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扩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前202
9年
25年
220年
刘邦
建汉
曹丕
灭汉
刘秀
重建
王莽
覆灭
王莽
篡位
西汉
23年
东汉
新朝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楚汉之争
1.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材料一:“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
思考:阅读材料谈谈汉朝建立初期的社会经济情况?
汉初情景:社会残破,经济凋敝,国贫民弱
怎么办?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2.汉初的统治
思想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黄老之学)
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相结合,兼采阴阳、儒、墨等学派的观点而成。
经济
鼓励农业,轻徭薄赋
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2.汉初的统治
政治
“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史记·曹相国世家》
中央: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地方: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郡国并行制)
思考:郡国并行制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A、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B、消极:王国问题的出现
(吴王)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 ——司马迁《史记·吴王刘濞列传》
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班固《汉书·诸侯王表》
怎么办?
王国问题,匈奴侵扰
二、西汉的强盛
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
打击地方势力——推恩令;任用酷吏
强化地方监察——刺史制度
强化皇权
——中外朝制度
——察举制
选官制度
过程: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经考核再任命。
选举标准:品德、门第
影响:选拔人才,东汉后期为豪强
地主所垄断,助长了其势力
二、西汉的强盛
经济
改革币制;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重税抑商
军事
抗击匈奴,开疆拓土,设立“陇西四郡”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从经济上巩固国家大一统。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
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西汉的强盛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新儒学
强化集权——尊崇儒术 “春秋大一统”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缓和矛盾——“施行仁政”“德刑并用”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王道以教化为大务”
维护统治——“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设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一定程度上钳制了思想,形成思想专制。
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属于唯心主义思想
辩证看待三纲五常,五常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
思考:秦、汉巩固统一措施的比较
秦始皇 汉武帝
政治 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推恩令;设中朝;实行察举制;设刺史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统一铸币、盐铁官营
思想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 统一文字 兴办太学
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北击匈奴;开辟丝路
秦汉统治特征: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对外交往频繁,民族融合加强;统治者重视教育。
三、东汉的兴衰
1.西汉的衰落与灭亡
a.社会矛盾尖锐
b.王莽篡汉与新政:公元9年-23年
c.绿林、赤眉农民起义
2.兴 —“光武中兴”(政治、经济、思想措施)
3.衰 —
(1)政治黑暗:
A.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B.党锢之祸
(2)阶级矛盾的尖锐:
A. 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B. 土地兼并严重
(3)黄巾军起义
25年,西汉宗室刘秀(汉光武帝)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推行一系列措施,实现“光武中兴”。
2.光武中兴
三、东汉的兴衰
措施 目的(作用)
政治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文化 重视儒学
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节省政府开支
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重新发展
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儒学得到了继续发展
措施:
三、东汉的兴衰
3.东汉衰败
外戚专权 宦官专权
邓太后临朝 邓挚(邓太后兄)执政 李闰、江京等
阎太后临朝 阎显(阎太后兄)执政 孙程
梁太后临朝 梁冀(梁太后兄)执政 具瑗、唐衡、左悺等
窦太后临朝 窦武(窦太后父)执政 曹节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局面
【清议】与【党锢之祸】
序号 皇帝 即位年龄 死亡年龄
…… …… …… ……
4 和帝 10 27
5 殇帝 1 2
6 安帝 13 31
7 顺帝 11 30
8 冲帝 2 3
9 质帝 8 9
10 桓帝 15 36
11 灵帝 12 34
12 少帝 14 14
13 献帝 9 54
平均值 9.5 24
外戚宦官交替执政的根源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四、两汉文化
类别 代表人物或作品 特点或影响
史学 司马迁《史记》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
班固《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 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诗 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五言诗 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科技 《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九章算术》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蔡伦改进造纸术 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补充】.农学成就:《汜胜之书》《四民月令》
≠发明
(2021·湖南)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练习
B
(2020·山东)有史学家指出:“它以一种温和的方式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皇权构建的需要,使汉王朝摆脱了地方诸侯尾大不掉的困境。”文中的“它”代指的措施是( )
A.设置丞相
B.设立御史大夫
C.推行郡国并行
D.实行推恩令
练习
D
2.(2020·天津)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由此可知,西汉刺史( )
A.负责监察辖区外的官员
B.可以随意处罚违纪官员
C.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
D.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
练习
C
1.(2019 全国Ⅰ卷)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练习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