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30 20:0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军机处作为清代最重要、存在时间最长的中央最高辅弼机构,成为凌驾于内阁之上的国家真正的政务中心。关于军机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军机大臣负责传达皇帝旨意 B.军机大臣不可以把自己意见夹杂进去
C.军机大臣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 D.军机处是康熙时期设立的
2.清代学者谢济世注《大学》,从《礼记》本,不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本,被认为犯禁。雍正帝认为他借注经发泄对皇帝的怨恨,犯的是悖逆大罪。据此可知,雍正帝的这一看法源于( )
A.解决民族矛盾的需要 B.国家反腐倡廉的需要
C.推行教育文化的需要 D.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
3.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帝在驳回英人所请各项后申饬群臣:“(英王)或因不遂所欲,心怀触望,…或于澳门地方串通勾结,欲滋事端,不可不预为之防。”这表明消朝统治者( )
A.严禁与海外各国进行通商 B.无力挽救清朝统治危机
C.对西方侵略野心有所察觉 D.已认识到中英国力差距
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将其恢复:“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裁决军政大事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5.有学者认为:“这种政策构筑了隔绝中外的一道堤墙,对中国社会的前进起了阻碍作用。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中国人民与世界潮流隔绝,不明世界大势。”材料中的“这种政策”是( )
A.重农抑商 B.闭关锁国 C.朝贡贸易 D.殖民掠夺
6. “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日召对,承旨遵办,而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议政(大臣)虚衔,无应办之事,殊属有名无实……所有议政(大臣)空衔,著不必兼充。”这反映了清朝意在( )
A.减少财政支出 B.强化皇权统治 C.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丞相权力
7.以下有关明清时期记载的史事,其共同影响是( )
明朝 清朝
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赵翼《檐曝杂记》)
A.加强中央对地方监察 B.加强丞相权力 C.降低政府的财政支出 D.强化君主专制
8.1832年,一艘英国的商船“阿美士德号”强行闯入黄埔,希望能够通行贸易遭到拒绝。上海道台衙勒令“即速开船,遵照旧例回粤贸易”。其中“旧例”是指( )
A.自由贸易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贸易垄断政策
9.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军机处;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1735年乾隆帝继位罢军机处;乾隆二年(1737年)重新恢复军机处,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了权力。这一演变主要反映了( )
A.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军机处是国家最高的权力机构
C.军机大臣对制定政策作用巨大 D.军机处只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
10.清朝初年的某一天,一阵清风将一位文人的书页吹乱,这位文人诗兴大发,吟诗抒怀:“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有人以此告他讥讽清王朝,结果他被定罪问斩。这表明清初实行( )
A.焚书坑儒 B.文字狱 C.闭关自守 D.八股取士
11.专制主义政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的有( )
①西周的分封制②明朝废除宰相制度③元朝的行省制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清初的戴梓发明火器“连珠铳”,一次可填发28发子弹,又造出威远将军炮。然而,清统治者抱着“骑射乃满洲根本”的想法,不仅不采用,反而听信谗言,将戴梓充军关外。这说明清朝统治者( )
A.鄙薄科学技术 B.提倡“重本抑末”
C.实行文化专制 D.重视和平交流
13.如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图1(汉)坐而论道 图2(宋)站议时政 图3(清)跪受笔录
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渐趋成熟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丞相权力日渐衰弱
14.1757年,乾隆帝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这一规定( )
A.使中国免受西方列强侵略 B.规范了中外的贸易
C.彻底隔绝了中西方的联系 D.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15.“闭关锁国”是清朝统治者出于心底的自卑,强行将中国与世界隔绝的政策,这个政权先天的不足造成的一系列的恶果,却要全体中国人民来承受。形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的综合国力远在世界大国之上 B.封建专制制度和自然经济的排他性
C.清廷惧怕西方列强对其进行殖民侵略 D.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对外延伸
16.清朝统治者将认为不利于其统治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仅在乾隆时期,许多珍贵的书籍被查禁和销毁。这一现象的本质在于清朝统治者实行( )
A.文化专制政策 B.重本抑末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对外贸易政策
17.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其中“第二帝国”隋唐带扩张性,与“第三帝国”明清的“内向、非竞争性”迥然不同。下列印证了明清这一特性的是( )
A.闭关锁国的实行 B.自然经济的解体
C.中央集权的衰落 D.地方势力的膨胀
18.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长生殿》和桃花扇两部政治历史剧成为传世之作,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步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上演的剧目多是逃避现实或歌功颂德的庸俗作品,为宫廷和贵族所观赏。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 B.小说文化繁荣
C.文化专制政策 D.社会矛盾激化
19.清政府规定禁止建造双桅五百石载重以上的船只,凡违者以发边充军论处。清政府同时也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禁止外国商人私雇中国人当差,禁止外国妇女进广州城等。这些规定( )
A.抵御了西方殖民者侵略 B.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C.是重农抑商的具体体现 D.使中国落伍于世界进程
20.雍正年间设立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这一特殊机构”是( )
A.市舶司 B.御史台 C.锦衣卫 D.军机处
二、综合题
21.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大一统”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二: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材料四: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有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材料一中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皇帝为巩固大一统在经济方面采取什么措施?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思想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在制度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表现有哪些?(2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元朝1例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第一帝国”相比,“第三帝国”在中央政治机构和选官制度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
(5)综合上述内容,归纳历代政府是从哪些角度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2点)
22.制度建设自古以来都是历史性的重要课题,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政策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嬴政在灭掉东方六国的基础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为巩固统一和统治,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奠定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基本格局。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材料中“全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制度?它在地方上表现为什么制度?
材料二 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了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摘自中学历史教材
(2)材料中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三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长官担任。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宋朝统治者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使皇帝独揽大权。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3)结合所学内容,简述宋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使皇帝独揽大权?
材料四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在随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人教版中国历史教科书
(4)根据材料四,朱元璋为了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了哪一官职?
材料五 清朝沿用明朝政治制度,内阁仍然是政府的中枢机构。但因受清朝建立并保留下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权力有限,使皇帝集权受到较大影响……后来,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
——摘自中国历史教科书
(5)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雍正时期为了进一步强化封建君主集权设置了哪一机构?
(6)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你认为我国古代统治者实行相应政策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23.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源远流长。古代政治家运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延续了上千年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它是雍正时期设立.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的核心机构,但这个核心机构……,裁决权完全出自皇帝,皇帝的命令由它直接传达给地方的仍抚,称为“廷寄”。
——惠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官制结构图”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 把结构中①②处应该填写的内容补充完整。
(2)材料二中的“它”指的是哪一机构 根据材料,指出这一机构的设置有什么作用
(3)材料二中的诗句被清朝统治者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统治者当时实行的措施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占代政治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三、论述题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
阶段 主要特点
西汉时期 ①______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唐朝时期 实行开放的政策,加强了唐朝与周边国家的交流
②______时期 海上交通范围有了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明朝前期 郑和七下西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③_______
清朝前期 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管理外国商人
材料二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丝绸之路是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条大国之路。
——摘编自李浩《中国文化研究辑刊》
(1)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给材料一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表格中体现了不同时期中外交流的重要表现,其中①是 ,②是 ,③是 。
(2)根据材料一、二提炼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军机处是雍正年间设立的,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根据“(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要服从皇帝的意志,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军机大臣不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表述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军机处设立,使得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与皇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清代学者谢济世注《大学》,从《礼记》本,不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本,被认为犯禁。雍正帝认为他借注经发泄对皇帝的怨恨,犯的是悖逆大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清朝时期实行的文字狱,其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选D项;题干强调的是加强思想控制,与解决民族矛盾和国家反腐倡廉无关,排除AB两项;推行教育文化的根源还是属于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英王)或因不遂所欲,心怀缺望,…或于澳门地方串通勾结,欲滋事端,不可不预为之防。”可以看出,清代统治者已经看到英国有可能会到澳门挑起事端,因此强调要及早防患,说明清代对西方侵略野心有所察觉,C项正确;材料没有严禁贸易等信息,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统治者有防患意识,而不是无力挽救清朝统治危机,排除B项;“已认识到中英国力差距”与史实不符,当时清朝依然为天朝上国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置,有助于加强皇权,是皇帝大权独揽,乾纲独断,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项正确;材料与内阁的职能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皇帝裁决军政大事,军机大臣只是协助皇帝,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这种政策构筑了隔绝中外的一道堤墙,对中国社会的前进起了阻碍作用。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中国人民与世界潮流隔绝,不明世界大势。”,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害怕外国势力的进入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使中国错失了向先进国家学习先进技术、经验等的机遇,使中国落后了,这种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具体表现,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朝贡贸易是指宋代以后中国政府准许外国使节在进贡的前提下,随所乘船舶、车马携带商货来中国进行的贸易,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殖民掠夺就是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强国掠夺弱国,大国压迫小国的方式,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设立军机处”“议政(大臣)空衔,著不必兼充”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设立军机处后,革除了议政大臣虚衔,意在加强皇权统治,B项正确;设立军机处是政治行为,无法看出“减少财政支出”,排除A项;题干中提到军机大臣每日召对,承旨遵办,最终目的是加强皇权统治而非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明朝已废除宰相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清朝设置军机处,军机处的职能是上传下达、跪受笔录,这两项措施都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皇权,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部门对地方的监察加强,排除A项;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B项;材料所述措施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与政府财政收入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对外交往中实行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1757-1842年,粤海关成为清政府官方允许的唯一海上对西洋贸易的关口,C项正确;根据题干“遵照旧例回粤贸易”可知,清政府严格控制对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强调清政府严格控制对外贸易,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排除B项;材料强调清政府严格控制对外贸易,没有涉及贸易垄断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军机处由临时军务处理机构变成常设政务机构,中途短暂停止后很快恢复运行,这主要是服务于皇权专制的需要,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A项正确;军机处并不是法定权力机构,也没有实权,排除B项;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所有军国大事都由皇帝裁决,排除C项,军机处辅优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清朝初年的某一天,一阵清风将一位文人的书页吹乱”“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可推断出其指的是清朝大兴文字狱。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而对不利于他们统治的言行进行严厉钳制的措施,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与题干信息“有人以此告他讥讽清王朝,结果他被定罪问斩”相符,B项正确;焚书坑儒是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排除A项;闭关自守是清朝统治者实行的对外政策,排除C项;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根据题干“一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标志着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②④均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C项正确;西周的分封制不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错误,排除AB项;元朝行省制度也与上述特征无关,③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清初的戴梓发明火器‘连珠铳’,……又造出威远将军炮。……不仅不采用……将戴梓充军关外”可以看出清统治者对戴梓发明者的态度,说明对科技技术的鄙薄,A项正确;材料反映清统治者对科学技术的鄙薄,与“提倡‘重本抑末’”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清统治者对科学技术的鄙薄,与“实行文化专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清统治者对科学技术的鄙薄,与“重视和平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大臣从(汉)坐而论道到(宋)站议时政再到(清)跪受笔录的变化,反映了官员的地位不断降低,其实质是在君臣关系中官员权力不断降低,专制皇权不断加强,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君臣关系,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内阁制度是明清中央机构,题干图片并没有明确信息涉及内阁,排除B项;明朝时期废除了丞相制度,清朝时已无丞相,题干与图片不能体现丞相权力日渐衰弱,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据材料“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在广州一处通商,设立“十三行”,这一政策的实行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D项正确;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材料中“十三行”的设立,并未起到规范中外贸易的作用,只是强调了中外贸易的地点,排除B项;材料强调“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因此并未彻底隔绝了中西方的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根据所学,中国封建时代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封建专制制度和自然经济的排他性,使国家不需要对外有太多的联系,从而走向了闭关锁国,B项正确;中国的实力大小并不是闭关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CD项都是影响因素,但不是根源,排除C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根据题干“清朝统治者将认为不利于其统治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仅在乾隆时期,许多珍贵的书籍被查禁和销毁”和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清朝文化专制的政策,A项正确;重本抑末属于经济政策,排除B项;闭关锁国属于对外政策,排除C项;对外贸易属于对外贸易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7.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具有“内向”“非竞争性”,闭关政策使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明清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是闭关锁国的实行导致的,A项正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促使中国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对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中国自然经济逐步加深分解,但始终有很大的局限性,排除B项;明清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排除C项;材料与地方势力的膨胀无关,排除D项。故选 A项。
18.C
【详解】据“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步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上演的剧目多是逃避现实或歌功颂德的庸俗作品,为宫廷和贵族所观赏”可知,这说明由于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步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上演的剧目也多是逃避现实或歌功颂德的庸俗作品,为宫廷和贵族所观赏,成为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的玩物。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根据题意,C项正确;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使昆曲创作陷入瓶颈,逐渐走向衰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A项;据“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步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上演的剧目多是逃避现实或歌功颂德的庸俗作品,为宫廷和贵族所观赏”可知,材料内容描述的是昆曲发展的没落,与小说文化繁荣没有关系,排除B项;材料内容描述的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使昆曲创作陷入瓶颈,逐渐走向衰落,与社会矛盾激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9.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禁止建造双桅五百石载重以上的船只……禁止外国商人在非指定商馆居住等”可知,材料反映了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D项正确,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排除A项;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重农抑商,是指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与题干信息“禁止建造双桅五百石载重以上的船只……禁止外国商人在非指定商馆居住等”没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0.D
【详解】根据题干“雍正年间设立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年间,设置了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D项正确;市舶司是宋代设立,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排除A项;御史台是元朝设立的监察机构;排除B项;锦衣卫是明朝设立监视官民的特务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
21.(1)统一货币、度量衡;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2)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3)实行行省制、设宣政院管辖西藏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等。
(4)废丞相,设军机处等;八股取士。
(5)制度的创新,边疆的治理,思想的统一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所学知识可知,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是秦始皇,秦始皇为了巩固大一统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主要是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钱同行全国,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思想措施: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实现大一统,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大力推行儒家教育。还在长安兴办太学。
(2)表现:根据材料“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可知,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制,并且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以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各司其职,提高了决策效率。此外,根据“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3)元朝史例:据材料二“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设宣政院管辖西藏政教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等,体现了元朝在地方治理上和边疆管理上因地制宜并且多元化的特点。
(4)举措:据材料三“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帝国”明清时期在中央政治机构上表现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大大加强君主集权,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在选官制度方面新的表现为实行八股取士。
(5)角度: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历代政府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和边疆治理等方面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具体包括制度创新,采取因地制宜的边疆治理方式,统一思想等措施。
22.(1)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2)推恩令
(3)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4)丞相
(5)军机处
(6)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此后为历代王朝所沿袭。
地方上:根据材料“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2)措施:根据材料“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诸侯国被越分越小”和结合所学可知,汉初诸侯王势力强,汉武帝采纳主父偃“推恩”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3)措施:根据材料“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宋朝统治者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和结合所学可知,宋朝为了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4)官职:根据材料“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和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5)机构:根据材料“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和结合所学可知,雍正年间,设军机处,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6)共同目的:根据材料一可知,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材料二可知,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权;材料三可知,宋朝时为了防止宰相权利过大,分化事权,削弱相权;材料四可知,明朝时期,废丞相,以强化皇权;材料四可知清朝时设军机处,将皇权强化的前所未有的程度,可见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23.(1)朝代:元朝。
补充:①宣政院;②行省制度。
(2)机构:军机处。
作用: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3)措施:文字狱。
(4)趋势: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步加强。
【详解】(1)制度: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一图片”枢密院、御史台“可知是元朝。
补充:根据所学知识,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故①为宣政院;由材料一”设置路、府、州、县和宣慰司”可知是行省制度,故②为行省制度。
(2)机构: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三“它是雍正时期设立,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的核心机构,但这个核心机构……,裁决权完全出自皇帝,皇帝的命令由它直接传达给地方的仍抚”可知是军机处,军机处是清代最重要、存在时间最长的中央最高辅弼机构,撰拟谕旨和处理奏折,议大政,参与重大案件审拟,随侍皇帝出巡等。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军机处的设立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也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3)措施:根据所学知识,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措施是文字狱,文字狱严重禁锢了思想,堵塞了言路,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这是专制主义日趋腐朽、没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清朝统治者通过文字狱,强化集权统治,但也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4)趋势:根据所学知识,综合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可知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步加强。
24.(1) 标题:古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填空:丝绸之路 填空:元朝 填空:红海沿岸
(2)示例
观点: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交往的重要桥梁。
论述: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开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往与交流;唐朝时期,借助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唐朝与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家和地区交流频繁,唐朝的先进政治经济制度、科技文化等不断外传,对世界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丰富了唐文化的内涵;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中国的印刷术、火药等发明输往西方,西方的天文、历法等也传到中国;明朝前期,郑和七下西洋,进一步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结论:综上所述,丝绸之路促进了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是古代中外交往的重要桥梁。
【详解】(1)标题:据材料一表格阶段及主要特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恰当的标题为:①古代中外交流的发展;填空:根据所学西汉时丝绸之路、元朝时发达的中外交通和明朝的对外关系的知识可知,②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③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④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论述题: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先从材料一、二提炼出一个观点,即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交往的重要桥梁。然后,结合相关丝绸之路在唐宋明清的影响等史实进行论述,注意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示例:观点: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交往的重要桥梁。论述: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开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往与交流;唐朝时期,借助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唐朝与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家和地区交流频繁,唐朝的先进政治经济制度、科技文化等不断外传,对世界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丰富了唐文化的内涵;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中国的印刷术、火药等发明输往西方,西方的天文、历法等也传到中国;明朝前期,郑和七下西洋,进一步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结论:综上所述,丝绸之路促进了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是古代中外交往的重要桥梁。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