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来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 商代甲骨文证实,商王自称“一人”或“余一人”;西周早期周康王和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的青铜铭文证实周王自称“余一人”或“我一人”;春秋中晚期的“叔夷钟”铭文证实齐灵公也自称“余一人”。这表明( )
A. 商代已出现君主专制的雏形 B. 西周延续和继承了商朝政制
C. 春秋时期传统礼制遭到破坏 D. 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连续性
2. 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组织编纂了《淮南子》一书,认为孔子的仁义之术只是权宜之计,不是治本之道,同时又将孔子塑造成为道家的“代言人”。这
A. 符合了汉初的治国理念 B. 推动了王国问题的解决
C. 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 D. 阻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3. 唐代后期,广州南海神庙的祈风祭海活动兴盛,被列为国家祭祀。地方官员和市舶官员定期前往祭拜,并多次整修扩建。这反映出
A.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B. 东南沿海的经济社会影响增强
C.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 D. 海上丝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4. 清朝同治年间的《恩施县志》记载:“环邑皆山,高山以包谷为正粮,间有稻田,……贫民则以种薯为正务,最高之山,惟种药材,近则遍种洋芋,贫民赖以为生,……邑民食稻者十之三,食杂粮者十之七。”由此可知外来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
A. 丰富了当地人的食物结构 B. 缓和了地主和农民的矛盾
C. 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D. 使传统自然经济濒于解体
5. 顾炎武认为,“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此在三代以上已然矣”“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顾炎武这些言论( )
A. 蕴含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B. 反思了君主专制政体弊端
C. 批判了程朱理学理欲观 D. 体现了主流价值观念的嬗变
6. 1849年,俄国在北京正式建立地磁气象台,观测北京地区气象;1872年,法国在上海创办徐家汇观象台,除观测地面气象外,还为外国航船提供预报天气、风向服务;1885年,英国在台湾建立多个气象台。上述现象反映了当时
A. 中国彻底丧失国家主权 B. 西方国家加紧侵略中国
C. 洋务运动取得较大成效 D. 中国通讯工具的近代化
7. 下表反映了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国定税率”后部分进口商品的税率情况。据此可知,这次关税改革( )
酒、卷烟 丝绸、人造丝织物 火柴、陶瓷器 毛织品、砂糖等 机械、动力机、车辆等
50% 45% 40% 35% 5%至7.5%
A. 旨在抵制西方商品倾销 B. 扭转了中国的外贸逆差局面
C. 有利于中国工业化发展 D. 配合了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8. 针对抗战时期将“民族革命”和“民主民生革命”割裂开来的“两阶段论”的问题,毛泽东指出,“这是错误的”。与国民党政府宣称大敌当前不宜进行民主民生改革相反,中国共产党坚持认为,“不解决民主民生问题,就不能建立抗日根据地抵抗日本的进攻”。符合毛泽东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
A. 土地改革及敌后抗战 B. 大生产运动和八路军百团大战
C. 国共合作和全面抗战 D. “三三制”政权和减租减息政策
9.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有效期为30年。毛泽东对此曾形象地作过表述:“用条约把中苏两国友谊固定下来,建立同盟关系。……帝国主义者如果准备打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请好了一个帮手。”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 意识形态一致是中苏结盟的根本 B. 中苏结盟致力于联合对抗西方阵营
C. 缔结条约保证了中苏长期友好关系 D. “一边倒”方针是务实战略选择
10. 1980年,全国职工月平均工资为64元。同年,全国人大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为在中国境内住满一年的个人和虽然不在中国境内居住但是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个人,起征点确定为每月或每次800元。该法的实行
A. 解决了城市居民个人收入差异问题
B. 明确了外国来华工作人员的纳税义务
C. 反映出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普遍拉大
D. 表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11. 雅典的公共服务费用主要由富人捐助,政治领袖大都在捐助者之列。在公众场合的演说中夸耀自己捐助的慷慨而攻击对手的吝啬,也成为雅典政治中的普遍做法。据此可知,雅典
A. 政治生活缺乏民意基础 B. 公民参政的平等性被削弱
C. 轮番而治原则受到挑战 D. 贵族垄断了城邦政治事务
12. 中世纪时期,欧洲神学家从《圣经》中引申出寡妇守贞不二的理论,力倡宗教禁欲主义。庄园主们为增加劳动人口则“百般纵容寡妇们结婚,如果她们拒绝或拖延,就会被罚款”。这反映出中世纪的欧洲( )
A. 宗教的地位高于法律 B. 教会与王权之间存在矛盾
C. 神权与世俗权力并立 D. 处于天主教会的统治之下
13. 1533年,英国议会颁布《禁止向罗马教廷上诉法令》,规定涉及教会事务的一切诉讼均应在英格兰裁决,教皇及其他外国的司法审判权不得在英格兰行使。这一举措
A. 有利于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B. 束缚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 意在宣扬法律至上的新观念 D. 激化了议会和国王间的矛盾
14. 20世纪以后,随着美国政府职能的增加,总统的行政权日益崛起。但当美国总统的纲领和优先项目与文官自身和所在机构的利益发生矛盾时,文官集团常以阳奉阴违或怠工等方式与总统对抗,他们常常得到国会委员会和利益集团的支持。由此可见,文官集团( )
A. 反映了美国分权制衡体制的失控 B. 成为制约总统行政权的重要力量
C. 是垄断组织影响政府意志的工具 D. 折射出总统和国会之间权限不明
15. 在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中,英国不断为参战国提供枪支弹药等军需用品,以商品为载体,英镑被裹挟其中,慢慢向世界各国渗透。因此,有学者认为:“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不列颠军队的胜利,也是市场经济的胜利。”据此可知,拿破仑战争助推了( )
A.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崩溃 B. 英格兰银行的创立
C. 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形成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
16. 2021年1月20日拜登宣誓就职后为特朗普退出巴黎协议致歉,当晚宣布重返《巴黎气候协定》、停止退出世界卫生组织等多项行政措施。联合国方面对于美国重新加入《巴黎协定》表示欢迎。这表明( )
A. 美国的国际地位下降 B. 世界新秩序已然建立
C. 国际问题需合作应对 D. 联合国主导国际事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答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
——据《唐律疏议》
材料二 清入关初,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乾隆在《大清律例》序文中说,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治其好生之德”。清代还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
——据《大清律例》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法律制定方面出现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3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进入广东,开始传教。然而,中国人对基督教这个舶来品最初是不感兴趣。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传教士学汉语、用汉姓、穿汉服,读儒家经典,顺应中国习俗,介绍中国人所陌生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吸引中国人。西学随之在中国传播开来。
——这编自用人员《川学东街对中川文化自信的冲击人儿儿们》
材料二 18世纪出现了席卷欧洲的“中国热”现象。法国伏尔泰《风俗论》(1756)中。以中国为矛攻击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和宗教制度。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大力推崇儒家的理性精神,认为中国人已经形成了建立在理性而不是神启基础上信仰自然的宗教。中国还成为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魁奈为首的重农注意者阐发思想的参照来源。魁奈通过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文献了解中国。他在1785年发表的《经济表》中将中国树立为欧洲重农典范和理想社会。在讨论中国君主制时,他说“我从有关中国的报道中得出,中国体制建立在明智和稳固不变的规律基础上,虽然帝王发号施令,但是他行为检点。”在《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1767)中,魁奈认为中国的专制不是建立在武断的奇思妙想上,而是遵照规律法则,关注的核心是人们的福祉与社会和谐。
——改编自黄丽娟《“中学西渐”——欧洲现代精神的中国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中国人对“西学”态度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欧洲学者对“中学”的态度。分析当时“中国热”现象的背景和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这一时期非洲遭受的殖民灾难最为深重。对刚果实施残暴统治的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辩护说:“我们唯一的纲领是让国家在士气和物质上得到重生”,这一辩词在西方具有普遍代表性。1902年,英国学者霍布森批评说:“帝国主义的最大危险在于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它已习惯于这种(利他主义)自我欺骗,从而丧失自我批评的能力。”“帝国主义的当前趋势正在向这个方向(战争)发展,作为反作用力其后果可能是西方国家的衰败和西方文明的崩溃。”
——摘编自[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
材料二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的独立,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艾德礼(1945-1951年英国首相):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大帝国兴起,繁荣一个时期,然后垮掉了·····只有唯一一个帝国,这个帝国在没有外来压力或没有对统治的负担感到厌倦的情况下,统治民族自愿地放弃了对臣服民族的统治,把自由给予了它们······这个唯一的例子就是大英帝国。
伊梅斯(英国最后一位印度总督的助手):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在大火延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事实上,除了像我们所做的(同意印度独立)那样去做以外,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
——摘编自[英]帕姆·杜德《英国和英帝国危机》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的主要原因,并说明霍布森观点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两种观点的区别。试从国际形势角度说明二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原因。
20. 【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
材料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之处,仍可不变……”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结合具体史实,围绕“政治制度”的变与不变的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格式正确)惠来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 商代甲骨文证实,商王自称“一人”或“余一人”;西周早期周康王和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的青铜铭文证实周王自称“余一人”或“我一人”;春秋中晚期的“叔夷钟”铭文证实齐灵公也自称“余一人”。这表明( )
A. 商代已出现君主专制的雏形 B. 西周延续和继承了商朝政制
C. 春秋时期传统礼制遭到破坏 D. 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连续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商王、西周早期周康王和西周晚期周宣王均自称“一人”或“余一人”,强调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地位,但到春秋晚期渚侯国齐国的国君齐灵公自称“余一人”,强调了他独一无二的地位,分明是没有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僭越了周礼,表明传统礼制遭到破坏,C项正确;商朝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西周对商朝的政治制度是继承和发展,非延续,排除B项;统一性通常指的是两个或多个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种相互联系和共性,排除D项。故选C项。
2. 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组织编纂了《淮南子》一书,认为孔子的仁义之术只是权宜之计,不是治本之道,同时又将孔子塑造成为道家的“代言人”。这
A. 符合了汉初的治国理念 B. 推动了王国问题的解决
C. 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 D. 阻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政策,材料“孔子的仁义之术只是权宜之计,不是治本之道,同时又将孔子塑造成为道家的“代言人””实际上提倡了道家思想,符合了汉初的治国理念,A项正确;材料提倡道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并不能推动王国问题的解决,且材料没有体现汉初已经出现了王国问题,排除B项;道家无为而治有利于恢复汉初的经济,进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排除C项;D项“阻碍了”的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汉武帝时期,儒家就确立了独尊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3. 唐代后期,广州南海神庙的祈风祭海活动兴盛,被列为国家祭祀。地方官员和市舶官员定期前往祭拜,并多次整修扩建。这反映出
A.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B. 东南沿海的经济社会影响增强
C.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 D. 海上丝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唐代把广州南海神庙祈风祭海活动列为国家祭祀,说明东南沿海的社会经济对国家影响巨大,因此,当地的祈风祭海活动受到国家重视,也反映国家对航海业的重视,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三教并行,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儒学无关,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与外国文化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4. 清朝同治年间的《恩施县志》记载:“环邑皆山,高山以包谷为正粮,间有稻田,……贫民则以种薯为正务,最高之山,惟种药材,近则遍种洋芋,贫民赖以为生,……邑民食稻者十之三,食杂粮者十之七。”由此可知外来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
A. 丰富了当地人的食物结构 B. 缓和了地主和农民的矛盾
C. 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D. 使传统自然经济濒于解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根据材料“以种薯为正务,最高之山,惟种药材,近则遍种洋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以来,美洲原产的甘薯、玉米传入中国,到清末时期,已在很多地区广泛种植,丰富了当地人的食物结构,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作物引进,未涉及生态环境情况,排除C项;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 顾炎武认为,“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此在三代以上已然矣”“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顾炎武这些言论( )
A. 蕴含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B. 反思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弊端
C. 批判了程朱理学的理欲观 D. 体现了主流价值观念的嬗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作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顾炎武认为“私”是人之常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批判了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观,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君主专制政体的弊端,排除B项;顾炎武的言论属于明末清初出现的新思想,并不是主流价值观念的嬗变,排除D项。故选C项。
6. 1849年,俄国在北京正式建立地磁气象台,观测北京地区气象;1872年,法国在上海创办徐家汇观象台,除观测地面气象外,还为外国航船提供预报天气、风向服务;1885年,英国在台湾建立多个气象台。上述现象反映了当时
A. 中国彻底丧失国家主权 B. 西方国家加紧侵略中国
C. 洋务运动取得较大成效 D. 中国通讯工具的近代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除观测地面气象外,还为外国航船提供预报天气、风向服务”等信息可知,西方国家设立气象台是为其侵略提供服务的,B项正确;中国当时是半殖民地,没有彻底丧失国家主权,排除A项;西方国家设立气象台,不是洋务运动取的成果,排除C项;气象台是负责天气分析、预报的,不是通讯工具,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7. 下表反映了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国定税率”后部分进口商品的税率情况。据此可知,这次关税改革( )
酒、卷烟 丝绸、人造丝织物 火柴、陶瓷器 毛织品、砂糖等 机械、动力机、车辆等
50% 45% 40% 35% 5%至7.5%
A. 旨在抵制西方商品倾销 B. 扭转了中国的外贸逆差局面
C. 有利于中国工业化发展 D. 配合了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1931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国定税率”后,属于日用消费品的进口税率较高,这有利于保护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而属于生产资料的机械、动力机等进口税率较低,这有利于中国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因此,这次关税改革有利于中国工业化的发展,C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的这次关税改革主要目的是争取关税自主,保护民族工业,增加财政收入,并非仅仅为了抵制西方商品倾销,排除A项;南京国民政府的这次关税改革有利于改变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利境地,但无法扭转外贸逆差局面,排除B项;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是1935年开始的,排除D项。故选C项。
8. 针对抗战时期将“民族革命”和“民主民生革命”割裂开来的“两阶段论”的问题,毛泽东指出,“这是错误的”。与国民党政府宣称大敌当前不宜进行民主民生改革相反,中国共产党坚持认为,“不解决民主民生问题,就不能建立抗日根据地抵抗日本的进攻”。符合毛泽东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
A. 土地改革及敌后抗战 B. 大生产运动和八路军百团大战
C. 国共合作和全面抗战 D. “三三制”政权和减租减息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材料中毛泽东的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主张在民族革命的同时要进行民主民生革命,所以需要选择的事件要包含民族民主民生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的“三三制”政权和减租减息政策,包含了民族、民主、民生革命三个方面的内容,D项正确;土地改革及敌后抗战,缺少民主革命的内容,排除A项;大生产运动和八路军百团大战,缺少民主革命的内容,排除B项;国共合作和全面抗战,缺少民生革命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9.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有效期为30年。毛泽东对此曾形象地作过表述:“用条约把中苏两国友谊固定下来,建立同盟关系。……帝国主义者如果准备打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请好了一个帮手。”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 意识形态的一致是中苏结盟的根本 B. 中苏结盟致力于联合对抗西方阵营
C. 缔结条约保证了中苏长期友好关系 D. “一边倒”方针是务实的战略选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表明中国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遏制、孤立、封锁的背景下,这为新生的中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有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由此可见,倒向苏联的“一边倒”方针在当时是务实的战略选择,D项正确;中苏结盟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的考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苏结盟对中国的意义,而不是中苏联合对抗西方阵营,排除B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保证中苏长期友好,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苏关系恶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0. 1980年,全国职工月平均工资为64元。同年,全国人大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为在中国境内住满一年的个人和虽然不在中国境内居住但是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个人,起征点确定为每月或每次800元。该法的实行
A. 解决了城市居民个人收入差异问题
B. 明确了外国来华工作人员的纳税义务
C. 反映出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普遍拉大
D. 表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颁布个税法案,规定外国来华工作人员的个人所得税起征标准,明确了他们的纳税义务,B项正确;按劳分配的原则下,城市居民个人收入存在差距是正常现象,并没有因为法律颁布而消除,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无法说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普遍拉大,排除C项;个人所得税并不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1. 雅典的公共服务费用主要由富人捐助,政治领袖大都在捐助者之列。在公众场合的演说中夸耀自己捐助的慷慨而攻击对手的吝啬,也成为雅典政治中的普遍做法。据此可知,雅典
A. 政治生活缺乏民意基础 B. 公民参政的平等性被削弱
C. 轮番而治原则受到挑战 D. 贵族垄断了城邦政治事务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反映雅典政治精英们通过捐助,利用了民众对施恩者的感激之心, 捞取必要的政治资本,这成为雅典政治中的普遍做法,使得普通公民失去了和富裕公民平等竞争的条件,B项正确;雅典民主充分体现了民意,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的做法与轮番而治原则不冲突,排除C项;材料强调富人在民主政治中的优势,无法体现贵族的突出地位,且雅典民主政治冲击了贵族的特权,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2. 中世纪时期,欧洲神学家从《圣经》中引申出寡妇守贞不二的理论,力倡宗教禁欲主义。庄园主们为增加劳动人口则“百般纵容寡妇们结婚,如果她们拒绝或拖延,就会被罚款”。这反映出中世纪的欧洲( )
A. 宗教的地位高于法律 B. 教会与王权之间存在矛盾
C. 神权与世俗权力并立 D. 处于天主教会统治之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神学家提倡宗教禁欲主义体现了中世纪欧洲受到宗教神权的影响,庄园主们纵容寡妇们结婚,体现了世俗权力的影响,因此反映出中世纪的欧洲神权和世俗权力并立,C项正确;材料没体现法律,排除A项;庄园主不代表王权,排除B项;材料不仅涉及教会的影响,还有世俗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533年,英国议会颁布《禁止向罗马教廷上诉法令》,规定涉及教会事务一切诉讼均应在英格兰裁决,教皇及其他外国的司法审判权不得在英格兰行使。这一举措
A. 有利于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B. 束缚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 意在宣扬法律至上的新观念 D. 激化了议会和国王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一举措排除罗马教廷对英国主权范围内事务的干扰,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A项正确;这些举措与是否束缚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宣扬法律至上的新观念,而是体现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英国议会与国王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4. 20世纪以后,随着美国政府职能的增加,总统的行政权日益崛起。但当美国总统的纲领和优先项目与文官自身和所在机构的利益发生矛盾时,文官集团常以阳奉阴违或怠工等方式与总统对抗,他们常常得到国会委员会和利益集团的支持。由此可见,文官集团( )
A. 反映了美国分权制衡体制的失控 B. 成为制约总统行政权的重要力量
C. 是垄断组织影响政府意志的工具 D. 折射出总统和国会之间权限不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以后美国。据材料可知,总统行政权因“政府职能的增加”而“日益崛起”,但是文官集团“以阳奉阴违或怠工等方式与总统对抗”且经常得到“国会委员会和利益集团的支持”,这表明文官集团成为制约总统行政权的重要力量,B项正确;美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衡,材料并未体现分权制衡失控,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文官集团成为垄断组织的工具,排除C项;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二者权限分明,排除D项。故选B项。
15. 在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中,英国不断为参战国提供枪支弹药等军需用品,以商品为载体,英镑被裹挟其中,慢慢向世界各国渗透。因此,有学者认为:“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不列颠军队的胜利,也是市场经济的胜利。”据此可知,拿破仑战争助推了( )
A.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崩溃 B. 英格兰银行的创立
C. 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形成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世纪初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英国通过为拿破仑战争参战国提供军需用品,推动了英镑的流通使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实行金本位制,影响了其他国家,最终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可见拿破仑战争助推了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形成,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拿破仑战争对国际货币制度的影响,而非对国际体系的影响,排除A项;英格兰银行创立于17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是在二战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6. 2021年1月20日拜登宣誓就职后为特朗普退出巴黎协议致歉,当晚宣布重返《巴黎气候协定》、停止退出世界卫生组织等多项行政措施。联合国方面对于美国重新加入《巴黎协定》表示欢迎。这表明( )
A. 美国的国际地位下降 B. 世界新秩序已然建立
C. 国际问题需合作应对 D. 联合国主导国际事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1年美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美国重返《巴黎气候协定》和世界卫生组织等,说明美国重新参与世界问题的解决,联合国方面对于美国重新加入《巴黎协定》表示欢迎,说明国际问题需合作应对,C项正确;材料表示美国仍然是世界重要一员,国际问题的解决需要美国的参与,未涉及国际地位的下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世界新秩序的建立,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说明联合国主导国际事务,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答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
——据《唐律疏议》
材料二 清入关初,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乾隆在《大清律例》序文中说,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治其好生之德”。清代还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
——据《大清律例》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法律制定方面出现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1)特点:体现封建等级制度;要求规范执法;礼、法、孝结合;对老弱妇孺及情况特殊的罪犯酌情论处。
评价:是礼法结合的典范;维护封建统治;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对后世影响深远。
(2)变化:从依照明律和旧制到融历代封建法律于一体;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专门法律.
意义:法律与教化并重的传统得到继承与发展;维护法律政令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是封建法典集大成者;是有力的统治工具。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可知,体现封建等级制度;根据材料“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答三十。”可知,要求规范执法;根据材料“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可知,礼、法、孝结合;根据材料“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可知,对老弱妇孺及情况特殊的罪犯酌情论处。评价:根据材料“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律疏议》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其维护了封建统治,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2)变化:根据材料“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可知,从依照明律和旧制到融历代封建法律于一体;根据材料“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可知,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专门法律。历史意义:根据材料“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治其好生之德’。”可知,法律与教化并重的传统得到继承与发展;根据材料“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可知,维护法律政令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可知,《大清律例》是封建法典集大成者,是有力的统治工具。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3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进入广东,开始传教。然而,中国人对基督教这个舶来品最初是不感兴趣。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传教士学汉语、用汉姓、穿汉服,读儒家经典,顺应中国习俗,介绍中国人所陌生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吸引中国人。西学随之在中国传播开来。
——这编自用人员《川学东街对中川文化自信的冲击人儿儿们》
材料二 18世纪出现了席卷欧洲的“中国热”现象。法国伏尔泰《风俗论》(1756)中。以中国为矛攻击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和宗教制度。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大力推崇儒家的理性精神,认为中国人已经形成了建立在理性而不是神启基础上信仰自然的宗教。中国还成为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魁奈为首的重农注意者阐发思想的参照来源。魁奈通过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文献了解中国。他在1785年发表的《经济表》中将中国树立为欧洲重农典范和理想社会。在讨论中国君主制时,他说“我从有关中国的报道中得出,中国体制建立在明智和稳固不变的规律基础上,虽然帝王发号施令,但是他行为检点。”在《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1767)中,魁奈认为中国的专制不是建立在武断的奇思妙想上,而是遵照规律法则,关注的核心是人们的福祉与社会和谐。
——改编自黄丽娟《“中学西渐”——欧洲现代精神的中国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中国人对“西学”态度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欧洲学者对“中学”的态度。分析当时“中国热”现象的背景和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
【答案】(1)传教士推动;西学为适应中国进行了本土化改变;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吸引民众;主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减少了传播西学的阻力
(2)态度:推崇中学。背景:启蒙运动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专制主义阻碍社会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影响:为理性主义提供思想来源;有利于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有利于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推动启蒙运动的开展。
(3)不同文明之间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同文明之间要相互交流。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明末清初的中国。原因:依据材料“1583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进入广东,开始传教”,可得出传教士的推动;依据材料“西学随之在中国传播开来”,可得出西学为适应中国进行了本土化改变;依据材料“介绍中国人所陌生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吸引中国人”,可得出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吸引民众;依据材料“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传教士学汉语、用汉姓、穿汉服,读儒家经典,顺应中国习俗”,可得出主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减少了传播西学的阻力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18世纪的欧洲。态度:依据材料“18世纪出现了席卷欧洲的‘中国热’现象”,可得出推崇中学。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18世纪的欧洲,在政治、思想、经济领域都发生了变化,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可得出启蒙运动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专制主义阻碍社会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影响:依据材料“认为中国人已经形成了建立在理性而不足神心基础上估印自然的宗托”,可得出为理性主义提供思想来源;依据材料“关注的核心是人们的福祉与社会和谐”,可得出有利于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依据材料“中国体制建立在明智和稳固不变的规律基础上,虽然帝王发号施令,但是他行为检点”,可得出有利于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依据材料“在《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1767)中,起来认为中国的专制不是建立在武断的奇思妙想上,而是遵照规律法则”,可得出推动启蒙运动的开展。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题。时空是:16-18世纪的中国和欧洲。中西文化的交流是双方互相需求的结果,故可得出认识不同文明之间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同文明之间要相互交流。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这一时期非洲遭受的殖民灾难最为深重。对刚果实施残暴统治的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辩护说:“我们唯一的纲领是让国家在士气和物质上得到重生”,这一辩词在西方具有普遍代表性。1902年,英国学者霍布森批评说:“帝国主义的最大危险在于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它已习惯于这种(利他主义)自我欺骗,从而丧失自我批评的能力。”“帝国主义的当前趋势正在向这个方向(战争)发展,作为反作用力其后果可能是西方国家的衰败和西方文明的崩溃。”
——摘编自[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
材料二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的独立,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艾德礼(1945-1951年英国首相):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大帝国兴起,繁荣一个时期,然后垮掉了·····只有唯一一个帝国,这个帝国在没有外来压力或没有对统治的负担感到厌倦的情况下,统治民族自愿地放弃了对臣服民族的统治,把自由给予了它们······这个唯一的例子就是大英帝国。
伊梅斯(英国最后一位印度总督的助手):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在大火延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事实上,除了像我们所做的(同意印度独立)那样去做以外,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
——摘编自[英]帕姆·杜德《英国和英帝国危机》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的主要原因,并说明霍布森观点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两种观点的区别。试从国际形势角度说明二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原因。
【答案】(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为列强瓜分世界奠定物质基础;帝国主义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列强宣扬“利他主义”,煽动对外扩张。
合理性:霍布森队为,帝国主义国家打着“利他主义”的幌子瓜分世界。有可能引发战争,导致西方文明崩溃。两次世界大战是列强瓜分世界的结果,沉重打击了西方国家,西方文明也呈现衰退的趋势。
(2)区别:艾德礼认为英国是自愿允许印度独立,伊梅斯认为英国是被迫允许印度独立。
因素:世界反法西战争的胜利,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志;世界格局发生变化,老牌殖民国家实力削弱;世界人民民主力量发展壮大。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列强瓜分世界奠定物质基础;帝国主义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据材料“帝国主义的最大危险在于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它已习惯于这种(利他主义)自我欺骗,从而丧失自我批评的能力。”可知列强宣扬“利他主义”,煽动对外扩张。说明:霍布森认为列强宣扬“利他主义”,煽动对外扩张。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有可能引发战争,导致西方文明崩溃。两次世界大战是列强瓜分世界的结果,沉重打击了西方国家,西方文明也呈现衰退的趋势。
【小问2详解】
区别:根据材料“艾德礼(1945-1951年英国首相)……这个帝国在没有外来压力或没有对统治的负担感到厌倦的情况下,统治民族自愿地放弃了对臣服民族的统治,把自由给予了它们”和“伊梅斯(英国最后一位印度总督的助手)……除了像我们所做的(同意印度独立)那样去做以外,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可知艾德礼认为英国是自愿允许印度独立,伊梅斯认为英国是被迫允许印度独立。因素: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鼓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斗争。在二战中英国实力衰落;世界人民民主力量发展壮大
【点睛】
20. 【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
材料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之处,仍可不变……”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结合具体史实,围绕“政治制度”的变与不变的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格式正确)
【答案】观点:政治制度应该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或政治制度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秦朝开始开创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吸取秦灭亡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其本质也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随着时代发展,王国问题出现,汉武帝适时调整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宋代吸取唐末割据教训,在地方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分化事权,有效了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针对版图辽阔,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实行行省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综上所述,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这样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稳定了社会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设问要求围绕“政治制度”的变与不变的主题拟定论题,据材料“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可知,制度建设受到一定时期时代的影响,据此可拟定论题:政治制度应该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在进行论述时,主要结合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对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影响进行说明。如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宋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系列措施,元代行省制等。具体可进行论述如下:秦朝开始开创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吸取秦灭亡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其本质也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随着时代发展,王国问题出现,汉武帝适时调整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宋代吸取唐末割据教训,在地方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分化事权,有效了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针对版图辽阔,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实行行省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综上所述,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这样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稳定了社会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