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假如你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场景中的一位市民,你可能做的事情是( )
A.早上在家喝红薯粥 B.中午到指定的市场用银元购物
C.晚上到瓦子听人说书 D.去书店买了本《本草纲目》
2.宋代时,中国人物画不再是以帝王将相、神鬼佛道、圣贤美姬为主角,而是开始有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从而使风俗画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新型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 B.绘画技巧的日益成熟
C.外来宗教艺术的传播影响 D.重文轻武的教化引导
3.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赐名《资治通鉴》。这表明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这部《资治通鉴》( )
A.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B.以史为鉴帮助宋神宗加强统治
C.记述了中国十六朝的历史 D.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4.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指出,“余则谓元初之废科目,却为杂剧发达之因。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元代戏曲兴盛的重要原因是( )
A.士大夫们的热衷 B.科举考试的需要 C.国家政策的影响 D.商品经济的发展
5.纵观统一王朝的五大都城,无一不是在地势平坦的小平原地区建起,这便于都城的布局和发展;未来确保都城不易被敌人攻占,历代王朝都要求都城所在的区域是险要之地,保证易守难攻。材料表明影响都城选址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文化因素 D.地理因素
6.《宋稗类钞》记载,生活于宋孝宗时期的屈姓艺人,被舅舅送进南京的新瓦,能自己谱写新曲,一天能演七八场,剧院老板给她分成,平均每天能挣二十多贯。材料旨在说明宋朝时期( )
A.科学技术比较发达 B.科举制度发展
C.市民文化生活丰富 D.戏曲空前发达
7.某幅古代风俗画描绘了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画面中共计了800余人、60多只牲畜、20多艘船只、30多栋房屋、170多棵树木、20辆车和8顶轿。这幅现实主义长卷在作者精巧的布局下,犹如一出高潮迭起的戏剧,不断铺展其生动的细节、丰富的生活,妙趣横生,耐人寻味。这幅“风俗画”反映了( )
A.唐都长安的严整对称 B.北宋东京的都市繁华
C.南宋杭州的经济发展 D.元朝大都的市井生活
8.2023年中国龙舟公开赛(贵州·铜仁·碧江站)暨中国传统龙舟大赛于6月21日至22日在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举行,约有60支队伍2600余人参赛。本次龙舟赛开幕仪式上,除开展祭龙下水、龙舟点睛、抢鸭子等传统龙舟活动,还增加了传统民俗文艺展演。过端午节时,你会遇到的情况有( )
①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③鱼腹魂销,龙舟叫彻,不了湖亭张戏 ④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这段记载说明当时( )
A.商业贸易的繁荣 B.海外贸易的发展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科技文化的兴盛
10.下面是出土于元朝墓葬中的陶俑,他们姿态各异,表情丰富,分工明确有的在吹口哨、有的在吹笛、击节板,还有的在舞蹈,这些陶俑反映了元朝怎样的社会状况( )
①元杂剧的繁荣,为广大民众所喜欢 ②元朝的手工业发达
③元朝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④传统节日受到人们的重视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1.以下两件宋代文物共同反映了当时( )
傀儡戏纹青铜镜 蹴鞠纹青铜镜
A.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B.传统节日受到重视
C.戏剧表演空前发达 D.对外交流日益活跃
12.《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是一首千古流传的豪放绝唱。我国历史上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人物除北宋的苏轼外,还有南宋的( )
A.李清照 B.辛弃疾 C.李白 D.白居易
13.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假如你生活在两宋时期,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
①用“交子”在酒店换酒喝 ②在“瓦子”里听说书 ③去“夜市”吃夜宵
④在“草市”购买日用百货 ⑤在“勾栏”里听当时流行的散曲和看《窦娥冤》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14.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中国书法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书法与汉字产生以后,便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文化史同步发展。中国书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族艺术大家族中的一个门类。下列关于书法艺术成就,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他们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都擅长行、草、隶书,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B.东晋的王羲之,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C.唐朝最著名的书法家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等。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D.元代著名的书法家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他们的书法各有新意,人称“元四家”。
15.古埃及的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我国传统历法农历则将一年分为清明、谷雨、芒种、秋分等“二十四节气”。由此可知( )
A.古代历法与农业紧密相关 B.中外统治者重视科技文化
C.我国农历比太阳历更先进 D.历法制定神化了专制统治
16.文献是历史的重要载体,下列三部文献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都记载了古代中外交往的场景 B.都是古代的地理学专著
C.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D.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7.语文阅读赏析课上,同学们发现在后世眼中,文赋必秦汉,诗词必唐宋,而论起散曲杂剧,也只有元朝才当得真正的大统。为探究原因,有同学在线查阅了《宋元戏曲史》,文中提出“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由此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 D.考试做官的需要
18.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下列评论与该著作不符合的是( )
A.善可为法,恶可为戒 B.史家绝唱,无韵离骚
C.以传叙史,服务政治 D.经验总结,言语精炼
19.《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巨著。下列对该著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我国第一本纪传体通史 B.由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
C.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历史 D.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20.我国古代文化辉煌灿烂。下列著作属于相同类别的一组是( )
① ② ③ ④ ⑤
A.①⑤ B.②④ C.①③ D.③⑤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我国城市的起源看,城市位置选择必须有相对广阔的土地面积,有相对严格的坡度限制,崎岖的山地不宜进行城市建设。古代城市,还多选择四周有天然屏障的地方。充足的水源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否则影响其生存和发展。
——摘编自张全明《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
材料二 历史上一些政权建立不仅创建了都城,为了更适于统治,往往设法利用自然环境,加以改造,汉唐两代皆以长安为都,为了供应都城中的军糈(粮饷)民食,除在都城附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还都积极开凿运河,使通往关东的漕粮运道得以不受阻隔。北宋定都于开封,就是充分利用汴河的水道,运输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粮食。它还利用汴河水流在开封附近淤田种稻。
——摘编自史念海《中国古都概说(一)》
(1)据材料一,概括影响我国古代城市选址的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都城兴建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影响。
(3)综上所述,说明自然地理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22.“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从历史深处走来,传播着文明和友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古代丝绸之路)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
材料二 时间转回宋代……那些满载着中国瓷器和丝绸的商船,从广州或泉州出发后,经南海海域,运送到菲律宾、占城、波斯湾等地,再由波斯商人把这些中国商品销往西亚各地甚至欧洲。
材料三 中国古代文化构成中包括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这一“主轴”展开于中国的哪一朝代 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宋朝时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宋朝时销往国外的商品主要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按顺序依次写出我国唐、宋、元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请写出图3中作品的作者是谁 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写出上面图片中劳动工具的名称并说明它们所产生的共同作用。
材料二:
(2)材料二中的三幅图片反映了宋朝时哪些行业的发展,并说出宋朝著名的瓷都。
材料三 宋代兴起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城市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当时市场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在北宋的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 ① ”。场所内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有各种艺人在此卖艺谋生,如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令人眼花缭乱。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货币交易量增长,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② 。宋代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 ③ 加以管理。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写出①②③中相应知识点并概述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四: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这一举措使水稻产量大大提高,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以“农桑为急务”,制定了“鼓励垦荒、减免赋税”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使得农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4)根据材料四概述历代统治者为发展经济采取的共同措施及影响。
三、论述题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变化(部分)
时期 饮食文化特色
先秦时期 贵族饮食有“八珍”之说,对用料、烹饪、数量、餐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
秦汉时期 外来食物黄瓜、茴香、芹菜、扁豆、大葱、大蒜登上国人餐桌,油饼、芝麻糊、烧饼等受到热捧。
隋唐时期 士人任官或升迁举办“烧尾宴”招待亲朋同僚,意指“鲤鱼跃龙门,烧鱼尾高升”。唐诗中还大量提到西城胡家酒店和胡姬。
两宋时期 “北麦南稻”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烧饼、饺子、包子、刀削面等散布于江南市镇,通宵达旦沿街叫卖。
元明清时期 忽必烈力主的“涮羊肉”火锅风行全国,“乳扇”也由蒙古大军带到大理。朱棣迁都后,实现了“南京板鸭”与“北京烤鸭”的混搭。美洲马铃薯、玉米成为底层国人充饥的主食。顺治、康熙时代的“满汉全席”则将中华饮食文化推向新高度。
——摘编自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材料蕴含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诸多信息,可拟论题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论题予以说明。(要求:对论题阐述明确、史论结合。)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据题干“《清明上河图》所描绘场景中的一位市民”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大的瓦子,可容几千人。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有各种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如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蹴鞠的,令人眼花缭乱,C项正确;红薯是在明朝时期引入的物种,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大量使用银子做货币开始于明朝中期,且宋朝商业贸易繁荣,打破了时空限制,排除B项;《本草纲目》是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整理总结的一部药物学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根据“中国人物画不再是以帝王将相、神鬼佛道、圣贤美姬为主角,而是开始有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从而使风俗画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可得出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市民的文化需求增加,审美需求发生了变化,符合市民需求的市民文化兴盛起来,A项正确;绘画技巧的成熟与主题变化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外来宗教的影响,排除排除C项;重文轻武与市民文化的发展无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史书,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B项正确;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是指《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题干是在问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这部《资治通鉴》的目的,排除A项;记述了中国十六朝的历史,没有反映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这部《资治通鉴》的目的,排除C项;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与目的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据材料“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及所学可知,元朝前期曾一度废除科举制,致使文人失去了做官的途径,为了抒发压抑的心情,文人创作了元杂剧,由此可见,国家政策的变化是影响元曲兴盛的重要原因,C项正确;材料强调元朝废科举相关内容等导致元杂剧兴盛,因此并不是士大夫的热衷,排除A项;元初废除科举考试,促进了戏曲兴盛,而不是科举考试的需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与元曲兴盛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无一不是在地势平坦的小平原地区建起,这便于都城的布局和发展”,“历代王朝都要求都城所在的区域是险要之地,保证易守难攻”可知,影响都城选址的主要因素是地理因素,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经济因素,比如商业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等,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政治因素,比如都城所在地等,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文化因素,比如教育文化因素等,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据题干“生活于宋孝宗时期的屈姓艺人,被舅舅送进南京的新瓦,能自己谱写新曲,一天能演七八场,剧院老板给她分成,平均每天能挣二十多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有各种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如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蹴鞠的,C项正确;科学技术比较发达材料没有提及,不合题意,排除A项;科举制度发展与题干主旨市民文化生活丰富无关,排除B项;题干不能印证“戏曲空前发达”这种说法,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中“风俗画”是“汴京以及汴河”“现实主义长卷”等信息可知,这幅“风俗画”是《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北宋东京的都市繁华,B项正确;“汴京”是北宋都城开封,不是唐朝长安,排除A项;“汴京”是北宋都城开封,不是南宋杭州,排除C项;“汴京”是北宋都城开封,不是元朝大都,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 农历五月,也就是端午节的这个时节,对中国人而言,除了屈原的故事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意义。在端午节时最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以糯米包着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裹;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比赛的队伍在热烈的鼓声中划着他们多彩的龙舟前进;宋代爱国诗人文天祥就曾描述:“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所以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反映的是春节时燃放爆竹的习俗,与端午节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北宋都城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可知当时开封城商业贸易繁荣,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海外贸易的发展,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科技文化的兴盛,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元朝南北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为广大民众所喜爱;②元朝墓葬中的陶俑,他们姿态各异,表情丰富,分工明确有的在吹口哨、有的在吹笛、击节板,还有的在舞蹈,反映元朝的手工业发达;③北宋都城开封的夜市十分兴盛,不仅有商业夜市,还有文化娱乐夜市。当时的文化娱乐夜市有多种类型,在酒楼茶社里有艺人演唱、讲史;在瓦肆勾栏中有杂剧表演;还有街头歌舞表演,人们装扮剧中的各类人物,做出不同的动作,结成队伍游街表演,称为队舞。元朝社会生活丰富多彩,①②③正确,D项正确;④陶俑不能反映人们重视传统节日,④错误,排除ABC选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中的图示信息“傀儡戏纹青铜镜“蹴鞠纹青铜镜”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出现傀儡戏演出、蹴鞠等娱乐活动,A项正确;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出现傀儡戏演出、蹴鞠等娱乐活动,与传统节日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出现傀儡戏演出、蹴鞠等娱乐活动,没有出现与其它朝代的对比,“戏剧表演空前发达”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出现傀儡戏演出、蹴鞠等娱乐活动,与对外交流无关,排除D项。 故选A项。
12.B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历史上豪放词代表人物除苏轼外,还有一位是辛弃疾。南宋辛弃疾把豪放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他参加过抗金斗争,一直胸怀恢复中原的壮志,B项正确;李清照是婉约派,排除A项;李白、白居易是唐朝诗人,排除C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出现了纸币“交子”,城市商业打破时空限制,“夜市”比较繁荣,城市有了娱乐场所——“瓦子”“勾栏”等。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因此①②③④都可能经历,C项正确;《窦娥冤》是元朝出现的,⑤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苏轼是宋朝的杰出词人,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黄庭坚、米芾、蔡襄都是北宋书法家,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的艺术供人欣赏,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他们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都擅长行、草、隶书,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书法家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等。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清明、谷雨、芒种、秋分等”可知,这种划分,均来源于对农业的关注,这体现出,古代历法与农业紧密相关,A项正确;太阳历和“二十四节气”只是科技文化的一部分,得不出中外统治者重视科技文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历与太阳历的比较,无法得出两者的优劣,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历法制定于专制统治的关系,且材料强调历法与农业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三幅图片涉及《清明上河图》《水经注》《大唐西域记》,它们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D项正确;《水经注》是古代著名的地理学专著,排除A项;《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排除B项;《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的风俗画,生动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河沿岸繁华的景象,题干三部作品都没有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排除C项。故选D项。
17.A
【详解】据材料“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及所学可知,元朝前期曾一度废除科举制,致使文人失去了做官的途径,为了抒发压抑的心情,文人创作了元杂剧。由此可见,国家政策的变化是影响元曲兴盛的重要原因,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与元曲兴盛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元朝统治者采取高压统治,排除C项;元曲的兴盛与考试做官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史家绝唱,无韵离骚”是鲁迅对《史记》的评价,与《资治通鉴》无关,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据材料“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并结合所学可知,善可为法、恶可为戒,出自《资治通鉴》,字面意思是:善的事情可以效法,恶的事情可以引以为戒,A项不符题意,排除A项;“以传叙史,服务政治”是对《资治通鉴》的评价,C项不符题意,排除C项;《资治通鉴》其目的是给统治者提供借鉴,也可以说是经验总结,作者司马光注重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其句子严谨准确,精炼简练,D项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9.A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题干“《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巨著”和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史书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资治通鉴》这一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0.C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所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①属于史学著作;《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的历史,③属于史学著作,所以①③属于相同类别,C项正确;《史记》属于史实著作,《黄帝内经》属于医学著作,①⑤不属于相同类别,排除A项;《论语》属于思想著作,《红楼梦》属于小说,②④不属于相同类别,排除B项;《资治通鉴》是史学著作,《黄帝内经》属于医学著作,③⑤不属于相同类别,排除D项。故选C项。
21.(1)因素:自然地理条件;水源供应;安全因素。
(2)影响:促进了水利工程的兴修;推动了周边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周边交通系统的完善。
(3)关系:适宜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环境的开发和利用。
【详解】(1)因素:根据材料一信息“城市位置选择必须有相对广阔的土地面积”,可得出:自然地理条件;根据“代城市,还多选择四周有天然屏障的地方”,可得出:有利于保障城市安全,安全因素;根据“充足的水源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可得出:水源供应。
(2)影响:根据材料二信息“除在都城附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还都积极开凿运河”,可得出:促进了水利工程的兴修,推动了周边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使通往关东的漕粮运道得以不受阻隔”,可得出:有利于周边交通系统的完善。
(3)关系:本问属于开放性设问,答案只要是对自然地理环境与城市发展关系的正确认识即可。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适宜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环境的开发和利用。
22.(1)西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宋朝鼓励海外贸易,航海技术的发达,海路交通发达,造船技术的发展等;瓷器、丝绸。
(3)诗、词、曲;关汉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详解】(1)朝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将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串联在了一起。因此这条“主轴”指的是丝绸之路。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出使西域,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基。因此“主轴”展开于西汉。
作用:汉代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原因: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朝廷鼓励海外贸易,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海路交通发达,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宋朝造船技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商品:由材料“满载着中国瓷器和丝绸的商船”可知,宋朝时销往国外的商品主要是瓷器、丝绸。
(3)文学形式: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文学形式主要为诗,宋朝时为词,元朝时为曲;
作者:由图三“《窦娥冤》”可知,《窦娥冤》的作者是元朝时期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
态度: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这个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23.(1)图1:曲辕犁;图2:筒车;作用:都节省了人力,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2)棉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景德镇
(3)瓦子、交子、市舶司
宋朝出现了很多商业城市;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市场上商品种类多;经商人数多;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娱乐项目多(都市娱乐生活丰富);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贸易有了很大发展,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4)都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影响: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
【详解】(1)工具和作用:劳动工具与作用:根据图片中劳动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创制了新式耕作工具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可知图1曲辕犁;图2筒车;它们所产生的共同作用都节省了人力,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2)行业:根据材料二中的三幅图片“南宋棉毯”,“青花瓷”,“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了宋朝时棉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发展。
瓷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可知宋朝著名的瓷都是景德镇。
(3)填空: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可知①②③中相应知识点分别是瓦子、交子、市舶司。
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在于宋朝出现了很多商业城市;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市场上商品种类多;经商人数多;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都市娱乐生活丰富;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贸易有了很大发展,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4)措施及影响:根据材料四“他(唐太宗)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这一举措使水稻产量大大提高,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以‘农桑为急务’,制定了‘鼓励垦荒、减免赋税’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使得农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可知历代统治者为发展经济采取的共同措施,都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些措施都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
24.论题: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说明:
①先秦时期,中国饮食文化反映出权力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严格的等级社会观念,折射出分封制的政治特征。
②秦汉时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外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西域外来食物和烹饪技术同时也丰富了中华饮食文化。
③隋唐时期,饮食文化上反映出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世家大族门第的限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体现唐朝社会风气兼容并包,胡汉交融特点;衣食住行等方面受西北少数民族影响的时代特色。
④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影响了传统饮食结构的变化。
⑤元明清时期,中华饮食文化受到了蒙、满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中华饮食文化打上了全球物种大交流的时代烙印。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凝聚了时代气息,体现了开放性和包容性,丰富了中华饮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该知道饮食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他应该是受到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影响的结果,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特征,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可以结合不同时期政治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状态特征来进行说明和论证。
故填题干材料可以提炼出观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具体论证内容可以从题干提供的材料中提炼,提炼不同时期的饮食文化特点。最后进行总结。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