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仓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教学质量过程性监测与诊断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南仓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教学质量过程性监测与诊断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30 23:11:37

文档简介

天津市南仓中学2023至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教学质量过程性监测与诊断
(语文学科)
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第I卷1至2页,
第Ⅱ卷3至4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纸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
纸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丨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
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5小题共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3小题。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文艺事业进入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尤其是文学创作走上了“快车道”,
大量作品竞相问世,百卉千葩让人()。新世纪文学带来海量阅读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
文学创作的思考?纵观历史,有司马迁历时十余载成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有曹雪芹(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
楼梦》;回眸当代,有鲁迅痛定思痛、以笔为枪完成“揭出病苦,引起疗救注意”的《呐喊》;有沈
从文朴素自然、细腻入微展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边城》…
。同时这些著者更是以一丝不苟与精益求精的精神,完美地诠
释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创作品质。而如今文学的“大众化”“生活化”“社会化”虽催生
了创作的繁荣,但在繁荣背后也存在(
)的现象。当前文艺创作中的种种浮躁现象,特别
是那些抵不住利益驱使和金钱诱惑的“作者们”,置操守和底线于不顾,视创作如生意,十几天便
可速成一部数十万字的“长篇巨著”。不难想象,这种急功近利、胡乱拼凑而成的“文学快餐”,其
堆积出来的“文学作品”,其低劣文字会让很多读者深受其害。面对“走得快”还是“走得远”,
文学创作该何去何从?我认为只有在追求创作多元化的同时,坚守“载道与言志”,才可迎来文学
创作的“春风十里”。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应接不暇
呕心沥血
毋庸置疑
鱼目混珠
B.应接不暇
呕心沥血
毋庸置疑
泥沙俱下
C.美不胜收
殚精竭虑
不言而喻
鱼目混珠
D.美不胜收
殚梢竭虑
不言而喻
泥沙俱下
2.在选文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著者以执着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精雕细琢而成的。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质语文答案
基础知识(16分)
【答案】1. B 2. A 3.C
【1题详解】第一处,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目不暇接,后来形容人太多或事务繁杂,接待应付不过来,还可形容花的种类繁多看也看不过来。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结合“大量作品竞相问世,百卉千葩让人”分析,此处主要强调多,应使用“应接不暇”。
第二处,呕心沥血:比喻穷思苦索、费尽心血。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结合后面内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可知,此次强调费尽心血进行创作,应选用“呕心沥血”。
第三处,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结合语境内容分析,这里是表示肯定,指“不必怀疑”,应选用“毋庸置疑”。
第四处,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泥沙俱下:泥土和沙子一起随河水流下来,比喻人或事物不论好坏都一齐显现出来。结合“急功近利、胡乱拼凑而成的‘文学快餐’,其低劣文字会让很多读者深受其害”分析,此处是说好坏皆有,应选用“泥沙俱下”。
故选B。
【2题详解】B.搭配不当,“经过”“执着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搭配不当,将“经过”改为“以”。
C.前面列举了《红楼梦》《呐喊》《边城》,这里应该用“这些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作为开头衔接更加紧密。D.兼有BC两项存在的问题。故选A。
【3题详解】
“叙事诗”说法有误。《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B.“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有误,司马迁是西汉人。
D.“我国浪漫主义诗歌源头”有误,《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4【答案】B 5【答案】D A.“畔”同“叛”,反叛。 B.“亡”同“无”,没有。C.“内”同“纳”,接纳。 6【答案】C 7答案 D
8【答案】B B.“对李陵,作者借苏武的言辞,行文多用贬抑之语;而对卫律,相对委婉柔和”错,说反了,应该是“对李陵,作者借苏武的言辞,相对委婉柔和;而对卫律,行文多用贬抑之语”。故选B。
二、(14分)
【答案】9. B 10. B 11. A 12. C 13. B 14. D 15. D
【9题详解】B.“效”,效忠,报效。句意: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故选B。
【10题详解】A.第一个“因”,介词,趁机;句意:李陵趁机对苏武说。
第二个“因”,动词,沿袭;句意: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策略。
B.第一个“之”,连词,的;句意: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第二个“之”,连词,的;句意: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
C.第一个“于”,介词,对;句意:对国君报恩罢了。
第二个“于”,表被动;句意: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
D.第一个“以”,介词,因为;句意:而且汉朝对我的不死就严加诛戮。
第二个“以”,连词,来;句意: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
故选B。
【11题详解】例句:“乐”,意动用法,以……为乐,认为快乐。
A.“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豪壮。B.“兴”,使动用法,使……兴盛。C.“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D.“内”,名词作状语,故选A。
【12题详解】例句:被动句,。A.定语后置句,B.定语后置句。C.被动句,D.状语后置句,故选C。
13题详解】句意:而那些排斥功臣、扼杀人才的朝臣,都成了万户侯;皇亲国戚或奉迎拍马之流,都成了朝廷政权的主宰。您尚且如此,我还有什么希望呢?故选B。
【14题详解】D.“太夫人,称苏武的祖母。不幸,遭遇了不幸运的事情”错误。太夫人,称苏武的母亲。不幸,对去世的委婉说法。故选B。
【15题详解】
A.“亲自为其祖母送葬,如今又为了改善苏武伙食而不辞辛劳亲至大海上为他‘置酒设乐’”错误。“海上”指北海,为匈奴北境,不是大海;李陵是为苏母“送葬”;李陵“置酒设乐”的目的是劝降苏武。
B.“震动了苏武的内心,以致苏武无言以对,只能以君臣父子、以死报君的套语陈词来答复李陵”错误。苏武并不是被李陵的话震动的无言以对,他的话也不是陈词套语,而是他的肺腑之言。
C.“并列举了范蠡、曹沫、勾践的例子来说明这样做法自古有之,自己没有成功,所以痛苦地吐血悲伤”错误。没有列举勾践事例,“卒复勾践之仇”的主语是范蠡。“泣血”不是吐血,原因也不是因为没成功,而是被汉廷杀害家人以及自己的想法不被朝廷理解以致与自己初衷背离而气愤的。故选D。
三、(23分)
16. (1)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一下子就消失了,)何必久久地这样折磨自己!(2分)
(2)我虽然辜负了汉朝的恩情,汉朝也亏对了我的功德。(2分)
(3)我已故的祖父李广,身任将军,其功绩略谋盖天地,忠义勇气冠于全军,只是因为不屑迎合当朝权贵的心意,结果在边远的疆场自杀身亡。(4分)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能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何”,何必;“自苦”,宾语前置,应为“苦自”,折磨自己;(每点1分)
(2)“孤”,通“辜”,辜负;“负”,亏待。(每点1分)
(3)“先”,已故的;“冠”,居于首位;“失”,不符合;“绝域之表”,边远的疆场。(每点1分)
参考译文:
苏武传(节选)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棫阳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答苏武书(节选)
既然如此,那么,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想有所作为。本来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那样,要向皇上报恩啊。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身死名灭不如报答恩德。前代范蠡不因会稽山投降之耻而殉国,曹沫不因三战三败之辱而自杀,终于,范蠡为越王勾践报了仇,曹沫为鲁国雪了耻。我一点赤诚心意,就是暗自景仰他们的作为。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计划尚未实行,亲人作刀下之鬼,这就是我面对苍天椎心泣血的原因啊!
您又说道:“汉朝给功臣的待遇并不菲薄。”我已故的祖父李广,身任将军,其功绩略谋盖天地,忠义勇气冠于全军,只是因为不屑迎合当朝权贵的心意,结果在边远的疆场自杀身亡。这就是功臣义士手持兵刃叹息不止的原因。怎么能说待遇“不薄”呢?我认为您应当享受封领地、赏千乘的诸侯待遇。可是,听说您回国后,赏赐不过二百万,封官不过典属国之职,并没有一尺土的封赏,来奖励您多年来对国家的效忠。而那些排斥功臣、扼杀人才的朝臣,都成了万户侯;皇亲国戚或奉迎拍马之流,都成了朝廷政权的主宰。您尚且如此,我还有什么希望呢?像这样,汉朝因为我未能死节而施以严厉的惩罚,您坚贞守节又只给予微薄的奖赏,要想叫远方的臣民急切地投奔效命,这实在是难以办到的,所以我常常想到这事却不觉得后悔。我虽然辜负了汉朝的恩情,汉朝也亏对了我的功德。希望您不必再盼着我归汉了。
17.(1)D(尾联“空向秋波哭逝川”的主语是苏武,这是写苏武感伤于汉武帝的去世)(3分)
(2)①思念故国,见汉使而黯然神伤。②不畏荒寒,坚守民族气节。③物是人非,悲恸于汉武帝的亡故。④时光流转,感慨自己年华老去。(每点1分)(4分)
18.(1)偭规矩而改错(2)忳抑郁余侘傺兮(3)《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4) (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6)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四(14分)
【答案】19.(4分) B E
B.“谦虚和低调”错误。结合语境来看,季陶民“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他是不愿意应酬。
E.“不失华丽”错误,本文语言没有华丽的特点。如“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语言质朴自然。
20. (5分)不多余。(1分)①叶三鉴赏家的身份与果贩身份形成反差,吸引读者。②叶三卖果,实为接近季陶民,欣赏他的画作,更能突出他的高雅情趣。③叶三卖果识果,说明他对生活之美、生活情趣有一种天然的鉴赏能力,为后文他懂画评画做铺垫。④引出下文,写他以“果”为媒介与季陶民的交往、深得季陶民的信任。(每点1分,共5分)
21.(5分)示例一:不可以。①突出人物形象:叶三重情守诺,不慕名利,人格高尚,是真正喜欢艺术、视画为生命鉴赏家;②符合情节发展:与前文情节呼应,叶三多次说过不卖。③深化文章主题:赞颂叶三对艺术纯粹的热爱、不慕名利的品格,也展现出人情的温暖和知己的珍贵,使主题更加深刻、丰富。④具有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引发读者更大的思索兴趣。
示例二:可以。①若按原文“埋葬画作”,则显得叶三有点自私和顽固,有损叶三的形象。②原文“埋葬画作”,埋葬了季陶民的绘画精品,让人惋惜,有损主题思想,使人觉得国人思想意识狭隘保守。③保留画作,使得民族文化的精品得以保全,让人们得以有机会领略画家的真迹,才是对艺术家和真正艺术最好的尊重和保护。
五、22(3分)【答案】薛宝钗反应:侧脸抿嘴,欲笑而抑住笑,脸憋得通红。因为薛宝钗是位稳重端庄、举止娴雅、处事淡然甚至有点隐忍的女子,虽然刘姥姥所言令人笑煞,但在贾母、王夫人、宝玉和众姐妹在场的情况之下,薛宝钗即使想笑,也会有所顾及自己在众人心中的形象而有所克制。
六、作文(50分)
23.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荀子、孟子、老子的关于“为”的名言,并分别解释了每一句话的内涵,提示语问“以上关于‘为’的说法,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启发考生展开思考。
可见,解读三个人的名言是审题的关键。“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强调积极行动的意义,鼓励人们努力探求,勤于实践。“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强调行为的选择性,有些事要干,有些事则舍弃不干,如此方能实现“有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则说圣人行事要遵循事物规律,施行教育要以不言的方式开启民众悟性。三个关于“为”的名言,看似有些冲突,实际并不矛盾,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材料告诉我们: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及事物,一定要有双会甄别、选择的眼睛,有些事情“不为”方能成就事业、人生等的“有为”,方能体现人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再者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应该学会选择、适度放弃,才能专心致志地学好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做好自己擅长的工作,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同时,我们做事要如庖丁解牛般遵循自然规律,知其不可为一定要适可而止,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引领人们。
从“谈谈你的看法”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采用辩证思维,首先亮明观点——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为与不为需视情况而定。然后从“为”的选择上切入,论述清楚哪些事情可为,哪些事情不能为,再论述我们如何去“作为”。
立意:
1.君子有为,为之有道。
2.“不为”非不作为,莫将舍弃当“躺平”。
3.儒道互补,积极作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