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
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所有答案填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市朝,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林秋颖《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了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茕茕孑立。但经过了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达到了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独脚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追求“人本”共同价值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创造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以后,儒、道吸收法、阴阳、名三家的基本思想,不再成为独立学派。
B.儒、道两家的人生观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积极的,后者是消极的。
C.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清净自守、超然自得属于道家气象。
D.儒、道两家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的主张是不同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佛教自汉代从印度传入中国后,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
B.儒家、道家和佛教经过不断的融合,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
C.儒、道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是因为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具有博大的包容性。
D.“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因此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一家之言是有重大偏颇的。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论证“道家”思想的一项是( )(3分)
A.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D.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4.请概括材料三的论证思路。(4分)
5.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呈现百家争鸣之象,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只有儒家和道家不断发扬光大。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生
西元
在这里,有个海拔五百多米的高地。二斗伢子总是梦见自己变成一只黑色大鸟,展开遮天的双翅在高地上空盘旋,慢慢低飞,向高地主峰落下去。一瞬间,那里燃起了地狱般的焦红色大火,黑色大鸟痛苦地嘶叫着,再一次飞向高空,久久不肯离去……
当年,十六岁的二斗伢子第一脚踏上高地主峰,小腿就陷在了土里,一直没到膝盖。这是一种被成千上万颗炮弹炸成灰尘状的黑色浮土,像炉膛里烧过的稻草灰。他之前没见过,之后也一辈子没再见过。尺把深处以下,才能踩到碎石块、弹药箱和散落的枪支、子弹壳,还有僵硬的肢体和躯干。阵地上光秃秃的,不远处立着半截炭黑色的树干,树皮早已被气浪剥光,无论来年春风怎样吹拂,也绝不会再活过来了。
这里的夜,是乌蓝色的,细细听去,隐约传来轰响声。在战壕里,指导员问二斗伢子,你怕死吗?二斗伢子说,不怕。指导员问,屁股底下就埋着死人,你不怕?二斗伢子说,鬼子都死了,不怕!指导员问,那么多战友的遗体你也不怕?二斗伢子说,心里只想着报仇,不怕!指导员呵呵一笑,又问,你个小牛犊子,就从来没感觉到怕?二斗伢子说,从来没感觉到过。指导员不笑了,说,没感觉到怕,不是真的不怕。等你心里有了它,并且知道怎么面对它的时候,才是真的不怕。二斗伢子嗯了一声,却不太服气。
回到坑道里,二斗伢子坐在老兵李大棉裤旁边。只见他往铝饭盒盖里倒了薄薄一层炒面,用小手指甲仔细地翻弄,像犁地一样,把谷壳、沙粒挑出来。然后,再用中指、食指和大拇指把炒面搓成中药丸一样的球,小心地放进嘴巴,连口水也不喝,就生生咽进肚子里。二斗伢子说,老李,喝口水呗,小心刮破了嗓子眼儿。李大棉裤摇摇头,说,水?过三天你再跟我说喝水的事儿吧。你没看见咱们上来时,那些人都干成什么样子了?
李大棉裤又说,等会儿美国人的炮弹打过来,你要学会分辨。如果是“呜儿呜儿”发尖的声音,那是远炮,你不用理它。如果是“呼——噗”一下过来,带着风声,那就是近弹,你赶紧卧倒,能多快就多快。我说你个娃儿,别不当回事儿,多少人还没学会,就没了!二斗伢子用肩膀拱了李大棉裤一下,问,老李,你怕死不?李大棉裤说,肯定怕呀!活人哪有不怕的?二斗伢子又问,那是啥感觉?李大棉裤说,就像喉咙里黏着一口痰,吐也吐不出来,总是让你喘不过气来。他接着说,不过,它总在提醒你,别逞能,只要仗还没打完,就别放松了警惕。许多人的死,其实都是因为心头那根弦儿松了。他们本应活得更长久——
突然间,二斗伢子只见李大棉裤的嘴一张一合,却听不到任何声音。然后,蜡烛晃了一下,一片漆黑。一声接一声的巨响震聋了二斗伢子的耳朵。他蜷起身体,死死抱住脑袋,任由筛子一样的坑道把他抛到空中,撞在墙上,再摔在地上。二斗伢子在黑暗里上下翻飞,不记得自己是谁,也不知道为什么来这里……
炮击过后,美国兵就该上来了。有人扒开坍塌的坑道口,猫着腰冲进战壕。二斗伢子在坑道里跌倒了,胳膊和大腿被人重重踩了几脚。他使了几次劲儿,还是没立起身子。突然有只手揪住二斗伢子的棉裤后腰,拎小鸡一样把他拎出坑道,颠簸了上百步,扔在了一个炮弹坑里。二斗伢子扭过脸,看到这人是机枪手大老张。大老张的手紫红色,手指头又粗又壮,每根都像茄子。他把机枪架好,瞄了瞄,对二斗伢子吼道,这两箱手榴弹归你!
二斗伢子还是第一次离这么近看到美国兵端着枪向上冲。他有点慌,手榴弹一个接一个向下甩,却不知道炸到敌人没有。大老张猛得拍了他一下后脖子,喊道,看准了再甩!那手榴弹都是拿命换来的,运一箱上来就得少一个人!二斗伢子一愣,盯着大老张的手,又摸了摸发烫的后脖梗子。过去,二斗伢子挺怕这双紫红色的大手,因为大老张开玩笑时总是没轻没重。现在,却觉得这手挺亲切。一巴掌过后,二斗伢子清醒多了,每次把手榴弹抛出战壕之前,总会把半个脑袋探出去,瞅瞅鬼子已经冲到哪儿了。
不知过了多久,那只手又重重地拍了一下二斗伢子的肩膀。二斗伢子一片空白的脑子开始慢慢转动,他哆嗦着向高地下方望去,只看到了美国兵的后背和屁股,他们向远处跑了!二斗伢子腿软绵绵的,他抹了一把鼻涕和泪水,心想,原来仗就这么打啊!他扭过脸,想对大老张笑一下,道个谢。可是大老张不在身边,他的那挺机枪枪管给炸弯了。二斗伢子把胳膊探向肩膀,把抓住自己领子的那只紫红色大手掌拿到眼前。这是大老张的手,只是从小臂一半处炸断了,慢慢滴着血,指甲缝里的污泥似乎都还留着体温。二斗伢子隐约记起来,机枪被炸坏了,敌人冲上了高地,大老张拎着爆破筒和两个鬼子抱在一起,接着是暴雨般飞过来的石子、土块和血肉。
(节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指导员和二斗伢子聊天时谈到了生死,指导员对二斗伢子这个小战士无惧死亡的生死观一笑置之,二斗伢子不服气是认为指导员缺少牺牲精神。
B.李大棉裤和大老张对初上战场的二斗伢子分辨炮弹和甩手榴弹的指导,既表明老兵经验丰富,更表现了对战友的关心爱护,充满人性的光辉。
C.二斗伢子曾一度慌乱,战后“腿软绵绵的”“抹了一把鼻涕和泪水”,刻画了新战士在惨烈战斗中的恐惧心理,真实地表现了普通英雄的成长。
D.小说讲述了以二斗伢子、大老张等为代表的抗美援朝战士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坚守高地浴血奋战的故事,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写二斗伢子的梦境,氛围压抑,为下文埋下伏笔,接着通过对高地的浮土、树干等物象的描写,虚实结合。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例如对吃炒面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战士们对食物的异常珍惜,充分揭示了战争环境的艰苦。
C.小说讲究叙事节奏,将战斗的爆发安排在二斗伢子与李大棉裤对话之后,叙事节奏从舒缓转为紧张,扣人心弦。
D.小说从新兵二斗伢子的视角,细致描写了这场抗美援朝战争的惨烈场景,并以此呈示出这场护国之战的悲壮和崇高。
8.小说多处写到大老张的手,请从情节与主题角度分析大老张的“手”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9.小说中的战士们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作者却以《生》作为小说的标题,请结合文本分析其用意。(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今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宋 苏轼《屈原庙赋》,有删节)
材料二:巴陵西江口,沅湘等九水于此会江。春夏间,江流甚雄,九水却避,故汇而成壑,是谓洞庭湖。湖畔见君山,如长眉一抹,隐见雪浪中。《山海经》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焉,出入多飘风暴雨,每每游者多以风恶返棹。故人呼为有缘山。”所云二女者,乃天帝之二女,非尧二女也,淆讹久矣。至如王子年独谓屈原以忠见斥,乃赴清泠之渊,神游天河,精灵时降湘浦,楚人谓之水仙,立祠此山,汉末犹存。
则予深感其言。夫当时销金铄骨之夫,化为轻尘,为冷风,甚且为摄山之怪蟒;而屈子侘傺一时,没而宾于帝所,嬉游湘浦,作羽化仙,则忠臣之利亦大矣。今山上祠屈子,而题曰水仙。岁取髻中之田,为之蒸尝,用宋玉、景差等配享,以奖忠魂,而奉千古词人之祖,亦楚中一大典也。当事者何不以闻之?且屈子傲骨冶才远性逸情具见《骚》中当必饶烟云山水之趣者;非此千顷雪涛,及九疑诸山秀色,不堪为之供养。不然,神不歆也。王子年之言,足为忠魂吐气,政①不当幻视之矣。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有删节)
注:①政:当政者。当时皇帝重用宦官,阉党肆虐,忠臣多遭迫害。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3分)
且屈子傲骨A冶才B远C性D逸情E具见《骚》F中G当必饶烟云H山水之趣者
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乘彼垝垣(毁坏) 浮扁舟以适楚兮(到,往) 不抚壮而弃秽兮(把握壮年)
B.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外貌,模样) 峡山高兮崔嵬(高大的样子) 便可白公姥(公公和婆婆)
C.謇朝谇而夕替(进谏) 忳郁邑余侘傺兮(惊异的样子) 今山上祠屈子(祭祀)
D.进不入以离尤兮(远离) 《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度,无节制) 每每游者多以风恶返棹(介词,因为)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乘船经过楚地屈原的遗居,眺望重山叠嶂,想起当年屈原被放逐南荒,生无归宿,死无墓地,内心涌起无尽的悲哀。
B.屈原吟成《怀沙》自伤怀抱,表明自己沉江报国的心意,诗的结尾陡然惨烈之极,说明他决心离开人世,却又沉吟犹豫。
C.作者认为《山海经》中“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焉”说的是天帝的“二女”,而王子年所说的屈原事迹都是真实可靠的。
D.楚中百姓敬奉屈原为千古词人之祖,他们在山上建祠立庙,并且每年用田间的收获来祭祀屈原,这成为当地的一大盛典。
13.请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4.材料一中苏轼对屈原的选择进行了理性思考,请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雨
陈与义①
萧萧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②,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北斋雨后
文同①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②,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①文同:北宋著名画家、诗人。本诗为其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他为官期间勤于政务,关心百姓疾苦。
②吴画:指画圣吴道子的画,泛指珍贵名画。
15.下列选项中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诗首联即点出“雨”,连续十日的雨将炎热的夏天送走了。诗人延续了咏雨的一般写法,从正面着力细致地描写雨势,而不是集中抒情。
B.陈诗颈联“一凉恩到骨”,写出了滴落在身上的秋雨带给诗人的冰凉透骨的感觉,与尾联的“西风吹客衣”相呼应,表达了诗人的落寞之感。
C.文诗首联“绝清佳”是诗人对北斋雨后景致的整体评价。诗人喜爱北斋景色,清幽的景色勾起了诗人对旧日山居生活的怀念。
D.文诗景、事、情相融,写景意会即止,叙事不铺排夸张,抒情婉转,巧妙地体现了宋诗中常见的含蓄精深的风格。
16.两位诗人都通过“雨”巧妙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情感上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屈原的《离骚》中写到凶猛的鸟不合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比喻正直的人不会和小人同流合污。
(2)屈原《离骚》中感叹时光不居,时序更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经常用香草美人做比喻,寄托了他高洁的品性。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做出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离骚》中诗人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于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小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统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 ① 。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 ② ,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 ③ 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目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 ④ 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络绎不绝 原汁原味
B.相互映衬 热闹非凡 连绵不断 原汁原味
C.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连绵不断 汁醇味正
D.交相辉映 热闹非凡 络绎不绝 汁醇味正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这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B.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C.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这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D.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20.与文中画横线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但不久,他们竟一同被捕,我的那一本书,又被没收,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了。
B.小二黑好学三仙姑下神时候唱“前世姻缘由天定”,小芹好学二诸葛说“区长恩典,命相不对”。
C.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第21小题。
中国影戏在传播过程中,不断与各地方言、戏曲、美术等相结合,大致在明末清初就已形成各地的风格和流派。
① ,湖南、广东皮影多为纸偶,河北唐山、辽宁盖州皮影多用驴皮,浙江皮影多用羊皮,山西孝义皮影在明代之前为羊皮、清代则为牛皮,全国其他地区多用牛皮。就影偶造型而言,四川阆中皮影人物面部为椭圆形,头帽胡须不固定,服饰图案多为川北民间花纹,重写意;浙江海宁皮影则脸形圆活、单眼侧面,少夸张、近实像。就制作工艺而言,山西皮影敷彩时多用植物颜料,追求大红、大绿、杏黄,色彩饱满;广东陆丰皮影则以红、黑、绿为主,颜色比较单一;浙江皮影通常先在羊皮上剪出人物轮廓,再在一面绘上青、红、黑、黄四色,重彩绘,少雕镂。
由于中国复杂的地理环境, ② ,即使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区,影戏风格也有差异。如:同在河北,涿州皮影人偶高50厘米,染色不用桐油,演出无脚本,全凭口授,属于“西城派”;而滦州皮影人偶高30厘米,上色需桐油,有影卷,演出时要看脚本,属于“东城派”。
中国影戏不仅一直在传承, ③ ,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等革命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通过创新传统影戏,相继推出了《屈原》等一批新编历史大本戏和《大生产》等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短剧,宣传革命道理,鼓舞民众和军人斗志。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别妄想世界永恒不变。
——塞万提斯
材料二: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桓宽
材料三: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林清玄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的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兰州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参考答案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9分)
1.C(3分)
【解析】A材料一原文:“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B选项指代发生变化。材料一原文说到的是“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选项中变为“人生观”,因此错误。D材料二原文“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
2.C(3分)
【解析】强加因果。
3.B(3分)
【解析】只有B项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属于儒家的思想言论。
4.①首先指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意义、地位和作用;
②然后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因理论和理念不同导致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
③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评分建议:每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5.①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
②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
③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评分建议:每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6.A【解析】A.“认为指导员缺少牺牲精神”错误,“二斗伢子不服气”不是因为他认为指导员缺少牺牲精神,而是认为指导员太小瞧自己了。故选A。
7.A【解析】A.“为下文埋下伏笔”,小说开头描绘的梦境并没有埋下伏笔的作用,后文也没有与这个梦境前后照应的相关情节。故选A。
8.①从小说情节的角度看,关于“大老张的手”的描写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而且关于“手”的细节描写前后形成了很好的铺垫与照应,使小说的情节更加连贯流畅。
②从小说主题来看,“手”能更直观鲜明地突显小说主题,展现出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之下深厚温暖的战友之情,以及枪林弹雨不惧艰险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解析】“手”作为文中重要物象,从情节上考虑,可能有铺垫、串联、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在主题上则是暗示或凸显主题。
第一次描写这手,二斗伢子在坑道里跌倒了,大老张用“手”把他拎出来,“大老张的手紫红色,手指头又粗又壮,每根都像茄子”,写大老张把二斗伢子拎出坑道,并给了他一箱手榴弹;第二次描写手,二斗伢子因为害怕扔不准手榴弹,大老张“猛得拍了他一下后脖子,喊道,看准了再甩!那手榴弹都是拿命换来的,运一箱上来就得少一个人”,写大老张指导他要珍惜手榴弹,让他看准了再扔;第三次写这手有插叙,“过去,二斗伢子挺怕这双紫红色的大手,因为大老张开玩笑时总是没轻没重”“现在,却觉得这手挺亲切。一巴掌过后,二斗伢子清醒多了,每次把手榴弹抛出战壕之前,总会把半个脑袋探出去,瞅瞅鬼子已经冲到哪儿了”,写过去大老张爱跟小战士开玩笑,下手没轻没重,这时候二斗伢子却感觉这手特别亲切;最后一次写这手,“不知过了多久,那只手又重重地拍了一下二斗伢子的肩膀……二斗伢子把胳膊探向肩膀,把抓住自己领子的那只紫红色大手掌拿到眼前。这是大老张的手,只是从小臂一半处炸断了,慢慢滴着血,指甲缝里的污泥似乎都还留着体温”,写大老张英勇牺牲。
从人物塑造上看,这几次描写“手”可以更好地塑造大老张作为一名老战士关心战友、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从情节上看,这四次描写“手”,既写了过去大老张爱和新兵开玩笑,又写了战时对二斗伢子的爱护以及最后壮烈牺牲,“手”把这些情节串连起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从主题上看,大老张是无数抗美援朝展示的缩影,描写老张对小战士的关爱,战斗时的英勇,讴歌的以大老张为代表的战士群体不畏艰苦、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让读者感觉真实生动,增强表达效果,引发读者对生与死的思考。
9.①小说以战场为特定环境,时时有战争的激烈和残酷,死亡相伴,以“生”为题,突出了战士们始终面临的生死考验。
②面对死亡,二斗伢子从开始的“不怕死”到后来对“生”的思考,逐步走向成熟,突显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③战士们面对死亡,英勇无畏,为了祖国的安全及和平正义,他们热爱“生”而又不惧牺牲,表达对战士们的崇高敬意
【解析】分析标题的用意,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联系人物形象及主旨思考。小说以抗美援朝为背景,以战场为特定环境,战士们要面临对“生”与“死”的理解和考验,如李大棉裤教育二斗伢子,“我说你个娃儿,别不当回事儿,多少人还没学会,就没了!二斗伢子用肩膀拱了李大棉裤一下,问,老李,你怕死不?李大棉裤说,肯定怕呀!活人哪有不怕的?”,但是面对敌人,为了保卫祖国,他们勇敢无畏,不惧牺牲,“机枪被炸坏了,敌人冲上了高地,大老张拎着爆破筒和两个鬼子抱在一起,接着是暴雨般飞过来的石子、土块和血肉”。以“生”为标题,是因为战士们始终面临生与死的考验,是要反映战争的激烈和残酷。
刚开始二斗伢子不怕死,“在战壕里,指导员问二斗伢子,你怕死吗?二斗伢子说,不怕。指导员问,屁股底下就埋着死人,你不怕?二斗伢子说,鬼子都死了,不怕!指导员问,那么多战友的遗体你也不怕?二斗伢子说,心里只想着报仇,不怕!”,经历过战斗,尤其是大老张等战友的牺牲之后,这个小战士对“生”与“死”一定会有新的感悟。
以“生”为标题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指导员说“没感觉到怕,不是真的不怕。等你心里有了它,并且知道怎么面对它的时候,才是真的不怕”,李大棉裤说“肯定怕呀!活人哪有不怕的?”。人没有不怕死的,但是他们是一群革命战士,为了祖国的安全及和平正义,他们热爱“生”而又不惧牺牲,英勇无畏。以“生”为标题,表达对抗美援朝战士的崇高敬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10.BEG【解析】句意:况且屈原的傲骨高才,超脱世俗的性情,全都体现在《离骚》中,必当增添烟云山水的妙趣。“傲骨冶才”“远性逸情”是四字成语,并用为主语,在中间B处断开。“具见《骚》中”做谓;语,为突出主语,在前面的E处断开。“当必饶烟云山水之趣者”是独立的判断句,在前面的G处断开。故选BEG。
11.A【解析】B.错误。“便可白公姥”中“公姥”为偏义复词,指婆婆。C.错误。“忳郁邑余侘傺兮”中“侘傺”表示失意的样子。D.错误。“进不入以离尤兮”中“离”为通假字,通“罹”表示遭受。因此选择A选项。
12.C【解析】“王子年所说的屈原事迹都是真实可靠的”错误,原文“则予深感其言”是对王子年所说的屈原成仙的感慨,并不是说这种传说“真实可靠”。故选C。
13.(1)贤良的人畏惧谗言因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畏讥”,畏惧谗言;“度”,准则;“斫”,砍,意译为摒弃。)
(2)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本来就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伏”同“服”,保持。固,本来。厚,推崇。)
14.①苏轼认为“君子之道”不必苛责求全,对屈原的精神表示肯定和赞赏。
②苏轼认为屈原虽然言行过于激烈不够适中,但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他是为捍卫信仰、捍卫真理而死,为了唤醒更多麻木的灵魂。
【解析】“人固有一死兮”,别人的选择是“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屈原的选择是一死来保全道义。苏轼的思考集中体现在材料一的第三段“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赞美屈原宁愿为国而死也不随从流俗的决心,屈原是一个殉国者,更是一个殉道者。屈原的死,是出于对自身的绝望,他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抗争,但是这种绝望不是彻底的绝望,死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为了唤醒更多麻木的灵魂,改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的局势。这就是屈原的希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小船浮波顺流来到了楚地,经过屈原大夫生活过的遗居。我放眼眺望江上重叠的山峦,这便是你魂牵梦萦的故里。想当年,你再次被放逐南荒之地,曾渡过大江的汹涌巨浪。你离开家园跋涉千里,生无归宿啊死无墓地。悲哀啊!人当然都不免一死,可是决定怎样死却很不容易。你独自在江边徘徊不已,想离开人间又未拿定主意。你俯首千丈峭壁,江中的激流让人心惊胆悸。你吟成《怀沙》自伤怀抱,令人叹息你为什么独抱着自沉的心意。诗的结尾陡然惨烈之极,你决心离开人世却沉吟犹豫。
江峡上的山峰巍峨高大,屈原故居荒废使行人悲哀。你的子孙后代都散失在哪里?何况我又见到你故居残败的高台。你离开人世迄今已过千年,世道更加偏狭,人生更加艰难。贤良的人畏惧谗言因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人们在乱世中竭力挣扎,却舍不得洁身退隐。有的竟然做了助纣为虐的大臣。你想把一幅色彩脏乱的图画改成美玉般洁白,人们就说你太不明智。
啊!君子之道,难道一定要这样苛责求全吗?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也是正确的吧!我叹息你专心一意,独自去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尽管你的言行过于激烈不够适中,但要紧的是,你不愧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那么,我还悲伤什么?屈子啊,愿你的灵魂安息吧!
(宋·苏轼《屈原庙赋》,有删节)
材料二:
巴陵的西江口,沅、湘等九条河在这里汇入长江。春夏之交,江流很是壮阔,九条河后退避开,因此汇合形成深壑,这就是所说的洞庭湖。湖畔望见君山,像一抹长眉,隐约出现在如雪的浪花之中。《山海经》记载:“洞庭湖边的山上,天帝的二个女儿居住在这里,她们出入时多伴着狂风暴雨,常常游客大多因风浪汹涌返航。所以人们称呼它为有缘山。”所说的二个女儿,是天帝的二个女儿,不是尧的二个女儿,是混淆讹传久了导致的谬误。至于有像王子年一家的说法:屈原因忠诚被贬斥,于是跳入清泠的深渊,魂魄游荡于天河,魂灵时而降落在湘水边,楚人称他为水仙,在这座山给他立的祠堂,汉朝末年还在。
于是我深深地感慨他的这番说辞。在那个时候,销金铄骨(因毁谤太多,而无以自存)的人,化为轻尘,化为冷风,甚至将化为管山的怪蟒;而屈原失意一时,死后陪伴在天帝周围,嬉游于湘江边,羽化成仙,那么忠臣的好处也很大啊。现在山上祭祀屈原,而命名为水仙。每年取髻中田中所产,为他秋冬祭祀,用宋玉、景差等人来配享,来奖掖忠魂,并奉他为千古词人之祖,也是楚中的一大盛典。当权的人为何不把这向上禀告呢?况且屈原的傲骨高才,超脱世俗的性情,全都体现在《离骚》中,必当增添烟云山水的妙趣;除了这千顷雪涛,及九疑山诸峰的秀色外,不能承受给他的供奉。不这样的话,神仙不来歆享。王子年的说法,足以为忠魂发泄心中怨气,当政者不应当当做虚幻故事来对待。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A(3分)【解析】“诗人延续了咏雨的一般写法,从正面着力细致地描写雨势,而不是集中抒情”错。诗人舍弃了咏雨的惯用写法,并未从正面对雨势做一个十分细致地描绘,只以开头一联提及雨的到来,而后由景入情,着重抒发内心之情。
16.(1)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到来的欢喜之情。陈诗欣喜秋雨送走了夏天的炎热,文诗欣喜于雨后的美景。(2分)
(2)不同点:①陈诗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已逝时光的怀恋以及闲居京城的失落;(2分)②文诗借北斋雨后鸟雀蝴蝶飞舞之景抒发了自己闲适自得的心情,表达了对旧日山居生活的怀恋。(2分)(每点2分,答满3点得6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相同点:两首诗都以“雨”为意象,抒写了雨后之景、雨后之情。结合陈诗的首联,可知连续十天的雨带走了让人烦闷的炎热,可见作者的欣喜之情;结合文诗的尾联,可见雨后之景是其“野兴”之一,可见诗人对雨后之景的喜爱。不同点:①陈诗中的“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可以理解成“燕子梦经年,梧桐非昨暮”,或“燕子梧桐梦经年,燕子梧桐非昨暮”。燕子,春天自南北归,秋则南归,一年(经年,概数)恍若一梦;梧桐,春天抽芽展叶,秋则叶黄凋零,特别是经雨后的梧桐,更是一日不如一日。燕子、梧桐,二者同时出现,作者所要刻画的,是一种时序交替下的恍然如梦的失落之感。②文诗写雨后鸟雀,特用“双禽”两字,不仅因为鸟雀常常成对而飞,还因为两鸟对鸣,双双跳跃,更能见出鸟雀鸣叫的欢快悦耳,竹枝的摇曳多姿;因为这时花事已少,所以那只蝴蝶飞来飞去,四处寻觅。诗人通过对室外雨后清新景色的描写,抒发了闲适的心情以及表达了对旧日山居生活的怀恋。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7.(10分,每空1分)
(1)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易错字:鸷)
(2)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易错字:淹)
(3)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4)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易错字:谤)
(5)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18.D(3分)
【解析】第一空,“交相辉映”的意思是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常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而“相互映衬”的意思是指两个人和事物之间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和缺点,尽情的发挥自己所有的才能和能力,让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共同发光发亮的意思。句中“传统与现代”不涉及补足缺点,而是二者互相映照,更显美好,故选用“交相辉映”。
第二空,“喧闹无比”形容声音非常大,喧哗吵闹。“热闹非凡”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语境为“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这里应该强调“热闹”,故选用“热闹非凡”。
第三空,“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络绎不绝和连绵不断的区别是络绎不绝多形容人车马船,连绵不断通常形容山脉一座连着一座。句中主语为“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故选用“络绎不绝”。
第四空,“原汁原味”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汁醇味正”汤汁、味道醇厚、纯正。句中指“文明的味道”,没有“原本”的意思,且语境中有“盛宴”一词,强调纯正,故选用“汁醇味正”更合适。故选D。
19.D(3分)
【解析】原画线句语病有:
第一处,“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均为偏正短语,而“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是动宾结构,根据前两个短语的句式结构,“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应改为“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
第二处,“导致”一词搭配不当,“导致”是贬义,后面往往跟不好的结果,用在此处情感色彩不当,所以将“导致”改为“使得”。
只有D项修改正确。故选D。
20.C(3分)
【解析】文中“闹元宵,学‘四史’”的引号作用表示突出强调。A.“三道头”的引号表特定称谓。B.“前世姻缘由天定”“区长恩典,命相不对”都是直接引用。C.“健康秩序,健康生活”引号作用表示突出强调。D.“慈祥”的引号表反语,带有讽刺意味。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21.①就影偶材质而言 ②不同省份影戏风格有别 ③而且也在不断创新(6分)
【解析】第一处,结合后文可知,此处论述的是影偶材质的问题,另外这句话和“就影偶造型而言”句式一致,故可填“就影偶材质而言”。
第二处,后文是假设句“即使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区,影戏风格也有差异”,说明此处谈的是不同省份影戏风格的区别,可填“不同省份影戏风格有别”。
第三处,后文说“通过创新传统影戏,相继推出了《屈原》等一批新编历史大本戏和《大生产》等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短剧”,此处谈的是关于中国影戏的创新话题,可填“而且也在不断创新”。
四、写作(60分)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