世祖传》
15.下面这副对联是某学者对一位历史名人的颂扬。这位历史名人应该是( )
上联:骏马凌风,拓土开疆成一统。 下联:弯弓挽月,擎天立柱启蒙元。
A.杨坚 B.李世民 C.铁木真 D.忽必烈
16.“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到处传扬你的恩德,在牧人心头铭刻……”这是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的主题歌。成吉思汗被人们传扬的“恩德”是( )
A.统一蒙古各部 B.率兵灭金 C.建立元朝 D.统一全国
17.史料类型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等。以下可用于研究元朝的文献史料是( )
A. B.
C. D.
18.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铁木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组织家和军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战场上的光辉成就,在二十世纪之前,很少有人可以跟他媲美。”他给予铁木真如此评价的主要依据是( )
A.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B.统一蒙古,建立元朝
C.建立元朝,统一全国 D.统一蒙古,灭金与南宋
19.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面是蒙古族兴起与元朝建立的时间轴,图中序号④代表的相关历史事件是( )
A.蒙古灭金 B.元朝建立 C.南宋灭亡 D.元朝统一全国
20.公元13世纪上半叶,一个让全世界都震惊的草原游牧帝国跃出历史地平线,之后横扫欧亚大陆。下列事迹与这个“草原游牧帝国”的缔造者相关的是( )
①统一蒙古草原②建立蒙古政权③灭西夏和金④定国号为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
二、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春秋公羊传》)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李斯)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礼记·王制》)
(1)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政治格局始于哪一朝代?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总结中国古代大一统政治的特点。
材料二:要全面理解“大一统”的演进,游牧民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没进入南方以前,他们的压力促使南方形成以农耕区为主体的大一统;在进入中原之后,他们大多积极学习中原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与原有的中原政权分享或争夺正统;而从元朝到清朝,中华大一统格局得到极大的拓展和深化,向“大中国”时代迈进。
——摘编自李勇刚:《天下归心: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脉络》
(2)写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名称;并用史实证明材料中的“在进入中原之后,他们大多积极学习中原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这一论述,至少写出两个史实。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中华文明丰富多彩,薪火相传,推陈出新,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社会篇】
材料一 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长安城内,到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使节和常年聚居的外国客商。
材料二 明朝人方孝孺认为:“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经济篇】
材料三 “夫欲盛而费广,费广而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也。”
(欲:欲望;费:费用;赋:赋税)
——唐太宗
(1)材料一反映出唐朝怎样的社会风气;唐朝出现这样的社会风气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元朝时期的怎样的社会现象?请列举一例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说说唐太宗在经济方面实行了哪些措施。
【民族篇】
材料四
(4)根据材料四如图,指出这一时期政权分布的特征,据图观察,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国历史怎样的发展趋势?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他的前半生是立下赫赫战功的军事家。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闪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
材料二: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和大宋王朝的开拓者,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完美的人格魅力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材料三:他发布《至元改元诏》,取《易经》“至哉坤元”之义,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将国号改为“元”,从大蒙古国皇帝变为元朝皇帝,元的国号正式出现,他成为元朝首任皇帝。
(1)材料一中的“他”在位时出现了哪一盛世局面?他在位时,前后进谏200多次的大臣是谁?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哪位皇帝?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的办法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他把元朝的都城定在了哪里?
三、论述题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人民历来向往和平,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为了拖慢中国的发展速度,公然叫嚣不许中国以任何方式统一台湾,还在中国的家门口―台湾周边和南海进行军事挑衅,难道中国人民害怕战争吗?请同学们结合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知识以“中国人民害怕战争吗?”为主题完成“历史知识进校园”的展板设计任务。为了帮助同学们完成任务,老师通过搜集整理,摘抄出如下历史资料: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而在与金军的交战中,北宋的军队常常是不战而败。当金军攻到黄河岸边时,防守黄河南岸的宋军全都望风而逃。
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获许多失地。郾城大战中面对身披重甲的新军尖锐骑兵,岳飞指挥步兵手持大刀冲杀,上砍骑兵,下砍马腿,获得大胜。岳飞统帅的岳家军在郭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元军进攻临安时,文天祥招募军士前去救援,并用全部家产充作军费。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被押到刑场后,面南而拜,从容就义,年仅47岁。
请同学们提供设计展板的建议,需表达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历史知识,并论证所选材料和历史知识与观点之间的联系。(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材料“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可知,“他”指的是忽必烈,建立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B项正确;铁木真统一蒙古,排除A项;阿骨打建立金朝,排除C项;元昊建立西夏,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南方的书籍成船成车地运到北方”“南方士人则终于有机会游历中原诸多的名山大川或孔孟故里等人文胜地”分析可知元朝统一中国后推动了文化交流,A项正确;材料强调统一促进文化交流,未体现扩大了元朝疆域,排除B项;消除了民族隔阂,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强调统一促进文化交流,未体现加强了边疆管辖,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忽必烈统治时期,虽然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推行汉法,但大量阻碍社会进步的蒙古旧制仍得以保留,并且统治集团内大多数人始终对汉族地区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有比较深的隔膜”可知,统治集团大多数人对汉族的制度、文化始终有较深的隔膜,所以说这一现象反映出忽必烈统治时期政权封建化困难重重,D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是阐述统治集团大多数人对汉族的制度、文化始终有较深的隔膜,不是政治体制学习中原王朝,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出统治集团大多数人对汉族的制度、文化始终有较深的隔膜,说明族集团的包容性不强,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蒙古部落文明具有优势,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1234年,金朝经多次挫败,元气大伤,根本无法抵抗蒙军,亡于宋蒙联军之下”和所学可知,1234年蒙古灭金,形成了南宋与蒙古政权对峙的局面,为蒙古统一全国奠定基础,D项正确;使南宋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排除A项;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对蒙古草原的统一,排除B项;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匹夫有责”可知,体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A项正确;和而不同是指君子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却不盲从附和,儒家学派主张和而不同,排除B项;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反映的是抗元战争失败后文天祥的心情,D项正确;①反映了战国七雄征战的场景,排除A项;②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盛世景象,排除B项;③描绘的是南宋与金之间的战争场面,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据题干“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朝代排序中,正确的一组为”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西晋建立于266年,280年统一全国,隋建立于581年,589年统一全国,元建立于1271年,1279年统一全国,D项正确;西晋(公元266)比隋(公元581)更早,排除A项;秦(公元前221)比西晋(公元266)更早,排除B项;西晋(公元266)比隋(公元581)更早,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④铁木真是北方蒙古高原上是一个部落的首领,铁木真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②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1227年西夏灭亡;③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掉金;⑤忽必烈建立元朝是在1272年;①元朝建立后,继续进攻南宋,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故按顺序排列为④②③⑤①,A项正确;BCD项排序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出自岳飞《满江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过零丁洋》,D项正确;辛弃疾是南宋词人,与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没有联系,排除A项;陆秀夫是南宋末抗元大臣,与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没有联系,排除B项;寇准,是北宋宰相、政治家、诗人,与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没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根据题干图示可以看出,辽宋夏金元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相互争斗,政权更迭频繁,最后元实现国家统一,D项正确;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形成于秦汉时期,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繁荣与开放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据材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并结合所学可知,该诗句出自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文天祥之口,D项正确;岳飞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卫青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排除B项;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抗金将领,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2.C
【详解】根据题干“蒙古统一”和所学知识可知,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统一。统一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蒙古统一的时间是1206年,排除A项;统一者是成吉思汗,排除B项;蒙古的统一并没有抹杀了民族特色,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从材料中几个政权并立的现状再到最后元朝统一可得出,宋元时期的特征是民族政权由并立到统一,B项正确;繁荣与开放是隋唐时期,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看不出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交融,排除C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根据人物传记中的目录“蒙古草原”“统一蒙古战争”“斡难河源的大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被推举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故该传记应是《成吉思汗传》,C项正确;唐太宗在位时期,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并推行了系列革新的措施,使得当时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锦衣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A项;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开封,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史称北宋,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B项;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元世祖是忽必烈,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根据“上联:骏马凌风,拓土开疆成一统。下联:弯弓挽月,擎天立柱启蒙元。”得出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通过十多年的战争,打败周围各部,结束混乱局面,统一蒙古草原。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他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铁木真在位时期创制蒙古文字,进行制度创新。C项正确;581年,外戚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排除A项;李世明为唐朝皇帝,排除B项;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他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平时生产,战时出征;组建一支一万人的护卫部队,建立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到处传扬你的恩德,在牧人心头铭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蒙古牧民对成吉思汗的感念。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结束蒙古草原分裂混战局面,建立蒙古政权,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后人因此而感念他,A项正确;成吉思汗死后金国才灭亡,排除B项;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统一,排除CD项。故选A项。
17.B
【详解】根据所学,《元史》是中国“二十四史”之一,是记载元朝中国历史事件的一部史书,B项正确;A项是纪录片,并不属于文献史料,排除A项;令牌、印章属于实物史料,排除CD项。故选B项。
18.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A项正确;建立元朝,统一全国的是忽必烈,排除BC项;灭南宋的是忽必烈,排除D项。故选A项。
19.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279年,元朝消灭南宋残余势力,最终统一中国,与图中④代表的相关历史事件相符合,D项正确;1234年蒙古灭金,与图中④代表的相关历史事件无关,排除A项;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1272年,定都于大都,与图中④代表的相关历史事件无关,排除B项;1276年,元军攻下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与图中④代表的相关历史事件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0.D
【详解】根据材料“草原游牧帝国”的缔造者,结合所学可知,此人是成吉思汗铁木真,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建立蒙古政权,1227年灭西夏,D项正确;金1234年被灭,成吉思汗1227年病逝,忽必烈定国号为元,排除有③④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
21.(1)朝代:秦朝。
特点:国家统一;郡县制;“齐其政”因俗而治。
(2)史实:元朝。
史实: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秦王猛改革、忽必烈推行汉法
【详解】(1)朝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政治格局始于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
特点:根据材料“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可知,国家统一;根据材料“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可知,郡县制;根据材料“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可知,“齐其政”因俗而治。
(2)王朝: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史实:根据材料“在进入中原之后,他们大多积极学习中原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于494年力排众议迁都洛阳;然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进行改革: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巩固了北魏的统治。4世纪后期,氏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苻坚汉文化修养很高。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 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那时候,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他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22.(1)开放,充满活力、兼容并蓄。原因: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2)民族大融合。回族。
(3)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生产。
(4)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5)统治者要坚持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注重民生等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详解】(1)社会风气:根据材料一“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长安城内,到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使节和常年聚居的外国客商。”和所学知识可得出唐朝时期开放,充满活力、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风气的原因是唐朝统治者的支持倡导以及唐朝国力的强大,以及繁荣的经济。
(2)社会现象:根据材料二“在宋之时俄、闻胡语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可知,反映了元朝时期民族大融合;
举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3)措施:根据材料“夫欲盛而费广,费广而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也。”的意思是: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在经济方面实行了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生产。
(4)特征:根据材料四图一“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可得出这一时期的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由材料一图一“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到图二“元朝形势图(133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中国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5)认识:根据所学知识,本题为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统治者要坚持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社会开放,对外交往频繁;改进科技等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23.(1)贞观之治。魏征。
(2)宋太祖(赵匡胤)。分化事权的办法。
(3)忽必烈。大都。
【详解】(1)局面:根据材料一“他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他”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大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征是唐太宗时期著名的谏臣,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
(2)皇帝:根据材料二“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和大宋王朝的开拓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他”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北宋王朝,赵匡胤是为宋太祖。
办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首先在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并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在中央,宋太祖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3)“他”:根据材料三“将国号改为‘元’,从大蒙古国皇帝变为元朝皇帝,元的国号正式出现,他成为元朝首任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忽必烈,元朝建立者是元世祖忽必烈,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都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忽必烈在1272年定都大都。
24.示例:观点一:中国人民害怕战争。
论述:从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知识中,我们知道中国人民是害怕战争的。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宋徽宗、宋钦宗在位时,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他们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而在与金军的交战中,北宋的军队常常是不战而败。当金军攻到黄河岸边时,防守黄河南岸的宋村全都望风而逃。
当然,战争会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所以,害怕战争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观点二:中国人民不害怕战争。
论述: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获许多失地。
元军进攻临安时,文天祥招募军士前去救援,并用全部家产充作军费。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被押到刑场后,面南而拜,从容就义,年仅47岁。
综上所述,虽然战争会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带来巨大损失。但从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知识中,我们可知中国人民为了保家卫国是不害怕战争的。
【详解】本题是开放题,围绕主题“中国人民害怕战争吗?”可以分两个观点进行论述。根据材料辽宋夏金元时期,北宋和辽、金之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和损失,可以总结出中国人民害怕战争的观点;根据宋朝在与辽金元的战争中涌现出来的一系列民族英雄,如寇准、岳飞、文天祥等,不畏生死,守卫国土,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民不害怕战争。两层观点,结合对应的史实加以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
观点一:中国人民害怕战争。论述:从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知识中,我们知道中国人民是害怕战争的。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宋徽宗、宋钦宗在位时,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他们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而在与金军的交战中,北宋的军队常常是不战而败。当金军攻到黄河岸边时,防守黄河南岸的宋村全都望风而逃。当然,战争会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所以,害怕战争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观点二:中国人民不害怕战争。论述: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获许多失地。元军进攻临安时,文天祥招募军士前去救援,并用全部家产充作军费。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被押到刑场后,面南而拜,从容就义,年仅47岁。综上所述,虽然战争会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带来巨大损失。但从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知识中,我们可知中国人民为了保家卫国是不害怕战争的。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