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三角形(1)
【教学目标】
认识三角形,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了解三角形的分类。
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并能应用三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符号表示;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
【教学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过一次函数,研究过它的图象和性质,今天我们来学习应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自主探究
阅读P42——P43,完成:
1、三角形的概念
三角形:
表示方法: ;读法:
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的边: ; 三角形的角:
2、三角形的分类(按边分类)
3、三角形三边关系
(1)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如图:在△ABC根据线段的公理
可得 AB+AC BC
BC+AB AC
AC+BC AB
归纳: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定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 。
分别用移项的方法把上面三个不等式变形可得: BC-AC AB
AC-AB BC
AB-BC AC
归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 。
(2)长度分别为2cm、3cm、6cm 的三根木棒能否首尾相接构成一个三角形?2cm、3cm、5cm呢?2cm、3cm、4cm呢?8cm、3cm、4cm呢?
【题后交流与反思1】
如何快速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
(3)有两条长度分别为4cm、6cm的线段,若要构成三角形,则第三条线段a的长度应满足
三、应用迁移
(一)典例精析
例1、(1)指出图中有几个三角形,并用符号表示出来
(2)指出以为边的三角形
(3)用直尺度量图中线段的长度,是否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如有请表示出来。
例2 如图,点D是△ABC的边AC上一点,AD=BD,试判断AC与BC的大小。
【题后交流与反思】
本题不能直接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分析,想一想如何对条件或者未知进行处理以达到能应用关系的状态呢?
(二)练习反馈
1、如果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3、4,则这个它的周长是 。
2、如果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2、4,则这个它的周长是 。
3、有三根木棒长分别为3cm、6cm和2cm,用这木棒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4、如果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3、4,则这个三角形第三条边取值范围是 。
5、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18 cm.
(1)已知腰长是底边长的2 倍,求各边的长.
(2)已知其中一边长为4 cm, 求其他两边长.
四、归纳小结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
1、三角形及有关概念;
2、三角形的分类;
3、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及应用。
五、巩固提升
1、等腰三角形一边长,另一边长,它的第三边是多少?为什么?
2、等腰三角形如果它的周长为,一条边长为,求其它两边长。
3、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是,若的值为偶数,则的值可为 ;
4、如图,在中,,的周长比的周长大,求的长。
课后练习
A层: 教材P44练习题 P49 习题2.1第1题。
B层: P49习题2.1第1,2,6题
七、教学反思
2.1.1 三角形(2)
【教学目标】
认识三角形中的三条重要线段,了解这三种线段的简单性质。会画这三条线段。
了解三角形的重心及性质,会简单应用重心是性质。
3、掌握一种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等面积法。
【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
【教学难点】
画钝角三角形的高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个任意三角形纸板,沿一条过其中任意一个顶点的直线剪开,怎样剪能使剪得的两部分面积相等?
自主探究
阅读P44—P45,完成:
1、三角形中三条重要的线段
(1)定义:(口述即可)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三角形的中线:
三角形的高:
(2)性质:
(1)∵AE是的△ABC角平分线,
∴∠ __ __=∠ _ ___=∠ ____( )。
(2)∵AF是△ABC的中线,
∴CF =_ _ __=__ _( )。
(3)∵AD是△ABC的高,
∴∠ ____=∠ ____=90°( )。
(3)作图:过顶点A分别作△ABC的角平分线,中线,高。再过点C作这三条线段。
归纳:(1)三角形的中线和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都在三角形的 (填“内部”或者“外部”;
(2)三角形的高有可能在三角形内部,也有可能在 ,或者是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 一点,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这一点可能在三角形 。
2、三角形的重心
叫三角形的重心。
画出三角形的三条中线,标出重心,并指出图中有哪些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三、应用迁移
(一)典例精析
例1、如图AD是△ABC的中线,AE是△ABC的高,
图中共有几个三角形?请分别列举出来。
其中哪些三角形面积相等?为什么?
【题后交流与反思】
图中面积相等的三角形都等底同 。
例2、在中,是边上的中线,的周长比的周长多,与的和为,则的长为 。
【题后交流与反思】
将问题中的条件列成算式有助于于观察和计算分析。
(二)练习反馈
1、
2、
3、
四、归纳小结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
1、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和画法;
2、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及交点的位置规律。
五、巩固提升
1、
课后练习
教材P45练习题
B组:中,,的平分线交于点,则 。若, 。你能发现与的度数有什么数量关系吗?
七、教学反思
2.1.3 三角形(3)
【教学目标】
了解三角形的内角;
会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与角有关的实际问题;
初步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三角形内角和性质,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小学里我们就接触过三角形,并且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大家还记得我们是怎样检验的吗?这个检验的过程是不严谨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自主探究
阅读P46——P47,完成: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证明: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如图,已知△ABC,求证:∠A+∠B+∠C=180°
证明:延长,过作∥.
【题后交流与反思】
本题的证明方法中应用了转化的思想方法,即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转化为一个 ,是借助 达到这个目的的。
三角形的分类:
(1)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都是锐角吗?都是直角吗?都是钝角吗?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 个锐角, 个直角, 个钝角。
(2)三角形按角分类如下:
三角形
斜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如图记作 , 叫作直角边, 叫斜边, 满足条件 的直角三角形叫等腰直角三角形
4、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关系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 .
三、应用迁移
(一)典例精析
例1、 在△ABC中,∠A的度数是∠B的度数的3倍,∠C比∠B大15°,求∠A,∠B,∠C的度数。
例2、已知在△ABC中,,试判断该三角形的形状。
(2)如图,与的度数有什么数量关系?你能写出证明过程吗?
将问题中的条件列成算式有助于于观察和计算分析。
(二)练习反馈
1.△ABC中,∠A=50°,∠B=60°,则∠C=________.
2、△ABC中,∠A=∠B+∠C,则∠A=_____
3、在△ABC中,已知∠A=∠B=∠C,求∠A、∠B、∠C的度数.
4、在△ABC中,已知∠A:∠B:∠C=1:2:3.求出∠A、∠B、∠C的度数。
5.在△ABC中,如果∠A+∠B=120°,∠A-∠B=10°求∠A,∠B,∠C的度数.
6.(1)如图,在△ABC中,∠A=42°,∠ABC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D,求∠BDC的度数.
(2)在(1)中去掉∠A=42°这个条件,请探究∠BDC和∠A之间的数量关系.
四、归纳小结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
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其证明方法;
2、根据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五、巩固提升
你还有别的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吗?
课后练习
A组:教材P48练习题 1、2
B组:教材P49页习题2.1第4、5、7、8题。
七、教学反思
2.1.3 三角形(4)
【教学目标】
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
能运用两个推论进行有关角的运算;
初步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运用几何语言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论的运用
【教学难点】
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及推论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写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2、如图,指出位置的特征,这样的角你可以在图中作出几个?请在图中作出来。
二、自主探究
阅读P47——P48,完成:
三角形的外角:(1) 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2)作三角形ABC,在各个顶点处作出它的外角
(3)每个顶点处有 外角,且这两个角是 ,三角形的外角有 个,
2、如右图,与的内角有什么大小关系?
探讨(1)?
(2),?
归纳:
(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 ;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 。
三、应用迁移
(一)典例精析
例1、如图,,、求的度数。
例2、如图,在△ABC中,AE是角平分线,且∠B=52°,∠C=78°,求∠AEB的度数.
例3、已知如图,在中,的平分线与
的外角平分线交于点,且,求的度数。
(二)练习反馈
1.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三角形一个外角等于两内角之和
B、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意内角
C、三角形的外角大于内角
D、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意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若三角形的外角中有一个是锐角,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__三角形.
3、三角形的三个外角中最多有 锐角,最多有 个钝角,最多有 个直角。
4、如图所示,在△ABC中,已知AD平分∠BAC,∠B=55°,∠ADC=95°,求∠C的度数。
5、如图,求x的值.
四、归纳小结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
1、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和外角的性质;
2、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是由 推导而来。
五、巩固提升
如右图,请你求∠A+∠B+∠C+∠D+∠E的度数。
课后练习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