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有理数的减法(1)
一、教学目的:
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并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1.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及运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
有理数减法法则。
三、教学难点:
有理数减法法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提出问题。
填空:
(1) +6=20; (2)20+ =17;
(3) +(-2);(4)(-20)+ =-6。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借助于已有知识,体会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从而引出有理数的减法。
[师]在小学里,我们学过已知一个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就是减法。如:
(1) +6=20,就是求20-6=?
[师]你还能够计算6-10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有理数减法的法则。
(二)讲授新课:
[活动2]
问题1:天气预报某地的气温是-3℃~4℃,那么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
问题2:讨论: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但是,这是否具有一般性?
计算:(1)9-8,9+(-8);
(2)15-7,15+(-7)
[师生]总结出并[板书]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用字母表示为:
在此过程中有两个转化必须同时进行,即当把减号变为加号时,减数必须变为原来的相反数。
(三)巩固提高:
[活动3]
例5. 计算:(1)-3-(-5); (2)0-7;
(3)7.2-(-4.8); (4)
[活动4]教科书第27页练习(由学生板演)
1.计算:(1)6-9; (2)+4-(-7);
(3)-5-(-8); (4)0-(-5);
(5)-2.5-(-5.9); (6)1.9-(-0.6).
2.计算:(1)比2℃低8℃的温度; (2)比-3℃低6℃的温度;
(四)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五)课后作业:
课本P27习题1.4 的第5、6、7题。
(六)活动与探究:
如图,数轴上的点A、B、C、D、E分别是-6,,,1.5,5,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点间的距离是多少?
(2)C、D两点间的距离是多少?
(3)D、E两点间的距离是多少?
(4)你能发现所得结果与相应两数的差有什么关系吗?
(提示:通过观察数轴上的点直接得出两点间的距离)
六、板书设计:
1.4.2 有理数的减法(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理数加法和减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提高运算能力。
2 理解代数和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
难点: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有理数加法。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引趣,复习铺垫。
1 北京某日早晨的气温是-10°C,中午上升了3°C,下午下降4°C,晚上又下降5°C,你会求出晚上的气温是多少度吗?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来探究怎样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先来复习有理数的加、减法则和运算定律。
2 做一做
1 计算:(1) -5+(-4) (2) 7+(-9)
(3)(-12)+12 (4)(-3.14)+0
2 计算:(1)(-5)-4 (2) (-9)-(-4.5)
3 说一说
(1)有理数加法、减法的法则是什么? (2)什么是有理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 代数和的概念
(1) 激情引趣中第1题可以列出哪些式子?
(2) 再思考:矿井下某个人在-100米处检修设备,1小时后他上升了20米,半小时后他又上升了35米,再过1小时他又下降了25米,求该工人现在所处的位置。有几种不同的列式。
从上面两个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引入代数和的概念)
练一练:
1把下列各式写成代数和的形式,并读出来。
(1) (-2)+(-3)+3-4-(-8) (2) 0.5-3+(-3)-(-2)
2 代数和-1+2-3+6-7表示什么?
2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从上面两个具体的例子,你能总结出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步骤吗?
3 例1 计算:(1) (-8)-(-3)+7-2 (2) 3.12-3.08-(-4.88)
三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 与小数有关的加减混合运算
例2 计算:(-23.34)+(-5.75)+18.34+5.75
2 与分数有关的加减混合运算
例3 计算:
3 与小数分数有关的加减混合运算
例4 计算:
四 课堂练习,提高能力 P26 练习题
五 小结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有哪些步骤?
作业 P 28 习题1.4 9、10、11
备选题:冲刺奥赛,培养思维能力
例5 计算:
例6 已知
则_____(第10届“希望杯”初一第1试)
1.4.1 有理数的加法(1)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了解有理数的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1.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能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了解有理数的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三、教学难点:
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号两数如何进行加法运算。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我们已经熟悉正数的运算,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的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在本章前言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 个球;黄队进2 个球,失4个球,于是
红队的净胜数为
蓝队的净胜数为
黄队的净胜数为
这里用到了正数和负数的加法。
[师]在足球循环赛中,如果两个队的积分相同,净胜球多的队排名在前。如果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负数,净胜球数就是进球数与失球数的和,这涉及到正数和负数的加法。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有理数的运算——加法运算。
有理数的分类按大小分可分为:正有理数、零、负有理数。你能根据这种分类方法思考,有理数加法有几种情况吗?(小组讨论完成,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师生共析]
(1)正有理数与正有理数相加,负有理数与负有理数相加可以归结为“同号相加”;
(2)正有理数与负有理数相加,负有理数与正有理数相加可以归结为“异号相加”;
(3)任何-个有理数与零相加,或零与任何-个有理数相加是同一类。
下面我们就根据具体情况来探究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二)讲授新课:
A、探究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活动2:看下面的问题:
1.-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m。
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右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
5+3=8 ①
2.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
(-5)+(-3)= -8 ②
这个运算也可以用数轴表示,其中假设原点为运动起点
[师]:结合数轴说明两正数的加法。然后对比说明两负数的加法。
活动3:
1、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m,写成算式就是:
5+(-3)= 2 ③
这个运算也可以用数轴表示,其中假设原点为运动起点
2、探究:利用数轴,求以下情况时物体运动两次的结果:
(1)先右运动3m,再向左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 运动了 m。
(2)先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 运动了 m。
(3)先左运动5m,再向右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 运动了 m。
启发学生或由教师写出对应的算式:
3+(-5)= -2 ④
5+(-5)= 0 ⑤
(-5)+5 = 0 ⑥
3、如果物体第1秒向右(或向左)运动5m,第2秒原地不动,两秒后物体从起点向 (或 )运动了 m。
启发学生或由教师写出对应的算式:
5+0 = 5 或(-5)+0 = -5 ⑦
活动4:
你能从算式①~⑦发现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吗?
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过程总结。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巩固、提高
活动5:
例1.计算:(1)(-3)+(-9) (2)(-4.7)+3.9.
例2. 足球循环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蓝队1:0,蓝队胜红队1:0. 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
活动6:
P21 练习1、2
补充练习:计算
(1)(+7)+(+3); (2)(-7)+(-3);
(3)(-7)+(+3); (4)(+7)+(-3);
(5)(-7)+(+7); (6)(-7)+0.
(四)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有理数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并熟练用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五)课后作业:
课本P27 习题1.4的第1、2题。
(六)活动与探究
两个数的和一定大于其中的一个加数,对吗?
六、板书设计:
七、后记:
1.4.1 有理数的加法(2)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2. 有理数加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1.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2.运用有理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运用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1、叙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有理数加法”与小学学过的数的加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是根据哪一条运算法则?
(1)(-9.18)+6.18; (2)6.18+(-9.18);
(3)(-2.37)+(-4.63)。
4、计算下列各题:
(1)[8+(-5)]+(-4); (2)8+[(-5)+(-4)];
(3)[(-7)+(-10)]+(-11);
(4)(-7)+[(-10)+(-11)];
(5)[(-22)+(-27)]+(+27);
(6)(-22)+[(-27)]+(+27);
[师生]: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练习、讲座、交流,教师可积极参与其中,发现学生的问题。
1.有理数加法法则(略),注意分类及符号的确定。
2.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首先要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地选用法则,确定和的符号,这与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加法是不同的;而计算“和”的绝对值,用的是小学里的加法与减法的运算。
3.解:(可由三位学生板演,然后一起纠正错误)(略)
(二)讲授新课(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有理数运算律):
[活动2]
1.通过以上练习,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在有理数的加法中它们还适用吗?计算:30+(-20),(-20)+30.两次所得和相同吗?换几个数再试一试。
计算:[8+(-2)]+(+2),8+[(-2)+(+2)].两次所得和相同吗?换几个数再试一试。
2.尝试用文字语言或字母表示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师生]:
分小组多尝试几组有理数加法运算,师生共同讨论得出:
交换律:在有理数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
结合律:在有理数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即:
.
[师]:对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既要注意文字表述,也要注意字母的表示。
[板书] 1.式子中的字母,分别表示任意的一个有理数,也就是说它们可以表示整数,也可以表示分数,特别是既可以表示正数,也可以表示负数或0.例如
2.也要注意:在同一个式子中,同一个字母只表示同一个数。
(三)巩固提高-----运用举例,练习
[活动3]
[例3]计算:16+(-25)+24+(-35)。
[师]:怎样可以使计算简化呢?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生]: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这样做既用到了加法的交换律,又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例4]每袋小麦的标准重量为90千克,10袋小麦称重记录如下:(单位:千克)
91,91,91.5,89,91.2,91.3,88.7,88.8,91.8,91.1.
与标准重量相比较,10袋小麦总计超过多少千克或不足多少千克?10袋小麦的总重量是多少?
解法1:先计算10袋小麦的总重量:
91+91+91.5+89+91.2+91.3+88.7+88.8+91.8+91.1=905.4(千克)
再计算总计超过905.4-90×10=5.4(千克)
解法2:每袋小麦超过标准重量的千克数记作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作负数。10袋小麦对应的数为:
+1,+1,+1.5,-1,+1.2,+1.3,-1.3,-1.2,+1.8,+1.1.
这10个数的和为:
1+1+1.5+(-1)+1.2+1.3+(-1.3)+(-1.2)+1.8+1.1.
=[1+(-1)]+[1.2+(-1.2)] +[1.3+(-1.3)] +(1+1.5++1.8+1.1)
=5.4
905.4-90×10=5.4(千克)
答:10袋小麦总计超过标准重量5.4千克,总重量是905.4千克。
[师]:比较两种解法,解法2中使用了哪些运算律?
[生]:例4的解法2说明:把互为相反数的数结合起来相加,可以使计算简化。这种方法使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师]:很好!我们运用运算律就是为了使运算简便。由例3和例4我们可以发现:我们使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目的是为了把正数、负数、互为相反数分别结合在一起,这样做一般情况下会比较简便。
我们做下组练习,相信同学们会很棒!
[活动4]
练习:课本P23练习(由学生板演)
[师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交流;师生评价。
(四)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五)课后作业:
课本P27 习题1.4 的第3、4题。
(六)活动与探究:
填幻方
有人建议向火星发射如下图的图案,它叫做幻方,其中9个格中的点数分别是1、2、3、4、5、6、7、8、9。每一横行、每一竖列以及两条斜对角线上的点数的和都是15.如果火星上有智能生物,那么它们可以从这种“数学语言”了解到地球上也有智能生物(人)。
你能将-4、-3、-2、-1、0、1、2、3、4这9个数分别填入右图中的幻方的9个空格中,使得同一横行、同一上、竖列、同一斜对角线线上的3个数相加 的和为0吗?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