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武威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30 23:15:23

文档简介

2023~20.24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二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
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
少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氓》离骚》《孔雀东南飞》。
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心水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之命龙礼刘
不少传播学者认为,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一种媒介的出
现、使用和普及以及它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环境本身,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个性或人格。
在这方面,日本学者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例如,林雄二郎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
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
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
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蝶介环境中成长的
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
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
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4
另一位学者中野收用“容器人”这一形象说法描述了现代人的行为特点。他认为,在大众传
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煤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装”的容
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其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
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互相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
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
任何外部强制和权成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
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信息空间的移位、物理空
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
特征的具体写照。
“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蝶介依存症”的批
评的基础上的。“媒介依存症”有几个特点,包括过度沉酒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
员9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2023~2024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二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材料一中提到媒介通过内容、使用和工具环境影响人。)
2.B[材料一中的比较是说电视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人(“电视人”)更注重感觉,而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人(他们
的父辈)更重理性。这并不意味着印刷媒介环境培养的人缺乏感性,而是说他们的行为方式更倾向于理性和
逻辑思维。]
3.C(虽然材料二中描述了人们通过手机进人一个与现实世界隔绝的“第二世界”,但这并不直接等同于自闭症。
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而材料二中描述的现象更多地反映了人们在特定环境下使用手机的行
为,而不是一种心理疾病。)
4.A(材料三中提到的网络异化现象主要是指网络对人的指导、限制甚至奴役,以及对信息的不良影响。而通
过微信视频与亲人沟通是一种正常的社交行为,它利用网络技术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属于网络异化
现象。)
5.①减少手机依赖(避免过度沉迷于手机而不能自拔),加强与现实社会互动(不借手机屏蔽现实世界/不从现
实世界躲入手机“第二世界”)。②客观分析评估自己的价值和行为选择的依据而不是依赖手机网络。③不
在要求保持静谧的公共空间使用手机接打电话。④能够识别/判断手机中的不良信息,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络
信息(不浏览、分享、转载不健康网页或信息)。⑤控制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长。(每点2分,答出三点、意思对
即可)
6.D(A.“而且还有人陪伴而不寞”错误,根据“我”后来把鸟窠搬到离“我”更近的磨坊门口,但它们没来,可
知,“还有人陪伴而不寂寞”不是原因。B.“突出“我”在磨坊里劳作的艰辛”错误,根据“毛驴耷拉下耳朵,一圈
比一圈走得慢了,我也走得慢了下来,歪过头去,无精打采地看那窗外的世界”可知,应是突出“我”在磨坊里
劳作的烦腻、无聊。C.“表达对心爱鸟儿的深切思念”错误,根据“我终不能忍了,再不听娘的斥责,跑出去”可
知,应是表达对鸟儿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7.A(“蕴含着‘我’对童年生活的欢欣之感”错误,应是“蕴含着‘我对童年生活的深刻体验”。)
8.①“鸟窠”是本文的线索,串联起发现鸟窠、搬动鸟窠、重建鸟窠、欣赏鸟窠、向往鸟窠生活等事件;(3分)
②“鸟窠”寄托了“我”对自由和飞翔的向往,突出本文的主题。(2分)(意思对即可)
9.①鸟窠变动前,鸟儿自由自在地生活,“我"发现它时感到惊喜;②鸟窠搬动后,鸟儿不回旧窠,“我”感到不解
并对鸟儿重建鸟窠感到愧疚;③新窠建成后,鸟儿重获自由快乐,“我”也感到快乐并对自由及飞翔充满向往。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CEH(这句的译文:以至于说到了自己,认为都是一家,而没有说到孔子,这说明对孔子尊重到了极点。)
11.B(B项两个“率”都是“全都”的意思;C项第一个是“侍奉”的意思,第二个是“实践”的意思;D项第一个是
“略微”的意思,第二个是“细微”的意思。)
12.D(文章从第二段开始议论,第一段是记叙。)
13.(1)我宁愿在死水沟(污浊的水沟)里身心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束缚,我终身不做官,来让自己的心志
愉快。(得分点:状语后置句,被动句,“仕”作动词,“快”作使动用法,各1分)
(2)庄子的话还没有说完,蒙昧无知的人就将它强行割裂开,以便插入自己的作品(言论)中去。(得分点:
“终”“昧者”“剿”各1分,句意1分)
14.《史记》司马迁认为,庄子写文章用以诋毁孔子及其门徒,阐明老子的学说。(1分)
苏轼认为庄子赞同孔子,并不诋毁孔子,反而对孔子尊崇到了极点。(2分)
15.A(“前两句是描摹,后两句是议论”错误,第一首诗前两句是议论,后两句是描摹。)
16.第一首诗:①诗的前两句意思是说不要以为下了山就不会再有困难了,行人错误的估计只会空欢喜一场,启
发人们无论做什么事,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要有充分的估计,不要被眼前的顺境所迷惑;(2分)②后两句
说:人一且进入群山之中,过了一山还有一山。启发人们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
进取。(2分)第二首诗:诗中写山想要拦住溪水,但溪水仍然冲破群山阻碍,最终奔流到山脚尽处的村子,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4539B
同课章节目录