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舟山市南海实验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日常测验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舟山市南海实验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日常测验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80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30 19:4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3-2024 学年第二学期第五次日常测验
语 文
本试卷共 6 页,20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多年之后,我才认识到,应该把弗洛伊德[ ]当成个小说家。拉美的一些小说家,会给
一本不存在的书写书评,会写一本完全虚构的纳粹文学史,会把文艺理论写到小说里,那我
也可以把弗洛伊德的作品当成文学作品来看。文学评论家哈罗德 布鲁姆正是从文学的角度
来理解弗洛伊德的,说弗洛伊德是“他那个时代的蒙田,卓越的道德散文家”。
英国的心理学家亚当 菲利普斯给弗洛伊德写过一本传记,他在书中说:“我们需要谨记,
弗洛伊德一生中写就的著作是伟大的现代主义文学诸多作品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将普鲁斯特、
乔伊斯、穆齐尔的名字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象征——我们需要把精神分析看作是叙事史的一
部分,就像把它看作是医学史的一部分一样。”
我还是来举个例子吧。1493 年夏天,达 芬奇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下了一场葬礼的费用,
买蜡烛花了几块钱、买棺材花了几块钱、给掘墓人几块钱等等,至于埋葬的那个叫卡泰丽娜
的女人到底是谁,笔记中却没有透露。有传记作家推测,这个卡泰丽娜可能是达 芬奇的妈
妈。
如果是一个传统的作家处理这段素材,可能会这样写:达 芬奇的妈妈死了,达 芬奇很
悲伤,他在笔记本上记录葬礼的每一笔开销,是为了让自己暂时忘却伤痛。19 世纪的作家
很可能这样写,但现代主义文学不会这样写。弗洛伊德的写法非常独特,他说,这是一种叫
“留置”的心理机制,在这种机制中,深层情感被升华或转移到繁琐的重复性的动作上,达
芬奇需要“分心”,需要去关注“无关紧要的细节”,他把自己的悲伤隐藏起来,精神分析要让
原本被隐藏的冲动得以显露出来。他把小说中的一个叙事技巧直接变成了一种心理学的解释。
我的意思是说,弗洛伊德掌握了一种手法叫“精神分析”,他用这个手法写了《少女杜拉
的故事》,也用这套手法分析了歌德和莎士比亚。这是一套独创的手法,像“独孤九剑”一样,
也许弗洛伊德看了很多文学作品,发现里面的文字都四平八稳,没有笔误,也没有口误,这
跟日常生活太不一样了,那我干脆写一本书专门讲口误和笔误吧,口误和笔误才是真正透露
内心的,但在文学作品中得不到一点儿呈现,那么就由我来颠覆一下吧。
我们不妨来看一位心理学家对弗洛伊德做出的严肃评价:“我们的整个人生都避免面对
事实,不面对自己繁冗庞杂的真实过去,更不去面对自己真实的童年。弗洛伊德揭示了我们
是怎样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他也许没有提供科学的解答,却制造了众多的问题。他指出,正
是那些我们用来避免痛苦的事物带来了痛苦。如果你觉得,这样的总结让弗洛伊德听起来不
像是个医生,倒更像是一个小说家、诗人和预言家的混合体,那可能因为他正是后者。从某
种角度看,弗洛伊德的确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弗洛伊德的理论向来是关于语言的,是自述故
事的语言,是现代人心灵和意识的新语言。”
我们自己无法理解自己,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核心的真相,那些可怖的欲望太过危险,
让人无法承受。因为无论自己意识到与否,我们都在自我保护,对自己隐藏真相可以保护脆
弱的个人意识。精神分析首先不是言说疗法,而是言说探索——探索如何更诚实有效地言说
那些我们觉得如此难以启口的恼人事物。弗洛伊德的学说,解释了我们对自己的不接受,也
显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复杂多变。
{#{QQABLQAEgggAQpBAARgCQQGACgOQkBGACCoOAAAIIAIAiQNABAA=}#}
以色列学者伊娃 易洛斯说,心理学在当今社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人们追究人生失败
的源头时,不再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和制度结构,而是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刻反
思人们在建立各种关系的同时是否逐渐丧失自我的主体性。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的动机,我
们要有清晰的价值观和清晰的目标,从而在复杂多变内心世界以及多变复杂的外部环境始终
明确“我之为我”的意义。
我还记得《冰血暴》第二季中,美发师佩吉的同事问她:“一起去自我提升班上课的事
怎么样?”佩吉回答:“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去,花费太大了,我们还要攒钱,我丈夫想买下那
个肉店。”她的同事说:“我听到的是你认为你丈夫的需求比你的需求更重要。”佩吉回答:“我
们是有计划的。”她的同事说:“亲爱的,‘我们’这个词是一座城堡,城堡里关着的就是像你
这样的公主,你可不要被这座城堡困住,去参加自我提升研讨班吧,你会找到打开城堡的钥
匙。”
(选自苗炜《为什么弗洛伊德在现代社会受欢迎?》,有删改)
【注】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拉美的一些作家会写一本完全虚构的纳粹文学史,那他也可以把弗洛伊德
看成小说家,因为文学是主观的,文学作品没有固定的样式。
B. 弗洛伊德提到一种心理机制叫“留置”,他认为这种机制会以繁琐的重复性动作或无
关紧要的细节来隐藏深层情感。
C. 弗洛伊德阅读的文学作品里的文字都四平八稳,没有笔误,也没有口误,这样的话
人物的内心不能真正地透露出来。
D.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看来,人们对自己一无所知,也不能接受真正的自己,
这是丧失了自我主体性的表现。
2. 依据①﹣⑥段的内容,以下各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学评论家哈罗德 布鲁姆认为弗洛伊德和同时代的蒙田都是卓越的道德散文家。
B. 心理学家亚当。菲利普斯指出弗洛伊德的著作是伟大现实主义诸多作品的一部分。
C. 弗洛伊德掌握“精神分析”法并以此分析歌德和莎士比亚,体现他创作的独特性。
D.弗洛伊德揭示了我们怎样对自己一无所知的,并通过精神分析提供了科学的解答。
3. 依据⑦⑧两段的内容,以下诗句或俗语与原文内容无关的一项是
A.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需系铃人
B. 日日欲念心未足,百虑摧残苦不禁
C. 也知造物曾何意,底事人心苦未平
D.人心不古仁义灭,世道浇漓名利行
4. 分析文中第③段作者以达 芬奇为例的作用。
5. 在文章结尾,作者引用《冰雪暴》第二季佩吉和她同事的对话,针对佩吉的问题,佩吉
的同事建议佩吉去参加自我提升研讨班。请结合文章第⑧段内容,分析佩吉同事给出的
建议是否合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弦乐四重奏①
【英】弗吉尼亚 伍尔芙②
嗯——我们到了。
眺望窗外,地铁、有轨电车、公共汽车、很多私人马车,其中,我敢说,还有一些敞篷
的四轮马车,来来往往,穿梭如织,从伦敦的一端到另一端……不知不觉间,我精神恍惚了
起来——是不是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摄政街在整修……条约签署了……每年这个时候,天
气都不冷……即使是那个价格,也租不到房子……流感最危险的是后遗症?我是不是忘了写
{#{QQABLQAEgggAQpBAARgCQQGACgOQkBGACCoOAAAIIAIAiQNABAA=}#}
下食物橱的裂缝……把一只手套落在列车上了?我要不要出于血缘亲情,探身过去,诚挚地
握着那犹豫着伸过来的手——
“我们七年没见了!”
“上一次是在威尼斯。”
“你现在住哪儿?”
“哦,对我来说,最好是傍晚,当然,也要看你是否方便……”
“但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你来了!”
“但,那次战争还是使我们分开了……”
思绪掠过脑海——由于人类社交生活的迫使——是不是就像小箭连发一样,一支紧接着
一支?这会不会生热……哦,他们打开电灯了……许多时候,是不是每想说清楚一件事情,
都需要反复不断地补充和解释,并且,即使这样,也还是会引起难以预测的情绪,诸如后悔、
欣悦、虚荣和渴望?我是说,如果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就像那些穿戴在外的帽子、皮毛围
巾、绅士们的燕尾服和珍珠领带夹——那会怎样?
什么怎样?每多过一分钟,我就多一分漠然——我坐在这里到底想干什么——更糟的是,
我现在无话可说,也想不起上一次的情景来。
“你去看游行了吗?”
“国王看起来冷冰冰的。”
“不,不,不。但,话说回来,你刚才说什么来着?”
“她在马姆斯伯里买了一所房子。”
“不错呀!”
正相反,在我看来,她——她也可以代换成其他任何人——糟透了,时时刻刻考虑的尽
是公寓、帽子、海鸥之类的问题,或者说,对在座这一百个衣着光鲜、安居惬意、锦帽貂裘、
酒足饭饱的人而言,似乎确实如此。我这么说,并非是要抬高自己,因为,我也正木然地坐
在一把描金绘彩的椅子上,像所有人一样,不过是在径自翻扒深埋记忆的泥土——如果我没
看错,我们都在各自回忆着些什么,偷偷地寻觅着些什么——为什么坐立不安?为什么对斗
篷合不合身、手套扣不扣上感到浑身不自在?看,黑幕前那张沧桑的脸庞,刚才还是彬彬有
礼笑容满面,现在却一副郁郁寡欢愁眉不展,仿佛罩上了一层阴影——听,是第二小提琴在
等候室调音吗?他们进场了;四个穿着黑色礼服的人,手里拿着各自的乐器,在一泻而下的
灯光中,面对各自的乐谱坐下;他们先把琴弓点放在琴谱架上,然后同时提起,轻灵地摆好
起奏动作;接着,第一小提琴手看着对面的乐手,开始倒数:1、2、3……破土——生长——
含苞——绽放!高山顶上,一树梨花!接着,又如喷泉般,喷起,落下,节奏平稳——但罗
纳河水,又深又急,在拱桥之下奔流而过,冲卷着落叶,翻滚,旋转,在银鱼身上投下片片
暗影,宛如斑纹……河水迅猛,鱼儿无法上游——这很难描述——全被卷进深潭的漩涡之中;
它们挣扎跳跃,鳍鳞刮擦,水花四溅。在激流的冲动下,水底的黄色鹅卵石不停地转动,一
圈,一圈,又一圈……啊,终于自由了,乘流而下,甚至腾跃空中,如优美的螺纹;又如刨
子下卷起的薄薄的刨花,上升,上升……行走于大地之上,而又能步履轻快微笑不减的那些
人们,他们的心地该是怎样地美好和善良啊!
船下沉,又升上来,犹如音乐降而又升……但现在新乐章舒缓而宁静,且渐行渐远,似
有还无,仿佛幽灵飘远,朦胧而略带伤感……突然节奏又明快有力了起来,旋律生动,情感
激越,一路高扬,终于一下子激发了我内心双倍的热情……它在为我歌唱,抚慰我的哀愁,
融化我的冷漠,并用爱拥抱忧伤的世界——啊,它方才不是要收回、终止它的款款柔情,而
是巧妙而不露痕迹地将之交织编排起来,直到最后丝丝相扣,将细碎合一,织就出这图案,
这完美画卷……时而清明高远,时而低回怨慕,最后安然落幕于惆怅与欢乐之间。
为什么又感伤了呢?还期待什么?还沉浸其中,不愿结束吗?全曲结束了,哦,那感觉
就像惬意地躺下来休息,静待着漫天的玫瑰花瓣飘下来。飘下来。啊,它们停浮在那儿不动
{#{QQABLQAEgggAQpBAARgCQQGACgOQkBGACCoOAAAIIAIAiQNABAA=}#}
了。只有一片花瓣还从那渺远的高空中继续往下飘,仿佛一朵从看不见的热气球上跳落下来
的小跳伞,飘呀,摇呀。它将一直这样飘摇下去,永不到达。
“晚安,晚安。你走这边?”
“噢,不。我走那边。”
(有删改)
【注】①弦乐四重奏:主要由四把弦乐器组合而成的交响乐。莫扎特献给海顿的六首弦
乐四重奏被认为是古典弦乐四重奏的顶峰之作。②弗吉尼亚 伍尔芙:1882 年—1941 年,英
国著名女作家,二十世纪世界公认的意识流创作大师,与乔伊斯、普鲁斯特等把意识流小说
推向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写作手法。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现实与内心意识之间不断跳跃转换,“不知不觉间,我精神恍惚了起来”,表
明在音乐厅等待中“我”从关注窗外现实逐渐沉浸到内心自我意识。
B. “是不是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摄政街在整修”这一联想使从窗外现实到内心意识的
过渡自然流畅,说明意识的流动并非无迹可寻。
C. 偶遇的因战争分离的亲人“伸过来的手”使我的意识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但对话过程
中“我”仍然完全沉浸在自我意识中。
D. “我”的内心独白剖析出了接近真实的深层意识,体现“我”对金钱地位、安居享受等
世俗价值并不完全认同。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小说采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方式,以人物形象刻画为主,注重对人物处境的描写,
表现生活的灵动和精魂,揭示生命的真谛。
B. 作者在文中反复使用了破折号与省略号,通过捕捉瞬间印象,表现出人物的思索状
态或思维的联想跳跃。
C. 这篇小说行文虽短,但构思精巧,主要呈现了“我”听音乐会时的思绪,精神意念缓
缓荡漾,朦胧跳脱,极富想象力。
D. 这篇小说集合了散文和诗歌的特点,但思维散漫的外表下,有着很强的内在逻辑和
思想理性,是一场流动的精神盛宴。
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重点描写音乐,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内容分析。
9. 意识流小说家认为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倏忽即逝的印象,作家应记录这种变化多端的
内在精神,这篇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内容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疏陈安
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
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
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
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
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
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
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
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
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
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
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除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
{#{QQABLQAEgggAQpBAARgCQQGACgOQkBGACCoOAAAIIAIAiQNABAA=}#}
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
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
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 陈登云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
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
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
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
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B.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D. 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
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 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
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 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
着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 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
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②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4~15 题。
梅花
庾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冻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常年份腊月到一半,梅花就已经开得繁盛;人们不相信今年春天会晚,冬季要延
长,于是都来雪中赏梅。
B. 因为“树冻”,故而梅树上悬结的冰凌落下,见冰不见花,从袖里伸出手去攀折高处
的梅枝,觉得很寒冷。
C. 这首咏梅诗没有直接写梅花,只是写了寻梅不见的过程和感受,在同类诗作中显得
与众不同。
D. 这首诗结构自然无迹,没有使用典故,情感真纯,给人以亲切之感,颇能体现杜甫
所说的“清新庾开府”的风貌。
{#{QQABLQAEgggAQpBAARgCQQGACgOQkBGACCoOAAAIIAIAiQNABAA=}#}
15. 诗人的情感态度随着寻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形象地描写了
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痛心小人当道、君子不为所容的两句是
“ , ”。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 , ”两句进行对比,
总结了后唐庄宗先兴后亡的原因,并借此对执政者提出告诫。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先生,你那些记山水的文章我都读过,我觉得那些都很好。但是我又很自然地有一个奇
怪念头:我觉得我再也不愿意读你那些文字了,( )。你为什么尽把你们的山水写得那样
美好呢?难道你从来就不曾想到过:就是那些可爱的山水也自有不可爱的理由吗?我现在将
以一个平原之子的心情来诉说:你们在多山的地方行路不方便,崎岖坎坷,总不如平原上坦
坦荡荡;你们不容易望到天边,更看不见太阳从天边出现,也看不见流星向地平线下消逝,
总不如平原上的人有万里好景一望收的眼福;你们喜欢写帆,写桥,写浪花或涛声,但在我
平原人看来,总不如秋风禾黍或古道鞍马更为好看。此外呢,此外似乎还应该有许多理由,
然而我的笔偏不听我使唤,我不能再写出来了。唉唉,我够多么蠢,我想同你开一回玩笑,
不料却同自己开起玩笑来了,我原是要诉说平原人的悲哀呀。我读了你那些山水文章,我乃
想起了我的故乡,我在那里消磨过十数个春秋,我不能忘记那块平原的忧愁。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生长在平原上的孩子会为那些文字悲哀,因为它们都近于夸饰
B. 生长在平原上的孩子会因为那些文字都近于夸饰而悲哀
C. 那些文字都近于夸饰,是会叫生长在平原上的孩子悲哀的
D.那些文字是会叫生长在平原上的孩子悲哀的,因为它们都近于夸饰
1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请从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
19. 语段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比较有特点,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四、写作(60 分)
20.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 贝克特的悲喜剧。作品着重表现人的心
态、心理活动过程以及人的心理活动障碍。作品中的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和连贯的故事情节。
它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与此相似的荒诞派文学有《百年孤独》等名著。作品以
两个流浪汉苦等“戈多”,而“戈多”不来的情节,喻示人生是一场无尽无望的等待,表达了世
界荒诞、人生痛苦的存在主义思想,也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的空虚绝
望的精神状态。
材料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渔父》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QQABLQAEgggAQpBAARgCQQGACgOQkBGACCoOAAAIIAIAiQNABAA=}#}
2023-2024 学年第二学期第五次日常测验
语 文参考答案与解析
1. B 【解析】A. “因为文学是主观的,文学作品没有固定的样式”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
文中无据。B.正确。C.“不能真正地透露出来”错误。弗洛伊德认为“口误和笔误才是真
正透露内心的”,但不表示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内心不能真正透露出来。D.“对自己一无所
知”的表述过于绝对,它是有存在前提的;“丧失自我主体性”是以色列学者伊娃 易洛斯
在论及人们审视社会环境、制度结构等外在因素和自己的内心时的表述。故选 B。
2. C 【解析】A.“弗洛伊德和同时代的蒙田都是卓越的道德散文家”说法错误,原文为“说
弗洛伊德是‘他那个时代的蒙田,卓越的道德散文家’”,注意“他那个时代的蒙田”“卓越
的道德散文家”是两个不同的评价,并不是说蒙田是卓越的道德散文家。B.“伟大现实主
义诸多作品的一部分”说法错误,原文为“弗洛伊德一生中写就的著作是伟大的现代主义
文学诸多作品的一部分”,选项改变了原文的意思。C.正确。D.“并通过精神分析提供了
科学的解答”说法错误,原文为“弗洛伊德揭示了我们是怎样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他也许
没有提供科学的解答,却制造了众多的问题”,原文并没有说他提供了科学的解答。故
选 C。
3. D 【解析】A.意思是:解铃铛还是需要系铃铛的人来解才好解,得了心病终究还是需
要自己的内心来治疗。照应第⑧段“……而是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刻反思人们在建立各
种关系的同时是否逐渐丧失自我的主体性。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的动机,我们要有清晰
的价值观和清晰的目标,从而在复杂多变内心世界以及多变复杂的外部环境始终明确
‘我之为我’的意义”。B.意思是:每天欲望太多,很难满足。思虑太多,内心惨遭摧残,
禁止不住。照应第⑦段“因为核心的真相,那些可怖的欲望太过危险,让人无法承受”
的内容。C.意思是:是否知道造物主这是什么意思?莫非是人心中的苦难还没有磨平。
照应第⑧段“而是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刻反思人们在建立各种关系的同时是否逐渐丧失
自我的主体性”的内容。D.意思是:人内心奸诈不再淳朴,社会人情变得冷漠刻薄。出
自鲁迅《随感录 人心很古》:“慷慨激昂的人说:‘世道浇漓,人心不古。’”这篇文章发
表时,正是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而保守的旧文化势力拼命反扑的 1919 年 5 月。那些
守旧的国粹派,对蓬勃发展的新文化运动,极为仇视,对于旧文化的日益衰落痛心疾首。
这篇文章,就是针对这种“世道浇漓,人心不古”的国粹派的哀叹而发的。与⑦⑧两段的
内容不符合。故选 D。
4. ①作者用达 芬奇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一场葬礼的每一笔费用却不提死者信息的例子,
②意在说明弗洛伊德把小说的叙事技巧直接变成了一种心理学的解释,③具体有力地论
证了弗洛伊德的著作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部分。【解析】“1493 年夏天,达 芬奇在自己
的笔记本上记下了一场葬礼的费用,买蜡烛花了几块钱、买棺材花了几块钱、给掘墓人
几块钱等等,至于埋葬的那个叫卡泰丽娜的女人到底是谁,笔记中却没有透露”,作者
用达 芬奇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一场葬礼的每一笔费用却不提死者信息的例子,“弗洛伊
德的写法非常独特……精神分析要让原本被隐藏的冲动得以显露出来。他把小说中的一
个叙事技巧直接变成了一种心理学的解释”,意在说明弗洛伊德把小说的叙事技巧直接
变成了一种心理学的解释,“弗洛伊德一生中写就的著作是伟大的现代主义文学诸多作
品的一部分”,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弗洛伊德的著作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部分。
5. 示例一:合理。①佩吉被困在婚姻的城堡里,显然混淆了自己和丈夫各自的需求,误以
为满足丈夫的需求就是实现自己的需求 ②同事看出问题所在,即佩吉在婚姻中丧失了
{#{QQABLQAEgggAQpBAARgCQQGACgOQkBGACCoOAAAIIAIAiQNABAA=}#}
自我主体性(独立性),丧失了清晰的价值观和清晰的目标,失去了“我之为我”的意
义,而自我提升培训班能助推佩吉潜在的自我改变动机得以实现,帮助佩吉解决以上问
题。【解析】首先,“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去,花费太大了,我们还要攒钱,我丈夫想买下
那个肉店”“我们是有计划的”“亲爱的,‘我们’这个词是一座城堡,城堡里关着的就
是像你这样的公主,你可不要被这座城堡困住,去参加自我提升研讨班吧,你会找到打
开城堡的钥匙”,佩吉在说“我们”的时候,“我们”一词所包含的是佩吉和她丈夫两个
人,这被同事喻为“城堡”,是一个缺少与外界交流的世界;其次,“我不知道还能不能
去,花费太大了,我们还要攒钱,我丈夫想买下那个肉店”“亲爱的,‘我们’这个词是
一座城堡,城堡里关着的就是像你这样的公主,你可不要被这座城堡困住”,佩吉在对
话中,显然混淆了自己和丈夫各自的需求,误以为满足丈夫的需求就是实现自己的需求,
被同事看出问题所在,即佩吉在婚姻中丧失了自我独立性。这正如第⑧段所说,人们应
该“反思……是否逐渐丧失自我的主体性”,因此,“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的动机,我们
要有清晰的价值观和清晰的目标,从而在复杂多变内心世界以及多变复杂的外部环境始
终明确‘我之为我’的意义”,要改变这个困境,就要明确自己真正的需求。“你可不要
被这座城堡困住,去参加自我提升研讨班吧,你会找到打开城堡的钥匙”,同事建议佩
吉参加自我提升研讨班,正是要她明确自己真正的需求。示例二:不合理。①佩吉虽然
一直用“我们”来强调丈夫的需求,但这并不能说明“攒钱买肉店”完全和自己的需求
无关,如果攒钱买肉店也是佩吉的目标,那么她一直都明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并未丧
失自我主体性。②就算佩吉在婚姻中丧失自我需求,参加自我提升研讨班只是改变的途
径之一,并不是唯一的途径,人们对自我的改变更多应该从内在进行反思,而不是纯粹
依靠外界的改变。【解析】“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去,花费太大了,我们还要攒钱,我丈夫
想买下那个肉店”“我们是有计划的”,佩吉虽然一直用“我们”来强调丈夫的需求,但
这并不能说明“攒钱买肉店”完全和自己的需求无关,如果攒钱买肉店也是佩吉的目标,
那么她一直都明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其次,就算佩吉在婚姻中丧失自我需求,“你可
不要被这座城堡困住,去参加自我提升研讨班吧,你会找到打开城堡的钥匙”,参加自
我提升研讨班只是改变的途径之一,并不是唯一的途径,结合第⑧段“……而是回到自
己的内心,深刻反思人们在建立各种关系的同时是否逐渐丧失自我的主体性。每个人都
有改变自己的动机,我们要有清晰的价值观和清晰的目标,从而在复杂多变内心世界以
及多变复杂的外部环境始终明确‘我之为我’的意义”,人们对自我的改变更多应该从
内在进行反思,而不是纯粹依靠外界的改变。因此,同事的建议并不合理。
6. C 【解析】C.“‘我’仍然完全沉浸在自我意识中”错误,“她在马姆斯伯里买了一所房
子。”“我”回答“不错呀”,作出了回应。故选 C。
7. A 【解析】A.“以人物形象刻画为主,注重对人物处境的描写”分析错误,意识流小说注
重刻画人物内在精神世界。故选 A。
8. ①运用联想(想象)。音乐本是无形的,作者联想出各种景象,如梨花绽放、河水奔流、
落叶旋转等,来表现音乐的轻柔欢快、流动回旋等特点和变化。②运用大量通感。梨花
绽放、暗影徘徊、鱼儿上游、刨花上升等运用通感,化听觉为视觉,生动形象,很有表
现力。③运用比喻手法。喷泉喷涌、河水奔流、鱼儿跳跃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比喻摹
声,写出了乐声节奏的变化。
9. ①淡化小说的情节。故事简单,重点写“我”听音乐会的所见所感,没有复杂的事件和激
烈的矛盾冲突,着重刻画精神世界。②大量运用心理独白。用流动的意识呈现人物的真
实丰富、变幻莫测的内心世界。③运用联想、想象。在听音乐时,“我”浮想联翩,思接
千载、心鹜八极,展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④语言跳跃、诗化。打破传统的语法习惯,
为准确快速地记录听音乐的印象,用一个个词语成句,大量省略,跳跃性强,意蕴丰富,
像是抒情诗、散文诗。
{#{QQABLQAEgggAQpBAARgCQQGACgOQkBGACCoOAAAIIAIAiQNABAA=}#}
10. B 【解析】翻译: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而且广泛结交术士、道士之流。当初
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
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句意完整,“且广结术士之流”有更
进一层的意思,应单独划出,排除 AD.“用以恐喝勋贵”,是前一句的目的,跟前一句
应分开,故选 B。B.翻译: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而且广泛结交术士、道士之
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
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窥觊储贰”,句中主谓宾齐全,独立成句,在其后停
顿,排除 AD.“用以恐喝勋贵”,是前一句的目的,跟前一句应分开,故选 B。
11. A.【解析】“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错。移疾,即移病,指旧时官员上
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
12. B.【解析】“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文中没有提到。
13. ①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
妃家人暗中捣鬼。【解析】①还朝,回到京城;会,恰好;阴沮,暗中捣鬼。
②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解析】
啖,吃;雁矢,雁屎;囊,用袋子装;示,给……看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考中进士。授职鄢陵知县,被征召升为
御史。出京巡视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
的赏赐制度。后改任山西巡抚。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
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阻挠。万历十六年六月,
他趁着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
君。而且广泛结交术士、道士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
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
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
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
的结果。干扰阻挠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奏疏呈于
皇上,贵妃、郑承宪都大怒,同僚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竟然把奏疏留
下没有下发。很久以后,他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又弹劾贬谪四川提学
副使冯时可,弹劾罢免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弹劾礼部侍郎韩
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
察选任科道,陈登云于是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刚正的
变温柔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谄媚。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
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二十年来,因正直被提升为京官的,一
百个人里面只有一两个人罢了。背着皇上,培植党羽,摇尾乞怜,像所谓的‘七
豺’‘八狗’,御史就占了一半。台谏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让人践踏羞辱到
这种地步,还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家除掉奸人、消
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在当初任用时谨慎地考察人选。”于是分
条陈述了数件事情献给皇上。他出京任河南巡按。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
吞食。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
随即送至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三次巡视
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却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
他称病归家不久就去世了。
14. A 【解析】(1)A.“梅花就已经开得繁盛”错,梅花就已经稀疏了。“当年腊月半,已
觉梅花阑”是说“当年腊月中旬,已觉梅花落完”。阑:尽。故选:A。
15. ①先是以往赏梅不及时带来的遗憾,②接着是迫不及待赏梅的兴致,③然后是寻梅不见
的失望。④最后静心回想感到著衣单薄,感情从失望之余略有回升。【解析】诗中先写
{#{QQABLQAEgggAQpBAARgCQQGACgOQkBGACCoOAAAIIAIAiQNABAA=}#}
平常年份腊月之半,梅花就已经稀疏了,流露的是以往赏梅不及时带来的遗憾;但诗人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不信今春开晚,同来雪里探看,表露的是迫不及待赏梅的
心情;接着写“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有花枝重,无花枝轻,所以这两句是寻梅不
见的形象,流露的是无尽的失望之情。诗人乘兴而来,梅却未开。最后写自己赏梅心切,
竟忘记了天寒,未穿好衣服就跑了出来,直到现在才觉到冷。感情从失望之余略有回升。
【参考译文】 当年腊月中旬,已觉梅花落完。不信今春开晚,同来雪里探看。树儿颤动冰
落,枝高出手冷寒。早知觅花不见,真悔衣着薄单!
【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欲去赏梅。平常年份腊月之半,梅花就已经稀疏了,所以人们不相
信偏偏今年春天会来的晚,冬季要延长,于是都来雪中赏梅。一个“已觉梅花阑”
便道出以往赏梅不及时带来的遗憾。一个“俱来雪里看”,又表现出迫不及待的心
情。“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有花枝重,无花枝轻,所以这两句是寻梅不见
的形象。乘兴而来,梅却未开,这是很使人扫兴的,诗的最后两句便是写由此带
来的感受。“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一方面是赏梅心切,竟忘记了天寒,未
穿好衣服就跑了出来,直到现在才觉到冷。一方面是说,早知寻梅不见,今年春
天来的晚,就应穿厚衣服了。因为梅花未开,说明还有严寒天气在后头,怎能不
准备好耐寒服装呢。此诗咏梅,却没有直接去写梅花,只是写了一个寻梅不见的
过程和感受,于是在同类诗作中与众不同,有其独特性。诗中表现出的失望、惆
怅之情又有其广泛性。人们在生活中都有乘兴而来失望而去的心理体验,所以此
诗中的这种感受容易唤起人们的同感,引起共鸣。使其所写之情已大大超出所写
的内容。此诗的表现技巧又具有曲折性。先从常年的感受经验写起,引出赏梅的
兴致。以弥补以前的遗憾。匆匆寻梅,把对梅的兴趣推向高潮。继而写寻梅不见
的失望。最后静心回想感到著衣单薄,感情从失望之余略有回升。这样,在不长
的八句诗里,情感经历了落、起、大落、回升四个过程,给人一种亲切、真实、
曲折、迁回的感觉。本诗结构自然无迹,情感真纯,最能体现其清新的特点。
16.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重点字:弩)
(2)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重点字:曲)
(3)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重点字:逸)
17. C 【解析】该句上承“文字”,下启“人”,故选用 C。故选:C。
18. ①运用对比手法,将山水美和平原美进行比较,以平原人的视角阐述了平原之美,突出
了“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②运用铺排手法,反复渲染平原之美,突出了“我”对家乡的
喜爱之情。
19. ①开头和结尾主要使用第一人称“我”,开头的“我”交代了观点表达和情感抒发的对象,
结尾的“我”便于抒发对平原的喜爱之情。②中间交替使用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
“你”“你们”,具有互动性,增强了对话意识。
20. 【分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该作文由两则材料构成。材料一借《等待戈多》
的内容反映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的空虚绝望的精神状态。这出戏的主题就是“等待”,
等待,象征着没有意义的生活。人们总是等待明天,期望明天能把人从今天的生存困境
中解救出来,但事实上苦苦等待是没有结果的。材料由此引导考生深入思考“等待”这一
问题,思索陷入困境时究竟该如何应对?材料二引用了屈原《渔父》中的句子,意思为
干净的水可以拿来洗帽带,浑浊水可以用来洗脚,传达出了一种与世推移的观点,即面
对不同的环境应审时度势,因时因事而变,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另一
种说法。综合以上两则材料的内容,我们不难提炼出关键内容,即面对荒诞的世界不一
定只能苦苦抱怨,亦或是苦苦等待,与世推移未必不是一种生活解法,只有学会审时度
{#{QQABLQAEgggAQpBAARgCQQGACgOQkBGACCoOAAAIIAIAiQNABAA=}#}
势,顺势而为,乐观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方能助力人生行稳致远。写作时,可采用递
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审时度势的重要意义,如何正确面对人生不同的境遇等角度展开具
体论证。在论说“审时度势的重要性”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
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如何正确面对人生不同的境遇”时,可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
如面对人生不同境遇我们应顺势而为,与世推移;面对人生困境我们应积极应对,寻求
突破,不能苦守苦等。【参考立意】1.与世推移也是生活的良方。2.积极求变,勇于突破
3.不做“苦等”青年,积极奋斗致远。
【范文】
积极求变,勇于突破
在人类的演化历程中,每一次的突破都是一次生命的觉醒。就像《等待戈多》中的两个
流浪汉,我们在苦苦等待的“戈多”就是那不断追求的变革和突破。人生,就是一场无尽的
等待,等待“戈多”的到来,等待自己的觉醒和突破。
在我们的生活中,“戈多”可能代表着各种不同的东西。它可能是我们一直想要追求的
事物,可能是我们的梦想,也可能是一种新的生活状态。无论“戈多”是什么,我们都需要
积极求变,勇于突破,才能得到我们所等待的东西。
积极求变,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如果我们想要得到
自己想要的东西,就需要不断地改变自己,适应这个世界的变化。如果我们一直固守着过去
的思想和行为,那么我们就可能会被这个世界所淘汰。就像《等待戈多》中的流浪汉一样,
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和尝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勇于突破,是一种勇敢向前的精神品质。在追求“戈多”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会遇到各
种困难和挑战。这时候,我们需要有勇气去面对这些挑战,去突破这些困难。只有这样,我
们才能不断地向前走,不断地接近我们所等待的“戈多”。
积极求变,勇于突破,是现代人的必备品质。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保持一颗求
变的心,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只有拥有突破的勇气,才能在遇到困难时迎
难而上,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是,求变和突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去面对这
个世界的挑战和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遭遇各种挫折和失败,但我们不能因此而
放弃。我们需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断地尝试和探索,直到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就像屈原在《渔父》中所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
足。”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需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迎接这个世界的挑战和
变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戈多”,实现自己
的梦想。
总之,积极求变,勇于突破,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关键品质。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需要
保持一颗求变的心,去适应这个变化的世界;同时也要拥有突破的勇气,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点评】材料作文的审题:
第一步, 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
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
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第二步, 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
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
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
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
{#{QQABLQAEgggAQpBAARgCQQGACgOQkBGACCoOAAAIIAIAiQNABAA=}#}
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QQABLQAEgggAQpBAARgCQQGACgOQkBGACCoOAAAIIAIAiQN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