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30 20:0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化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在中国介绍西方科技知识的同时,也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18世纪的多位欧洲启蒙思想家曾从这些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一史实反映了明清时期( )
A.封建文化走向衰落 B.我国科技落后于西方
C.政府坚持闭关政策 D.文明交往具有双向性
2.用一生,书写百科全书。宋应星几乎横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所有的领域,可谓真正的百科全书学者。其编纂的巨著是( )
A.《天工开物》 B.《本草钢目》 C.《农政全书》 D.《徐霞客游记》
3.下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 )
A.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B.是传统农耕经济特点的反映
C.形成了绝对完整的科学体系 D.受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4.如表内容为小楚同学做的学习笔记,从这些笔记中可以看出他学习主题应该是( )
李时珍《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徐光启《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
宋应星《天工开物》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A.科技成就 B.都市文化 C.商业贸易 D.生产技术
5.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著作的特点是( )
科技著作 主要内容
《齐民要术》 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本草纲目》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天工开物》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农政全书》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
A.注重理论创新 B.善于总结经验
C.全面领先世界 D.指导农业生产
6.某校要举办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主题展览,以下素材可以补充在空白处的是( )
A.司马光《资治通鉴》 B.关汉卿《窦娥冤》
C.宋应星《天工开物》 D.曹雪芹《红楼梦》
7.如图所示太和殿是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该建筑的设计意图是为了突出( )
A.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 B.宫殿建筑的宏伟壮观
C.王朝政治制度的优良 D.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
8.明朝小说集“三言二拍”里的近200篇作品中,有超过二分之一篇目的故事主角为市井人物,描绘了大量市民人物的喜怒哀乐,且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米铺、酱铺、街头巷尾、市场码头等地方也成为小说主要描写的场景。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明朝( )
A.文学创作题材丰富 B.商品经济十分发达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9.某班同学准备办一期板报,搜集了如下的图片资料,据此判断,该板报的主题是(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曲辕犁 《 农政全书》书影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对外贸易兴盛发达
C.农业文明源远流长 D.民族交流融为一体
10.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撰写的《农政全书》全书分成12目,共60卷,其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由此可见,此书( )
A.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 B.是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集大成者
C.标志着北方农业的成熟 D.集中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11.《三国演义》由明朝人罗贯中撰写,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这说明( )
A.史书带有强烈的个人感彩 B.历史小说的描述经过了艺术加工
C.历史小说与史书内容基本一样 D.史书记载通常以历史小说为依据
12.他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当推和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农学方面著作甚多,计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等。他是( )
A.张仲景 B.曹雪芹 C.王羲之 D.徐光启
13.明清之际,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不少儒学家和科学家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研究西方科技,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科技的传入。然而,儒家学者对于西方科技的学习和研究,其目的在于把西方科技纳入儒学的统摄之下,因此科技实际上仍没有获得真正的独立。下列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西方科技在明清时期得到全面实践 B.儒家学者的思想观念不利于科技独立
C.只有科学家对西方的科技产生兴趣 D.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外来文明的传入
14.抓住历史事件相关的因素,有助于梳理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以下关联错误的是( )
A.讲述杜丽娘与柳梦梅爱情故事,有力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明朝汤显祖——《牡丹亭》
B.描绘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曲中巨擘”——明朝洪昇——《长生殿》
C.根据“皮黄戏”发展而来,又带有北京特色的京剧——“国粹”
D.借助李香君与侯方域的恋爱故事,表现人民的亡国之痛——清朝孔尚任——《桃花扇》
15.为了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某班组织了微型“古代科技著作图片展”。下列图片可以纳入此次展览的是( )
A.《史记》书影 B.《大唐西域记》书影 C.《天工开物》插图 D.《红楼梦》插图
16.徐光启是明末科学家,他撰写了一部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这部著作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这部著作是( )
A.《资治通鉴》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17.据《明史》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使防守巩固边民增加,农田开辟越来越多,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明长城西至( )
A.山海关 B.雁门关
C.嘉峪关 D.居庸关
18.历史学习小组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省略号处应补全的是( )
论据 论点
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等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战国时期秦国修建都江堰;隋朝修建大运河;明朝修筑长城等 有利于……
A.强化君权,统一思想 B.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
C.监督地方,巩固统治 D.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建设
19.《三国演义》中“刮骨疗伤”的故事,讲述的是关羽被一枝毒箭射中右臂,神医华佗用刀为他刮骨去毒。但综合《三国志》等多部史书的记载,我们发现关羽中箭是在建安24年(219年)且在左臂,而华佗死于建安13年(208年)。这说明( )
A.多种史料相互佐证,可接近历史真相 B.史书的史学价值高,能替代实物史料
C.文学作品趣味性强,内容皆生动可信 D.历史事件年代久远,无法考证其真伪
20.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下列属于其成果的是( )
A.长城 B.掷铁饼者
C.《十二铜表法》 D.帕特农神庙
二、综合题
21.古代典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其蕴含着中国智慧、展示着中国魅力、传承着中国精神。下面是九年级同学以“古代典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展板,请你完成展板中的问题。
聚焦古代典籍·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展板——【品读典籍名言——汲取思想智慧】
(1)一组同学搜集了典籍中的名言。这些名言蕴含了怎样的的思想内涵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道德经》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
展板二【推介科学典籍——感受科技魅力】
(2)二组同学准备推荐大家阅读下面两部科技巨著,请你写出推介理由。
展板三【赏析经典作品——传承民族精神】
(3)三组同学阅读文学典籍后,制作了下面的读书卡。请你按照要求完成空白处的填写。
作品一《过零丁洋》作者 文天祥(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体裁: 思想感情: 作品二《史记》(《陈涉世家》节选)作者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政薪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体裁: 历史价值: 文学价值: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
感悟:典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根基,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和支持!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思想篇】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提出“民为责,社稷次之,君为轻”。他主张实行“仁政”,就是希望统治者要保障人民生活。他的思想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唐太宗吸收了这一思想,认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位时政治清明,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少有的盛世局面。
材料二 【文学篇】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其中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作品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有“诗史”之称。宋词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一位北宋文学家对词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他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词风豪迈而飘逸。
材料三 【科技篇】《农政全书》是徐光启的一部农书。它在内容上包括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等12目,每一目下又分为若干个子目,十分丰富而详细;全书充分吸收和总结前人的成果,又有徐氏自己在农业方面的科研成果。
(1)材料一中的“一位思想家”是谁?材料中认为他的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写出一点)材料中的唐朝皇帝在位时出现的“盛世局面”史称什么?
(2)材料二中涉及的“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什么?材料中的“一位北宋文学家”指的是谁?
(3)根据材料三概括《农政全书》的特点。(写出一点)请再写出我国古代的农书一例。
(4)请谈谈当代青少年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23.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古代科技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的结晶。
【发明篇】

图一 西汉的麻纸 图二 司南 图三 泥活字 图四 火药
(1)材料中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作用不可估量且最为悠久的是哪一项发明?图三的发明者是谁?
【人物篇】

祖冲之 贾思勰
(2)材料二中两位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分别是什么?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优秀品质?
【著作篇】

《资治通鉴》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3)从第三幅图片中挑选出不属于科技类的著作并说明理由。
(4)作为新时代中国少年,请谈谈你能为国家科技创新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论述题
24.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古代中国科技成就”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列表说史——感受科技成就】
材料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东汉 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
东汉 张仲景广泛收集民间药方,总结前人经验,写成 ① 一书
南朝 祖冲之运用三国数学家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
宋代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传入朝鲜、日本、东南亚地区和欧洲等地
宋代 中国的海船上使用指南针,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欧洲
宋元 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14世纪初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明朝 李时珍钻研前人医学著作,编写出 ② 。该书以后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明朝 宋应星整理各地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经过长期积累和研究,编写 ③ 书。此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多种文字
(1)将表中①②③处内容补充完整。
(2)请从材料一中选取两项科技成就,论证“中国古代科技成果辉煌并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要求:选取的材料恰当,能说明观点,条理清楚)
任务二【图说建筑——见证科技成就】
材料二:
① ②
图①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图②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
(3)写出图①建筑名称和历史地位。
(4)依据图片介绍并结合所学回答,图②建筑修建的目的和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欧洲传教士在中国介绍西方科技知识的同时,也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18世纪的多位欧洲启蒙思想家曾从这些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和所学知识可知,传教士将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同时将中国的文化传入欧洲,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是一个双向作用的过程,D项正确;材料旨在说明东西方文化互相借鉴互相交流,并未封建文化走向衰落,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我国科技落后于西方,排除B项;政府坚持闭关政策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根据“宋应星”结合所学可知,《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A项正确;《本草纲目》是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排除B项;《农政全书》是关于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以及介绍欧洲的水利技术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徐光启,排除C项;《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由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所著,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从题干古代科技成果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农学、数学等所占比例比较大,并结合学知识可知,这些成果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都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这说明古代中国科技是传统农耕经济特点的反映,B项正确;图中只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分布,无涉及是否领先世界,排除A项;古代中国科技没有形成绝对完整的科学体系,排除C项;古代中国科技与重文轻武政策无多大关系,图文也无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材料中所涉及的是中国古代的医学、农学、手工业等方面的技术,属于科技成就,A项正确;材料中的内容与都市文化、商业无关,排除BC项;《本草纲目》不是生产技术,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生产技术,《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天工开物》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中的四个“总结”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注重经验总结,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验总结,而不是理论创新和实验分析,排除A项;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领先世界,但不能说全面,排除C项。《本草纲目》不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是医学著作,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主题展览”分析可知,材料素材必须是科技成果,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天工开物》是这本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方面的主要成就和经验,与题意符合,C项正确;司马光《资治通鉴》为宋代史学著作,排除A项;《窦娥冤》是元杂剧,是古代著名的悲剧,与材料不相符,排除B项;《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故宫的设计布局为中轴对称,其设计意图是为了突出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D项正确;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是故宫的建筑者,不是故宫的设计意图,排除A项;宫殿建筑的宏伟壮观是故宫的建筑特点,不是故宫的设计意图,排除B项;王朝政治制度的优良不是故宫的设计意图,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
根据材料“有超过二分之一篇目的故事主角为市井人物,描绘了大量市民人物的喜怒哀乐,且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米铺、酱铺、街头巷尾、市场码头等地方也成为小说主要描写的场景”和结合所学知识,明朝商品经济十分发达,促进小说的发展,B项正确;文学创作题材丰富属于表现,不属于原因,排除A项;中国古代历来实行重农抑商,排除C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提升,因此主题是农业文明源远流长,C项正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是我国古代的政治发展趋势,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农业发展,对外贸易兴盛发达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民族交流融为一体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农学家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是一部集古代农业之大成并吸收了西方科技知识的农学专著,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理论和科学方法,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这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B项正确。所给题干设计到这本说内容丰富,但是不能体现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排除A项;题干所给信息也没有涉及到南方北方分区的问题,排除C项;题干所给信息没有涉及抑制商业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典故,但是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说明历史小说的描述经过了艺术加工,B项正确; 史书是记载历史的作品,要求忠实于历史本来面目,避免带有个人感彩,排除A项;历史小说可以虚构, 史书不可以 ,小说都经过文学加工,史书的记录原则是尽量真实,排除C项;历史小说通常以史书记载为依据,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当推和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计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等。D项正确;张仲景的代表作为《伤害杂病论》,排除A项:曹雪芹的代表作为《红楼梦》,排除B项;王羲之的代表作为《兰亭集序》,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根据题干“然而,儒家学者对于西方科技的学习和研究,其目的在于把西方科技纳入儒学的统摄之下,因此科技实际上仍没有获得真正的独立”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家们出于把西方科技纳入儒学的目的,使科技没有获得真正的独立,说明儒家学者的思想观念不利于科技独立发展,B项正确;西方科技在明清时期得到全面实践,以偏概全,不符合事实,且材料没有说明西方科技在明清时期的实践程度,排除A项;只有科学家对西方的科技产生兴趣,观点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西方科技传入中国,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外来文明的传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可知,清朝洪昇的昆曲《长生殿》,描绘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曲中巨擘”,关联错误,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讲述杜丽娘与柳梦梅爱情故事,有力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关联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京剧是由“皮黄戏”发展而来,又带有北京特色,被称为我国的“国粹”,关联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清朝孔尚任的《桃花扇》,借助李香君与侯方域的恋爱故事,表现人民的亡国之痛,关联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宋应星整理各地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著成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该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C项正确;《史记》是史学著作,不属于科技著作,排除A项;《大唐西域记》记录了玄奘西行的所见所闻,不属于科技著作,排除B项;《红楼梦》属于小说,不属于科技著作,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徐光启是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他的代表作是《农政全书》。《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C项正确;《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的史学著作,排除A项;《本草纲目》是世界闻名的药物学巨著,作者是李时珍,排除B项;《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排除D项。故选C项。
17.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在长城修筑史上,明长城的规模是最大的,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C项正确;山海关位于明长城东端,是明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方,排除A项;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但不是最西端,排除B项;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不是明长城的最西端,排除D项。故选C项。
18.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秦朝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建设,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武帝时期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建设,实现大一统,因此,省略号处的论点是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建设,D项正确;材料中不是加强君主权力,排除A项;材料中属于多民族国家统一,不是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B项;表格论据没有体现监督地方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9.A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演义》中,讲述神医华佗用刀为关羽刮骨去毒;但综合《三国志》等多部史书的记载,华佗死于建安13年(208年),体现了多种史料相互佐证,可接近历史真相,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史书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无法替代实物史料,排除B项;文学作品与史书相比,可信度较低,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可以多种史料相互佐证来辩真伪,排除D项。故选A项。
20.A
【详解】根据材料“亚非地区”结合所学可知,长城是中国古代的文明成果,属于亚非文明成果,A项正确;掷铁饼者是古希腊雕塑,《十二铜表法 》是古罗马的法律,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建筑,都是欧洲的文明成果,排除BCD项。故选A项。
21.(1)思想内涵:世间的事物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以民为本,勤政爱民,关注民生。
(2)理由:《本草纲目》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撰的医药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医药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天工开物》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科技著作,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 七言律诗。 表现了作者舍身取义、崇高的民族气节。 纪传体通史。 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成为后世通史的典范。
【详解】(1)思想内涵:根据材料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可得出思想内涵是蕴含了世间的事物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根据材料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可得出思想内涵是以民为本,勤政爱民,关注民生。
(2)理由:根据图一《本草纲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其贡献以及地位等角度进行分析,《本草纲目》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撰的医药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医药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图二《天工开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其贡献以及地位等角度进行分析,《天工开物》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科技著作,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过零丁洋》是一首七律诗,表现了作者舍身取义、崇高的民族气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司马迁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成为后世通史的典范。
22.(1)孟子。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一点即可)贞观之治。
(2)诗圣。苏轼。
(3)内容十分丰富而详细、充分地吸收和总结前人的成果、有作者自己在农业方面的科研成果。(一点即可)《齐民要术》。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解、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独特内涵,在创新中发展。(符合题意即可)
【详解】(1)思想家:根据材料中提出“民为责,社稷次之,君为轻”。他主张实行“仁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思想家是孟子。
影响:根据材料“他的思想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可知,孟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
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中“唐太宗”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期间勤于政事,虚怀纳谏,善于用人,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称为“贞观之治”。
(2)被誉为:根据材料二中“作品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有“诗史”之称。”可知,这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杜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甫被誉为“诗圣”。
北宋文学家:根据材料“一位北宋文学家对词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他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词风豪迈而飘逸。”可知,这位伟大的北宋文学家是苏轼。
(3)特点:根据材料三“内容上包括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等,十分丰富而详细;全书充分吸收和总结前人的成果,又有徐氏自己在农业方面的科研成果。”等相关描述可知,《农政全书》的特点:内容十分丰富而详细、充分地吸收和总结前人的成果、有作者自己在农业方面的科研成果。
农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
(4)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文化是中国长期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解、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独特内涵,在创新中发展。
23.(1)发明:造纸术。发明者:毕昇。
(2)贡献: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
品质:热爱科学;刻苦钻研;亲身实践。(言之有理即可)
(3)著作及理由:《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不属于科技类著作。
(4)做法: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科技素质;积极关心国家科技创新成果,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学习科技工作者精神,培养良好品格;放眼世界,了解国际科技创新动向等。
【详解】(1)发明:根据题干图一及“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作用不可估量且最为悠久”并结合所学造纸术的意义可知,此项发明为造纸术。发明者:根据题干图三“泥活字”并结合所学可在,泥活字的发明者为北宋匠人毕昇。
(2)贡献:根据题干材料二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直接概括出祖冲之、贾思勰的主要贡献即可,如: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品质:结合所学祖冲之和贾思勰取得科技成就贡献的品质可知,他们共同的品质主要有热爱科学;刻苦钻研;亲身实践等。
(3)著作及理由: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农政全书》作者徐光启,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著作,而《资治通鉴》则是北宋司马光所著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不属于科技类著作。
(4)做法: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学习科技知识、科技创新、品格、对外科技交流等角度分析概括出做法即可,如: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科技素质;积极关心国家科技创新成果,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学习科技工作者精神,培养良好品格;放眼世界,了解国际科技创新动向等。
24.(1)补充:①《伤寒杂病论》;②《本草纲目》;③《天工开物》。
(2)示例:成就:指南针;火药。论述: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对西方科技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北宋时,海船上已经装备了指南针,提高了航行的安全性;指南针后来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使他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西方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并开始运用到军事中。宋元时期,火药和火器广泛应用于战争。火药和火器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成果辉煌并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3)建筑:紫禁城。地位: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4)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影响:有效抵御了北方蒙古贵族的南扰,保护了北部地区人民的生活安宁和生命财产安全;明长城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工程技术成就,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坚强毅力和聪明才智;在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明长城的建立为边疆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和平安定的环境,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经济发展;明长城位于农耕与游牧民族的连接线上,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推动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
【详解】(1)补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广泛收集民间药方,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伤寒杂病论》,故①答案为《伤寒杂病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时珍钻研前人医学著作,编写出《本草纲目》。该书以后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英文等多种文字,故②答案为《本草纲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应星整理各地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经过长期积累和研究,编写《天工开物》一书。此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多种文字,故③答案为《天工开物》。
(2)从材料一中任选两项科技成就,如指南针;火药,论证“中国古代科技成果辉煌并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来说明观点,做到条理清楚即可,如:
示例:
成就:指南针;火药。
论述: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对西方科技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北宋时,海船上已经装备了指南针,提高了航行的安全性;指南针后来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使他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西方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并开始运用到军事中。宋元时期,火药和火器广泛应用于战争。火药和火器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成果辉煌并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3)建筑:根据材料二图片①信息以及“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结合所学可知,图①建筑名称是紫禁城,也称故宫,是北京城的核心。地位:根据课本知识可知,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4)目的:根据材料二图片②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②的建筑是明长城,修建的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影响:根据所学直接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统一等方面分析概括影响即可,如:有效抵御了北方蒙古贵族的南扰,保护了北部地区人民的生活安宁和生命财产安全;明长城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工程技术成就,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坚强毅力和聪明才智;在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明长城的建立为边疆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和平安定的环境,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经济发展;明长城位于农耕与游牧民族的连接线上,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推动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