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
地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表1示意2013-2019年我国某地级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2题。
表1
年份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户籍人口/万人 1053.24 1051.42 1042.65 1061.55 1070.07 1070.83 1077.28
常住人口/万人 771.60 782.30 790.15 799.10 809.26 820.72 825.90
1.推测该市2015年后户籍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生育政策调整 B.婚育观念发生变化
C.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D.居民受教育水平提升
2.表中常住人口的变化将会导致该市
A.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B.常住人口年龄结构优化
C.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 D.就业岗位数量减少
我国典型村落是指被列入国家或省级保护名录的村落,主要包括传统村落、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旅游重点村和森林乡村四种类型。图1示意不同地形条件下我国典型村落分布状况(不含港澳台数据),据此完成3~5题。
3.我国四种典型村落
A.数量占比随海拔的升高均先增多后减少
B.海拔0-300米区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数量最多
C.相较于坡度,村落分布受海拔的影响较小
D.分布具有明显的低坡度倾向性
4.海拔1200~3000米地区,少数民族村寨的分布比例高于其他类型村落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阻隔 B.人口密集 C.坡度适宜 D.气候适宜
5.下列地区中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最多的是
A.西藏、云南 B.新疆、甘肃 C.浙江、江苏 D.安徽、河南
耕地“非粮化”是指土地经营者将耕地用于种植花生、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非粮食作物或发展畜牧养殖的农业生产行为。河南省宁陵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是我国产粮大县。宁陵县的“非粮化”生产活动可追溯到1949年之前,主要种植花生、大蒜、葡萄和梨。2022年,为了响应国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治理的号召,宁陵县迅速开展了相关问题的排查、整治工作。图2示意1980-2017年宁陵县非粮作物种植空间的变化。据此完成6~8题。
6.推测影响宁陵县1980年非粮作物种植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土壤 C.劳动力数量 D.政策
7.“非粮化”耕地规模的扩大会使当地
A.农民收入增加 B.粮食作物品种增加
C.工业快速发展 D.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8.受政策影响,“非粮化”耕地规模最先缩小的地区最可能是图中的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调水入黄河上游,和黄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节,缓解黄河流域及其邻近地区水资源短缺,确保供水安全。某学者考虑流域水资源特征,提出刚性、刚弹性和弹性的黄河流域需水分层方法,图3示意黄河流域各省区需水分层占比。据此完成9-11题。
9.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入水量的配置模式是
A.刚性需水配置主要遵循公平原则 B.刚弹性需水不会满足
C.优先满足弹性需水 D.弹性需水配置遵循就近原则
10.四川刚性需水占比高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蒸发旺盛 B.流域面积小,水量少
C.技术水平低,水污染严重 D.人口众多,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11.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中河南、山东规划配置水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受水区距调水工程过远 B.水资源缺口较小
C.有南水北调东、中线供水 D.中上游省区截留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所积累的有机干物质的总量,反映了自然环境条件下植被群落的生产能力。图4为秦岭山地NPP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系数随海拔分坡向统计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据图判断
A.全球气候变暖对秦岭植被的生长有利 B.降水是秦岭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C.气温对秦岭植被生长的影响大于降水 D.气候变暖对秦岭南坡植被的影响大于北坡
13.随着城镇化发展,秦岭北坡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建设用地大面积增加,推测从山麓到山顶NPP值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潜水位即潜水面上任一点的海拔,地下水埋深=地面海拔-潜水海拔。小浪底水利工程是一座以防洪、防凌、清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图5为小浪底水利枢纽下游黄河开封柳园口河段(典型的游荡型河段)附近地下水流场图。据此完成14~16题。
14.若桥面高出地面2米,则桥面的海拔最接近
A.72米 B.78米 C.84米 D.90米
15.从防洪角度考虑,黄河大堤内侧居民安置区最可能分布在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6.小浪底水利枢纽稳定运行后,图示区域
A.丰水期地下水位较同期高 B.河道摆动幅度增大
C.河漫滩面积缩小 D.河流结冰期变长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计算机产业拥有庞大的全球产业链,发达国家计算机产业起步早,在集成电路、半导体分立器件等核心产业中处于优势地位。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地区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计算机产业转移,目前该区内部已经形成了以广东、深圳、东莞为代表的计算机先发核心城市,和以江门、肇庆为代表的计算机后发边缘城市,随着区域内部的产业转移,各城市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分工格局。近年来,珠三角地区计算机下游产业发展迅猛,产品出口额巨大,表2示意计算机产业链(部分)以及各产业链生产和研发优势中心在珠三角地区的分布情况。
表2
计算机产业链构成 研发优势中心 生产优势中心
上游 集成电路制造、半导体分立器件制造、显示器件制造、光电子器件制造等材料元件制造 肇庆、江门 东莞、深圳
中游 计算机整机制造、计算机外围设备制造等 东莞、深圳 东莞、深圳
下游 应用软件开发、物联网技术服务、游戏内容服务、地理遥感信息服务等市场终端服务 广州、深圳 广州、深圳
(1)与上游产业相比,简述珠三角地区计算机产业向下游产业发展的原因。(8分)
(2)简析肇庆发展计算机上游产业生产的不利条件。(8分)
(3)请为肇庆计算机上游产业生产、研发空间匹配提出合理建议。(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冰斗、冰川槽谷以及冰川侧碛是典型的冰川地貌,因冰斗底部高度与其形成时当地的雪线高度基本相当,故冰斗的位置与当地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图6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高山局部地区冰川地貌分布,该区域海拔3600米左右,图中甲冰斗和乙冰斗、上槽谷和下槽谷、低侧碛和高侧碛均分别形成于两次不同的冰川作用时期。
(1)比较上槽谷和下槽谷形成时间的早晚,并说明判断理由。(6分)
(2)根据上、下槽谷的特征,推断甲、乙两冰斗形成时间的早晚。(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云是悬浮在空中的水滴或冰晶混合组成的飘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当上升气流无法顶托这些水滴或冰晶时,它们会从云底掉落下来,形成雨滴;落下来的这些降水粒子在接触到云外大气的那一刻,就会开始蒸发或者升华。
雨幡(降水线迹)是指一些云层的降雨在落向地面的途中,没落地就在空中蒸发了,在云层底部形成丝缕状悬垂物,形如旗帜或幕布的现象。雨幡也可能伴随一种具有破坏性的灾害天气现象——下击暴流,引发狂风、沙尘暴等灾害。图7为下击暴流剖面示意图。
(1)推测雨幡形成的条件。(6分)
(2)推断青藏、西北等地成为我国夏季雨幡观赏胜地的原因。(6分)
(3)利用蒸发吸热原理说明下击暴流的形成过程。(6分)
地理·答案
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B D A C B A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D C B C C D C
17.(1)与发达国家相比,珠三角地区上游产业核心技术薄弱,且短期内难以改变;珠三角地区下游产业技术发达,人才丰富;计算机下游产业市场广阔;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加出口贸易额。(每点2分,共8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2)肇庆是计算机后发边缘城市,产业基础薄弱;肇庆上游产品市场狭小;由于工业惯性,上游产业生产企业仍然分布在先发核心城市。(每点3分,答对3点给8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3)加大人才和技术引进,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吸引先发核心城市(东莞、深圳)将上游生产企业迁人,促进肇庆上游产业生产和研发空间匹配。(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18.(1)上槽谷形成时间早于下槽谷。(2分)
判断理由:冰川槽谷是由冰川侵蚀形成的,整个下槽谷完全镶嵌于上槽谷之中,且形态完好,说明下槽谷形成后没有遭受冰川侵蚀;若上槽谷形成时间晚于下槽谷,则下槽谷的形态会被破坏。(每点2分,共4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2)与下槽谷相比,上槽谷宽度和长度更大;说明第一次冰期气温更低,冰川规模更大,雪线更低;由于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所以乙冰斗形成于第一次冰期,甲冰斗形成于雪线更高的第二次冰期。(每点2分,共6分。
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19.(1)空气干燥;降水粒子量少;雨滴下落的相对高度大。(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2)这些地方远离海洋,夏季蒸发旺盛,空气干燥,雨幡发生频率高;地形开阔,便于观赏雨幡;大气透明度高,雨幡观赏效果好。(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3)在干燥环境下,云下降水蒸发的速率快,吸热降温;冷空气的密度比周围空气大,从而形成强烈的下冲气流;下冲气流在近地面产生吹向四面八方的强风。(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