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行为不会对大自然产生危害的是( )。
A.海洋污染 B.节约用水 C.工业污染
2.在寻访动物的家的活动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在观察鸟巢时,要轻声慢慢地走到树下观察
B.在草地里发现一个小洞,把手伸进洞里,看看有没有动物
C.在水边观察小蝌蚪,不要捕捞和伤害它们
3.下列选项中,对萝卜和兔子之间的相同点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都需要水 B.都能长大 C.都可以自己制造养料
4.金丝燕巢的形状是( )。
A.碗状巢 B.杯状巢 C.吊巢
5.喜鹊喜欢把巢穴搭建在( )。
A.树杈上 B.草丛里 C.水边
6.观察小动物的家时,不能做的事情是( )。
A.伤害小动物
B.保护小动物的家
C.不干扰小动物的活动
7.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滴水穿石 B.生根发芽 C.开花结果
8.狗在夏天伸舌头是因为( )。
A.想吃东西 B.散热 C.想喝水
9.目前,海洋污染日趋加剧,以海洋石油污染尤为严重。石油泄漏的主要危害是( )。
A.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B.温室效应加剧 C.扩大了土壤耕地
10.关于鼹鼠建造家的材料。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A.小明:鼹鼠的家在地下,建造家的材料是非生物的土壤。
B.小敏:鼹鼠是生物。
C.小辉:鼹鼠的家在地下,建造家的材料是土壤这种生物体。
11.下列有关生物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机器人能说话会运动,它是生物 B.青苔分不出根茎叶,它是生物C.瀑布能流动并发出声响,它是生物
12.下列不是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方式的是( )。
A.蛇冬眠 B.大雁南迁 C.蜜蜂筑巢
二、填空题
13.石笋是 ,松萝是 ,水绵是 。(选“生物”“非生物")
14.大自然为生物的生存、生长提供了所需 和适宜的 。
15.拦河筑坝修建的水电站会阻断、破坏鱼类的自由迁徙,人们多采用建设 的方法来缓解这种状况。
16.大自然为动植物提供生存生存所需要的 、 、 、 等,还为动物提供安家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17.人们多采用建设 的方法来缓解拦河大坝对洄游鱼类的影响。
18.生物的生长几乎都需要阳光、 、水和适应的 。
19.人工筑巢是为了满足鸟类的 行为。
20.大自然为动植物提供生存所需要的阳光、空气、 、 等,还为动物提供安家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三、判断题
21.大自然中的非生物因素(如温度、降水量等)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生物有自己适应环境变化的方式。( )
22.石笋能够长高,还能长出小石笋,所以它属于生物。( )
23.生物的生存与非生物没有多大联系。( )
24.因为石笋会“长高”,所以它是生物。( )
25.鸟儿的家一般安在树上、草丛边、房檐下、电线杆上等十分隐蔽的地方。( )
26.当生物无法适应一些环境变化时,就会死亡甚至灭绝。( )
27.我们在观察小动物的家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
28.动物会运动,所以环境的变化不会影响动物的生存。( )
29.蘑菇是没有生命的。 ( )
30.我国科学家竺可桢38年坚持记日记撰写出名著《物候学》。( )
四、连线题
31.将下列动植物与它们适应环境变化的方式连起来。
银杏树 增加毛量和脂肪抵御寒冷
猴面包树 通过落叶,减少热量流失和保存水分,度过冬季
雷鸟 树干储存水分,叶子稀少,度过旱季
麻雀 会变换羽毛颜色
五、简答题
32.同学们,你们知道鸟儿的家一般安在哪里吗?它们的家是用哪些材料来搭建的吗?(写出3点即可)
33.冬季,为什么要用塑料薄膜和草绳把新栽树的树干包起来?
34.在同样生长的小草上盖上一个瓶子,为什么结果就不一样呢?
35.在青藏铁路设计时,为了不影响野生动物的生活和迁徙,事先采取了可行有效的方案。那么假如要在藏羚羊迁徙必经之地规划修建一条铁路, 你将从哪些方面评估铁路的修建方案?
参考答案:
1.B
【详解】环境保护一般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海洋污染、工业污染都会对对大自然产生危害,节约用水会保护大自然。
2.B
【详解】A在观察鸟巢时,要轻声慢慢地走到树下观察,正确;
B在草地里发现一个小洞,把手伸进洞里,看看有没有动物,错误;这样很容易伤害小动物,也有可能使自己的手受到伤害;
C在水边观察小蝌蚪,不要捕捞和伤害它们,正确。
3.C
【详解】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养分,获得能量,动物则需要摄取各种食物来获取营养和能量。兔子是动物,萝卜是植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都能长大、都需要水,萝卜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料,兔子只能靠摄取各种食物来获得营养。C描述错误。
4.B
【详解】鸟是常见的动物,绝大多数的鸟类都会编制或搭建巢穴,作为它们休息或繁殖的庇护所。不同鸟的巢穴外形有很大的区别,筑巢的材料也不相同,形状和位置也有明显的区别。金丝燕巢的形状是杯状巢。
5.A
【详解】喜鹊是适应能力比较强的鸟类,在山区、平原都有栖息,无论是荒野、农田、郊区、城市、公园和花园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但是一个普遍规律是人类活动越多的地方,喜鹊种群的数量往往也就越多,而在人迹罕至的密林中则难见该物种的身影。喜鹊常结成大群成对活动,白天在旷野农田觅食,夜间在高大乔木的顶端栖息。 喜鹊是很有人缘的鸟类之一,喜欢把巢筑在民宅旁的大树上,在居民点附近活动。A符合题意。
6.A
【详解】在观察小动物的活动中,我们要做到:(1)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它们。(2)保持动物栖息地的原貌,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3)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7.A
【详解】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都具有新陈代谢的特征,如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通过呼吸获得氧气、体内物质的运输以及人体内废物的排出。2、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3、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4、生物能够生长发育的现象。5、成熟的个体都能繁殖后代;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够适应并影响环境。滴水穿石不属于生命现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属于植物的生命过程。
8.B
【详解】生物依赖环境生存,生物离不开合适的环境。动植物的生存本领是其适应环境的结果。狗的汗腺在舌头上,夏天伸出舌头是为了散热,保持体温的平衡。
9.A
【详解】水污染主要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造成,它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三大部分。石油泄漏的主要危害是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10.A
【详解】生物和非生物的本质区别:在于有无生命。自然界中,植物、动物等具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生物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岩石、土壤等没有生命的物体叫非生物。鼹鼠的家在地下,建造家的材料是非生物的土壤;;B没有体现鼹鼠建造家的材料,不符合题意;C观点错误,鼹鼠的家在地下,建造家的材料是土壤这种非生物。
11.B
【详解】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A、机器人能说话会运动,它不是非生物,A错误;
B、青苔分不出根茎叶,它是生物,B正确;
C、瀑布能流动并发出声响,它是生物,C错误。
12.C
【详解】动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它们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动物有一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会有一些特殊的行为,蛇冬眠、大雁南迁,都是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方式,蜜蜂筑巢,不是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方式。
13. 非生物 生物 生物
【详解】松萝和水棉能进行新陈代谢、能生长、具有应激性、能生殖和发育、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属于生物;石笋不能生长,不能繁殖,也不需要水和营养,属于非生物。
14. 食物和水 温度
【详解】所有的生物都会生长,会繁殖,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几乎都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大自然为动植物提供生存所需要的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还为动物提供安家所需要的各种材料,生物的生存离不开这些物质。
15.鱼道
【详解】拦河筑坝修建的水电站会阻断、破坏鱼类的自由迁徙,人们多采用建设鱼道的方法来缓解这种状况。自然鱼道与人造鱼道相结合,更加贴近自然条件,横隔板竖缝式鱼道可以降低过鱼孔的流速,并能以调整过鱼孔的形式、位置、尺寸来适应不同习性鱼类的需要。
16. 阳光 空气 水 适宜的温度
【详解】和我们人类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家。大自然为植物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水、空气、温度、阳光和土壤,还为动物提供安家所需要的各种材料。生物的生存离不开这些非生物。
17.鱼道
【详解】拦河筑坝修建的水电站会阻断、破坏鱼类的自由迁徙,人们多采用建设鱼道的方法来缓解这种状况。自然鱼道与人造鱼道相结合,更加贴近自然条件,横隔板竖缝式鱼道可以降低过鱼孔的流速,并能以调整过鱼孔的形式、位置、尺寸来适应不同习性鱼类的需要。
18. 空气 温度
【详解】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生物的生长几乎都需要阳光、空气、水和适应的温度。
19.繁殖
【详解】繁殖行为是指动物与繁殖有关的一切行为,包括占领繁殖的区域、雌雄两性的识别、求偶、交配、繁殖后代或产卵、对后代的哺育、以及鸟类的孵卵、筑巢等一系列行为。根据对鸟类繁殖行为的认识,筑巢是鸟类繁殖活动的一部分,人工筑巢就是为了满足鸟类的繁殖行为。
20. 水 适宜的温度
【详解】栖息地是指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子的总和,包括个体或群体生物生存所需要的非生物环境和其他生物。大自然为动植物提供生存所需要的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还为动物提供安家所需要的各种材料,生物的生存离不开这些物质。
21.√
【详解】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数量,动物的数量变化也会影响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结构特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适应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将会被淘汰。大自然中的非生物因素(如温度、降水量等)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生物有自己适应环境变化的方式。
22.×
【详解】有生命的物体都要吃东西,都需要呼吸,都能够长大,并且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都能够繁殖,对刺激都有反应。石笋会“长高”,会长出小石笋,是因为石灰岩积累形成的,石笋本身没有生命,是非生物。故题干说法错误。
23.×
【详解】非生物因素有温度、水分、土壤、阳光、湿度等,生物的生存离不开非生物环境,它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24.×
【详解】生命是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代谢、应激、进化、运动、行为、特征、结构所表现出来的生存意识,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能生长、具有应激性、能生殖和发育、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根据对生物的认识,石笋会“长高”,会长出小石笋,是因为石灰岩积累形成的,石笋本身没有生命,是非生物。
25.√
【详解】各种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它们的家也各不相同。鸟儿的家一般安在树上、草丛边、房檐下、电线杆上等十分隐蔽的地方。
26.√
【详解】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气候、水、食物、空气等环境变化时,当生物无法适应一些环境变化时,就会死亡甚至灭绝。
27.√
【详解】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科学观察可以凭借我们的眼、耳、鼻、舌、手等感觉器官进行,也可以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照相机和摄影机等对事物进行观察,有时还需要测量、画图。在观察小动物的家时,不能破坏小动物的栖息的地,也不能伤害小动物,一定要注意安全,所以题干中说法是错误的。
28.×
【详解】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它们的生存,促进动物优胜劣汰。
29.×
【详解】略
30.√
【详解】我国科学家竺可桢38年坚持记日记撰写出名著《物候学》。《物候学》是竺可桢一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此书一出版,畅销一空。有人评价此书“把我国物候学带入了新的纪元”。
31.
【详解】为了在自然环境中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动植物都有自己的保护方式,植物受到伤害时不能移动,但它们有自己的防护方式。例如,银杏树通过落叶,减少热量流失和保存水分,度过冬季;猴面包树树干储存水分,叶子稀少,度过旱季;雷鸟会变换羽毛颜色;麻雀增加毛量和脂肪抵御寒冷等。
32.鸟儿的家一般安在屋檐下、庭院树木的枝头上、大树的树杈间等隐蔽的地方。鸟儿的家一般用枝条、草茎以及毛、羽等材料搭建。
【详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鸟儿的家一般用枝条、草茎以及毛、羽等材料搭建,一般安在屋檐下、庭院树木的枝头上、大树的树杈间等隐蔽的地方。
33.用塑料薄膜和草绳把树干包起来可减少水分蒸发,且它们是热的不良导体,有助于树木保温,以抵御严寒。
【详解】保温可以减少温度在相同时间内的大量散失,起到减缓物体温度变化的作用,冬天要用塑料薄膜把树干包起来,来可减少水分蒸发,帮助树木保温,以抵御严寒。
34.盖上瓶子的小草被遮挡住了阳光,小草的光合作用受到影响,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来源,慢慢的小草就会变黄枯萎。
【详解】光合作用是一切生物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根本保障。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能满足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其产生的氧气是生物圈的氧气的来源。根据对植物光合作用的认识,盖上瓶子的小草被遮挡住了阳光,小草的光合作用受到影响,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来源,慢慢的小草就会变黄枯萎。
35.除了铁路的常规性评估之外,还应该从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来评估。
【详解】生命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财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地球上的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各种生命息息相关。青藏铁路沿线设置野生动物通道,以保障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体现了人类采取积极措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也说明了人类与其他生命共生共存、息息相关。因此,评估铁路的修建方案,除了成本等常规性评估之外,还应该从对于珍稀、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采取保护措施和人工干预措施的方面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