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市2024届创新中学毕业班“强基计划“考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贵港市2024届创新中学毕业班“强基计划“考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30 22:5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西贵港市创新中学2024届毕业班“强基计划”考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几十年来的“红学”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等微观方面。而《红楼梦》作为经典名著,我们的阅读和研究更应该着眼于文学本身,更应该立足于小说的社会背景、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对《红楼梦》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认识《红楼梦》的意义不仅仅是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也不仅仅是“有情之天下”以及对个体命运的体验和感叹,而且是存在于多重世界和生命历程之中,存在于观照现实生活之中,这是超越种族和国度的。《红楼梦》中有生活世界、艺术世界和哲学世界三重世界,《红楼梦》还写了希望、烦恼和无奈失落三个生命历程。
(摘编自成中英《<红楼梦>的世界、人生和艺术》
材料二:
《红楼梦》的诞生,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可借鉴的艺术典范。在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世界文学史领域里,它达到了高峰。《红楼梦》的创作登峰造极、出神入化、浑朴天成。小说中表现出的唯物观、辩证论、发展论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也是客观的。
《红楼梦》成书迄今已200多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它不仅感动了中国人,而且也得到其他民族的重视与喜爱。《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国,感动了不同民族的读者。
其《红楼梦》即梦断红楼、梦逝红楼之意,《红楼梦》的创作以贾、史、王、薛(谐音理解为假、死、亡、血)四大封建贵族大家庭为背景,叙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曹雪芹试从时代精神演进及其与社会实践互动的角度切入,把握当时的历史发展的主线与脉络,达到了对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协调统一的全新理解和深刻把握。《红楼梦》融政、经、文、艺、史、哲、理、法、医、社会、建筑、音乐绘画、舞蹈、戏剧、孔儒、李道、释佛、玄学以及伦理于一炉,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可以说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产物,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红楼梦》不是死的小说,而是有时代精神活跃其间的“活”的化身。
“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东方三大显学。红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谓三教九流、五花八门、一览无余。
(摘编自李海林《<红楼梦>赏析》)
材料三:
《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我们不只是在读《红楼梦》,我们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许多人把《红楼梦》摆在床头,每天晚上睡前读一段,若有所悟,每次感觉都那么不同。许多人会问《红楼梦》十二钗,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林语堂说:最喜欢探春,最不喜欢妙玉。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最喜欢”和“最不喜欢”。反复看了二三十次《红楼梦》,我不敢回答看起来这么简单的问题。
探春是贾政的女儿、宝玉的妹妹。她的母亲赵姨娘,一个丫头出身的妾。因为卑微的出身,赵姨娘似乎总是愤愤不平,嫉妒他人,总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她也把这委屈转化成报复他人的恶毒言语或行为,连自己亲生的女儿探春,也不例外。探春聪明,大器,极力想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她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她处事公正不徇私,曾经在短时间内代理王熙凤管理家务,有条不紊,兴利除弊,展现了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
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林语堂一定喜欢探春,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
但是妙玉呢?妙玉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因为家道败落,不得不出家为尼,她寄养在贾家的寺庙中,看来是修行,心中却积压着不可说的郁浊的苦闷。妙玉孤傲,看不起俗世的人,对乡下来的刘姥姥嗤之以鼻。她孤芳自赏,这样的性格,即使在今日,恐怕也很难有朋友,在世俗社会,总是招人嫌怨。我们能够“不喜欢”妙玉吗?我们能够嘲笑妙玉吗?
《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红楼梦》的作者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
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他对任何生命形式,都没有“不喜欢”,都没有恨,包括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他的心目中,她们都是应该被尊重的对象,都是可以被欣赏的。他在繁华的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欢喜与赞叹。
多读几次《红楼梦》,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会再随便说: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
(摘编自《蒋勋说<红楼梦>》)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红学"是东方三大显学之一,其研究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等微观方面。
《红楼梦》因为是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感动了很多人,所以乃至在世界文学史领域里都达到了高峰
《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因为我们不只是在读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我们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
《红楼梦》的作者不喜欢妙玉。小说中的妙玉家道败落,出家为尼,孤芳自赏,心中积压着郁浊的苦闷。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阅读研究《红楼梦》应立足于小说的社会背景、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不能忽视文学本身。
B.《红楼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读者可以从中各取所需。
C.《红楼梦》呈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作者引领我们理解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去悲悯和包容。
D.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对谁都没有恨,对丫头、仆人也尊重、欣赏,这体现了宝玉善良、顺从的性格。
3.《红楼梦》风靡世界,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读者,下列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的创作登峰造极,出神人化,浑朴天成。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B.《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了各种文字,方便阅读。
C.《红楼梦》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内容丰富,思想性强。
D.《红楼梦》的意义存在于多重世界和生命历程之中,存在于观照现实生活之中。
4.如果有人向你了解《红楼梦》,请你结合材料二用一句话介绍这部著作。(不超过70个字)

在《红楼梦》十二钗中,林语堂为什么最喜欢探春 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 遥
麦子种完,犁铧一挂,就到了白露;这时节,锄头也就要束之高阁了。农历八月,是庄稼人一年中美好的时光。不冷不热,也不饥饿;走到山野里,手脚时不时就碰到了果实上。秋收已经拉开了序幕:打红枣、割小麻、摘豇豆、下南瓜……
庄稼人孙少安的心情和这季节一样好。真是连他自己也难以相信,几年前他梦想过的一种生活,现在开始变成了现实。一群人穷混在一起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庄稼人的光景从此有了新的奔头。
谁说这责任制不好 看看吧,他们分开才一两个月,人们就把麦田种成了什么样子啊!秋庄稼一眨眼就增添了多少成色!庄稼人不是在地里种庄稼,而是像抚育自己的娃娃。最使大伙畅快的是,农活忙完,人就自由了,想干啥就能干啥;而不必像生产队那样,一年四季把手脚捆在土地上,一天一天磨洋工,混几个不值钱的工分。庄稼人也愿意活得自由啊!谁愿意一年到头牛马般劳动而一无所获呢 人们在土地上付出血汗和艰辛,那是应该收获欢乐和幸福,而不是收获忧虑和苦痛的……
少安感到,他父亲的脸上也显出了他过去很少看见的活色。一年多前,当他像现在一样把队分开的时候,父亲曾多么担心他栽跟头呀!好,现在老人放心了,因为上面有人支持让这样搞哩!
在他们这个责任组时,父亲实际上成了领导人。二爸一开始不愿“走资本主义道路”,牛着不出山,他没办法,父亲就到田家圪崂吼着骂了一通,二爸也就无可奈何地被吆起身了。对于二爸来说,大队的常年基建队已经解散,他要是不在责任组劳动,就没处去干活了——归根结底,他是农民,还拉扯着三个娃娃,不劳动一家人吃啥呀
少安家里眼下还没有什么大变化。老祖母八十二岁,仍然半瘫在炕上;母亲头发已经半白,但也没什么大病,照旧像过去一样门里门外操劳;弟弟少平还在村里教书,今年二十一岁,完全成了大人,只是比过去说话更少,放学后就闷着头干活;小妹妹兰香去年考入了原西县高中——让全家骄傲的是,她考高中考了全县第三名。兰香一直在县高中住校,两个星期才回家一次。
他们家里最大的熬煎,仍然是他大姐一家。罐子村实行责任组后,他姐夫王满银就跑了出去。说是做生意,可这二流子两手空空,谁知到什么地方瞎逛荡去了。政策一宽,社会一松动,有些农民已经开始脱离土地,向外地和城镇流去。这些人大部分出去就是靠力气和手艺挣钱;也有些人鬼知道靠什么手段谋生呢。他们村金俊文的大儿子金富,半年前就出走了,至今都杳无音讯,连家里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
少安知道,他姐夫屁股一拍走了以后,那个家就又得靠姐姐一个人来操磨了。猫蛋今年八岁,已经在罐子村小学上二年级;狗蛋也已经六岁,明年就该上学了。可是他们不务正业的父亲丢下他们和母亲不管,一个人到外面逛世界去了——真是作孽!
孙少安自己的家庭仍然是幸福的。他和秀莲从结婚到现在,一直保持着热烈的恋爱。据说有了孩子,两口子感情就要减少一些,而分散给了孩子。但是虎子降生以后,他两个的感情似乎倒更深了。是啊,仔细地品味,人生是多么美妙,又是多么神秘——这样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东西,竟是两个人共同创造的!他和她,通过这个娃娃,更意识到他们是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当他们共同疼爱孩子的时候,相互看一眼对方,心间就会淌过那永不枯竭的、温暖的感情的热流。
责任组实行以后,所有组的麦田比往年生产队种得又好又快;而且秋田也比往年多锄了一遍。金家湾和田家圪崂毗邻的地块,庄稼看起来明显地有了高低之差。东拉河西岸的劳动热情空前地高涨。孙少安尽管还是名义上的生产队长,但实际上田家圪崂现在有了十几个队长,甚至每一个农民都成了队长。早晨,再也不用孙少安派活和催促了,许多人现在出山都走到了他的前头!
麦子种毕,又停了锄务,而大规模的秋收还没开始——田家圪崂的庄稼人多少年来破天荒第一次消闲了。好,人们开始有时间赶集上会,做点小生意;手巧的庄稼人,鼓弄起了家庭副业。
眼下,少安还没有这份闲心。责任组的农活是没什么可做了,他就又一头扑在了自留地里。做起圪愣帮畔,想多整出一块平地来,明年扩大蔬菜种植。
起床以后,情绪正好的秀莲又对她丈夫说:“干脆!你今天也别出山了,到石圪节赶集去!一年四季没明没黑在地里操磨,你也歇息上一天,到集上去散散心。”
少安被妻子说动了心,就决定今天到石圪节赶集去。是呀,他已经好多时没到石圪节去了。对他们来说,走石圪节就等于是连城市;或者说等于城市的人去逛公园。
秀莲给他换了见人衣裳,又烧了半锅热水,让他把满头的土垢洗干净,然后亲自拿那把破木梳给他把头发梳理了一下。少安一边照镜子,一边耍笑说:“你把我打扮成个新女婿了!”秀莲说:“等咱们有了自己的新窑,就再结婚一次!”
秀莲的话使少安的心情沉重起来。是的,什么时候,他们才有自己的新窑呢 从他们结婚到现在,就一直住在饲养院的破窑洞里,但他又想,只要政策就这样宽下去,他有信心在这几年里给自己营造个新家。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实行责任制后,农民们有了更大的生产自主权,有了搞副业的机会,收获的幸福感使他们劲头十足。
B.二爸不到责任组劳动、王满银离开家乡去了外地,说明改革初期的政策还有待完善,因而很多人无法接受。
C.一年多前还没有实行责任组时,孙少安就把队分开了,可见他是一位很有胆识和魄力的走在时代前列的变革者。
D.秀莲是一个贤惠体贴的妻子,深爱着丈夫和儿子,虽然眼下家境并未有明显好转,但她和丈夫对未来充满希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与《小二黑结婚》都是农村题材的小说,二者都有集中而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情节紧凑。
B.作者善用对比,比如责任制实行前后村民劳动热情的变化、王满银对责任制态度的变化等,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C.小说使用语言、心理、动作、外貌等多种手段刻画孙少安这一人物形象,使人物显得立体生动。
D.小说语言平实、质朴、简洁,恰当运用方言土语,契合小说的内容,有利于塑造时代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8.小说开头对农村的描写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答:
9.路遥说:“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安平献王孚,字叔达,宣帝次弟也。初,孚长兄朗字伯达,宣帝字仲达,孚弟馗字季达,恂字显达,进字惠达,通字雅达,敏字幼达,俱知名,故时号为“ 八达” 焉。孚温厚廉让,博涉经史,性通恕,以贞白自立,未尝有怨于人。
时当选侍中、常侍等官,太子左右旧人颇讽谕主者,便欲就用,不调余人。孚曰:“ 虽有尧舜,必有稷契。今嗣君新立,当进用海内英贤,犹患不得,如何欲因际会自相荐举邪!官失其任,得者亦不足贵。” 遂更他选。时孙权称藩,请送任子,当遣前将军于禁还,久而不至。天子以问孚,孚曰:“ 先王设九服之制,诚以要荒难以德怀,不以诸夏礼责也。陛下承绪,远人率贡。权虽未送任子,于禁不至,犹宜以宽待之,畜养士马,以观其变。不可以嫌疑责让,恐伤怀远之义。自孙策至权,奕世相继,惟强与弱,不在一禁,禁之未至,当有他故耳。” 后禁至,果以疾迟留。及明帝嗣位,欲用孚,问左右曰:“ 有兄风不?” 答云:“ 似兄。” 天子曰:“ 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沈哉!” 转为度支尚书。
孚以为擒敌制胜,宜有备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三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 又以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后除尚书右仆射,进爵昌平亭侯,迁尚书令。
孚虽见尊宠,不以为荣,常有忧色。临终,遗令曰:“ 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 泰始八年薨,时年九十三。帝于太极东堂举哀三日。
(选自《晋书·列传第七 》)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
B .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
C .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
D .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季,古时兄弟排行,《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有“亦唯伯仲叔季图之”。以伯、仲、叔、季作次序,季是最小的。
B .稷契,稷和契的并称,稷是后稷,传说他在舜时教人稼穑;契,传说是舜时掌管民治的大臣。稷契在文中指贤臣。
C .九服,原指王畿以外的九等地区,后指全国各地区,另解为古代王和后的九种服制。文本中的九服之制指古代王和后的九种服制。
D .转,古代表示官职调动,主要是指官职的平级调动,文中司马孚任度支尚书属于平级调动。类似的还有“移”“调”“徙”等。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孚温和谦让,位列“八达”之一。司马孚敦厚正直,性格开通宽容,从没与别人结怨,与其兄司马朗等人在当时都很有名气,号称“八达”。
B .司马孚敢于直言,聪慧过人。选侍中、常侍等官时,司马孚不顾太子身边旧人的暗示,直言应选有才能的人。明帝继位后,感叹如同得到两个司马懿,没有什么忧虑了。
C .司马孚多谋善虑,远见卓识。司马孚认为擒敌制胜,应有所准备。为解决布帛不足的问题,让农夫于邽地春秋演习战阵,冬夏治理田地,因此关中军队有了富余。
D .司马孚守志不移,始终如一。司马孚一生虽享皇帝宠爱,却不骄纵,临终前要求用平时穿的衣服、不上漆的棺和单层的椁装殓。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1 )当进用海内英贤,犹患不得,如何欲因际会自相荐举邪!
(2 )又以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
14 司马孚多谋善虑在文中体现在哪里?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其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有楚国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5 .下列对这首诗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老莱衣的典故紧扣题意“觐省”,而“万事非”则表明人间万事都已变化,战争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破坏。
B .颔联对仗工整,从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有一气流贯之妙。
C .颈联“静”字突显滩声汨汨,以静衬动;下句想象江上暮霭渐浓,寒风使疏朗的树影在水边摇曳。
D .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犹恐”隐隐流露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诗歌第二句前后呼应。
16.本诗不写寻常送别的凄切缠绵而重在体现诗人丰富深沉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对此具体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自己对不合礼义的高官厚禄的否定态度。
(2)《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曹操军队的军容之盛。
(3)李商隐在(锦瑟》中曲折地表达自己惆怅苦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3—5题。(10分)
语句中念得比较重,听起来特别清晰的音叫做重音,或者叫作语句重音。重音的特点表现在增强声音的强度、扩大音域和延续时间上,所以听起来特别完整,即使在耳语时也可以听清重音在哪儿。根据产生的原因,重音分为两种:一种是按照语法结构的特点而重读的,叫语法重音;一种是为了突出句中的主要思想或强调句中的特殊情感而重读的,叫逻辑重音。
句中的某些语法成分常要重读。谓语中的主要动词、表示性状或程度的状语、表示状态或程度的补语,以及表示疑问和指示的代词等,通常读重音。
句中的某些需要突出或强调的词语常要重读。哪些词语需要突出或强调,则要依据作品或说话人的要求和思想情感的不同来确定。同一句话,由于重音的位置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意思。
18对文中划线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延续时间”中的“延续”,可改成“延长”。
B.“所以听起来特别完整”,按照语法重音规则,“特别”需要重读。
C.句中的“哪儿”与“我哪儿也不去”中的“哪儿”,用法相同。
D.本句是二重复句,第一层是因果关系,第二层是让步关系。
19.下列各句中用加点表示要重读的词语,标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别人都不知道你会唱歌,我知道你会唱歌。
B.你不要瞒着我了,我知道你会唱歌。
C.你怎么能说不会呢?我知道你会唱歌。
D.你会不会唱戏我不知道,我知道你会唱歌。
20根据重音标注的不同,说一说两句话中的“急”意思有什么不同。(4分)
同志们,不要急,一个一个慢慢地说。
同志们,不要急,一个一个慢慢地说
答(1)
(2)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2题。
人的皮肤最外层是角质层,是构成皮肤天然防御的第一道屏障。我们都知道,皮肤有皮脂腺,它会分泌油脂,覆盖在角质层表面,以减少角质层水分蒸发,起到保湿作用。只有含有足量水分的角质层,才能跟下方的皮肤细胞紧密贴合。
然而,生活中有些情况,如使用肥皂、洗涤剂、碱性物质及擦拭等 ①,使得角质层原有水分过度蒸发,缺水干燥。尤其是北方秋冬季节气候干燥,② 。如果再加上外力的逆向摩擦,如洗衣服、打球等,必然容易出现皮肤角质层的断裂和剥离,③ 。为什么倒刺容易出现在指甲根部,而不是手指的其他部住呢 这跟甲根周围皮肤的特殊性有关。这部分皮肤没有毛囊和汗腺,因而这里的角质层易变得干燥。而且,面对外力摩擦时,这里的皮肤相对于手指握持面,弹性较小,也更为纤薄,角质层更容易断裂。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相对于手指握持面,这里的皮肤更为纤薄,弹性也较小,面对外力摩擦时,角质层更容易断裂。
B.手指握持面的皮肤弹性较小,而这里的更为纤薄,相对而言,面对外力摩擦时,角质层更容易断裂。
C面对外力摩擦时,这里的皮肤更为纤薄,弹性也较小,相对于手指握持面,角质层更容易断裂。
D,手指握持面的皮肤更为纤薄,而这里的弹性较小,相对而言,面对外力摩擦时,角质层更容易断裂。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怡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7分)
答 ①


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科学领域,“求是”很难,不管有多么丰富的经验事实都很难严格证明为“是”;相反,有时仅仅一个“不”,即反例,就足以否定整个科学原理或科学定律。正是如此,“求不”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求得一个领域的“不”并不是认识的终结,它正是一个全新领域求“是”的开始。
上面材料中“求是”与“求不”的关系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西贵港市创新中学2024届毕业班“强基计划”考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
一1.C (A项,扩大范围,“其研究集中在……”错误,“集中”前少了“绝大多数”。B项,因果混乱,《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领域里都达到了高峰”是因为它的艺术性和思想性。D项,曲解原意,“《红楼梦》的作者不喜欢妙玉”的说法不对,林语堂不喜欢妙玉,原文是“《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
2.D.“宝玉顺从的性格”于文无据,并且也不符合小说中塑造的宝玉叛逆的形象特征。
3.B原文是“《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国,感动了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是《红楼梦》风靡世界的表现,不是原因。
4《红楼梦》是一部叙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兴衰的达到了艺术性、文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古典小说。
5.①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②探春聪明,大器,她极力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处事公正不徇私,展现出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③探春的形象符合林语堂的思想取向,探春是林语堂尊崇的生命典型。
6.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很多人无法接受”表述错误。二爸虽然对新政策不理解、不接受,但在父亲的吼骂下还是去责任组劳动了;王满银离开家乡也不是因为政策不完善导致的。
7.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思路点拨A.本文没有集中而激烈的矛盾冲突,叙述节奏舒缓。B.文中没有涉及王满银对责任制态度变化的相关内容。C.小说刻画孙少安的形象时并没有进行外貌描写。
8.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重要内容的作用的能力。
答案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节。②描写农村八月的景象使小说具有浓郁的乡村风格,充满生活气息。③为写责任制实行后人们幸福美好的生活渲染了轻松美好的氛围。④反映出孙少安对农村变革的喜悦的心境。
⑤为后文写孙少安有时间逛集市作铺垫。(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人物形象、情感主题的能力。
答案 ①作者描写孙少安等农村青年的日常生产生活,展现了时代青年如何勇敢地面对社会变革并推动社会发展。②通过描写孙少安与妻子的日常生活,展现了普通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③通过记录实行责任制后田家圪崂点点滴滴的变化,反映了特定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必须答出“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否则酌情减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 .A
11 .C
12 .C
13 .(1)应该举荐任用国境之内的英才贤士,尚且还担心得不到,怎能想趁着时机来自相推荐举用呢!
(2 )司马孚又认为关中连续遭受敌人进犯,谷物布帛不足,派遣冀州农夫五千人驻扎在上邽。
14 (1)善于举荐人才 (2)擒敌制胜,应有所准备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译:每次诸葛亮入侵关中,边境的军队不能制止敌人,后方军队奔赴边境,就会赶不上战机,应该事先挑选两万步兵骑兵,分成两部分,作为讨伐敌人的预备队。“ 关中”为“入寇”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事机”为“不及”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 文本中的九服之制指古代王和后的九种服制”错误,文本中指王畿以外的九等地区。故选C 。
12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让农夫于邽地春秋演习战阵,冬夏治理田地”错误。根据原文“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可知,应是“秋天冬天演习战阵,春季夏季治理田地桑园”。
故选C 。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进”,举荐;“海内”,国境之内,全国;“英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英才贤士;“患”,担心,害怕;“因”,趁着,趁机。
(2 )“以”,认为;“贼寇”,名词动用,敌人进犯;“屯”,驻扎。
14 第二段和第三段有表述 , (1)善于举荐人才 (2)擒敌制胜,应有所准备
参考译文:
安平献王司马孚,字叔达,是宣帝的次弟。当初,司马孚的长兄司马朗字伯达,宣帝字仲达,司马孚弟司马馗字季达,司马恂字显达,司马进字惠达,司马通字雅达,司马敏字幼达,都有名气,因而当时号称“八达”。司马孚温和敦厚正直谦让,广泛阅读经典史籍,性格开通宽容,以贞洁清白作为立身之本,从没与别人结怨。
当时正在选侍中、常侍等官,太子身边的旧人不时地暗示主事的人,打算就任用他们自己,不再征调其他人。司马孚说:“虽然有了尧舜,还一定少不了稷契。如今新君才即位,应该进用海内英才贤士,尚且还怕得不到,怎能想利用时机来自相推荐举用呢。做官不称职,得到官位也不足以令人尊重。”于是另外推选。当时孙权对魏自称属国,请求送人质入魏,应当遣送魏的前将军于禁回魏,很久人还不到。天子向司马孚问此事,司马孚说:“先王设下了九服的制度,是诚心用仁德的胸怀来要求荒远的地域,而不用中原的礼去责求。陛下继承帝位,远方的人服从进贡。孙权虽没送来人质,于禁也没回来,可还是应该以宽厚对待他们,蓄积兵士马匹,观察事态的变化。不能因为嫌疑而责怪,那样恐怕会有伤感怀远方人的大义。从孙策到孙权,累世相继承,力量的强与弱,不在于一个于禁,于禁没到,应当是有其他缘故。”后来于禁回到了魏,果然是因为有病而滞留。等到明帝继承君位,打算任用司马孚,问左右的人说:“有他兄长的风范吗?”回答说:“像他兄长。”天子说:“我如同得到了两个司马懿,还有什么忧虑呢!”司马孚转任度支尚书。
司马孚认为擒敌制胜,应有所准备。每次诸葛亮入侵关中,边境的军队不能制止敌人,后方军队奔赴边境,就会赶不上战机,应该事先挑选两万步兵骑兵,分成两部分,作为讨伐敌人的预备队。司马孚又认为关中连续遭受敌人进犯,谷物布帛不足,派遣冀州农夫五千人在上邽驻扎,秋天冬天演习战阵,春季夏季治理田地桑园。从此关中军队国力有了富余,预防入侵有了准备。此后拜任尚书右仆射,进封爵位为昌平亭侯,迁任尚书令。
司马孚虽然被尊宠,但不以此为荣,常有忧愁的神色。临终,遗令说:“魏朝守志不移的人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同于伊尹、周公,不同于伯夷、柳下惠,立身行道,始终如一,应当用不上漆的棺和单层的椁,用平时穿的衣服装殓。”泰始八年去世,时年九十三岁。皇帝在太极东堂举哀三天。
15 .C
16.(1)首联诗人深感世间万事颠倒,满眼是动荡与灾难,表现了诗人深厚的忧国优民的情感。(2 )颔联诗人送友人探亲,思绪不禁转到对亲人的怀念之上,时值乱世,又表达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3 )颈联诗人情感由对友人的关切转到别后的不舍、怅惘和思念上。别绪随船而去,道出不舍之情:寒风吹来,树影摇曳,凄凉之景象更添怅惘与思念。(4 )尾联勉励友人鼓励自己,又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忧心国难的情感。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 .“下句想象……”错,颈联前句“黄牛峡静滩声转”是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后句“白马江寒树影稀”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故选C 。
1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意思是烽火四起,干戈满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诗人深感世间万事颠倒,满眼是动荡与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颔联,“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意思是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诗人送友人探亲,思绪不禁转到对亲人的怀念之,时值乱世,既表现了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又表达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颈联,“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意思是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诗人情感由对友人的关切转到别后的不舍、怅惘和思念上。别绪随船而去,道出不舍之情:寒风吹来,树影摇曳,凄凉之景象更添怅惘与思念。(4 )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意思是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前句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后句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17(1)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舳舻千里,旌旗蔽空(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8 C 解析:“可以听清重音在哪儿”中“哪儿”表虚指不确定的位置,相当于“某处”“我哪儿也不去”中“哪儿”任指某一地方,相当于“任何地方”“所有地方”。A项,“延续”“延长”是近义词,可以替换;B项,“特别”是表程度的状语,需要重读。D项,“所以”表因果关系,“即使”表让步关系。
19.C 解析:C项,反问句“怎么能说不会”强调“会”,所以“会”字重读。A项,强调“别人不知道而我知道”,所以“我”重读;B项。强调“不要瞒着”,所以“知道”重读;D项,强调:“不知道你会不会唱戏,但知道你会唱歌”,所以“唱歌重读。
20.(1)“急”意为“争抢着说,几个人一起说”(2)“急”意为“说话语速过快” 解析:(1)句”一个一个“重读,意在强调“按照顺序,一个人说完了另一个再说”,所以“不要急”就是“不要争抢着几个人一起说”;(2)句“慢慢”重读,意在强调“语速慢一点”,“不要急”就是“不要说话过快”。
21. A 原句语病有:语序不当。此句应先陈述甲根周围皮肤的特点,“相对于手指握持面”“这里的皮肤更为纤薄”“弹性也较小”;然后交代“面对外力摩擦时,角质层更容易断裂”;“弹性较小,也更为纤薄”语序也不当,“弹性也较小”应放到后面,以跟“容易断裂”相照应。
22. 解析:第一空,前面交代角质层会分泌油脂减少水分蒸发;句前说“如使用肥皂、洗涤剂、碱性物质及擦拭等”可知第一空应填这样做的结果;再根据句后“使得角质层原有水分过度蒸发”可知使用这类东西应是破坏了皮脂。因此可填“都会去除皮脂”。第二空,第二段的陈述中心是皮肤失去水分,句前语境是“尤其是北方秋冬季节气候干燥”,可知,在这样的特殊“干燥”特殊环境中,第二空内容应该和加速皮肤水分流失有关,因此可填“会加快水分蒸发”。第三空,句前语境是“必然容易出现皮肤角质层的断裂和剥离”,因此判断第三句是这样做的结果;后面又说“为什么倒刺容易出现在指甲根部”,可知是产生了倒刺,故可填“因而产生倒刺”
答案: ①都会去除皮脂,②会加快水分蒸发③因而产生倒刺
23.写作提示 材料中的核心词是“求是”和“求不”。材料先说明了“求是”与“求不”是相反的关系,接着指出二者也是相成的关系,共同推动科学的发展。
在科学领域,“求是”是发现规律,创建理论;“求不”却是寻找反例,推翻理论。“求是”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显而易见,但“求不”的功绩同样不可忽视。“求不”能证明伪理论的不能成立;“求不”能促使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求不”能帮助破除旧理论,创建新理论……
在社会生活中,“求是”与“求不”也不能偏废。比如在制定规划(“求是”)时,应当有意识地运用“求不”思维,自觉地寻找相关的边界限制:哪些不能做,哪些不能立刻做而应缓做……
在个人成长方面,“求是”可以是职业规划,可以是确定人生目标,也可以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求不”则是否定、质疑、反思、校正。
总之,“求是”与“求不”之间是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考生要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明确二者关系,结合社会和自身进行写作。
参考立意:①“求是”诚可贵,“求不”价亦高;②“求是”与“求不”,双翼齐飞;③人生路上当“破”“立”;等等。
说明:
一、二类卷:符合题意即可,一、二类卷的区别看表达,结构好,语言好,有创意,可归一类。
三类卷:从材料出发,允许内容游离;与材料内涵有一定距离,属于基本符合题意。特征按实际给分,不能
跨类给分。
四类卷:另起炉灶,或随意发挥。不要仅看题目,要看内容,要通读全文。
注意事项:
1.明确文体。确是文体不明,适当扣分。
2.缺标题扣2分。
3.字数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不足400字,20分以下。
4.错别字:一字1分,上限5分。错字太多,其他项也会扣分,影响表达。
5.标点:点实点,标题后加标点,—“逗”到底或标点模糊,扣1到2分。
6.规范现代汉语:不能用繁体字,不能用甲骨文;含义不清,流传不广的网络语言,酌情扣分。
7.抄袭:一字不改,照搬原文。“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