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孙中山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该历史事件( )
A.主要目的是提高清王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相关船队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C.增进了中国与欧洲地区的了解和往来
D.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2.依靠可信史料认识历史是学习历史应具备的重要能力。研究“明朝抗倭”可信度最高的材料是( )
A.明朝八达岭长城 B.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C.郑和宝船的模型 D.戚继光的军事著作
3.明朝中期,在东南沿海抗倭的戚继光,根据东南地区多山林湖泽的地形特点,并针对倭寇散攻的特点,创造出攻防兼备的“鸳鸯阵”,荡平了浙江东部的倭寇。这段话强调了戚继光取胜的原因是( )
A.适宜的战术 B.高昂的士气 C.严明的军纪 D.人民的支持
4.明成祖朱棣命郑和下西洋时,曾敕谕告海外诸王,“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这说明郑和下西洋秉持的理念是( )
A.宣扬国威 B.开疆拓土 C.和平交往 D.互通有无
5.“由于郑和下西洋的影响……‘祖法儿以下诸夷,多有自古未通者’,出于对中国的敬慕,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纷来宾。”材料意在强调郑和下西洋( )
A.促进了中外交往 B.促进了明朝的海外贸易
C.开创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D.打破了与世隔绝的状态
6.柬埔寨今磅湛市东古城建立了“三保公”庙;泰国曼谷除建有“三宝寺”外,还把河港取名为“三宝港”;马来西亚马六甲有“三宝庙”、“三保井”和“三宝山”。其中“三宝”与哪一人物有关( )
A.张骞 B.鉴真 C.玄奘 D.郑和
7.“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木骨都束(今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刺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今索马里)……凡三十余国。据材料可知此远航行( )
A.郑和率船队远达红海沿岸 B.比欧洲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C.开创大西洋与太平洋航线 D.增进与欧美国家友好往来
8.戚继光在《望阙台》中写道:“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该诗句的大意是即使满腔热血化为一地繁霜,也要将这千山万壑的秋叶染红。这表达了他的( )
A.现实主义思想 B.乐观主义精神 C.艰苦创业志向 D.爱国主义情怀
9.下面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宝庙 明代《倭寇图卷》(局部) 妈祖庙
A.明朝的政治制度 B.明朝的民族关系
C.明朝的对外关系 D.明朝的科技文化
10.下列四个历史事件,其中与其他三项性质明显不同的是( )
A.郑和下西洋 B.鉴真东渡 C.戚继光抗倭 D.丝绸之路
11.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评价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对下图中历史事件评价正确的是( )
A.将世界连为整体 B.进行殖民掠夺扩张
C.促进中外友好交流 D.航海壮举载入史册
12.某同学整理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位人物图片,据此可知其学习的内容是( )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 玄奘西行求法(邮票) 郑和像
A.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B.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C.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D.中国古代思想沿革
13.“一带一路”是各国发展与合作、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道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单纯的经济合作之路,同时更是政治沟通、文化交流之路。必将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繁荣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下列事件与“一带一路”产生的作用相同的有( )
①张骞通西域②戚继光抗倭
③郑和下西洋④雅克萨之战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4.下图为《国史十六讲》一书的目录节选(如)。在该书第十四讲,可能讲到的内容是( )
第十一讲 骑马民族驰骋的时代 第十二讲 明帝国的专制政治 …… 第十四讲 面向海洋的时代 第十五讲 清:中华帝国的末代王朝 ……
A.蒙古灭金 B.马可·波罗来华
C.朱元璋强化皇权 D.郑和下西洋
15.诗词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下列诗词中,反映明代抗击外来侵略的是( )
A.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上报天子下救黔首,杀尽倭奴觅个封侯
16.历史文物照片和历史题材的图画,让我们追思往事得到启迪。如图让我们追思的历史大事是( )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A.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岳飞抗金
17.考古学者在非洲肯尼亚发现了埋藏在地下长达600年的中国古钱币,钱币上有“永乐(明成祖年号)通宝”字样。这些古钱币能够印证( )
A.玄奘西行天竺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18.据福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年间,倭寇侵扰东南沿海,攻城掠地、杀人越货。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为使行军迅速,戚继光便下令以面粉烤制成圆饼充当干粮。后人感念戚公,便把这种小饼叫作“光饼”。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明代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②戚继光捍卫了国家的主权
③戚继光受到民众的爱戴 ④戚继光抗击了西方的侵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③“碧海蓝天扬帆起,七下西洋显身手。”
④“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20.某班举办“明清时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主题故事会,除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的故事外,围绕这一主题还可以讲述的故事是( )
A.甘英出使大秦 B.马可·波罗来华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二、综合题
21.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明交流案例
相关图片 说明
案例1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传播路线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案例2 徐光启、利玛窦等人编译《几何原本》 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等人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翻译到中国。
材料二 过去只是说通过丝绸之路,国外的文化、艺术、宗教、自然物产如何影响传播到中国。但 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走向世界。在中亚和西亚地区发现汉唐时代中国文物,南亚、非洲东海岸等地考古发现宋元时代中国古代瓷器等,东北亚与东南亚等地出土了青铜器、瓷器等中国古代文物。丝绸之路使外部世界走近中国。草原丝绸之路使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使东南亚建立了与汉王朝及其以后历代王朝的密切关系,形成以古代中国为核心的“汉文化圈”。
——摘编自刘庆柱《“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
(1)从材料一中选择一个案例,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其反映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观点,并简要说明。
(3)选择一例上述材料之外你熟悉的文明交流的史事,并指出其影响。
22.丝绸之路浓缩了亚欧大陆漫长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演进,见证了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流与交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 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丝绸之路是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条大国之路。
——摘编自穆海《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1)请逐条归纳材料一中的历史信息。
(2)请你写出明初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的史实依据。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对外交通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丝绸之路的特点,丝绸之路的变迁对当今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
23.交流促进发展,开放带来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
图一 宋朝对外贸易图
图二 元朝中外交通图
(1)根据材料一中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海外贸易的地理范围和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名称。
(2)根据材料一中图二,指出元朝交通路线的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材料二: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上)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州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据《明史·郑和列传》
(3)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简要评价郑和及其船队的远航。
三、论述题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史实
时期 对外交往的事件 产生的影响
西汉 张骞出使西域 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互相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开通了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即“丝绸之路”
唐朝 鉴真东渡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朝 玄奘西行 玄奘弟子根据他的口述,成书《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明朝 郑和下西洋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明朝 戚继光抗倭 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消除。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清朝 郑成功收复台湾 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根据《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整理材料二 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进步提供精神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历史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活动中目标一致、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发展。
——《人民日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1)根据材料一的表格,总结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世界古代史上与汉唐时期同类型对外交往的史实。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对外交往的角度,撰写一篇小论文,观点明确,立论有据。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郑和”“ 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可知,孙中山评价的历史事件是郑和下西洋。15世纪初,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从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王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排除A项;郑和船队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排除B项;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可信度最高的史料通常是指那些直接来源于历史事件的材料,也就是第一手史料,如当事人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实物史料、现存文献的最早出处等,戚继光是抗倭英雄,因此戚继光的军事著作可信度最高,D项正确;明朝八达岭长城与抗倭无关,排除A项;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和郑和宝船的模型带有主观色彩,不是可信度最高的材料,排除B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根据题干“戚继光,根据东南地区多山林湖泽的地形特点,并针对倭寇散攻的特点,创造出攻防兼备的‘鸳鸯阵’,荡平了浙江东部的倭寇。”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主要突出了“鸳鸯阵”阵法的威力,强调了戚继光取胜的原因是戚继光创造了适宜的战术,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戚继光创造的鸳鸯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没有体现部队高昂的士气,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戚继光创造的鸳鸯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没有体现严明的军纪,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戚继光创造的鸳鸯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没有体现人民的支持,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谕告海外诸王”“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可知,郑和船队远航的使命是和平的传播,因此理念是和平交往,C项正确:国力的宣扬是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之一,但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开疆拓土不是郑和下西洋的使命,排除B项;互通有无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由于郑和下西洋的影响……‘祖法儿以下诸夷,多有自古未通者’,出于对中国的敬慕,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纷来宾”可知,很多国家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线,纷纷来到中国,所以说材料意在强调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交往,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排除B项;题干材料主要强调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交往,没有涉及郑和下西洋的规模,排除C项;打破了与世隔绝的状态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三保公、三宝寺、三宝港、三宝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郑和相关,他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外友好往来,所以外国有的地方为了纪念郑和用三宝命名,D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之间友好往来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根据题干中“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木骨都束(今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刺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今索马里)……凡三十余国”,结合所学可知,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今天的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郑和的船队都曾访问过,A项正确;题干中未出现比欧洲远航早半个多世纪的信息,排除B项;题干中未出现开创大西洋与太平洋航线的信息,排除C项;增进与欧美国家友好往来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这句诗中,作者将自己的心血比作红叶,表达了他愿意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付出一切的决心。这种情感与爱国主义紧密相连,强调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奉献,D项正确;现实主义通常强调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和反映,注重细节和现实问题,这句诗更多地表达了一种情感和志向,而非对现实的具体描绘,排除A项;虽然这句诗中提到了“心头血”和“秋叶丹”,但并没有明确表达出乐观的情绪,它更强调的是一种坚定的决心和奉献精神,排除B项;诗句中并没有直接提及艰苦创业或具体的事业追求,虽然它表达了一种不懈努力和奉献的意愿,但这并不等同于艰苦创业的志向,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宝庙是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而建立的;《倭寇图卷》(局部)展示了明朝时期与倭寇的斗争,这涉及到对外防御和海上安全;妈祖庙则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对外贸易有关,这三幅图都与明朝的对外交往、对外关系或海外活动有关,C项正确;三幅图中只有《倭寇图卷》(局部)与政治制度有一定关联,但它主要反映的是明朝时期的倭寇问题,而非全面的政治制度,其他两幅图与政治制度并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虽然三宝庙和妈祖庙都与宗教信仰有关,但它们并不能直接反映明朝的民族关系,图1的三宝庙是为纪念郑和下西洋而建,与对外关系更为相关,图3的妈祖庙则主要是供奉海神妈祖,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有关,排除B项;这三幅图并没有直接体现明朝科技文化的方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可知,对外交往的方式分为和平交流和暴力冲突,戚继光抗倭属于暴力冲突,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丝绸之路都属于和平交流,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丝绸之路都属于和平交流,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据材料“郑和船队开始下西洋”可知,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据材料“迪亚士发现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达伽马到达印度、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是新航路开辟的相关事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始,新航路开辟载入历史史册,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将世界连为整体,与郑和下西洋不符,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和平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也是西方殖民掠夺的过程,充满了暴力和血腥,B项片面,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和平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但与新航路开辟的相关事件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根据题干中三个人物:鉴真、玄奘、郑和,结合所学可知,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因此根据图片中的三个人物的事迹,可知其学习的内容是对外关系,C项正确;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三个人物无关,排除A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题干中未体现古代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单纯的经济合作之路,同时更是政治沟通、文化交流之路”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①正确;戚继光抗倭是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日本海盗骚扰的斗争,不符合题意,②错误;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于1405年——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一路向南,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加强了中原地区与沿途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③正确;雅克萨之战是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中国军民被迫进行的一次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不符合题意,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③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第十二讲明帝国的专制政治……第十四讲面向海洋的时代……”可知,第十二到十四讲是明朝的历史,其中“面向海洋的时代”是关于明朝对外交往的内容,对应郑和下西洋,D项正确;1234年,蒙古灭金,早于明朝建立,排除A项;元朝时对外交往频繁,1271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前往中国,1275年到达中国元朝的首都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在中国的元朝做官多年,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早于明朝建立,排除B项;“朱元璋强化皇权”属于第十二讲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报天子下救黔首,杀尽倭奴觅个封侯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击倭寇的事迹,D项正确;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反映的是赤壁之战,排除A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反映了作者李白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排除B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反映了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气节,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根据图片以及文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民族英雄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也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的英勇事迹将永远载入史册,因此与图片“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相关的史实是戚继光抗倭,C项正确;努尔哈赤在明朝末年建立后金政权,文天祥抗元,岳飞抗金,都没有抗击倭寇,排除ABD项。故选C项。
17.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题干钱币上有“永乐(明成祖年号)通宝”字样,能够印证郑和下西洋,C项正确;玄奘西行是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史实,不符合题干“永乐(明成祖年号)通宝”字样,排除A项;郑成功收复台湾,未到达非洲,排除B项;戚继光抗倭,未到达非洲,排除D项。故选C项。
18.A
【详解】根据材料“明嘉靖年间,倭寇侵扰东南沿海,攻城掠地、杀人越货。”可知,明代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根据材料“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为使行军迅速,戚继光便下令以面粉烤制成圆饼充当干粮。”结合所学可知,戚继光率领军民消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捍卫了国家的主权;根据材料“后人感念戚公,便把这种小饼叫作‘光饼’”可知,戚继光受到民众的爱戴 ;综合以上所述,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所以说明代的倭寇侵略来自东方,而不是西方,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9.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可知,“贵主和亲”指的是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描写的是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碧海蓝天扬帆起,七下西洋显身手”说的是明朝时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史实;“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说的是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历史典故。综上所述可知,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是②①④③,B项正确;ACD项排序有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20.D
【详解】据材料“明清时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主题故事会,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斗争,符合“明清时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主题,D项正确;甘英出使大秦,属于东汉时期的对外交往,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马可·波罗来华,也属于中外交往的例证,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为加强海外联系,而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海外贡赐贸易,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1.(1)选择案例1。反映的信息是: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指南针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观点: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明的交流。说明:在中亚和西亚地区发现汉唐时代中国文物,南亚、非洲东海岸等地考古发现宋元时代中国古代瓷器等,东北亚与东南亚等地出土了青铜器、瓷器等中国古代文物。草原丝绸之路使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使东南亚建立了与汉王朝及其以后历代王朝的密切关系,形成以古代中国为核心的“汉文化圈”。
(3)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影响:鉴真东渡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得佛教更为广泛的传播到东亚地区,对日本的宗教和文化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伟大贡献。
【详解】(1)信息:根据题意,从材料一提供的案例中任选其一,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信息即可。如:选择案例1。反映的信息是: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指南针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观点:根据材料二“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走向世界”、“丝绸之路使外部世界走近中国”可知,作者认为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明的交流。说明: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在中亚和西亚地区发现汉唐时代中国文物,南亚、非洲东海岸等地考古发现宋元时代中国古代瓷器等,东北亚与东南亚等地出土了青铜器、瓷器等中国古代文物。草原丝绸之路使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使东南亚建立了与汉王朝及其以后历代王朝的密切关系,形成以古代中国为核心的“汉文化圈”,能够很好地证明这一点。
(3)史事:根据所学可知,中外文明交流的史事主要有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如选择鉴真东渡,影响则是鉴真东渡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得佛教更为广泛的传播到东亚地区,对日本的宗教和文化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如选择郑和下西洋,则影响是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伟大贡献。
22.(1)历史信息:丝绸之路起点为长安,终点为欧洲,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史实依据:郑和下西洋;
变化:由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变为了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原因:北方战乱多,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的发明应用;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两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3)特点:路线长范围广;物质交流与文化交流相结合,交流内容丰富。
启示:开放国兴,闭关国衰;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凡是善于向外国学习,同时又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就可以取得本民族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地主流。
【详解】(1)历史信息:根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丝绸之路相关知识可知丝绸之路起点为长安,终点为欧洲,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史实依据:结合所学明朝对外交往相关史实可知郑和下西洋。
变化:根据材料“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可知由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变为了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原因:结合所学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的信息可知北方战乱多,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的发明应用;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两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3)特点:根据材料“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可知路线长范围广;根据材料“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可知物质交流与文化交流相结合,交流内容丰富。
启示:结合所学丝绸之路相关知识可知开放国兴,闭关国衰;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凡是善于向外国学习,同时又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就可以取得本民族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地主流。
23.(1)宋代海外贸易的地理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市舶司。
(2)海陆并举,形成陆路、海陆交通网,元大都是陆路交通中心;元朝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政府修建了陆路交通网并建立驿站;海航技术发达,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答出2点即可)
(3)寻找建文帝和宣扬国威;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详解】(1)地理范围:观察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海外贸易的地理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机构: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
(2)特点:观察元朝交通路线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交通路线的特点是海陆并举,形成陆路、海陆交通网,元大都是陆路交通中心;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政府修建了陆路交通网并建立驿站;海航技术发达,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
(3)目的:由材料“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可知,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和宣扬国威;评价:结合所学可知,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4.(1)主要方式:和平交往、暴力冲突。
史实:佛教的传播、拜占庭文化的形成等。
(2)示例: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既有和平交往的形式,也有暴力冲突的形式,主流是和平外交。汉唐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友好交流。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促进了中日、中印经济、文化的交流。明清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既有和也有战,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国力最强盛时期的一次远航,也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各国的友好交往;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打败了外来侵略者,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中国是一个坚持和平外交的国家,同时也要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详解】(1)主要方式:据材料“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这些信息均属于和平交往;据材料“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材料属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事迹,属于暴力冲突。
史实:据所学可知,汉唐时期丝绸之路开通,我国积极对外开放,进行中外文化交流,和平交往,如佛教在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再如,当时的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吸收了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2)示例——观点:据材料“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并结合所学可知,自古中华民族重视对外交往,友好往来;据材料“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但中国历史上和平交往是历史主流,因此,观点可提炼为: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既有和平交往形式,也有暴力冲突的形式,主流是和平外交。
论述:据材料“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唐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友好交流;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促进了中日、中印经济、文化的交流;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国力最强盛时期的一次远航,也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各国的友好交往;据材料“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并结合所学可知,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打败了外来侵略者,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一直是一个坚持和平外交的国家,同时也要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以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