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30 23:4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三课,主要囊括了明至清中叶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变化,同时暗含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本课位于中国古代史的结尾,具有总结中国几千年古代历史和开启近代史的重要作用,为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的教学奠定基础。
本课主要叙述了明清社会在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出现新现象和新因素的史实,主要由四个子目构成: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小说与戏曲、科技。经济领域出现了如高产粮食作物引进、商帮等新现象,但传统的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中国转型迟缓困难;思想领域出现了陆王心学和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倡个性自由的一些思想家;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适应其需求的小说、戏剧取得重要成就;明清科技处于总结性阶段,在西方传教士的影响下,也有了一些现代科学色彩。总体来看,尽管新变化产生,但是明清社会依然沿着旧的历史轨迹前行,显露出危机和转型的困境。
学情分析:
本课的新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思维水平已逐步发展为以抽象思维为主,辩证逻辑思维逐步趋于优势地位。从知识上而言,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对明清时经济与文化的基本史实有所了解,但未能建构起经济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未能从宏观上把握整个明清时期的发展特征,对于思想领域新增的心学和李贽等人离经叛道的思想等的理解和把握也较为困难。鉴于此,高中教学要避免与初中教学的简单重复,在同一知识点上拓宽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做好主题引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明清历史的理解和对知识体系的建构。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明神宗实录》《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中国思想史》等史料,分析明至清中叶在经济和文化上出现的新变化与局限,包括经济在手工业、农业、商业的新变化,文化上的陆王心学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反正统思想以及在经济和思想领域仍然具有的局限性。(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通过分析明清时期经济文化出现的新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期世界的变化,在世界中看中国,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通过学习明清时期中国在文学和科技上的成就,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激发学习本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家国情怀)
重难点:
重点:理解明清经济、思想的新发展;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难点:明朝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教法学法:
讲授法、探究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你们知道玉米和番薯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吗? Comment by 崔顺岗: 番薯的引入中国,源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明时,多年在吕宋(即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
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陈振龙决心把甘薯引进中国。1593年菲律宾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视甘薯为奇货,“禁不令出境”。陈振龙经过精心谋划,“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于1593年初夏,巧妙躲过殖民者关卡的检查,“始得渡海”。
航行七天,于农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厦门。甘薯因来自域外,闽地人因之称为“番薯”。陈氏引进番薯之事,明人徐光启《农政全书》、谈迁《枣林杂俎》等均有论及。
学生:明中叶
教师:是的,那么同学们知道这类作物的传入,对当时的明朝来说意味着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来进入今天新课的学习《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导入学生们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讲授】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农业
课件展示材料一: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农民的家庭生活与商品经济体系的联系日益密切……明朝最高人口数字1.2亿,清朝人口数字相继突破2亿、3亿大关,至鸦片战争爆发时已达4.1亿。
——张履祥《补农书》卷上
教师:阅读材料分析玉米、番薯、马铃薯的优点有哪些?这些作物的传入有什么影响?
学生:优点有单位亩产量大,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缓解了人地矛盾、丰富了农产品结构。
教师:是的,这是明至清中叶在农业发展上的新变化之一,明朝后期玉米、甘薯等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问:阅读材料二,想想是否当时的地主还是单一经营呢
材料二:明朝中期人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记载了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的事迹。他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猪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拿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 ... 类似情况,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
学生:经营发生多样,有雇佣劳动,养殖,农副产品交易
教师:这展现了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烟草,花生大致同时引进),种植广泛。
【过渡】这是在农业方面的新变化,在手工业方面又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2.手工业
明朝后期,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这里所提到的工场与工厂有什么区别呢?
课件展示工厂与工场的区别:
(1)工场:手工业者集合起来进行生产的场所,指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大型手工作坊,其生产上规模较小,分工不明确。
(2)工厂:泛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即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工厂制有分工明确,规模大,可以在很多地方开设分厂等
有学者认为: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阅读历史纵横思考:17世纪的苏州丝织业有哪些新的变化?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浮食奇民”: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游民 自由劳动力
“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小.....听大户呼织” 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日取分金” 工资(劳动力价格)
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三,思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当时我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材料三: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 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力。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学生: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由于受封建制度的束缚,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直到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始终处于萌芽的状态。就全国而言,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教师:是的,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资本主义萌芽,课件展示【归纳总结】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3.商业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请同学阅读课本找到商业繁荣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①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教师:白银有多少流入中国呢,通过材料四可以清晰的看到,有7000-10000吨
材料四:
新航路的开辟只是为这个古老存在的贸易圈带去了白银并形成了资本,从而开拓并形成了世界市场。而中国由于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吸纳国家,全球大概最终有1/3-1/2的白银最终流入中国,这个数字大概是7000- 10000吨。
——《白银资本》
学生:②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教师:晋商徽商是怎样的一个群体呢,我们通过课件了解一下。
晋商俗称“山西帮”,亦称“西商”“山贾”。在漫长的历史中,晋商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设号销售,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范围,形成了成为能与南方徽帮相抗衡的最有经营实力的北方晋帮集团。晋商真正崛起于明代,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特别是到清朝中叶,山西商人逐步适应金融业汇兑业务的需要,由经营商业向金融业发展,咸同时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成为执全国金融牛耳的强大商业金融资本集团。
徽商与晋商齐名,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贩运盐、茶、山货,经营文房四宝,走出一条日后教科书上才有的贸易路线:东进苏杭无锡常,抢滩芜湖商道,掌控长淮水运口,南达湘、蜀、云、贵、川,往来京、晋、冀、鲁、豫间,远涉西北、东三省。最后,西进赣、湘,沿东南达闽、粤两省,直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贸易。此时的徽商达到鼎盛时期,“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
教师:根据材料五,分析这一时期的城市有什么发展
材料五: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超越了以往的历史年代,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除北京,南京外,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另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城市,尤以江南地区为盛,也出现
了高效农业与丝棉纺织业并重的江南经济,全国最大的商品粮输出区——长江中上游地区。国内市场空前扩大,地区间商品交换空前繁荣,四通八达的海路,陆路和内河航运便利了商品的流通,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学生:③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逐渐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过渡】通过学习这一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但这样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局限呢?
教师: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的经济有何局限性
材料六:
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从农民那里剥削的地租,主要是自己消费,而不是用于交换。商人在经营活动中所积累的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田产,而不是用来扩大商业经营规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学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材料七:
雍正: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大清会典事例》
学生: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教师:在学习完这一时期在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一时期在思想方面有什么新变化。首先先让我们来复习一下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那么,在明清之际有什么发展呢?阅读八:从材料中你能否分析此时期儒学变化的原因?
材料八:在嘉靖以后,民间社会渐渐拥有较大的空间,市民生活风气也趋向多样化,伦理同一性的约束越来越小,而官方控制力也越来越松弛。随着城市、商业、交通以及印刷技术和造纸技术的发达,知识传播更加容易,也越来越超出官方意识形态允许的边界,士绅与市民所拥有的财富资源,也使得另外开辟思想表达和知识传播的渠道成为可能。正是在这样相对自由的背景下,大批士人重新开创了体制以外的讲学风气,而这种讲学风气更促进了新思想的自由交谈。
学生:市民生活风气也趋向多样化,伦理同一性的约束越来越小,城市、商业、交通以及印刷技术和造纸技术的发达
教师:概括来说呢,明朝中期起,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专制的倾向,程朱理学面临挑战。然后就出现了新的思想,我们先来认识两个人物(通过课件介绍王阳明与陆九渊)后引出陆王心学,让学生找出陆王心学形成背景、内容、特点、评价等
学生:背景: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
形成: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
内容:“良知”就是“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
特点: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评价: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发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教师:怎样理解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请与同桌互相讨论两分钟,等下老师请你们来分享一下你们的观点。
学生:同:①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②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自然欲求;异:①前者认为世界本原是客观存在的“理”; 后者认为“心即理”是主观的。②把握“理”的方法: 前者主张“格物致知”;后者主张内心反省,致良知。
教师:阅读以下故事片断,找出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
明朝,番禺秀才吴必中带着书童正走在赴京考会试的途中。他是家中独子,但是他天生愚笨,多次考县试都不中,于是老爸吴老爷拿钱为他买了个秀才的头衔,这样,吴必中带着全家的希望上京了。他们走到湖南时,他们先是看到一些衣服破烂,瘦得只剩下骨头的难民坐在路边,接着又看到一大帮农民手拿着锄头和大刀,一边大喊:“狗官钱弓梓,拿命来”。他们赶紧避开。后来才知道他们的土地被钱弓梓给强行霸占了。吴必中一边赶路一边还不忘死记硬背四书五经,把要考的文章死死的记住。终于来到北京,他看到大街上很是热闹,大街两边都是做买卖的。最吸引他的是地上摆卖的西洋玩意,他实在爱不释手,于是买了一个望远镜。来到客栈,他看到有很多像他那样的考生,有的在高声谈论科举考试,有的埋头苦读,他也不甘落后,吃完饭早早地回房看书。
学生:买秀才体现了政治的腐败,衣服破烂,瘦得只剩下骨头的难民,农民手拿着锄头和大刀,一边大喊:“狗官钱弓梓,拿命来”。体现了阶级矛盾的尖锐;死记硬背四书五经,思想的僵化;望远镜体现了西方文化传入的影响。
教师:总结概括: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统治者重农抑商的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阶级关系:工商业者阶层队伍壮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4、思想: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严重束缚人们思想。5、外部:西方文化传入的影响。
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先出现四个代表代表人物,李贽①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课件展示其思想主张。并引导学生总结特点:朱理学仍占统治地位,思想进一步专制;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
教师:【名词解释】经世致用,并引导学生通过课件上面的选择题掌握经世致用的具体含义。通过学习这一时期的思想,我们一起了总结一下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者在本质上的共同点是什么?历史影响如何?
共同点:
①批判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②强调经世致用,注重实学,如“工商皆本”的思想;。
③是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是儒学的新发展
④批判传统儒学,反传统、反教条。
历史影响:
①、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振聋发聩),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②、一定程度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历史进步性。
③、局限性:A、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的封建制度,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
B、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主导地位,没有形成社会运动,从而未能促使社会转型。
三、小说与戏曲
【过渡】学习完明至清中叶在思想领域的新变化后,我们再来简单了解一下这个时期的小说和戏曲。都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关于明清时期著名的小说有哪些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到并勾画
教师:那么,明清时期小说得以繁荣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思考一下(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思考)
学生: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思想活跃……
教师:通过课件总结概括明清时期小说得以繁荣发展的原因;戏曲方面呢有什么代表人物和作品吗
学生:有明朝汤显祖《牡丹亭》、清朝孔尚任《桃花扇》等
教师:这一时期京剧形成,1790年,四大徽班借乾隆帝80岁寿辰之机先后进京献艺,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四、科技
教师:请各位同学根据课件完善表格,归纳总结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代表
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内容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有什么特点?
学生:①总结性著作多②多集中于实用科技③西方近代科技传播
教师:介绍历史上有两次西学东渐,这时期有第一次西学东渐,这次的西学东渐对历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清朝后期中国的衰落埋下伏笔。
展示材料:美国学者珀金斯认为,从三部中国农书来看:王祯的《农书》( 1313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28年)、鄂尔泰等编的《授时通考》(1742年)。后面两部书所开列的农具清单,几乎全是前一本书的重复。
材料:一些士大夫将此图斥为“邪说惑众”,并且攻击说:“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
问:从中你能看出什么问题?
学生:内部没有创新,外部排拆。
【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课件展示,并带领学生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与本课所学知识,认识到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为近代史的开端做铺垫。
作业:完成名师金典课时作业第15课
【板书】
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