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匆匆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8匆匆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31 13:0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匆匆》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匆匆》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是习作单元,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两篇精读课文,《匆匆》用细腻的笔触描摹了时光的无情流逝,抒发了作者惋惜与无奈之情;《那个星期天》是一篇散文体小说,作者以孩子口吻叙述了等待妈妈带自己出去玩时的兴奋与焦急,以及最终未能如愿的无奈与失望。前一篇课文侧重把情感直接表达出来,后一篇课文侧重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中。两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都在引导学生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为单元习作作准备。“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结合两篇精读课文,总结了表达真情实感的两种方法,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这些方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对本单元写作方法初步运用。“习作例文”提供了两篇写童年往事的范例,《别了,语文课》借助旁批和文后练习,启发学生学习作者精选事例表达心情变化和穿插心情独白的写法;《阳光的两种用法》借旁批提示学生通过关键词句串联不同事例中的情感脉络。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强调了“真情表达要自然”。通过单元内容的安排,我们可以认为其归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本单元以“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为主题,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方法。第一个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包含“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怎样表达情感”两个方面;第二个语文要素是“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要求学生选择真实经历的事情,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写真话、实话。“写出真情实然”。也是为人真诚的体现。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既是教学生习作,也是教学生做人。
设计思路
《匆匆》一课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以提升语文素养为魂,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学习任务,将“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的语文要素细化成三个子任务来细品文本,让学生在感悟匆匆流逝的岁月中,体验作者丰富的情感,品味语言文字的优美,得到读写迁移的训练。
教学目标:
1.会写“藏、挪”等6个字,会写“确乎、空虚”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4.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教学重难点
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教学过程
(一)小事物——丰
师:《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感兴之作。在这篇小散文里,他融入丰富的形象事物来写瞬间感受,请你寻读文章,看看作者都写了哪些小事物?请同学们把朱自清先生在文中写到的小事物找出来吧。我给大家出示范例:这篇散文写了燕子,也写了——
生:这篇散文写了杨柳也写了桃花。
师:这是文章一开始写到的自然界的事物。
生:这篇散文写了太阳。
师:对,第三自然段写到了太阳。
生:这篇散文还写了水盆和饭碗。
师:“水盆”和“饭碗”就是生活中的事物。大家找找看,还有吗?
生:我发现了两个,但不确定是不是。
师:你说,没关系的。
生:作者还写到了手和眼。
师:这是我们的人体器官,也算事物。我们一起来读读老师的总结。(生齐读)
设计意图:抽象的时间孩子们不易感知,但是生活中的事物却可触可见,司老师通过让学生圈画作者描写的小事物,拉近学生与抽象的时间之间的距离,为下文理解“化抽象为具象”奠定基础。
师:大家齐读后对照,观察哪些事物没有涉及到?请在书上继续圈划。
师:这篇散文写了如此丰富的形象,在文章的一开篇,作者就这样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作者明明写的是自己瞬间的某种感受,却以自然荣枯入文,你认为这样的方式好在哪里?
生:这篇文章一开始就写到“燕子”“杨柳”“桃花”,以排比的修辞来写,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给人一种诗意美好的感觉,为下文做铺垫。
师:你对开头作用的分析很到位,语文术语用得很熟练,同学们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文章一开头似乎用“燕子”“杨柳”“桃花”这些春天的美好意象来写,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将读者带入到美好的境界之中。与下文作者内心的惆怅形成对比,能进一步引起读者的注意。
师:你刚才的回答有一处可圈可点,你说用“燕子”“杨柳”“桃花”这些意象来写,这是一处非常敏锐的发现。当然,“燕子”“杨柳”“桃花”在诗歌中是意象,在散文中就算是景物。
师:我们知道,《匆匆》这篇散文是要表达自己的某种情绪和感受,感受是抽象的,也是无形的,如何让这种感受真真切切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就调动他细腻的观察与体验,以具体的事物来写,这就是——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中指出:“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评价过程和结果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与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先肯定了学生对开头作用的分析,继而发现引导学生回答的关键信息——“燕子”“杨柳”“桃花”在散文中属于景物,明确事物可以是某种情绪和感受的依托,这样感受会真切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至此,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完成了三分之一。
(二)小活动——融
师:除了用自然界的事物来写作者的抽象情感,作者还调动什么来写这种抽象的感受呢?我们来看这组句子,请同学们观察,说说这组句子的共同点在哪里?
生:这些句子都用了拟人的手法,非常形象地写出时间流逝的快速,第一句里写到“太阳有脚,在悄悄地挪移”,第二句写“他去得匆匆”,第三句写“和太阳再见”,面对时间的流逝,作者是那么无助,用拟人手法来写,更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师:你从修辞的角度去发现,这三句话的确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写,表达生动而妥帖。
生:这些句子里都有“我”的影子,也有“太阳”,三句似乎都在写“我”与“太阳”之间的活动。“太阳旋转,我也跟着旋转;我遮挽太阳,太阳从我手边溜走;睁开眼和太阳再见。”“太阳”代表着时间,“我”无法留住,这三句好像是把“太阳”和“我”融为一体,将二者合在一起写的。
师:你们真是慧心发现啊!这三句将物与我交融,将“我”感受到的时间流逝的抽象之感借助物我交融的日常细节来表现,是那么的入情入理,是那么的真切生动,丁航会分析问题了哦!
生:老师,我还有发现。我认为这一组句子都写到了“我”的动作,第一句是“起来”“旋转”,第二句是“遮挽”,第三句是“睁开眼”,这些动作在连通“我”和太阳,就会让虚拟的抽象情感变得更加真实。
师:刘宇鹏总会有令人欣喜的发现,其实也能这么理解,运用恰当的动作可以作为物我交融的路径,就像拟人一样,我们写作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将对物的拟人与人的动作结合起来,也许你的表达就会别有洞天。
师:这组句子都融入了“我”的体验,都是从“我”做的日常活动来写的。“起床”“洗手”“睁眼”,这些活动都与“我”有关,物我相融,主客统一,不仅表达出“我”的真切感受,也在不经意间打动着读者的内心。
师:所以啊,孩子们,当你要表达某种无形抽象的情绪时,完全可以借助“小事物”“小活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这样一来,文字不但有艺术的美感,还会有共鸣共情的力量。
师:作者不管是写小事物,还是写小活动,他清晰的指向都是在表达什么?
生:作者都是在表达时间流逝的匆匆以及我们无法捕捉时间的惆怅。
师:对啊!孩子们,这篇文章无论是多彩的小事物,还是实在的小活动,作者都指向时间流逝的匆匆,无力挽留的惆怅。朱自清先生的感受多么真实啊!不管是王公大臣,还是贩夫走卒;不管腰缠万贯,还是身无分文,在时间面前,一切都变得那么渺小与卑微。或许,正是因此,作者在文中不断发问,他是在问谁?又期望谁来回应呢?
设计意图:新课标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第三学段指出:“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诗歌、散文等优秀文学作品,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用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观察与体验,抒发自己的情感。”司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句子的共同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只相机点一下,促其提升。学生从“我”一连串的日常活动的分析,感受到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只有学生“自读自悟”所得,才是真得。至此,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完成了三分之二。
(三)多问句——思
师:同学们来看一组问句,来思考,朱自清为什么在文中要用这么多的问句?他在问谁?在问什么?期望谁来回应呢?请你们小组合作探究,时间为3分钟。生:我们组发现,文章开头和结尾都用了一连串的问句,作者是在连续发问,在连续发问里,他似乎是在质问自己,时间有限,我有没有辜负时间,有没有浪费时间,这样的发问,让他心里没底了。
师:你们组能用“连续发问”“质问自己”这样的词语来概括发言,足以看出你们思考的高质量。他真是在用这样的问句向内发问啊!问自己是不是“留下痕迹”,问自己是不是“白白走了一遭”。
生:我们组认为这些问句表达的情感都是一致的,都是一种茫然怅惘之情,这些问句在强化这种感情,当然也表达出对匆匆流逝时间的不舍。
师:你们组的发言有点绕回去了,又回到我们刚刚讲过的惆怅之上,倘若再向前思考一步,作者是否一直沉浸在此种情绪呢?你们可再思量。
生:我们组认为作者用这些问句,既不是设问句,也不是反问句,他就是用一般疑问句发问,这些问句是在向自己发问,也是在提醒读者,或者也能说提醒青少年的我们,提醒我们光阴易逝,要好好珍惜时间,努力奋进。
师:你们能沉入文本,与文本产生共鸣,这样的思考方式值得称赏。
生:我们组认为作者这一连串的发问更多的是在思考,他在思考自己的人生,能否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价值,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不能白白来这个世界走一遭。如果不去创造价值,就真的是白来世界走了一遭。所以,他在思考,自己怎样做,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师:你们组最珍贵的一个词是“价值”,能否用有限的生命给这个世界创造价值正是朱自清先生不断思考,也不断践行的啊!
师:所以,朱自清先生的发问是问自己,更是问他人;既是警醒自我,也是提醒读者;既是激励自我,也是启发读者;既是笃定自我,也是告诫读者。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要好好珍惜,好好努力,不辜负光阴,不辜负韶华啊!
设计意图:本篇课文中的问句包括了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等问句形式,每一种类型的问句表达情感不一样,表达的情感程度也不一样。作者正是通过一连串疑问、设问、反问等不同形式问句的叠加表达,强烈表达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形式的问句,在合作探究中逐步走进作者的复杂的内心情感。还很能抓住学生信息的关键点,将朱自清先生的发问引申到学生身上,“不负光阴、不负韶华”也不自觉地烙印在孩子心中。这正是新课标中“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的体现。
师:孩子们,朱自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多大年纪呢?
生:24岁。
师:年轻的他已然意识到人生短促,时间匆匆,对人生更加珍惜,工作更加勤勉,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更大的价值。
生:看了朱自清先生1922年到1928年的经历,取得的成绩,我觉得他很清醒,年纪轻轻就想得通透。我想起张爱玲的一句话:“出名要趁早。”如果但从这句话本身看,好像是非常功利的,但其实也能从侧面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做出点什么成绩,赢得点什么名气,就必须勤奋努力,不断进取,不能浪费时间。朱自清先生在短短几年间,创作了这么多文学作品,不但为自己赢得好名声,也用自己的方式给世界留下文学财富。这样的清醒值得我去学习。
师:葛小莉同学总能画龙点睛,总能在从现象之中深入发现,去挖掘自己感受到的独特体验。“清醒”一词多么好,在特定的年龄阶段有特定的清醒,能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也能指引我们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掌声送给葛小莉,谢谢她的精彩发言!
师:由此,我们知道,朱自清先生之所以写出如此震撼人心的小美文,是因为他对时间流逝有了触动心灵的感悟,再加上他擅长用形象化的事物来描摹抽象的感悟,便让这篇《匆匆》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让感悟开花,你们也可以做到。
师:希望同学们真诚写作,用心投入,写作是一种美好的双向奔赴,既幸福自己,也愉悦他人哦!下课!
设计意图:如果说“小事物”“小活动”是理解作者怎样表达感情的,那次处的“多问句”就是理解作者表达什么样的感情。朱自清先生写《匆匆》一文时,刚刚二十出头,大学毕业,正是大展宏图之时,但社会的动荡,令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作者不甘心就此碌碌无为,但又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心情特别压抑,因此写下了这篇散文。此时的司老师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在学生的感悟中成功升华文章主题。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本课出自大家之笔,语言生动形象,修辞丰富多样,句子整散统一,节奏鲜明活泼,是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极好范例。这节《匆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以提升语文素养为魂,以“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为线索设置三个子任务:“小事物”——“小活动”——“多问句”,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表达某种抽象的感受可以通过具体的事物,可以从日常活动入手物我相融,此外还可以有自己乃至引发读者的反思。在螺旋上升的学习任务中,学生实现了由读到写的完美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