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元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30 19:5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元朝的统治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元朝建立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一直沿用至今。材料中的“管理制度”是( )
A.分封制 B.科举制 C.行省制 D.郡县制
2.《元史》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郡,与都省为表里。”由此可知,行省制度的设置( )
A.削弱了丞相权力 B.监察了地方官吏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助长了地方割据
3.李老师要求同学们根据如下四幅图片提炼主题,其答案最恰当的应该是( )
A.君权的强化 B.经济的活跃
C.文学的繁荣 D.民族的交融
4.元朝版图辽阔,针对西南地区的特点,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并实行“土司制度”,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这一做法( )
A.消除了边疆与内地的差距 B.阻碍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使元朝疆域不断向外扩展
5.《元史》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郡,与都省为表里。”由此可知,行省制度的设置( )
A.削弱了丞相权力 B.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助长地方割据势力
6.不管几千年的历史如何风云变幻,争斗的目标都是围绕着几个大的地理单元。这几个大的地理单元大致划分为:荆楚、关中、江南、山西、河北、中原、山东、两淮、巴蜀、百越、云贵、河套、河西走廊、西域、塞北等。这说明( )
A.地理因素决定上层建筑
B.中国的地理单元可以和欧洲西部类比
C.各地方生产力相对恒定
D.生产关系也相对稳定
7.“自封建(注:即分封)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材料中涉及的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有( )
①分封制 ②郡县制 ③三省六部制 ④行省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永乐大典》中记载:“(元代)凡在属国,皆置驿传,星罗棋布,脉络贯通。”这有利于元朝( )
A.提高全国粮食产量 B.沟通五大水系
C.加强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D.生产技术的进步
9.对下侧示意图理解正确的是( )
A.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 B.削弱了地方较强势力
C.导致民族政权的并立 D.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10.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
①御史大夫 ②通判 ⑧御史台 ④军机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如下图是《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元朝改变了原来运河迂回曲折的路线,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路线。该图可以用来佐证( )
A.元朝海陆交通发达 B.元朝时期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C.元朝人民赋役繁重 D.元朝北方农业生产盛于南方
12.“‘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所以达远迩、均劳逸,参错出入,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这说明元朝( )
A.行政机构已经十分复杂 B.继续发挥郡县制的作用
C.中央集权达到历史高峰 D.对全国实施了有效管辖
13.“依托着元朝统一而庞大的国土,原本相隔万里的民族之间也得以日益频繁交流。”下列史实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行省制度 B.回族开始形成
C.玄奘西行 D.瓦舍大量出现
14.“它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在对边疆的控制上,少数民族有它自身的优势,能够切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以下能为此观点提供依据的史实是( )
A.设置西域都护 B.设置节度使 C.中央设宣政院 D.设立军机处
15.地方政区的设置标定行政疆域的划分,将自然、人文及历史传承熔铸其中,塑造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故乡。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B.安西都护府 C.北庭都元帅府 D.澎湖巡检司
16.假如让你拍摄一部以唐朝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下列情景不应该出现的是( )
A.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 B.刘禹锡吟诗《百花行》
C.大批新罗留学生在中国学习 D.回族人在长安居住经商
17.对以下示意图理解正确的是( )
元朝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设置澎湖巡检司,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A.元朝建立后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B.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了行省行使行政管辖
C.元朝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经济文化发展
D.元朝因地制宜地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治理
18.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注重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努力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元朝时为加强对西藏、澎湖和琉球地区的管辖,分别设置了( )
A.宣政院和安西都护府 B.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
C.北庭都护府和澎湖巡检司 D.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
19.元朝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民族,这个民族是( )
A.女真族 B.契丹族 C.藏族 D.回族
20.某校学生开展主题为“从历史地图看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的研究性学习,他们搜集到的一幅地图中有“大都”“辽阳行省”“宣政院辖地”等标注。据此判断,这幅地图反映的朝代是(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元朝
二、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封建宜于草昧艰难之时,而郡县宜于承平无事之日。
——宋-李纲《梁溪集》
(1)根据材料一,谈谈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李纲认为影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因素还有什么?
(3)综合上述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统治者建立或改革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260年,他继承了汗位。1271年,他取《易经》上“乾元”的意思,定国号为元。…年后灭南宋统一全国。
——《中国通史》
材料二:(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台湾、西藏等地区设置相关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元朝统一全国有何历史意义?
(2)从材料二中你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朝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3)请写出材料三中元朝统治者在台湾、西藏设置的管理机构名称。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统一对各族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23.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是事关国家统一的重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澶渊之盟(1005年)以后,宋辽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雄州(雄县)、霸州(霸县)、安肃军(徐水)、广信军(保定西北)等四处榷场,其中以雄州榷场最为重要,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宋方有番药、茶叶,犀角、象牙,漆器、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辽方有牛、马、骆驼、银子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元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但却能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社会稳定。究其原因,除了严密的社会保障体制以及各民族相互牵制的管理模式外,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经验尤其值得探讨。
——尚衍斌《元代疆域治理的历史镜鉴》
(1)结合具体事例说明材料一所体现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中的“榷场”是什么场所?宋辽双方在沿边地区开设“榷场”有何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列举元朝对边疆地区进行管理的具体举措,并简述其作用。
(4)综上所述,归纳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三、论述题
24.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和融合、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元朝统治者按照被征服的先后将全体百姓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地位依次由高降低。蒙古人作为元朝的“国族”,是统治者依赖的基本力量。色目人是蒙古统治者的主要助手。四等人中的“汉人”是一个狭义概念,主要指准河以北原金朝统治区以及较早为蒙古征服的四川、云南地区的汉族人。另外长期以来居于北中国的契丹、女真人也包括在“汉人”之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元朝已趋于汉化。南人则指最后被征服的原南宋统治区(元朝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内的居民。四等人的不平等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地位等许多方面。
在大一统局面之下,元朝出现了引人瞩目的民族杂居现象。一些周边民族,主要是漠北的蒙古人和西北的色目各族人,因从政、驻防、屯田、谪戍、流亡、经商等原因大量涌入内地,与汉族混杂而居。同时内地汉人因被俘、罪徙等原因迁往边地的也不在少数。民族杂居也加强了彼此的文化交流。内地的蒙古、色目人研习儒学或以诗文书画知名者不乏其例,而蒙古语文在汉族社会亦颇为流行。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交相辉映,成为元朝显著的时代特色。
——摘编自张帆:《论述元朝的民族关系》
(1)元朝时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哪个民族?
(2)阅读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答题要求:答案需包含观点、论述、结论三个部分。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因此,这一制度是行省制度,C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科举制是考试制度,排除B项;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题干材料“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郡”表明行省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与都省为表里”说明行省在掌握地方大权的同时要听命于中央,表明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削弱了丞相权力”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元朝设置御史台负责监察,与行省制度无关,排除B项;“与都省为表里”说明行省在掌握地方大权的同时要听命于中央,没有助长地方割据,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说明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鲜卑族改用汉姓说明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唐代胡汉乐舞交织壁画反映汉族与少数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学习交融,回族的形成是民族交融的结果。故四幅图片反映的都是民族融合,D项正确;图片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体现不出君权强化、经济活跃、文学繁荣,排除AB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因俗而治”,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这一举措,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管辖,C项正确;从“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可知,元朝治理地方的举措之一是因俗而治,在加强对地方管辖的同时,也保留了当地的特殊情况,并没有消除边疆与内地的差距,排除A项;元朝的举措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元朝疆域是否扩展,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依据材料“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表明行省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同时“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分析可知,在掌握地方大权的同时要听命于中央,表明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相权被削弱,排除A项;材料不能表明行省制“提高中央行政效率”,排除B项;依据“与都省为表里。”可知,元朝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没有助长地方割据势力,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争斗的目标都是围绕着几个大的地理单元。这几个大的地理单元大致划分为:荆楚、关中、江南、山西、河北、中原、山东、两淮、巴蜀、百越、云贵、河套、河西走廊、西域、塞北等”可知,地理环境对社会经济形态,进而也对经济文化与上层建筑起了决定性作用。因此,材料说明地理因素决定上层建筑,A项正确;中国的地理单元可以和欧洲西部类比,与题干信息“争斗的目标都是围绕着几个大的地理单元。这几个大的地理单元大致划分为:荆楚、关中、江南、山西、河北、中原、山东、两淮、巴蜀、百越、云贵、河套、河西走廊、西域、塞北等”,没有联系,排除B项;各地方生产力相对恒定、生产关系也相对稳定,在题干内容中无法体现,题干信息反映的是“争斗的目标都是围绕着几个大的地理单元。这几个大的地理单元大致划分为:荆楚、关中、江南、山西、河北、中原、山东、两淮、巴蜀、百越、云贵、河套、河西走廊、西域、塞北等”,排除CD项。故选A项。
7.B
【详解】由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封建(注:即分封)变为郡县”,涉及到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涉及到了行省制,题目涉及到的政治制度有分封制和郡县制,行省制,D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始于隋朝五省六曹制,五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题干没有涉及三省六部制,排除含有③的AC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题干中“《永乐大典》中记载:“(元代)凡在属国,皆置驿传,星罗棋布,脉络贯通。””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驿站的设置加强了与边疆地区的联系,C项正确;提高全国粮食产量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项;题干中未出现沟通五大水系的信息,排除B项;生产技术的进步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示意图和所学可知,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其管辖的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加强的是对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的管辖,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以上信息反映的是历代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A项正确;BCD都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兼管监察事务,北宋在地方上设通判,用以牵制监督知州,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清朝军机处为辅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机构,不属于监察机关,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元朝改变了原来运河迂回曲折的路线,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路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南宋时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元朝政府依赖于南方经济,说明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元朝开辟了运河海运路线,不单是海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元朝开辟了运河海运路线,没有涉及元朝人民赋役繁重,排除C项;南宋时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农业生产超过了北方,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元朝的行中书省,即行省,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将全国分为10个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负责管理地方事务,受中央节制,结合材料“所以达远迩、均劳逸,参错出入,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可知,元朝对全国实施了有效管辖,D项正确;行政机构已经十分复杂,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秦朝推广郡县制,排除B项;君主专制在清朝时达到历史高峰,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依托着元朝统一而庞大的国土,原本相隔万里的民族之间也得以日益频繁交流。”可知,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元朝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B项正确;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项;玄奘西行发生在唐太宗时期,排除C项;瓦舍大量出现是宋代丰富的市民生活的反映,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根据“它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C项正确;西汉时期设立西域都护,排除A项;设置节度使是在唐朝时期,排除B项;清朝设立军机处,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D项正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是元朝设置的地方官署名,为设于沿海及边疆地区的军政机关,承行中书省或宣政院之命统辖区军民之务,排除A项;安西都护府设置在西域,排除B项;北庭都元帅府是唐朝时期设立管理边疆军事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可知,元朝时候,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杂居,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D项与题意相符合,选择D项;唐朝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刘禹锡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代表作有《百花行》,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者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C项与题意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17.D
【详解】根据材料“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设置澎湖巡检司,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可知,反映了元朝在西域、台湾、西藏三处边疆地区设置管理机构来进行管辖治理,D项正确;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没有设置行省,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的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8.B
【详解】元朝设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B项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元朝时为加强对西藏、澎湖和琉球地区的管辖而设置的,B项正确;唐朝时期,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北庭都护府是唐朝管辖西域地区的最高军政机构之一。综上所述,排除ACD项。故选B项。
19.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元朝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民族”和所学可知,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D项正确;女真族在汉代已经形成,排除A项;契丹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排除B项;藏族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纪初期吐蕃建政之后,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
20.D
【详解】据题干“他们搜集到的一幅地图中有‘大都’‘辽阳行省’‘宣政院辖地’等标注”和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次年定都大都。为管理辽阔的疆域,元世祖创立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D项正确;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排除A项;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排除B项;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排除C项。故选D项。
21.(1)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郡国并行。
(2)社会环境;前朝的教训;统治者个人因素;自然地理环境等。
(3)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详解】(1)演变:根据材料中的三幅图片可知,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郡国并行。
(2)主要因素:根据材料“封建宜于草昧艰难之时,而郡县宜于承平无事之日”李纲认为影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环境。
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因素还有前朝的教训、统治者个人因素、自然地理环境等。
(3)根本目的:综合上述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建立或改革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22.(1)忽必烈: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元朝疆域辽阔;行省制度。
(3)澎湖巡检司:宣政院
(4)有利于民族交融。
【详解】(1)人物:根据所学可知,1260年,忽必烈继承了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我国历史上南北长期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信息: 根据所学知识,由“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得出元朝疆域辽阔。
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元朝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行省制度。
(3)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元朝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4)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元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交融,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等。
23.(1)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开明。
(2)场所:市场。
意义:促进了民族关系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
(3)措施、作用: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设立管理机构;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西藏,从此,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进行行政管理。
(4)方式:和亲、贸易、设置机构。
【详解】(1)政策: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他派文成公主入藏,这体现出开明的民族政策。
(2)场所: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四处榷场,其中以雄州榷场最为重要,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宋方有番药、茶叶,犀角、象牙,漆器、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辽方有牛、马、骆驼、银子等”可知,进行商品交易,这体现出,“榷场”是市场。
意义: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宋方有番药、茶叶,犀角、象牙,漆器、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辽方有牛、马、骆驼、银子等”可知,这体现的是,促进了民族关系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
(3)措施、作用:根据所学和材料三“究其原因,除了严密的社会保障体制以及各民族相互牵制的管理模式外,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经验尤其值得探讨”可知,这表现在,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设立管理机构;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西藏,从此,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进行行政管理。
(4)方式: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材料一体现的是和亲,材料二体现的是贸易,材料三体现的是设置机构。
24.(1)民族:回族。
(2)观点: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论述: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元朝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实行“四等人制”,存在民族矛盾。但在大一统局面下,各民族间长期相处,不断通婚,交流交融加强,如形成新的民族——回回;生活习俗汉化,如守节、丁忧;进行农耕种植等。随着时间推移,民族矛盾逐渐减弱,交融成为主流,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详解】(1)民族: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2)观点:根据材料“元朝统治者按照被征服的先后将全体百姓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地位依次由高降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实行“四等人”制,带有民族歧视色彩,体现了元朝存在民族矛盾,根据材料“入居汉地的蒙古、色目人受到汉族社会、文化的影响,逐渐汉化”可知,虽然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是民族交融还是在进一步发展。由此可归纳出观点是: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论述:学生可围绕观点,从材料反映的元朝存在的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元朝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实行“四等人制”,存在民族矛盾。但在大一统局面下,各民族间长期相处,不断通婚,交流交融加强,如形成新的民族——回族;生活习俗汉化,如守节、丁忧;进行农耕种植等。随着时间推移,民族矛盾逐渐减弱,交融成为主流,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