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30 19:5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史书记载“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到跪说明( )
A.选官制度追求法律平等 B.君主专制趋势不断加强
C.中央集权强调思想控制 D.丞相制度维护官员利益
2.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他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还影响到清朝。为强化皇权,他采取的措施是( )
A.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B.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政
C.建中枢机构军机处 D.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3.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体现了( )
A.专制统治的需要 B.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C.国家统一的需要 D.统治者权力相互平衡的需要
4.明太祖时期将《孟子》一书中“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尽行删去,纂成《孟子节文》,颁行天下,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反映了明朝( )
A.思想学术繁荣 B.科举制度完善
C.儒家地位提升 D.君主专制加强
5.中书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中央机构,始于西汉,终于明朝。以下是历朝关于中书省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掌管全国行政,统辖六部②负责政令的草拟③废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
A.③①②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6.小华在阅读《国史十六讲》一书时,先观其目录(如下图),再展开学习。在该书第十二讲,他可能阅读到的内容是( )
第十一讲骑马民族驰的时代
第十二讲明帝国的专制政治
第十四讲面向海洋的时代
第十五讲清:中华帝国的末代王朝
A.蒙古灭西夏与金 B.马可 波罗来华
C.朱元璋废丞相制度 D.戚继光抗倭
7.明清科举考试从“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人的语气,不能自由发挥,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的高低都相对成立,并限字数。这实际上( )
A.巩固了文学的地位 B.保障了社会的稳定
C.禁锢了人民的思想 D.促进了科举制发展
8.“这种文体,跟代数学上的方程式一样,用不着独立思考——事实上是严厉地禁止独立思考,只要能把圣人系统的言语恰当地带入这种格式中,便是一篇最好的文章。”明朝实行这种文体的根本目的是( )
A.发展文化教育 B.巩固明朝统治 C.实现思想专制 D.选拔优秀人才
9.明朝时,朝廷以“票拟”制度处理奏疏,即奏疏先送至内阁,内阁官员将奏疏内容及处理建议贴在奏疏之上呈交皇帝,皇帝最终裁决后返回内阁下发六部执行;同时,朝廷以厂卫制度监督官员。这反映出明朝( )
A.各级官员之间的矛盾被激化 B.票拟制度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C.厂卫制度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10.如果为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选择特务机构所佩戴的令牌道具,应选择下图中的( )
A.东罗马金币 B.西夏符牌
C.急递铺令牌 D.锦衣卫腰牌
11.明朝臣民可以直接上呈皇帝秘密奏章,由皇帝亲自批答而无需假他人之手,具有高度的保密性。这一制度实质上( )
A.加大了皇帝的工作量 B.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C.打破了封建等级划分 D.维护了社会的公平
12.明清时的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这种制度称为( )
A.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B.文字狱 C.焚书坑儒 D.八股取士
13.“九锡”即“九赐”,是古代帝王赐给有功或有权势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物品。“九锡”之礼在明以后慢慢退出国家政治生活。这说明( )
A.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世家大族逐渐衰落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14.如图是藏于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博物馆的明朝赵秉忠的状元卷,这份试卷是我国历史上留下的明朝唯一一份殿试卷子真品,是一篇典型的八股文。关于明朝八股文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②内容由八个部分组成
③禁锢人们的思想 ④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5.对如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皇权与相权斗争结果是废除丞相 B.六部取代丞相成为最高权力机构
C.内阁成立以后完全行使丞相权力 D.内阁通过行使票拟权以控制君主
16.藩府刻书,指明代各藩王府的刻书活动,藩府刻书数量大、质量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根据学者研究,藩府刻书的重点在于医家著述、艺术类图籍、儒释道三教书籍、诗文集等:由于明代藩府成员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经部、史部书籍的数量较少。这反映了明朝( )
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17.服饰可以从侧面反映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下图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它们共同说明( )
A.百姓服饰有统一规范 B.目的是促进民族融合 C.关心百姓生活 D.极力强化皇权
18.明朝北京城的布局(如下图),宫城位于城中心,处于层层保卫之中,这样设计体现了明朝政治的特点是( )
A.强化皇权 B.分散相权 C.分化皇族 D.监控地方
19.下列有关明朝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棉纺织业在明代已经从南方推向北方 B.苏州是明代的棉纺织业中心
C.出现了有名的晋商、徽商等商帮 D.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20.一生以刚正不阿、清正廉明享誉于世,被世人誉为“海青天”“南包公”,他是( )
A.丘濬 B.海瑞 C.张岳崧 D.王佐
二、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世界航海业的发展和新大陆的发现,也使得明朝的经济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卷入了世界经济,其中最显著的代表是“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以前中国的本币主要是铜钱,明代以后才开始用银作为流通的主要手段。银在中国的产出较少,明清使用的白银,多数来自丝绸、瓷器的出口所得……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十四讲》《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谈谈你对古代中国货币发展的认识。
22.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方管理】
材料一
【人才选拔】
材料二 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治国之道】
材料三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安邦之策】
材料四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1)从材料一的表中,找出下列各朝代相对应的管理制度或措施,将序号填入表格。
朝代 秦朝 汉朝 元朝 明朝
制度或措施
(2)材料二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该制度的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根据材料三、归纳“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4)材料四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
(5)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借鉴。
23.经济发展是国家的命脉,因此,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据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
材料二 (宋朝)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中国的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当时的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全国各地区间的商业联系,也引起了农业各部门及手工业部门之间的连锁反应和相互依赖。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哪一时期。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非常繁荣”的原因是什么?为管理海外贸易,宋朝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置了什么机构?
(3)据材料三,概况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三、论述题
24.材料论述题
材料 (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这一“李约瑟之谜”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数学和可控实验为主,而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结果科学革命无以发生,中国的前现代生产经验试错型技术进步方式,也就无法转化为以科学实验为理论基础的现代技术进步方式。技术进步的停滞,最终导致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
——林毅夫《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指出作者认为中国“技术进步停滞”的根本原因。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依据题干反映了大臣在君主面前由坐到站而跪,表明君臣关系逐渐变得如主仆一般,君主的权力日益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建立后,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将政权、财权、军权收归中央手中,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同时通过加强对科举制度的严格掌控,将官员的任免权也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直接管理朝政,对皇帝负责。中央的权力日益集中于皇帝手中。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君臣关系,没涉及选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君臣关系,中央集权强调思想控制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君臣关系,没涉及丞相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为了进一步强化皇权,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央,废除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使行省的权力分散,D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创立于隋朝,唐太宗时完善三省六部制度,排除A项;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政,排除B项;清朝雍正帝时建中枢机构军机处,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中国古代采取任何政治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皇权,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秦朝丞相制度的设立加强了初创时的中央集权,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也是为了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A项正确;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是次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君主专制,排除B项;国家统一的需要,也是要服从于君主专制,排除C项;丞相制度不是为了平衡和制约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明太祖下令废除“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以树立皇权威严,反映了明朝初期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加强,与思想学术繁荣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加强,与科举制度完善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说的是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并未体现对儒家地位的提升,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①元朝时,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②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为隋唐时期;③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为明朝时期,明朝废除中书省,权归六部。综上所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①③,D项正确;ABC项排序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根据题干“十二讲明帝国的专制政治”和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在政治上废除丞相制度,强化皇权,C项正确;蒙古灭西夏和金,与明朝的政治无关,排除A项;元朝时马可 波罗来华,与明朝的政治无关,排除B项;戚继光抗倭,是抗击外来侵略,与加强专制统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根据“内容必须用人的语气,不能自由发挥,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的高低都相对成立,并限字数”可知明代的八股文严重限制了应试者思想的自由发挥,因此禁锢了人民的思想,C项正确;八股文不利于巩固了文学的地位,排除A项;八股文与社会稳定关系不大,排除B项;八股文促使科举制走向畸形,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严厉地禁止独立思考”“把圣人系统的言语恰当地带入这种格式中”“明朝”可知,“这种文体”指的是八股取士。实行八股取士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明朝统治,B项正确;“发展文化教育”并非统治者的根本目的,排除A项;“实现思想专制”“选拔优秀人才”都是为了巩固明朝统治,排除C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根据材料“皇帝最终裁决后返回内阁下发六部执行”,可见,皇帝掌握最终的决策权,君权至上,根据材料“朝廷以厂卫制度监督官员”,这本质上体现了强化君权,因此,材料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各级官员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各级官员之间的矛盾被激化,排除A项;根据材料“皇帝最终裁决后返回内阁下发六部执行”,可知票拟制度无法执行决策权,排除B项;根据材料“朝廷以厂卫制度监督官员”,这本质上体现了强化君权,无法体现厂卫制度促进国家长治久安,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特务机构”和所学可知,明朝时期,明太祖授权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若为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选择特务机构所佩戴的令牌道具,应选择锦衣卫腰牌,D项正确;东罗马金币是一件北周时期的历史文物,见证了1400多年前中西交通往来的顺畅和东魏与东罗马帝国交流的频繁,排除A项;西夏符牌是西夏国所颁发的,用以证明持牌者身分和所负使命的金属牌,排除B项;元朝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在驿道上设置了许多“急递铺”,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依据题干“明朝臣民可以直接给皇帝上呈秘密奏章,而且皇帝亲自批复反馈。皇帝和臣下直接联系,将正常行政机构和行政程序搁置一边,具有严格的保留性”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君主权力已经无以复加,无人限制,君主权力加强,B项正确;强调的是奏折制度的机密性,而非加大了皇帝的工作量,排除A项;皇帝和臣下之间等级依然存在,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明代这一制度的实施是为了维护既治,公平性体现不出,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八股取士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民思想的工具,D项正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汉武帝实行的思想措施,排除A项;文字狱是清朝的强化思想控制的措施,排除B项;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实行的思想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依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赐”是皇帝给与某个大臣的象征性礼遇,给与“九赐”则是给与大权,专权。古代帝王为了加强皇权,“九锡”之礼在明以后慢慢退出国家政治生活,所以是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的表现,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已经遭到破坏,排除A项;中央集权是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产生的,与题意也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世家大族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由“这份试卷是我国历史上留下的明朝唯一一份殿试卷子真品,是一篇典型的八股文”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发展到明朝,采用八股取士的方法。明代的八股取士,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要按照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答题;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为了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学生从小就死背经书,练习八股文的写作,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科举制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所以①②③说法正确,C项正确;科举制采用八股取士的方法,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制约了科举制度的发展,④说法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根据图片“明朝、丞相权重、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期,宰相擅权专政,对皇权产生了严重威胁。由此,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加强了君主专制,A项正确;六部直接由皇帝统领,并不是最高权力机构,排除B项;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行政机构,属于皇帝的秘书机构,排除C项;内阁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对皇权产生制约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由于明代藩府成员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经部、史部书籍的数量较少”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确立了藩王制度,分封他的儿子们到全国各地担任藩王,在各自的封地里拥有较大的权力,明成祖朱棣对藩王制度进行了改革,削减了藩王的权力,并加强了对他们的控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A项正确;材料强调藩府刻书,与“市民阶层壮大”无关,排除B项;重文轻武政策是重视文职官员而轻视武职官员,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是废宰相、设内阁,排除D项。故选A项。
17.D
【详解】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朱元璋在全国颁行统一的三种服装样式目的是为了严格区分社会等级秩序,极力加强专制皇权统治,且三种服装都有江山一统之意,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朱元璋统一服装样式的目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
18.A
【详解】根据材料“《明朝北京城平面图》”可以看出宫城处于北京城的核心部位,宫城也叫紫禁城,是皇帝居住地,外围有皇城、内城、外城拱卫,同时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紫禁城处于中轴线上,宫城就突出地体现了明朝帝王宫殿的至尊,在政治特征上表现为君主专制的加强即强化皇权,A项正确;图片信息不能体现分散相权、分化皇族、监控地方等信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9.B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苏州是明朝的丝织业中心,不是棉纺织业中心,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明朝时期,棉纺织业已经从南方推向北方,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出现了商帮,著名的有晋商、徽商等,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明朝时期,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0.B
【详解】根据材料“一生以刚正不阿、清正廉明享誉于世,被世人誉为‘海青天’‘南包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瑞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势,执法严明,刚直不阿,被誉为“粤东正气”的代表,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海瑞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因此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海瑞,B项正确;丘濬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被明孝宗御赐为“理学名臣”,被史学界誉为“有明一代文臣之宗”,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张岳崧是清代书画家,与丘濬、海瑞、王佐并誉为海南四大才子,而题干内容体现的是海瑞,排除C项;王佐是南宋绍兴十八年戊辰科状元,与丘濬、海瑞、张岳崧并誉为海南四大才子,而题干内容体现的是海瑞,排除D项。故选B项。
21.(1)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世界航海业的发展和新大陆的发现,中国卷入世界经济
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兴起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2)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纸币,说明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货币的发展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可知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之一;根据“世界航海业的发展和新大陆的发现”可知世界航海业和新大陆的发现也是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之一;根据“也使得明朝的经济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卷入了世界经济”可知中国卷入世界经济也是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之一。
影响:根据材料“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可知白银货币化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根据“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可知,白银货币化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根据“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可知,白银货币化有利于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根据“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可知,白银货币化后,兴起了一批一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2)认识: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的货币由以往的铜钱,发展为用银作为流通的主要手段,可见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货币的发展,宋代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纸币的出现,到南宋时发展为铜钱与纸币并行,说明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货币的发展。
22.(1)填表:秦朝①;汉朝②;元朝⑤;明朝④⑥⑦。
(2)制度:科举制;标志:隋炀帝创立进士科。
(3)盛世局面:开元盛世;原因: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善于改革等。
(4)政策:重文轻武政策。
(5)经验:善于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等。
【详解】(1)填表:依据材料一可知是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或措施,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故秦朝-①;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汉朝-②;三省六部制在隋朝时形成,唐朝时进一步完善,表格中未涉及唐朝,舍弃③;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度,故元朝-⑤;八股取士是明朝时开始的选官制度,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废中书省和丞相设三司,朱元璋还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收缴兵权,故明朝-④⑥⑦;清朝雍正帝时设军机处,表格中未涉及清朝,舍弃⑧。
(2)制度及标志:依据材料二“隋唐时期”“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确立,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向社会各阶层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3)盛世局面:依据材料三“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经济繁荣发展,政治安定,史称开元盛世,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原因:依据材料三“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重用贤能”可知,统治者善于用人;依据材料三“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可知,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依据材料三“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可知,统治者善于改革等。
(4)政策:依据材料四“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5)经验: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所思,要善于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等。
23.(1)时期:唐玄宗统治(在位)前期。
(2)原因: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经济重心的南移;宋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等。
机构:市舶司。
(3)主要特征: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农业、手工业具有商业性;由区域贸易扩展为全国性贸易。
(4)趋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由自然经济逐渐扩展到商品经济。
【详解】(1)时期: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可知第一个高峰出现在754年,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是唐玄宗统治(在位)前期。
(2)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宋代商业等发展分析,如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经济重心的南移;宋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等。
机构:结合所学可知,宋朝为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主要港口设立的机构是市舶司
(3)主要特征:根据材料“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得出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根据材料“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全国各地区间的商业联系,也引起了农业各部门及手工业部门之间的连锁反应和相互依赖”得出农业、手工业具有商业性;根据材料“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得出由区域贸易扩展为全国性贸易。
(4)趋势: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即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由自然经济逐渐扩展到商品经济。
24.(1)明清科举制度(八股取士)阻碍了科技进步。
(2)观点如:文化的落后导致科技的落后。围绕清朝时期落后的科举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最终导致了清朝的落后来进行论证。
【详解】(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这一‘李约瑟之谜’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数学和可控实验为主,而是以四书五经为主,最终导致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可知,作者认为中国“技术进步停滞”的根本原因是明清科举制度(八股取士)阻碍了科技进步。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可以提炼的观点:文化的落后导致科技的落后。可以结合清朝时期落后的科举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最终导致了清朝的落后来进行论证。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