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竹石》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本单元以宋代诗人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开篇,紧扣“理想和信念”的主题。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理想和信念,语文要素有三条:1.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2.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习作时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表达。本单元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双线组织单元,编排了《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四篇课文,新增了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通过开展阅读分享会、制作小诗集、写一写自己的心愿这三个板块,将本单元的习作有机融合,在综合性学习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有《毛主席在花山》《十里长街送总理》《飞夺泸定桥》《狱中联欢》《伟大的友谊》《囚歌》《春天的故事》七篇,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为更好的理解“奋斗的历程”提供了资料。
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运用梳理和探究的方式,把《竹石》置于咏物诗的大观念、大情境、大任务、大结构之中,通过与学过的《墨梅》《梅花》《蜂》《蝉》《石灰吟》的联合学习,打开这一类文本的密码,提炼这一类文本的“构式”,在言语实践中引领学生与伟大的事物相遇,从而实现语言、思维、文化、审美的综合发展。
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竹石》,默写《竹石》。
2.借助注释等已有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竹子的特点。
3.借助资料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人志向,并受到感染和激励。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等已有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竹子的特点。
2.借助资料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人志向,并受到感染和激励。
教学过程
(一)设置活动:体会情感表达
师:小学六年,咱们学过不少古诗,其中有一类古诗比较特别,叫咏物诗,咏物诗从表面上看好像写的事物,有的是植物,有的是矿物,也有的是别的事物,但是实际上,咏物诗真正写的不是物,而是——人(生齐答),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人的品格。
师:譬如,这首咏物诗从表面上写的是梅,但实际上写的是这样的人。同学们齐读(高洁脱俗、一身正气的人),想想这是写的哪一首咏物诗---王冕的《墨梅》,齐读《墨梅》。
师:同样的方法回顾:王安石的《梅花》、 虞世南的《蝉》、罗隐的《蜂》、于谦的《石灰吟》。(出示表格)边学习边总结。
物 人 诗
梅 高洁脱俗 一身正气 王冕《墨梅》
梅 不畏艰难 坚守操守 王安石《梅花》
蝉 品格高洁 声名远播 虞世南《蝉》
蜂 辛勤劳作 无私奉献 罗隐《蜂》
石灰 坚守节操 不怕牺牲 于谦《石灰吟》
师:孩子们,表格中我们学过的这些古诗都叫---咏物诗。那么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能不能给咏物诗的学习提一些有用的建议 (生分别答)
师:老师完全赞同你们提出的建议,结合你们的建议,梳理了三条学习咏物诗的学习建议,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生:学生读建议.想一想:所咏之物有什么特点?
师:这是第一条建议,把握物的特点。找一找:有没有直接写诗人情感倾向的诗句?
师:这是第二条建议,关注人的情感。
师:联一联,咏物诗跟诗人有什么关系?这是第三条建议,也是最重要的建议,只有发现诗歌跟诗人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读懂咏物诗。
师:下面,我们根据咏物诗的学习建议,合作探究《竹石》这首古诗。(出示任务单,展开小组讨论。)
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实施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因此,2022年版课标背景下的古诗词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一首或几首诗词学习目标的达成,而应该将每一节古诗词的学习目标进行升级,与学生的核心素养目标对接,以学生为主体,以某个领域内的问题为学习起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带领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规划学习内容,努力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将本节课学习目标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能力。本课教学中,王老师巧设活动,引领学生回顾总结一组“咏物诗”的特点,在梳理的基础上,王老师提出了咏物诗阅读的三条建议:“想一想:所咏之物有什么特点。找一找:有没有直接写诗人情感倾向的诗句。联一联:咏物诗跟诗人有什么关系。”在阅读建议的基础上,王老师又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对《竹石》的学习方向更加明确。王老师以一张表格,架构起课堂强大的对话场。在多重对话中,让学生与伟大的事物相遇,也与美好的心灵相遇。
(二)设置情境:激活情动的力量
师:这首诗的作者郑燮,号板桥,是清代的诗人、书法家、画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他到底“怪”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怪人”,来读一读他的故事。
师:你读出了一个怎么样的郑燮?
生:善良、乐于助人。因为他从不给老百姓乱派任务与捐税,从不肯惊扰百姓。
师:所以他助的人是……
生:老百姓。
师:爱民如子的郑燮。
生:为民造福。有困难时,他一面向朝廷据实禀报灾情,请求赈济;一面以工代赈,兴修城池道路,招收远近饥民赴工就食,并责令本县中的有钱人家轮流在道边开厂煮粥,供妇孺老人充饥。同时,责令囤积居奇者迅速将积粟按通常价格卖给饥民。他自己也节衣缩食,为饥民捐出官俸。在最危急之时,他毅然决定打开官仓放粮。
师:是啊,他这一生的理想就是为百姓谋幸福,他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
全班:墨竹图题诗,清,郑燮。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师:疑是民间疾苦声,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就是当时的读书人,这就是君子之风。(板书:坚守)
生:正直的人。他为了老百姓的种种言行,屡屡得罪上级,得罪那些财主富商。在黑暗的官场中,他屡受打击,许多为老百姓谋求福利的理想无法实现。他愤然辞官,重新以卖画为生。
生:这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坚韧不拔、不同流合污的人。
师:当时清朝的官场非常腐败,很多贪官污吏都欺压老百姓。在这种情况下,郑燮永远保持着一种君子的风度,他从来不与他们同流合污。正如他写的《竹石》一般。面对这样的郑燮,你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我心中涌起一股敬佩的感情。
生:我会跟他学习,不跟黑暗的社会同流合污。
生:我觉得郑板桥太伟大了。
生:郑板桥在我心中就是一个英雄。
……
师:孩子们,学咏物诗不仅要把握“物”的?
生:(齐答)特点。
师:更要联系“人”的——
生:(齐答)品格。
师:请永远记住,自己的志向,自己的追求。学语文最终就是学做人。
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三学段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写物是为了抒情,竹与人心物感应,心物一体,表达的是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人的品格。王老师从咏物诗的本质出发,去建构教学的内在逻辑,成功地传递出诗中那份深厚、博大、坚韧的精神力量。使我们最终明白,竹石就是郑燮,郑燮就是竹石,这就叫人物合一。课终,王老师深情而充满力量地点明了学咏物诗不仅要把握“物”的特点,更要联系“人”的品格。让学生明白学语文最终就是学做人。
教学反思
《竹石》出自六下语文第四单元,本单元以“革命理想”为主题,着重体现文天祥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内涵。《竹石》是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郑夑的七言绝句。郑夑又名郑板桥,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竹子的题画诗。《竹石》这节课从始至终为学生设计活动,通过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将学生的素养表现出来,而且王老师的语言、节奏总能让人沉浸其中,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王老师还善于设置真实的任务情境,引领学生浸入具体可感的课堂场域,使学生从始至终处于沉浸式的学习状态,诗文中激发的生命与学生的学习经验有效对接,使得课堂涌动着澎湃的力量。王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更满含了中国经典文化,浸润着学生的心田。他的课像一件艺术品,值得人细细观赏;像是一壶好酒,饮来让人觉的酣畅淋漓;更像是一壶好茶,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