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有理数的加法(1) 第6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
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中国国家足球队在两场友谊比赛中,第一场净胜2个球,第二场净负1个球,请问两场比赛后,中国国家足球队合计胜几个球?
你能否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最终结果?如何表示?这个算式与小学时学过的加法有何不同?由此引出课题.
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有理数的一些基础知识,从今天起开始学习有理数的运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有理数的加法.
两个有理数相加,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形?
为此,我们来看一个大家熟悉的实际问题:
小明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米?
我们知道,求两次运动的总结果,可以用加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解答.可是上述问题不能得到确定答案,因为小明最后的位置与行走方向有关.那有几种可能呢?下面我们一一来看一下.
现在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1)若两次都是向东走,则一共向东走了50米.
写成算式:(+20)+(+30)= +50,即小明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50米处.
这一运算在数轴上可表示为:
-10 0 10 20 30 40 50 60
(2)若两次都是向西走,则小明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50米处.
写成算式:(-20)+(-30)=-50.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从式子中数字,运算的特点来看)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同号两数相加的方法,教师归纳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且把它们的绝对值相加.
(3)若第一次向东走20米,第二次向西走30米,在数轴上可以看到:
-20 -10 0 10 20 30 40 50
则小明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10米处。写成算式:(+20)+(-30)=-10。
(4)若第一次向西走2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
则小明位于原来位置的( )方( )米处。
写成算式:(-20)+(+30)=( )。
后两种情形中两个加数符号不同(通常可称异号)。让我们再试几次:
(+4)+(-3)=( ),
(+3)+(-10)=( ),
(-5)+(+7)=( ),
(-6)+2=( )。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呢? (式子中的数字,运算特点去探究)
类比于同号两数相加法则,由学生讨论、归纳异 ( http: / / www.21cnjy.com )号两数相加法则,教师可对确定符号和确定绝对值的值两部分作适当的提示,启发学生观察和的符号,绝对值和两个加数的符号与绝对值的关系. 教师归纳法则:
2.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且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
两个有理数相加,除了同号、异号两种情况外,还有什么情形 引导学生从数的正、零、负三类情形进行讨论. 教师归纳法则: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然后让学生朗读法则.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例1 计算 (-3)+(-9)
解: (-3)+(-9) (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3+9) (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
=-12.
2.计算下列算式:
(1)(-4)+(-7) (2)(+4)+(-7) (3)(+0.5)+(-1.6)
(4)4+(-4) (5)9+(-2) (6)(-5)+(+8)
(7)(-9)+0 (8)0+(-3) (9)(-3)+(-4)
3.完成课本的P21“练习”
四、知识小结
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异号,有一个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
(1)同号两数相加理解为同伙人,绝对值相加理解为壮力量.
(2)异号两数相加理解为敌人在打仗,因为有损伤所以绝对植相减.符号由力量强的一方决定.
五、课后作业
课本P27习题1.4A组第1题
§1.4 有理数的加法(2) 第7课时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和运算律.
2.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并能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
难点: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叙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有理数加法”与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加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先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地选用法则,确定和的符号,这与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加法是不同的;而计算“和”的绝对值,用的是小学里学过的加法或减法运算.
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是根据哪一条运算法则?
(1) (-9.18)+6.18; ( http: / / www.21cnjy.com ) (2) 6.18+(-9.18); (3) (-2.37)+(-4.63)
2.计算下列各题:
(1) [8+(-5)]+(-4); (2) 8+[(-5)+(-4)]; (3) [(-7)+(-10)]+(-11);
(4) (-7)+[(-10)+(-11)]; (5) [(-22)+(-27)]+(+27); (6) (-22)+[(-27)+(+27)].
通过上面练习,引导学生得出:
交换律——两个有理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代数式表示上面一段话: a+b=b+a
运算律式子中的字母a,b表示任意的一个有理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者零.在同一个式子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
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用代数式表示上面一段话: (a+b)+c=a+(b+c)
这里a,b,c表示任意三个有理数.
根据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推出:三个以上的有理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加.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P22例3) 计算:
(1)(-32)+7+(-8) (2) 4.37+(-8)+( -4.37)
引导学生发现,在本例中,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结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一起再相加,有相反数的先把相反数相加;能凑整的先凑整;有分母相同的,先把同分母的数相加,计算就比较简便.
本例先由学生解答,然后教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根据学生解答情况引导学生发现,简化加法运算一般是三种方法:首先消去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其和为0),然后同号结合或凑整数.
例2(P23例4)
教师通过启发,由学生列出算式,再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练习 课本P.24练习:1、2
四、知识小结
(1)加法交换律:a+b=b+a ;
即:两个有理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a+b)+c=a+(b+c)
即:三个有理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结果与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结果与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
五、课后作业
1.课本P27习题1.4A组第2、3题
2. 初一某班有八人参加 ( http: / / www.21cnjy.com )数学竞赛:成绩以84分为标准,超过部分记为正数,不足部分计为负数,记录如下:+12,+9,-7,-10,+5,+8,-5,-2,求他们的平均成绩。
§1.4 有理数的减法(1) 第8课时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2.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进行整数减法的运算.
重点、难点
重点: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理解.
难点:利用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8米,与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为
-155米,珠穆朗玛峰比吐鲁番盆地高多少米?
2.潜水员甲潜入海平面下10米,潜水员乙潜入海平面下20米,甲的位置比乙的位置高多少米?
3.解决以上两个问题需要用到有理数的减法,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出示课题)
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交流:(1)珠穆朗玛峰比吐鲁番盆地高多少米?题怎样列式?
8848-(-155)=8848+155
(2)潜水员甲比潜水员乙高多少米?又怎样列式?
-10-(-20)=-10+20
由以上式子可知,减去-155等于加155;减去-20等于加20;你能得出什么规律? 学生相互讨论,指定代表发言.
归纳得出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强调运用此法则时注意“两变”:一是减法变为加法;二是减数变为其相反数?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学生独立看书,自学课本P.24
2.例1计算下列各式:
(1)(-18)-(-4); (2)(-18)-4;
(3)(+18)-(-4); (4)4-18.
剖析:每个小题均是两个数的差,直接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再计算结果.
解:(1)(-18)-(-4)=(-18)+(+4)=-14.
(2)(-18)-4=(-18)+(-4)=-22.
(3)(+18)-(-4)=(+18)+(+4)=22.
(4)4-18=4+(-18)=-14.
2.例2已知a=-3,b=5,c=-8,求下列各式的值.
(1)a+b-c; (2)a-b+c; (3)a-b-c.
剖析:求含字母的代数式的值时,先代入再计算.
解:当a=-3,b=5,c=-8时,
(1)a+b-c=(-3)+5-(-8)=(-3)+5+(+8)=10.
(2)a-b+c=(-3)-5+(-8)=(-3)+(-5)+(-8)=-16.
(3)a-b-c=(-3)-5-(-8)=(-3)+(-5)+(+8)=0.
说明:已知字母表示的数,求代数式的值时,解题格式应为:先写出字母所表示的数,然后代入式子中再用有理数的加减法则运算.
3. 课内练习:P.24 练习1-2.
四、知识小结
(1)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2) 有理数减法的步骤:先变为加法,再改变减数的符号,最后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五、课后作业
P27习题1.4A组4、5、6、7
§1.4 有理数的减法(2) 第9课时
学习目标
1.要具体的情境中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意义.
2.能较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
难点:对省略括号的代数和的理解和运算.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记录如下:
高度变化 记作
上升4.5千米 +4.5千米
下降3.2千米 -3.2千米
上升1.1千米 +1.1千米
下降1.4千米 -1.4千米
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多少千米?
2.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个总量,学生根据表中右表赢余的有理数相加求和,易得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的高度为:
(+4.5)+(-3.2)+1.1+(-1.4)=1(千米)
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高度变化情况,起点定为0,上升用加法运算,下降用减法运算,也可求出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的高度:
0+4.5-3.2+1.1-1.4 =1.3+1.1-1.4 =2.4-1.4 =1(千米)
答: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1千米.
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师提出问题:比较以上两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
2.师生共同分析:我们发现:
4.5-3.2+1.1-1.4 =(+4.5)+(-3.2)+1.1+(-1.4)
这个等式左边是加减混合运算,等式右边只有加法运算,也就是说,对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了加法运算,反过来,等式
(+4.5)+(-3.2)+1.1+( ( http: / / www.21cnjy.com )-1.4)=4.5-3.2+1.1-1.4 也成立,这就是说,如果式子是几个正数或负数的和的形式,加号可以省略,这个数的括号也可以省略.
但要注意在4.5-3.2+1.1-1. ( http: / / www.21cnjy.com )4式子中的“+”“-”应看作性质符号,即把式子看作+4.5,-3.2,+1.1,-1.4的和,称为代数和,读作“正4.5,负3.2,正1.1,负1.4”或者读作“正4.5减3.2加1.1减1.4”.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3计算:
(1)(-)- -(-); (2)-70-28-(-19)+(+24)-(12);
解:(1)
或
(2)原式=-70-28+19-24+12
=(-70-28-24)+(19+12)
=(-122)+31
=-91.
说明:对于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只要运用减法法则,把减法转化为加法,写成省略加号和括号的代数和的形式,然后利用加法法则计算结果.
练习:课本P.26第1、2、3题.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我们是在学习有理数加法和减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以及把式子写成省略加号和括号的形式.注意在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一般先应转换为加法运算,然后省略括号,再计算.
五、课后作业
P.28习题1.5A组经8、9、10、11题
20
30
30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